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H卡琪屋
迈克尔逊干涉仪由以下部分组成.
1.平面镜——用于形成虚拟的空气劈尖,和产生光程差
2.1/2分束镜——用来分束,分波前
3.扩束器——用来扩束,便于观察
4.光屏——用于接收衍射图像
5.螺丝,滑轨,鼓轮,架子等——为了便于操作
迈克尔逊干涉仪(英文:Michelson interferometer)是光学干涉仪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明者是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
原理:平面镜反射
应用:测量干涉中的光程差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招妹0916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历史以太漂移实验迈克尔逊的名字是和迈克尔逊干涉仪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这也是迈克尔逊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在迈克尔逊的时代,人们认为光和一切电磁波必须借助绝对静止的“以太”进行传播,而“以太”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具有静止的特性,在当时还是一个谜。有人试图测量地球对静止“以太”的运动所引起的“以太风”,来证明以太的存在和具有静止的特性,但由于仪器精度所限,遇到了困难。麦克斯韦曾于1879年写信给美国航海年历局的D.P.托德,建议用罗默的天文学方法研究这一问题。迈克尔逊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心设计出一种灵敏度提高到亿分之一的方法,测出与有关的效应。1881年他在柏林大学亥姆霍兹实验室工作,为此他发明了高精度的迈克尔逊干涉仪,进行了著名的以太漂移实验。他认为若地球绕太阳公转相对于以太运动时,其平行于地球运动方向和垂直地球运动方向上,光通过相等距离所需时间不同,因此在仪器转动90°时,前后两次所产生的干涉必有0.04条条纹移动。迈克尔逊用最初建造的干涉仪进行实验,这台仪器的光学部分用蜡封在平台上,调节很不方便,测量一个数据往往要好几小时。实验得出了否定结果。
cindyhouse0221
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经过分光镜分为两束后各自被对应的平面镜反射回来,因为这两束光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且相位差恒定(即满足干涉条件),所以能够发生干涉。干涉中两束光的不同光程可以通过调节干涉臂长度以及改变介质的折射率来实现,从而能够形成不同的干涉图样。
cat20121028
迈克尔逊干涉仪组成及作用:
1、平面镜两个用来产生等厚或者等倾干涉所需要的光程差。
2、分光镜一个用来将入射激光分成两束,达到分振幅的目的。
3、扩束镜,用来将激光束扩散开,使得干涉条纹便于观察。
4、聚焦透镜,用在等倾干涉时将干涉条纹聚焦。
5、光屏,用于承接干涉条纹。
如果想要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上调出等倾干涉条纹,要求M1和M2两个反射镜相互平行,调解时可以在光源上做一个标记,再调节这两个镜子后面的倾度粗调旋钮和细调旋钮,使得标记物在两个镜子里的反射像在视野里重合。这样就可以看到环状的等倾干涉条纹。
扩展资料: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被分光镜分成两束后,每束光被相应的平面镜反射回来。由于这两束光的频率、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即满足干涉条件),就会发生干涉。
通过调节干涉臂的长度和改变介质的折射率,可以实现两束干涉的不同路径,从而形成不同的干涉图样。
通过调节干涉臂的长度和改变介质的折射率,可以实现两束干涉的不同路径,从而形成不同的干涉图样。干涉条纹是等光程差的路径。因此,要分析某些干涉产生的图样,必须得到相干光程差的位置分布函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迈克尔逊干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