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89

zenghuo721
首页 > 英语培训 > 和合共生英文翻译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做美梦的鱼

已采纳

〔谈经论道〕 我们阅读《老子》会产生诸多歧异,有时会产生相反的结论。究其原因是对老子及他所处的环境不了解。老子也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则读贼,意谓害我的是权贵)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第70章)这“不我知”就是“不知我”。“宗”指立言的来源和根据;“君”指叙事的对象。老子的言论是有根源,叙事有所指谓,即具体对象。我们要想了解《老子》,就是必需了解这些。把老子还原成社会上活生生的人,去掉神秘感,我们搞清他生活的年代和大环境、小环境,那么我们对老子及其学说才有可能搞明白,也就知道这个身穿粗布麻衣的老者,怀揣着的到底是颗怎样的心,是否真是颗希世罕见的透光宝玉?为此,我们提供一些史料,供喜爱《老子》的朋友们参考,以期有所帮助。 一、〔史官的职守与传统〕 在我国古代文化掌握在“祝宗卜史”手里。官方文书,即“典册”都是由他们编写记录的。史官掌天文历法、记录史实和官爵册命。他们不直接参加行政管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史官只管“天”,不管“民”,带有“旁观”的性质。因而记事比较客观。《礼记•曲礼》说:“史载笔,士载言。”夏有太史终,殷有太史挚。周制史官分: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凡五官。出了许多杰出的史学家,有:太史佚、太史儋、太史叔服、史籀、史苏、史赵;孔子说,周任,古之良史也。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又为柱下史,则其职也。我们看〔伯阳父论地震〕和〔史伯论和同〕就知道史官的传统。幽王二年,伯阳父就敢说“周将亡矣”,春秋初,史伯竟敢对齐桓公说,周“必敝者也”。他们只以自己的学识立论,不阿谀奉承统治者。这是史府的传统职守。 西周时期的上层建筑有三根支柱:一是“礼”即分封、等级、世袭制度;二是“刑”,是镇压庶民的工具,以维护“礼”;孔子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一语道出“刑”和“礼”的本质。三是“德”,如仁义孝悌等,“德”从属于“礼”,以道德规范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秩序。 进入春秋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阶级矛盾激化,权贵们争权夺利。“礼刑德”被踩在脚下,到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社会制度完成转变。“礼崩乐坏”,老子写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38章)”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 〔史官的传统•参考材料:〕 〔伯阳父论地震〕 《国语•周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史伯论和同〕 《国语•郑语》:“(齐桓公为司徒)问于(周)史伯曰:“周其弊乎?” 对曰:“殆于!必敝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匿暗昧。恶角犀丰盈,而好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赅极。故王者居九眨阂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黎按:后人总结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大道理。 二、〔老聃年谱〕 老子,姓老名聃,约公元前571年,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老子好学,少年时代边牧牛边读书,一个牛背上“手不释简”的读书郎,二十出头就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才华被召入周王朝国家图书馆,得以接触到最机密的历史文物和典籍。如同一块干渴的海绵落入知识的汪洋大海,他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对自己有用的养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就是他那时的写照,勤勤恳恳地进行各种科学实验;认真阅读“三皇五帝”之书,使他成为一名博古通今、多才多艺的伟大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但是老聃的仕途并不平坦。公元前535年,(老聃37岁)因受权贵排挤,逃亡,寄居鲁国,时孔丘十七岁,问礼于老聃。四月一日从老聃助葬,遇日食。(见《礼记》)从《左传》可以看到:在这一年,周王朝内部争权夺利加剧。单襄公、单顷公之族,杀单献公而立成公。 前530年(老聃42岁),原伯绞虐待庶人,贱民大批逃亡。同年暴发起义,赶走原绞。公子原跪,不久被立为原伯。甘悼公(名过)想要去掉甘成公、甘景公,结果,成、景二族人联合杀死甘过。立甘猷为公。又杀死甘过的羽翼臾过和瑕辛,(老聃出奔于鲁,大概受甘过迫害)召回阴忌、老阳子等五人。老阳子回周后仍任王朝征藏史之职。 公元前520年(老聃52岁),周景王想立王子朝为太子,大夫宾起赞同,单公、刘公反对。景王突然因病而死。单公和刘公,立王子猛为王(是为周悼王),杀死宾起。王子朝利用“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秩、禄也。)”,起兵争位,王朝从此掀起十多年血雨腥风的长期内战!•在一次战争中,单氏杀死八个王子。•单氏为了争取百工的支持,“盟百工于平宫”。•在另一次战争中,单氏俘虏了对方将官,用火把他烧死于王城的市里。•“百工叛,伐单氏之宫”,结果战败。 公元前516年,(老聃56岁)王子朝的兵攻下刘氏的刘邑,纵火烧域。晋国出兵,援助周敬王,召伯盈赶走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等,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阴忌奔莒以叛。”召伯盈迎敬王入城,与单氏、刘氏立盟。 前515年,老聃57岁,因王朝图书被运走,老聃失去职位,去往秦国。确切年代不详。 公元前513年(老聃59岁)单氏、刘氏杀召伯盈、尹氏固及原伯鲁之子;•王子朝的羽翼“王子赵车入于鄻以叛,阴不佞败之。” 公元前508年,(老聃64岁)周巩简公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巩氏的众子弟杀简公。 公元前504年,(老聃67岁)周敬王派人到楚国杀死王子朝。 公元前504年(老聃68岁),夏季,王子朝的羽翼儋翩勾引郑国,郑国派兵来攻周王朝的六个邑。晋国派兵帮助周王朝守卫。敬王离开王城,到别处避难。 公元前503年(老聃69岁),儋翩联合尹氏起兵背叛周敬王,又与单氏、刘氏打起内战。晋兵护送敬王入于王城。 公元前502年(老聃70岁)二月,单氏、刘氏攻下背叛敬王的四个邑,儋翩等失败,王朝内战到此结束。•据《史记》载: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老子的一生,始终站在劳动人民一方,鞭挞统治者,孜孜以求,建立一个使人民过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80章)”公有制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92年(老聃80岁)周王朝的刘氏与晋国范氏是世代姻亲。晋国范氏与赵氏武力互相兼并,刘氏支持范氏。赵氏得胜后,指责周王朝。刘氏归罪于大夫苌弘,于是杀苌弘。 公元前479年(老聃93岁)鲁哀公23年,孔丘死。 公元前472年(老聃一百岁)死于秦国。古代相传老聃长寿,假定他死于此年。《庄子•养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说明老聃在秦是教书授徒的,并有许多朋友。 第二十章是老子的“身世叹”,“悲号篇”。他写道: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沌沌兮,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高亨先生认为,此章因竹简断乱,文句多有错置,进行整理,我又稍作改动。与书匠先生饶舌,弄得我也没了“灵气”,跟着咬文嚼字起来,生怕出点破绽被抓住。今天豁出去了,就浪漫一回,让他抓吧。整理如下: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荒兮其未央;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儽儽兮,若无所归!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愚人之心也哉!” 〔翻译〕“唯”与“阿”都是回答(主人呼叫)的声音,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但是从声调上听,却有恭顺和不满的差异。可见人的善心与恶心,距离能有多远呢?人们所害怕的权贵残杀,我也不能不害怕!看啊,大家伙儿熙熙攘攘,如同享用着祭祀时的大宴盛餐!又像在春光明媚的天气里,争先恐后地攀登高台!只有我啊,孤独寂寞地漂泊着,理想没有一点实现的征兆!像在荒野上奔跑啊,仿佛没有尽头!我内心的痛苦,就似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身世的漂零,就像高天滚动的暴风,被卷动得没有止息!疲惫啊,找不到终极归宿!纯朴啊,就像不会笑的婴儿!大家都很清楚明白,我却“不开窍”;大家都观察入微,独我糊涂暗昧;大家都赚了很多钱,而我却丢失成穷光蛋;大家都有用武之地,而我独似一块顽石被遗弃在荒郊野地!我独与众人不同:“而靠吸吮母亲的乳汁”(始母)。我是不合时宜的愚蠢人的思想吧? 〔点评〕好一个我“贵食母”的老聃!在社会那样急剧转型时期,仍独自坚守着理想的圣地。难能可贵!孔子的理想不能实现,被困于陈、蔡国。老子的理想也不能实现,陷入彷徨痛苦之中!我们翻开〔老聃年谱〕就会看到,在老子生活的年代里,从大环境看,全国五霸迭起,争伐不断。从周王朝的小环境看,权贵们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兵连祸结,人民遭殃。老子看不到一点光明的希望,他的思想陷入极度苦闷之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为了私利而竞争而欢呼,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丝毫不顾!因此,我们可以说老子是一位爱国爱民的伟大思想家! 〔老聃年谱〕使我们真切地感受老子思想的来源。王子朝与悼王、敬王两大集团为争夺王位,大动干戈,掀起十多年血雨腥风的内战!所以老子提出“以无事取天下”的原则。(第57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48章)“为者败之,执而失之。”(第64章) 老子看到,大夫宾起就是因为首先发言支持景王立王子朝,落得身首异处。所以他写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舍后且先,死矣!”(第67章) 在一次战争中,单氏杀死八个王子。在另一次战争中,单氏俘虏了对方将官,用火把他烧死于王城的市里。王子朝火烧东訾邑和刘邑,对于这种残酷杀戮,老子愤慨地说:“胜者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第31章) 王子朝利用“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秩、禄也。)”,起兵争位,王朝从此陷入十多年血雨腥风的内战!•在一次战争中,单氏杀死八个王子。•单氏为了争取百工的支持,“盟百工于平宫”。第29章、老子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在一次战争中,单氏俘虏了对方将官,用火把他烧死于王城的市里。•“百工叛,伐单氏之宫”,结果战败。•于是,老子写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64章)”。在内讧中他明白:“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的道理,他决心置身事外,不卷入内斗之中。“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56章)。既不敢得罪,又不敢亲近,在夹缝中求生存。 例如刘献公、甘悼公、毛伯过、巩简公都是被族人们杀死的。可见社会转型期新旧势力斗争的激烈。最典型的是,周巩简公为废除“贵族世袭制”,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巩氏的众子弟杀死简公。 〔讨论〕 1、世袭王位本来是由老王决定的,有严格的程序典礼。现在却由单公和刘公说了算,合法不合法?这还叫“世袭”吗? 2、王子朝没能继承王位,算不算“世袭贵族”?他利用“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秩、禄也。)”,起兵争位。这些“旧官”是不是失去“世爵”、“世禄”的旧贵族?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他们仇恨周王,作战勇猛熛悍,为什么? 3、最典型的是,周巩简公为废除“贵族世袭制”,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巩氏的众子弟杀死简公。 老子看到:“百工叛,伐单氏之宫”,结果战败。于是写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64章)”。老子站在哪个阶级立场? 仅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老聃所处的时代,春秋末期的大环境,特别是周王朝内部的小环境,或是老子亲身经历的,或是老子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冲击着老聃的生活和灵魂,对于老聃世界观的形成必然产生直接的影响。总结思考,他那通古博今的哲学思维,都溶化在他的《道德经》中。 打星号的就是

和合共生英文翻译

128 评论(9)

真真麻烦啊

释义: 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

原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这样的话,培养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大同的社会。

费孝通先生八十岁高龄时提出的这一观点,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大融合的和谐。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面对外来文化不必排斥,辩证的吸收,弘扬民族文化。

353 评论(12)

胖哥high吃

所谓“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就是说,一种声响不成音乐,没有听头;一种颜色不成文采,没有看头;一种味道不成美食,没有吃头;一种事物没有比较,无法品评。One sound can't compose a wonderful melody,which is of no worth listening.One style can't produce a splendid literary style,which is of no worth reading.

346 评论(12)

冷火秋烟

밀레니엄 예술습니까, 공생 조화를 생각하는 스타일의 사람, 우정의 임신 하수인,

141 评论(10)

无敌花花Nancy

显千年气韵、今人风貌,怀裙带之谊,思和合共生【천년의 기운이 뚜렷이 나타내고 뛰여난 풍모 .치마 끈 둘러 감은 그우정.사와합이 공생하노라.】气韵==>기운,정취. 정서风貌==>풍모怀裙带之谊==>치마 끈 둘러 감은 그우정 思和合共生==>사와합이 공생하노라.//그리움과 화합이 공생하노라

18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