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3

小馋猫儿richard
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语废除必考科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馋猫儿richard

已采纳

近年来​有人经常在网络上鼓吹“英语无用论”,把英语降级为副科,我大致了解了一下,鼓吹“英语无用论”的基本上都是以“学英语那么费力,到头来用不到”为事实依据的,同时佐以“我不会英语可以让英语专业的人翻译”的解决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民族保守主义者认为重视英语教育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实际上他们没有理解当下中国的教育体制,选择性忽视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而片面认为这是过分重视英语所导致的,并将教育体制的锅甩给了英语,是非常虚伪和荒谬的。在我看来,这种言论只是“读书无用论”在英语学习上的具体体现罢了。早些年,曾有人说“有的人小学都没毕业,不照样赚大钱”,这种情况确实有,也很多,但是不以时代背景为前提的鼓吹,基本可以归为扯淡。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改革开放之前,或者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发生的几率就远远低于改革开放初期。并且,“小学没毕业但照样赚大钱”的人并不会因为“自己小学没毕业”为荣,他们更多的是以自己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奋斗为荣。

英语废除必考科目

100 评论(14)

wisteria爱发呆

是的,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在即,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将建议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必修课地位。

许进指出,在美国,大学毕业生通常能掌握3万至5万个单词。在我国,掌握4千个单词就可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了上重点中学,很多小学生取得了相当于大学英语4级考试或者更高级的英语考试证书。英语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但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成果应用率低,课程设置不普惠。

“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许进说。

扩展资料

主张将英语踢出高考的人很多:

主张将英语踢出高考的人很多,其代表是我国宇华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光宇主张高考取消英语科目,把中小学生的英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

他算了这么一笔账:小学生大约每天要花1小时学英语,初中生1.5小时,高中生2小时。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三毕业,每个学生至少要在学英语上花费5292.5个小时。郑强教授也提出,把英语踢出高考,英语学习浪费大量时间,使用率却非常低。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网-许进委员: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

121 评论(13)

最好的我~

对于高考取消英语,这一生,我觉得适合会情侣的,毕竟我们中国人的中文水平中文的文化要求应该是最根本的在生活中对英语的重要性不能高于中文,何况生活中大埔还是中文交流为主。英文只是在一些商务活动中大量被修,但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去为了考试学英文,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245 评论(12)

屁界的战斗猪

支持态度。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对高考改革探索之路有足够的了解,探寻高考英语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掌握相关政策的主要动因,如此才能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变化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一、信义路高考英语科目改革的内容

(一)国家政策文件的依据

2010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列为本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之一,并明确指出要“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将“有的科目”的提法具体到英语科目,明确指出要“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

201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2013)。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更详细的行动方针,要求“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4)。文件同时指出要“开展改革试点”,并明确要求“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要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4)。

(二)地方性政策文件对比

2014年9月19日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发布了各自的高考改革方案。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细化落实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的有关要求。2017年起,上海市将执行新的高考方案,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考试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除6月外另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

文件还特别指出,“深化外语考试改革。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说测试,引导外语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高中生最多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建设外语标准化考试题库和标准化考场。外语考试要为今后其他科目逐步推行标准化考试积累经验”(上海市人民政府2014)。

二、影响高考英语科目指定的核心因素

影响新一轮高考英语科目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对汉语言文化纯洁性的担忧,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要求,以及政策转移和国际政策网络的影响。

(一)政治、经济环境及国际地位的提升

大力发展英语教育的举措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并在2001年达到顶峰。当年教育部要求全国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必修课程。这一举措背后有着现代化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动因。当时中国正处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关键时期。

之后,学习外语的热情逐渐淡化,大力推广英语教育的需求也开始减弱。以往“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学习英语”的提法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文化自信”、“文化复兴”、“中国梦”等强调中国文化本体性的新话语,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参与越来越广泛。中国崛起直接激发了国际上的汉语热潮,各国汉语学习人数不断增加。1991年,汉语水平考试(HSK)首次在中国大陆以外设置考点。

(二)对汉语言文化纯洁性的担忧

与“英语危害汉语论”相应的,是“国学热”的兴起。近年来“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就可见一斑。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制定了完整的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思想和实施细则。《纲要》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

(三)提高教学质量要求的动因

虽然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否能够在实施中取得预期效果还要看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如2001年教育部规定全国小学从三年级起设英语必修课。这一政策的制定,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以外,一个重要动因是决策者认为越早开始学习外语越能学得好。

(四)政策转移和国际政策网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教育政策出现教育政策领域的“国际模型”(Guthrie&Pierce1990),国际教育政策趋同的一个原因是“政策转移”,把曾经用于一时一地的政策、规章、制度等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用于另一时或另一地的政策制定中。然而,政策转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转移而来的政策似乎难以发挥其原始效果,且许多政策转移从根本上就是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换言之,真正得到转移的并非政策本身,而是政策话语。决策者把政策从外国介绍到本国,大多数时候并非期待外国政策在本国开花结果,而是利用外国政策话语来解释他们原本就计划在本国实施的政策的合法性。

总之,新一轮高考英语科目改革具有历史延续性,最重要的改革方向是实施社会化考试,以推动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新一轮高考改革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包括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整体状况和国际地位的改变、对汉语纯粹性和中国文化身份危机的担忧、对提升教学质量的要求以及政策转移和国际政策网络的影响等。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又反映了长期存在的教育教学要求,既有创新性,又有延续性,体现出决策者在外语教育、国家文化身份等问题上的立场。高考英语政策是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解其政策决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应在政策实施后加强对实施效果的评估,为今后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347 评论(15)

皛白白皛

我觉得英语还是有必要学习的,首先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既然国家讲究全球化发展,那么英语还是得作为第一语言重点培养,其次,从业这么久,真心觉得学好英语很重要!一技傍身,走遍天下!

10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