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妮625
佛教(英语:Buddhism)起源于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罗卫国(现今尼泊尔和印度边界间靠近尼泊尔)的王室太子悉达多·乔答摩于35岁修道成为释迦牟尼佛后,在约前6世纪对弟子开示的“苦、集、灭、道”的教导内容,因缘转趋为宗教化,为现代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于世界上,尤其是东亚、中南半岛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此外在中亚、南亚和南洋群岛地区的文化曾具有广泛的影响,现正在向欧洲、非洲、北美洲发展。佛教经历史发展,通过南、北两条传播途径,现代存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北传大乘佛教两条支脉,其中大乘佛教又分为显宗(汉传佛教的主要内容)和密宗(藏传佛教的主要内容),故也有上座部、汉传佛教(大乘)、藏传佛教(金刚乘)三分法,各脉又有诸多宗派;南传主要为以声闻乘阿罗汉果为最高圣位,北传则追求在未来世成佛,皆称为涅槃。创教者为释迦牟尼佛,一般尊称其为“佛陀”,“佛陀”义为觉者、觉悟者,广义上也包含三世诸佛。佛教的本意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义更像是一种哲理,这是由于最原始的佛教概念中,没有明确指出神明的定义,甚至反对迷信,佛陀认为不应该浪费时间思考对灭苦没帮助的概念。“佛法”一言以蔽之,即“痛苦来自欲望”,佛教徒即为“相信这条法则的人”,佛教“最高原则”是“痛苦确实存在,我该如何逃离?”现有佛教的诸佛菩萨均是由后来的教派发展而成。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按照佛教的观点,人和其他六道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轮转生死,惟有断除无明的人才能出离三界,不再轮回。佛教徒修习佛法的目的,即在于追随并实践悉达多所觉悟的四圣谛,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断尽一切烦恼,最终超越生老病死和所有苦,结束六道轮回,得到究竟解脱,进入涅槃的境界。
丸子的小雕
Gotama SiddharthaGotama:苟答马,巴利语的音译。我们现在佛陀的家姓,通常用来指称佛陀。我们现在的教法时期是苟答马佛陀的教法时期。汉传佛教依梵语Gautama音译为乔答摩、瞿昙等。也常依佛陀的族姓称为释迦牟尼(sakyamuni)。一切含。Sabbātthasiddha(=Siddhāttha;梵Sarvārthasiddha=Siddhārtha);one who has completed his task, Miln.214),一切义成(音译:悉达多。佛陀的名字)。
小老虎山大王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逝世于公元前486年。他原名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比罗卫城,是净饭王的长子。他在青年时期就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痛感人世苦难深重,变幻无常,努力寻求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历时6年,终于得道成佛。之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的思想,逐渐拥有众多信徒,进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修中圈儿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名叫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所以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通常认为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据说他从小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时因寻求解脱之道而削发为僧,经过6年修行,最终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她45岁的时候怀孕,后在归宁途中,距离国都约五英里的蓝毗尼园,生下了悉达多。悉达多能周行7步,脚踏之处,现出七朵莲花,且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自语:“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传说当时天上飘落香花,还有九龙吐水为悉达多沐浴。
父母晚年得子,喜出望外。当悉达多回宫后,全国举行欢庆,有阿私陀修士来访,说悉达多相貌庄严,预言将来可做统一全世界的“转轮圣王”,或博学的“一切智者——佛陀”。父王对他寄予非常殷切的希望,所以特请著名的婆罗门教徒替他取个名字,叫做“悉达多”,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悉达多诞生一周后,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因此悉达多是在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与净饭王的抚养之下长大的。他的姨母把悉达多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疼爱,让他物质上享受着豪华富丽的宫廷生活。
7岁时,悉达多开始读书。净饭王聘请名师教他学习梵文,由浅入深地研读五明和四吠陀。聪明的悉达多闻一知十,没几年便博通了一切学问。后来又学兵法和武术,也都很快就精通了。在同辈王子中,他成为最出色的一位。在一次王家子弟的比武大会中,他展示了优越的体力角斗和超人的射箭武艺。其他诸王子中最好的射箭武艺,只能一箭射穿三鼓,悉达多却能一箭连穿七鼓。也就是在这次竞技大会上,悉达多赢得了表妹耶输陀罗的爱情。
净饭王很爱悉达多,担心他出家,特意为他筑了“寒”、“暑”、“温”三时宫殿,挑选许多宫人美女服侍他,但是悉达多对这世间的富贵、快乐却不感兴趣。
根据佛典记载,悉达多共出城郊游四次,而正是这四次郊游的所见所闻,改变了他的生活,增强了他出家的决心。第一次出游,他在市区见到了一个白发躬腰、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见到了一个痛苦呻吟的病人;第三次遇到了一个送丧的行列;第四次郊游,他遇到了一位神态安详的出家修士。这让他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老、病、死的痛苦,一切众生为了求自己的生存,更做出种种罪恶,甚至不惜互相残杀,造成种种悲剧,结果还是向着老、病、死的路上走。这悲惨的生命界,这矛盾不合理的人生,应如何解脱痛苦呢?
带着问题使悉达多不能安住于王宫,享受尊荣与富乐,他终于在29岁的一天夜晚,下定决心,抛弃了王位、财富和父母妻子,只带着侍从车匿,骑着白马,偷偷地离开了王宫,出家修行。
佛陀觉悟的,最主要的便是四圣谛和八正道。所谓四圣谛,便是:“苦谛”,遍及众生界的苦恼;“集谛”,苦恼的原因;“灭谛”,断绝苦恼的原因,解脱这些苦恼;“道谛”,修行正道,断绝苦恼的原因。正道的内容,共有八项,所以名为八正道。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无明烦恼障蔽了佛性。故佛陀的成道,是了悟缘起,断除无明,慧光焕发,佛性显现,内心清净,燃起了真理光芒,照耀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