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旭zx
工会与员工的联系与沟通
企业工会注重个体交流,注重丰富渠道,注重价值引导,注重实实在在,以企业与员工共发展为核心,搭建平台,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保障员工合法利益,工会与员工的联系与沟通工作自然会做好。
一、注重个体交流,增进沟通,做员工贴心人
工会组织要做员工的贴心人,就必须增进工会与员工的沟通,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生活状态、思想动态,只有做到心中有数,工作起来才能有针对性。[1]
随着员工队伍的年轻化,人们独立思考的水平提高了,不愿在众人面前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惯用的召开座谈会了解员工意愿的方式,现已收不到良好的效果。需要采取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个体谈心的方式,通过面对面个别交谈,平等对话,深入交流,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笔者单位通过开展“忠诚企业,和谐谈心”活动,各层级工会组织开展与员工面对面的沟通,在企业改革发展和整体比较困难的时期,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个别交谈,需要坚持不懈,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来谈,谈的人数多了,就能了解到面上的情况,这也是个由点到面的过程。重视个别交谈,要善于分析研究,抓住问题的主流,防止偏听偏信。个别交谈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要做个时时处处了解情况的有心人,才能了解到群众的实情真意。
二、注重丰富渠道,源头参与,做好司务公开
丰富渠道,搭建平台,做好企业信息的公开,让员工从源头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产业调整和管理改革中来,用一条信息链将企业与员工连接起来,加大工会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增进工会组织与员工联系的紧密度。民主管理的源头参与。不仅是工作程序和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相信群众、维护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依靠群众办好企业的民主意识问题。一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在企业网站或OA平台建立职工论坛、工会视角等专栏,不断创造新的'载体。赋予新的内容,使工会工作网络化、形象化。二要从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和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变革,充分听取职工意见,由员工投票表决。三要企业改制的方案、程序步骤、职工安置、经济补偿、社会保障以及资产处置、股权分配等重大事项必须向职工公开。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促使企业改制依法规范运作。
三、注重价值导向,利益共享,做好桥梁纽带
企业与员工是利益共同体。员工与企业共存共荣的纽带是利益相连。只有利益共享,才会风险共担,只有利益相关,才会群策群力。工会密切联系员工的纽带和桥梁,就必须注重价值导向,依靠员工,共同创造,利益共享。
员工迫切需要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实现企业利益与个人价值的双赢。我们在引导员工认清严峻形势的同时,进一步启发其在岗尽责、爱岗敬业、在岗学习、在岗奉献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号召员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组织员工广泛开展技术练兵。通过开展“安康杯”劳动竞赛、金点子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经常性地开展技术大比武活动,在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上做足文章,使职工在工作中掌握更多的本领,提高竞争实力。
工会工作必须坚持服务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利益问题的解决。注重从员工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尊重职工主体地位,保障职工各项权益,真心实意为员工解难题,办实事。对于员工的正当利益、合理要求,要尽量予以满足;对于员工的不合理要求,则应加以引导,使职工群众能正确地对待个人需要;总之,凡涉及员工的根本利益,都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四、注重实实在在,扶弱助困,做好员工保障
群众有困难需要帮扶。把党的关怀和企业的温暖送到员工的心坎上,这是工会组织的分内之责。工会组织不仅要做员工困难的知情人,更要作帮助员工解决困难的热心人。着眼于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着力抓好以“就医互保工程、特困帮扶工程、先模慰问工程、青工安居工程、成果共享工程”五大民生工程的实施,凡是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全力去办,再繁也要全力快办,再难也要全力办好。
一般来说,员工的困难多数是由于大病致贫、子女上学交费、老人无收入却多病造成的,员工中的困难要做到真困难真帮扶,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劳动模范是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更应得到组织的帮扶。对他们的帮扶,意义更进一层,那就是决不让劳模吃亏,保护劳模就是保护了劳模精神,是弘扬正气的体现。只有实实在在,关心和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员工才会真心实意跟着企业发展,踏踏实实为企业奉献自身的力量。
欠我一场爱情
关键词:企业 社区 工会 本书的最后作者回到全局的社会关系来看待企业。企业、员工、工会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的相互关系,社会秩序才能得到维护,才能实现各方的利益才能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企业、员工与工会能够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同时也要对各自权利范围加以限制。因此,要求政府有所作为,制定出符合整体利益的政策。 正如德鲁克在结论中所述:“这本书的根本目的不是描述一个理想的社会,而是寻求一个适合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他试图给出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政策建议,事实证明这些建议都影响了后来的企业发展和政府决策。 企业和员工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各自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职能。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创造经济效益,和保证企业持续经营。但是作为社会人的企业员工,除了以工作的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还必须以社区的形式组织在一起,履行社会职能。 社区应该是自治的,企业管理层只应该负责企业的经济职能,除此之外,员工自治社区应该被赋予权利解决自身的问题。但是员工也必须受制于企业追求经济业绩的需要,企业和员工互相支持对方的权利而非对立。 德鲁克所谓的自治社区是对大型的工业企业所做的描述。今天除了大规模聚集的工业企业以外,企业的形态更为丰富和多样。但是企业和员工各自的权利和职责是不变的,双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解决问题,才能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 工会在西方社会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上世纪50/60年代更是如此。工会运动不仅关乎员工的利益,也决定企业的生死,甚至能威胁国家的安全。工会对外有罢工的权利,并以此来迫使企业接受他们的要求;对内部,也和员工之间订立了某种契约关系。 工会和员工的自治社区在某种程度上是竞争关系的,他们都要求员工对组织表现出忠心。工会是更广泛的自组织,需要联合某个行业来与企业形成对抗的力量,而企业社区更可能用温和的方式解决与企业之间的问题。工会和社区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社区治理越成功,工会变成一个松散的,由小工会组成的联合体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不能给社会带来实质的威胁。 时至今日,工会已不再具有半个世纪以前的吸引力和破坏力。据统计美国劳工部数据1966年工会人数最高达到1790万,但是到2000年是工会会员人数只有168.6万人。员工不愿参加工会一方面与美国的经济机构调整有关,另一方面也看到工会活动对解决社会问题上过激和无能,因而转向寻求更有效的而解决方案。 尽管工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稳定,但是德鲁克并不认为应该取消工会,甚至支持他们享有罢工权利。 但是政府应该更多的介入,制定出有有效的政策平衡各方的诉求。例如,工会运动很多都是关于稳定或提升工资水平,这显然是直接增加了公司的成本压力。但是工会领导对待工资问题是非理性的,他们看不到企业经营的实际问题。德鲁克建议政府应该制定一个“理性工资”政策,通过客观经济标准来确定工资水平,而非依据工会的要求或者企业的一面之词。既要保证在不同经济周期中,使员工的预期收入相对稳定,同时也要保证企业应对经济波动的灵活性。“理性工资”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前文提到了企业制定“可预测收入计划”和“利润分享计划”。如果这两项计划能的得到贯彻会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与工会的紧张对立关系。一旦员工的利益得到基本保障,他们参与工会对抗企业活动的动力就不足了。归根结底,罢工是会导致双输结局,应该是要尽量避免的。 企业作为社会的器官,其核心职能是创造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与员工,以及由员工构成的社区和工会建立良好的关系。这种良好的关系反过来能够促进企业更好的创造经济效益。 所以,企业、员工与工会本质上是捆绑的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 然而,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需要政府的介入,制定积极的政策,以客观的标准帮助各方达成共识,建立互信。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