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122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通化市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两大重点,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水平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明确目标,齐抓共管,协调发展。通化市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共同协调推进工作机制。落实了市委常委联系县(市、区)、市级领导包点、部门帮扶、企业帮建的帮扶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一村三帮”、“村企共建、村企互赢”合力共建新农村的工作格局。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通化市2006—2020年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部门包保方案》、《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规范了建设新农村的标准、类型、考核办法和程序,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通化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针对性地制定下发《年度工作方案》或《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典型示范,创新思路,整体推进。2006年以来,通化市新农村建设经历了试点、推进、示范、整体推进、打造具有通化特色的标杆村五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点带面、点线结合、扩面成片”的原则,突出抓重点、树品牌,将全市农村按地域、产业、富裕程度、民族特点等,分门别类,重点培养一批生态环境好、旧村改造力度大、异地新建速度快、城镇辐射能力强的典型,给予重点建设和扶持。2006—2009年,通化市先后启动了整体推进县2个、乡镇10个,省市县乡四级试点村119个;2010—2012年,实施了第一轮“百村示范、全面提升”工程;2013年,实施了第二轮“百村示范、全面提升”工程;2014年,启动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31个重点村建设;2016年,实施第二轮新农村建设32个重点村建设。通化县在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先行一步,于2008年率先启动了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县试点工程,重点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实现了农村环境整体提升,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目前,按照《通化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经考核评比,全市行政村全部达到达标村的标准,有50%以上的村达到先进村的标准,175个村达到标兵村标准,10个村达到标杆村标准。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推进城镇化步伐。通化市从解决“路水电气房”等农民最关心、最需要、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实施了创建标杆村、打造魅力乡村、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并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发挥资金的最大带动效应。各县(市、区)财政也都设立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了政府资金支助、农民自助、包保单位赞助和社会各界捐助的投入机制。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列支专项资金20多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6.6亿元、乡镇财政投入5.7元、村集体投入7.7亿元。市委、市政府连续九年开展包保帮扶工作,投入帮扶资金7326万元,社会和个人捐助投入2158万元。全市行政村累计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2万项,完成投资416亿元,其中,产业发展项目7885个,完成投资333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854个,完成投资64亿元;社会公益事业项目3874个,完成投资19亿元。累计改造农村危旧房6.1万户;建设农村水泥路2008公里;修建边沟1466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22处,受益人口110万人;修砌围墙264万延长米;修建统一大门3.1万个;农村健身广场、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过多年的努力,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同时还向省内外推介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改善环境,整体推进。通化市围绕“三线一环”开展了村屯整洁、绿美化栽植、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强力推进绿化美化全覆盖,加快农村道路建设与排水、院墙大门整修、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配套建设步伐,强化村容整洁与畜禽养殖小区、清洁能源、保护水源等统筹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前清后乱、前建后脏、前管后弃的局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农村环境整治及绿美化资金28.4亿元,新建垃圾点6278个、卫生厕所8.5万座;安装路灯1.7万盏;种植绿化树木2719万棵,绿化公路里程达到1834万公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样板村群引领,提升建设水平。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推进的基础上,还集中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优势,集中打造高标准村屯,充分发挥标杆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型、民俗特色型、旅游兴村型和环境优美型”四种模式,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完善,现已形成了像通化县大泉源乡新设村、集安市清河镇清河村的产业发展型;通化县快大茂镇向前村、辉南县楼街朝鲜族乡龙光村的民俗特色型;辉南县抚民镇榆树岔村、东昌区金厂镇上龙头村的旅游兴村型;柳河县安口镇烧锅村、二道江区铁厂镇四道沟村的环境优美型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农村建设样板村,这些样板村基本实现了“六统一”,即边沟、围墙、绿化美化统一,大门、门楼统一,房屋、墙体颜色统一,厕所规划建设统一,村屯亮化统一,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填埋处理统一,进一步增强了示范性和带动性。这些村不仅在环境建设、村部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突出,而且都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做支撑,村集体年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目前,通化市共评选出30个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打造出4.4万个美丽庭院和4.95万户干净人家。通过创建美丽乡村、评选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等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农民主动参与,农民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为调动广大农民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化市切实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和投入力度,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引导和实行村民“一事一议”民主管理新方式等,全面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农民感受到自己是主人,建设新农村、新家园是自己的事,使农民真正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来,把建设美丽、和谐、幸福的新农村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几年来,在政策的引导下直接带动农民投资投劳折款达72.1亿元,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不断总结和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和办法,结合全市实际,在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运用就近处理型、集中转运型、资源回收利用型等三种模式,促进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进程。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坚持“谁受益、谁买单”的原则,多方筹集保洁经费,成立保洁队伍、聘请保洁人员和购置保洁车辆。同时,鼓励经济发展较好的行政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的方式,创新农村卫生保洁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农村环境保洁长效机制。目前,全市685个行政村成立保洁队伍691支,有保洁人员3358人,其中,保洁人员纳入公益性管理岗位231人,纳入财政统一开支10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