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3

伊斯忐忑
首页 > 英语培训 > 纽约时报英文书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粉红猪大大

已采纳

The-New-York-Times-Daily-纽约时报2015-02-07.mobi

链接: 

纽约时报英文书

251 评论(12)

小能喵尉哥

有很多公众号吧,不一定是爱屁屁呀!

147 评论(14)

溪爱Mr彬

纽约时报《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是一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报纸,在全世界发行,有相当的影响力。它有时也被戏称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或简称为“时报”(The Times)。它最初的名字是“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是亨利 J 雷蒙德和乔治 琼斯。他们当时打算发行一份比较严肃的报纸,来打破当时在纽约盛行的花花绿绿的新闻报道方式。在1851年9月18日它的首刊中该报写到:“今天我们发行纽约每日时报的首刊,我们打算在今后无限期内每天早晨(周日除外)发行一刊。”许多年后该报也在周日发行。今天周日版是纽约时报每周篇幅最大的一版,除新闻报道外其中还包括许多专栏如食品、旅游、艺术和其它文化专题。在新闻报道方面纽约时报将自己看做是一份“报纸记录”,这个政策的结果是除纽约当地的新闻外纽约时报很少首先报道一个事件。而假如它真的首先报道一个事件的话,那么这个报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报纸和新闻社直接作为新闻来源。在美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内都提供一份纽约时报索引,其内涵是纽约时报对时事的报答文章。纽约时报》简介或简称为“时报”(The Times)。它最初的名字是《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是亨利·J·雷蒙德和乔治·琼斯。他们当时打算发行一份比较严肃的报纸,来打破当时在纽约盛行的花花绿绿的新闻报道方式。在1851年9月18日它的首刊中该报写到:今天我们发行纽约每日时报的首刊,我们打算在今后无限期内每天早晨(周日除外)发行一刊。2002年9月11日的《纽约时报》头版在新闻报道方面《纽约时报》将自己看做是一份“报纸记录”,这个政策的结果是除纽约当地的新闻外,《纽约时报》很少首先报道一个事件。而假如它真的首先报道一个事件的话,那么这个报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报纸和新闻社直接作为新闻来源。在美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内都提供一份《纽约时报》索引,其内涵是《纽约时报》对时事的报道文章。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收购了濒于破产的时报,奥克斯在接办《纽约时报》时就确定了时报的新闻报道原则:“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他大胆地增刊扩版,在新闻报道上不惜投资,大量增加在当时颇为稀有的国际新闻内容。短短四五年,《纽约时报》的销售量就超过了10万份大关。在他的领导下《纽约时报》获得了国际性的认可和声誉。1897年他提出了《纽约时报》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闻”。这个格言被公认为对“黄色新闻界”的挑战。1935年奥克斯去世后,其女婿索尔兹伯格接过时报发行人的大印。索尔兹伯格领导时报度过了经济大萧条的危机和二战的艰苦岁月,在他任内20多年,时报的新闻采访范围进一步扩大,广告收入翻了一倍,技术设备得到极大的更新。《纽约时报》第四代发行人是索尔兹伯格的独子,人称彭区的阿瑟·奥茨·索尔兹伯格,他励精图治,选拔麦森、罗森索等优秀编辑、经营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多元化经营。彭区在任30年,时报走出了濒临崩溃的困境,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63年时报的总收入为1亿美元,到1991年,时报总公司的收入已达17亿美元,在这一过程中,《纽约时报》也完成了由家族式经营向市场式经营的转型。1992年,经过多年培养后,彭区将时报发行人大印传给儿子,这便是《纽约时报》今天的掌门人——小阿瑟·奥茨·索尔兹伯格。小阿瑟比父辈更追逐利润,他试图促成《纽约时报》平民化,使各种人群都能够接受,因此涉及“煽情新闻”,使得《时报》一度失去公众的信任。对《纽约时报》的评价《纽约时报》享有可靠的新闻来源的声誉。它的社论一般被认为是比较开通的。不过实际上它的社论是由许多不同的作者撰写的,而他们的观点则从左到右各不相同。许多保守派人物认为《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它的社论,太自由开放。甚至有许多人就《纽约时报》对美国政治界的影响著书。与《纽约时报》相比,在纽约出版的另两份重要报纸《纽约邮报》和《华尔街日报》至少在其社论方面比较保守。泰晤士报《泰晤士报》(The Times)是英国的一张综合性全国发行的日报,是一张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报纸。《泰晤士报》隶属于鲁珀特•梅铎的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泰晤士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购之后,有指《泰晤士报》的风格逐渐趋向保守。《泰晤士报》的英文名称The Times,中文直译过来应该是《时报》。然而它的译名却变成与读音相近、但毫无关联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样。由于约定俗成的关系,错译保留至今。现今世界各地有许多名为Times的报章,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为了区分出来,《泰晤士报》有时被英语使用者称为《伦敦时报》(The London Times)。《泰晤士报》是世界上第一张以“Times”命名的报纸。

87 评论(13)

ERICA漠漠

《纽约时报》书评版编辑发布了“2012年度百部图书” 榜单,并精选出“2012年度十大好书”,小说类与非小说类各五册。其中既有布克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也有《卫报》首作奖得主;既有反映战争的现实故事,也有新奇讨巧的卡通图书;既有关于“存在”之意义的跨领域探讨,也有反映亚洲底层社会的纪实类文学。

FICTION

小说类

BRING UP THE BODIES

By Hilary Mantel.

《提堂》 作者:希拉里·曼特尔

Taking up where her previous novel, “Wolf Hall,” left off, Mantel makes the seemingly worn-out story of Henry VIII and Anne Boleyn newly fascinating and suspenseful.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nry’s chief minister, Thomas Cromwell, the ruthless maneuverings of the court move swiftly to the inevitable executions. Both this novel and its predecessor were awarded the Man Booker Prize. Might the trilogy’s forthing conclusion, in which Cromwell will meet his demise, score Mantel a hat trick?

作为曼特尔2009年作品《狼厅》的续作,曼特尔在本部小说中将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老掉牙的故事有趣而充满悬疑地重新呈现了出来。小说采用亨利的首席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视角,讲述了宫廷残酷的体制迅速演变至不可避免的死刑。本部小说和《狼厅》一样,均荣获了英国布克文学奖。曼特尔有望续写第三部终结版,届时克伦威尔将以死亡告终。曼特尔能否上演“帽子戏法” 呢?

17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