Dianayaoyao
导语:翻译既简单,又很难。这就好比吃饭,可以粗茶淡饭,也可以珍海味。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令人拍案叫绝的 高级英语 词汇,欢迎参考!
1
忽悠
fool you
这个翻译太绝,做到了刚才说的“音、形、意”三者的完美融合。首先发音上,大家读一下fool you,不就是“忽悠”的福建话版本吗?(福建话中h和f不分...福建同学感触会比较深吧)。其次,形式一致,“忽悠”两个词,“fool you”也两个词;最后,意思十分接近:“忽悠”=“愚弄(你)”=“fool you”
2
单身狗
Damn Single
这个翻译也很绝,做到了“音、形、意”三点中的“音和意”两点。大家念一下Damn Single,是不是很像“单身狗”?其次,在意义上,“single”这个单词大家都知道表示“单身”的意思,而“damn”在英文中是一个加强语气的词,通常用在发泄负面情绪的场合。用“damn”来诠释“单身狗”这种自嘲的语气,蛮准确的。下次有人问你有对象了吗,你可以回答:“I am damn single!”
3
不折腾
No Z-turn
在国外的交通标识里,有一种叫“No U turn”,就是“不能U型转弯”(不能掉头)。这位译者创造性地把“U”变成了“Z”,“Z-turn”给人非常好的画面感(能把字幕Z用成“象形字”,不是一般的牛):一个人开车的时候,一会儿朝左开,一会儿朝右开,一会儿再朝左开,一会儿再朝右开...这干吗呢?不就是“折腾”嘛!而且,最好玩的一点是,“Z-turn”的发音跟“折腾”真的真的很相似...有安徽的同学吗?家乡话来一个!是不是一模一样??
4
忙的一笔
as busy as bee
“一笔”是南京话(今天扯了好多中国的地区方言...),也是加强语气的一种说法。南京人说一个人好帅,都会说“帅的一笔”。但据说“一笔”是个脏话,不过貌似很接地气...“忙的一笔”就是形容“很忙、很忙”的状态,辣么,翻译成“as busy as bee”最绝的地方在于,英文中有一个idiom(成语)形容非常忙碌,叫做“as busy as bee”--“忙得跟蜜蜂一样”,因为确实很忙,加上busy跟bee又押韵,所以这个叫法就传开了。“一笔”跟“a bee”属于“音近”,而且它俩在意思上也无限接近,服了。
5
狗不理
Go Believe
来来来,这个翻译要请“天津”的同学出来考证一下了。“狗不理”大家都知道是“天津”的名小吃,这几年越来越国际化了,起了个英文名。我个人感觉还是很不错的,虽然在意思上跟“包子”没半毛钱关系,但是,发音上,真的太太太太接近了...让人不得不服。Go believe--狗不理,让人看到这个英文名,就情不自禁地多读几遍...其实呢,在寓意上也挺好,“Go believe”--“去信吧”(暗含“你不会后悔”),但真的不后悔吗?只有吃过的人才知道...
6
闻着臭
吃着香
Smell smelly,
taste tasty
这回轮到大上海了。“闻着臭、吃着香”是一句中华名小吃“臭豆腐”的招牌式宣传口号,但据说在上海张江地铁站里一个臭豆腐摊,为了照顾到国际友人,打出了这句英文翻译“Smell smelly, taste tasty.”,看后不禁惊呼:此乃神作也!首先中文是个形式工整的对偶句,英文也做到了!而且语法极为严谨,感官动词“smell”表示“闻起来”,后接形容词“smelly”表示“臭的”;感官动词taste表示“尝起来”,后接形容词“tasty”表示“味道好的,香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妙哉。
7
吃一堑
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据说哲学大师金岳霖在翻译《毛泽东选集》时,遇到“吃一堑、长一智”,无从下手,便求助钱钟书。钱老当时机灵一抖,脱口而出“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其中,“a fall into”对应“吃一...”;"a gain in"对应“长一...”;“pit”对应“堑”;“wit”对应“智”,此译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表意上都堪称完美,吓得金岳霖大呼:请收下我的膝盖~~
8
让我感谢你
赠我空欢喜
Thank you for...
well...nothing.
王菲的歌迷有木有?考考你们,不知道这这句歌词的fan不合格啊~“让我感谢你,赠我空欢喜。”这句歌词出自王菲2003年专辑《将爱》中的《花事了》。偶尔在网上看到这句英文翻译“Thank you for...well...nothing.”,我觉得非常妙:Thank you for...是一个句型,表示“因...而感谢你”,后面用一个“nothing”,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触摸到了原句“赠我空欢喜”想要传递出来的那种失落感,一个“well”又淋漓精致地表达出了“无奈”的情绪。可以说,意思的拿捏很准确,而且表达简洁,很好!
9
突然有了软肋
又突然有了铠甲
Like a dog,
like a god.
“爱一个人到底什么感觉”,最好的答案就是“突然有了软肋,又突然有了铠甲”。这也是无数多愁善感的同学的QQ签名档,很多年没换了吧?对于这句话,看过很多人的翻译,要么意思没说到位,要么形式很啰嗦,直到碰到这句话:“Like a dog, like a god.” 首先,形式工整,这一点跟中文一致。除此之外,最妙的设计在于“dog”和“god”,“dog”的字母顺序反过来就是“god”,“狗”代表一种“哀怒”,而god则代表一种“喜乐”,“哀怒”和“喜乐”仅在一瞬间就能完成转化,这不就是“恋爱”中的状态么!!
10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Fuck the world if you're rich.
Otherwise, go fuck yourself.
说实话,看到这句英文翻译,喷了。话糙理不糙,而且特别接地气,感觉跟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某种精神追求上高度统一,只不过用词不是很文雅,大家注意,fuck其实是一个特别意义特别复杂的词汇,有时候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样不堪。“fuck the world”有点像“用你的意志去改变世界”的调侃式的说法,“go fuck yourself”则并不是字面那个含义(你懂的),而是你在改变不了世界的情况下,只能去改变自己了。其实这句话特别像军营里老兵对新兵的“训诫”,措辞虽严厉了一些,但句句是为了你好。大家不觉得这句话很励志吗?反正我看完这句话,就屁颠屁颠继续奋斗了...
bluelights
gorgeous美艳惊人/fabulous光彩照人/cute可人/adorable可爱/beautiful美/pretty漂亮/nice靓/spectaculars惊呆了的感觉/outstanding出色/sexy性感/lovely要句子吗?Icannotstoplookinyoureyesbecauseyouaregorgeous.谢谢望采纳!
矮油没游
谈高级英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论文摘要: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一门主干课程。高级中应该重视文化背景知识,找准文化切入点,将文化教学和课文教学相结合。 一、高级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目标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的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基本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重点应放在培养英语综合技能,充实文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上” 。2004年新版《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对八级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作了修改和调整,取消了快速阅读,取而代之人文知识题,包括、英语语言学、英美概况等三方面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英语专业领域的知识广度。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主干课程,从课时的分配、学生的投入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它当之无愧地属于“重头戏”。目前使用的教材是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5、6册),是国家级的重点教材, 书中的课文都选自原文,体裁多样,有描写、叙述、议论、说明、、小说节选等。文章的篇幅较长,词汇量大,语言精深,寓意深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不是单纯的英语知识,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比较高。比如说第五册第三单元(My Friend, Albert Einstein)的作者是一位家和学家,曾经和爱因斯坦共事过。这篇文章通过回忆爱因斯坦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向读者描绘了一个幽默、随和、单纯的科学家形象。爱因斯坦最著名的相对论和光量子说,在课文中也有所提及。 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调整教学重点,从片面注重语言本身,如词汇、句子结构、语法知识,转移到语篇的理解,如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写作风格等等。把对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在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在教学中渗透英美人文知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和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不论是哪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和背景,小说、说明文和议论文都是如此。高级英语的课文一般涉及到很多文化信息,比如历史事件、、神话故事、宗教典故、社会风俗、价值观念、《圣经》等等。每篇课文的Library Work列出了课文中出现的背景知识和有关典故。课文的注解有作家的介绍和历史背景。但是如果把各个文化点像流水帐一样泛泛地讲一遍,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能力。高级英语教学应将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入课文的讲解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经过两年基础英语的学习,学生对英语的一些语言现象与文化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相当狭窄。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思维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可以布置学生预习,通过查阅工具书、相关书籍收集资料。网络走进了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学生宿舍现在都可以上网查资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在网上查询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浏览各种英语报刊,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所讲课文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第五册第1课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讲的是如何选词。文中一个重要的例子是福楼拜。福楼拜是法国著名作家,他以用字精准、注重细节著称,对作品的完美要求近乎苛刻。他的第一部小说是《包法利夫人》,他用了将近 5年的时间推敲每一个字句。他认为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内容,“在所有的表现中间,所有的形体中间,所有的样式中间,只有一个表现、一个样式和一个形体表现我的意思”(莫泊桑的《福楼拜》)。而且他认为写作的才分主要在于如何选择用词。课文的注解只是简单提到福楼拜如何修改自己的作品,但是没有具体的例子。 作为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很多学生可能知道《包法利夫人》这本书,但是没有仔细阅读过。这时可以引入《包法利夫人》中的一些经典句子: On entering the dining room, Emma felt herself enveloped by a warm atmosphere in which 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and fine linen mingled with the odor of hot meat and truffles. (Chapter 8, Part I) She was eating a maraschino ice from a sliver-gilt shell that she was holding in her left hand; the spoon was between her teeth and her eyes were half shut. (Chapter 8, Part I) 通过分析划线词语,让学生体会到福楼拜精确的用词。并且推荐学生阅读《包法利夫人》以及福楼拜的其他作品。这样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一篇文章扩展到多篇文章的学习。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西方社会家喻户晓,是民众推崇的圣物。《圣经》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是﹑文学﹑的巨献。《圣经》对英语语言有巨大的影响,西方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有大量的典故﹑习语甚至情节都源于《圣经》。如果不了解《圣经》,理解一些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五册第15课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的著名的。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采用了圣经引言(biblical allusion)。 例如: “...we wi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 (我们不会满意,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义如泉喷涌。)引用自《圣经·旧约》中的《阿摩司书》,表达了马丁·路德·金追求自由、平等和的执著精神。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every hill and mountain shall be made low, the rough places will be made plains, and the crooked places will be made straight,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all be revealed,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 (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这个句子引自《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以赛亚是仅次于摩西的一名先知,也是一名学家。马丁·路德·金引用这句话,描述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当然在这篇马丁·路德·金演讲经典中,教师也不能忘记介绍美国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美国南北战争所致力的解放黑奴运动,并没有使黑人成为完全平等的公民。黑人的公民权利受到了限制和约束,不能充分参与美国社会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后仍然和奴隶一样被剥夺了种种权利。六十年代黑人的平等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社会各界掀起了一场争取民权的运动。 除此以外,选准好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课文中点讲解不宜太多。要根据课文理解的需要,抓住一些能够集中反映英美社会特征的典型进行分析,挖掘的社会含义,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正确认识西方社会。第五册第4课The Invisible Poor,描述的是美国社会存在的隐形的贫穷现象,可以从60年代美国的社会状况着手,以当时的“urban renewal”, “housing program”为切入点,介绍美国城市里的贫民区和少数聚居地里人民的生活状态,从而了解美国社会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加深学生对西方社会的认识。 三、结束语 总之,高级教学要结合课文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精神。强调教学中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并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英美国家的知识片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眼光从语言点转移到对语篇的理解和欣赏上。教师应将文化教学和课文教学相结合,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使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刘世雄. 《高级英语》中的修辞与文化解读[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 英语教学大纲[M]. 上海: 上海出版社, 2000. [3]李观仪. A New English Course (5,6).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张大羊羊
如下:
1、You’re drop-dead gorgeous.你简直美成仙了。
合成副词“drop-dead”的字面意思是“惊人地”,它通常用于形容词前,表示“非常地、极其地”。这里,“drop-dead gorgeous”强调被称赞的那个人美得让人神魂颠倒。
2、You look ravishing.你看起来光彩照人。
形容词“ravishing”在描述人的外貌时,意思是“极其美丽的”。这里,可以用“stunning”和“fabulous”等形容词来替换句子中的“ravishing”,句意不变。
3、I love the way you look.我特别喜欢你的样子。
搭配“the way you look”你的样子——这里指一个人的长相、举止、服饰等外貌特征。
4、You’ve got looks to die for.你太漂亮了。
名词“look”的复数形式“looks”指“人的相貌”。表达“to die for”用在口语中,以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一个人或事物是令人梦寐以求的,它的实际意思是“非常好的,特别棒”。
5、You take my breath away.你美得令人窒息。
在形容一个人的外貌时,表达“take someone’s breath away”可以用来称赞某人“美得惊艳”,“美得令人屏息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