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8

海上花的故事
首页 > 英语培训 > 三岁英语启蒙一年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oneybackkom

已采纳

先来聊聊英语启蒙这件事,说起来我小时候读书那会儿,网络不发达,各种学习资源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大家学习基本都是靠自己,从来没听说过哪家家长鸡娃,英语启蒙什么的更是想都不要想。

不过我母亲在那时倒是挺重视我的英语学习的,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也是想尽办法,为学习创造条件。

比如说特意在假期把我表姐请过来教我音标,再比如斥巨资很豪气地给我买了一套《新概念英语》,让我背下来,起了多少作用不知道,但读书时期英语成绩确实还可以,四六级也都一次性通过了。

现在轮到自己当妈了,整个 社会 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的竞争激烈程度、孩子的学习难度比起我们那会儿也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就拿学英语这事来说,之前不是有个很有名的段子,说 “认识3000个英语词汇在美国够用,在海淀不够用” 嘛。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特别鸡血的妈妈,但该让孩子学习的课程也是不能错过的,尤其是看了一大堆 育儿 书,了解了敏感期这么个概念后,就更不能错过孩子的语言敏感期这个zui好的语言学习阶段了。

敏感期指的是孩子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

孩子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就会经历一个叫做语言敏感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特别强。

并且这段时间内,孩子的大脑神经突触一直在发育中,同时学习两种语言时,两种语言在他大脑里的表征区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可以切换自如。

而成年人则恰恰相反,大脑神经突触基本定型,学习两种语言时,两种语言的表征区是分开的,如同楚河汉界一般,泾渭分明。

而且成年人如果不常常使用外语,中文表征区就会侵蚀外语表征区,导致外语能力退化。

所以成年人学外语比小孩要吃力得多。

也因此,许多有心想带孩子学英语的家长,都会尽量选择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开启学英语计划。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这本书真的非常棒,推荐想带孩子学英语的家长都可以入一本)中也提到,从幼儿阶段开始学英语,相比长成“大孩”后开始学,有许多优势。

但在这段时间教孩子英语也会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孩子还太小,专注力、理解力、自制力都不够,在带他们学英语时,学习的内容以及形式,都与带大孩子学英语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家也是入了一堆英语启蒙好物,包括启蒙动画片、APP、牛听听、超记牛、词典笔、点读笔,各种分级读物,单词大书等等。

孩子3岁时,正是《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这本书中提到的,开始英语启蒙的最好时期。

3-5岁,是孩子“习得”英语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不提倡阅读、认字,更不提倡学教材、背单词、背课文,那要干些啥呢?

可以带孩子看动画片,看flash;可以让孩子听故事,听歌曲;也可以家长给孩子读分级读物,或让孩子听录音看分级读物。

出于保护视力的目的,我们家给孩子看电视以及动画的时间比较少,大部分时间是让孩子听故事或听歌,牛听听以及超记牛就是在这时候派用场的。

每晚上我们也会尽量带孩子读分级读物,启蒙阶段主要读的是《培生幼儿英语·预备级》。

但这时又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主要针对低龄孩子设计的分级读物,它……它内容太简单了啊……

就比如《培生幼儿英语·预备级》的第一本《At the Park》,整本书就是由几个短句组成,虽然入了点读笔,不用担心自己发音带偏孩子了。

但孩子拿着笔从头到尾点一遍听一遍,也就一两分钟,听完就过去了,感觉啥也没学会。

有心想给孩子拓展点内容吧,这……咱也不知道咋拓展啊……

小学英语老师给孩子上英语课,还有本教案能参考,有老教师可以问。

咱一个新手妈妈,啥都没有,心说上网搜点资料吧,费时费事,还不一定能搜到优质的资料。

感谢 科技 的发展,在朋友圈看到有妈妈入了一款英语启蒙神器,上某东搜了一下后就毫不犹豫下单了,才算是解决了这个难题。

这个神器就是它—— 印先森Y02S绘本拓展打印机 。

外观小巧精致,四四方方,巴掌大小,携带方便。

配套的印先森APP里自带绘本拓展资源库,内含500+热销绘本拓展笔记等资源,用来给低龄孩子做英语启蒙是再合适不过了。

既有绘本内容讲解,又有互动活动安排(一般都是设问形式,启发孩子思考),再也不用自己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给怎么给孩子讲绘本了。

中英双语,句式简短,单词也都比较简单,像我这样毕业后多年没再碰过英语的家长也基本都能顺畅地读出来。

独有 的透明打印贴纸,zui适合做绘本拓展,贴上也不会影响书的观感。

还有翻译功能,遇上绘本里一些不认识的英文单词,可以直接拍照用印先森app翻译好,再一键打印出来。

还是拿我家们家现有的《培生幼儿英语·预备级》第一本《At the Park》举例。

加上拓展内容贴纸后,原本平平无奇的绘本瞬间就变得有趣了不少。

这一页原本只有两个单词,“the swing”(秋千)。

再来看看这一页,同样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单词,“the see-saw”(跷跷板)。

拓展内容带我们观察了秋千的颜色,爸爸和男孩的状态,边上的风景,以及泰迪熊的位置。

在带孩子一起读这一页时,孩子还根据拓展材料,很机智地自己发现了这一页描绘的是秋天。

我问闺女为什么。

闺女指着三棵树说,“因为三棵树的颜色不一样呀,叶子都五颜六色的”

我内心惊讶了一下,不过还是忍住了马上就要脱口而出的夸赞的话,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不是春天呢”

闺女回答,“因为树上没有花呀”

于是我大大夸了闺女一番,并在内心感叹,这个拓展材料真是有用呀,以前还真不知道,这本普普通通的绘本里还藏着这么多细节呢。

打印拓展材料的时候,可以选择页数、横向纵向、中英文、浓淡。

打印好后直接剪下来,贴在书上就行。

除了绘本拓展外,这款印先森还有很多别的功能。

打印错题这种基础功能就不提了。

它有亲子英语功能 ,内含5000+日常亲子英语短句,可以免费打印,有助于帮助孩子在家里开口说英语。

能打印照片 ,闺女非常热衷于让我们给她拍美美的照片,然后打印出来贴在我们的手机壳上,或是贴在她的床头。

然后,咳咳,幼儿园不是时不时会有绘画作业嘛,一般都是家长指导孩子画画,但我这绘画水平又实在拿不出手,所以每次碰到这种作业,就会上网搜点相关的元素,打出来,然后,咳咳,你懂的。

还 自带了不少素材 ,便利贴、待办清单、课程表、标签……想打啥就打啥,打开app连上机子就能打,不需要自己再费时费力去找各种模板。

总之,这个机子对于想带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学英语,但又不知道具体咋教的家长还是挺实用的。

既能做绘本拓展,又可以带孩子学英语口语,也能打印错题,还有标签、课程表、待办清单等一系列模板可以自由选择,方便家长生活。

心动了的家长,不妨入一个试试哦。

三岁英语启蒙一年

197 评论(8)

百拜嘟嘟

我觉得三岁的宝宝你可以给他买英语话本,就是说让他能根据图画说出一些简单的英语进行启蒙。

119 评论(11)

DP某某某

大家好,我是安娜爸爸。 很多朋友可能对安娜快速实现英文母语化感到挺好奇的。其实呢,我只是认真的坚持给孩子播放他喜欢的全英文动画片,有些人不太相信,所以我详细分享一下我这几年的心得,并且希望各位朋友在给孩子们做英语启蒙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有些朋友一定对英文启蒙非常了解,但是也有小部分朋友只是出于好奇心,对从婴幼儿时期,就猛抓孩子的英语启蒙不是很理解,所以我先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一:关于启蒙的时间: 现在大多数的家长都知道,英语启蒙要从娃娃抓起,但是对于从什么时候开始抓,大部分人的理解都不太一样,有谁知道?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美国有一个6岁小孩,被精神有问题的父亲从小就关在一个房间6年,等警方把他解救出来的时候,他的语言还停留在婴幼儿幼儿的阶段不会讲话,在经过福利院的安排下,她上了小学一年级,经过1年的时间呢,总算赶上了同年龄小朋友说话的水平。 另外一个极端案例: 也是在美国,小女孩被关13年,解救出来之后送到语言学家学习语言,希望能帮助她说话,然而经过了几年(大概3年)的努力,她还是没有办法像正常人一样说话,一辈子讲的都是一些颠三倒四的不正常的呀呀的话。你们也可以在网上查到这个轰动一时的案例。 一个有着三个孩子的妈妈也运用了“看动画片给孩子塑造英文环境”这个方法,分别是3岁,6岁,9岁。其中最小的孩子在看了1年之后呢,可以非常熟练的说一些简单的日常英文,6岁差一点,最大9岁的孩子呢,相对两个小的,英语母语化运用的能力最弱。 还有研究表明,那些在12岁之前移民到英语母语国家的人,从语言思维以及口音等各方面来看,都和当地英语母语的人相差无几,而在12岁之后的人,语言发展层次不齐,大部分就相对落后一点了。 上面这几个例子,说明了0-12岁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语言学习关键期,任何语言都可以在0-12岁这个语言关键期内习得成母语。比如说有些人喜欢看日本动漫,看久了之后自然而然的会说日语。 还有一个例子,可能你们有些人都听说过,俄罗斯的一个4岁小女孩,她爸妈发现这娃2岁的时候对语言有异常的兴趣之后,在2年内陆续请了6个不同语言的老师“教”她学习,等她4岁的时候,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含俄语在内的7种语言,包括中文。 所以,我们从上面几个例子种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孩子的英语母语化的启蒙,应该是“越小开始越好,越有利,对家长来说,也最省心”。 二:关于启蒙的方法: 看动画片学习英文这件事情,我是偶然情况下发现有这么一个方法。怎么发现的呢?现在回想,差点是掉入了第一个坑:先自己学好了英文,再教孩子英文。你们是否有相同想法呢? 很多家长抱着学成了之后自己可以用地道的英文教孩子的目的,自己重新学习英文。 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作为普通人的你也许只有3分钟热度,很有可能学了一个月左右,就没有精力再继续下去了,一来工作很忙,二是下班回家之后还要带娃,非常累,逐渐的就不愿意再继续了。先不说自己的Chinglish会不会误导孩子,你摸索了几年之后,孩子的语言敏感期都要过去了。 第一次想到让孩子看动画片学习英语,我和你们之中大部分人差不多,对这种方法将信将疑,甚至有些排斥。但是从女儿一岁半时,开始给她读英文绘本,另外从2016年3月份开始(那个时候安娜是3周岁),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给他看2集全英文的粉红小猪。很多家长觉得看动画片到处都有,还是免费的,干嘛要花钱请人指导呢。 后来,我在腾讯视频、爱奇艺和芒果TV上给孩子看英文原版的超级飞侠和汪汪队,但是孩子总是会优先选择中文动画片。怎么办呢?最后,我下了一个决定,把电视机的网络断掉,然后用硬盘插到电视机播放全英文节目,孩子再也没有办法看中文动画片了,就这一个动作产生了奇迹般的效果。因为我意识到英文动画片最大的敌人就是中文动画片,你干掉了孩子学英语最大的敌人,你说这个动作重不重要。 我断网的初始目的其实仅仅是为了取代电视上的有些暴力镜头的动画片,比如熊出没,喜羊羊等。 等我准备好了这些全英文动画片给娃开始看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幼儿英语启蒙,不,现在的我们做的事情不是简单的启蒙,而是英语母语化,其实并不仅仅是给孩子代替幼稚的国产动画片而已。从专业一点的角度上来说,给孩子看全英文的动画片,实际上就是在做“可理解性的场景输入”。 什么叫做“可理解性的输入”呢?就是一个英文场景,有语言,有画面,看了之后可以明白这个场景中的语言的意思。 一般我们成年人看的影视节目,画面和语言有时候会有时差,比如说,讲的台词,其实是指的其他时间或者场景的画面,那这样的情况,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是无法理解电视中说的语言的,因为这是不可理解性输入。 所以有些在电影院中播放的那些迪士尼出版的动画片,对幼儿来说,他们是无法理解的。换种说法:假设我们带着2岁的宝宝去电影院看意义深刻一点的动画片,哪怕是用中文说的,幼儿理解力也不够,不明白台词的意思。 所以对于选择哪些原版节目给婴幼儿看,是非常有讲究的,不是随便什么节目都可以看。选择不当的话,就是在浪费他们的语言关键期。 我给安娜看的原版视频有泡泡孔雀鱼、米奇妙妙屋、海底小纵队、小猪佩奇等原版节目,这些都是Here and Now的场景,中文意思就是“此时此景”,就是画面中发生的事情和台词,都是同步的,和大人们看的电视剧或者青少年看的动画片不一样。 可理解性输入,除了通过英文原版节目,还有一些家庭输入,比如说: 韦伯字典的创始人,从小家族成员每一个人对韦伯说不同的语言,到5-6岁的时候能说4种不同的语言。 刘烨的孩子诺伊会法语,因为妈妈是法国人,并且每年也会抽一段时间带回法国住,沉浸在法语环境中。 李小鹏的孩子奥利会英语,因为妈妈是美籍华人,经常是妈妈对他说英语。 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喜欢和安娜一起玩的小男孩,他们家里从小和他说日语,所以这个小朋友的日语也很棒。 上面是通过家庭成员和孩子对话交流之后形成的语言输入,造就双语者甚至多语者,所谓的双语者,是不需要通过翻译,直接能说出两门语言的人。 题外话:其实很多人都是双语者,比如会普通话,又会一门方言,普通话和方言之中,我们是不用翻译的,这种情况就是双语者。 另外一种双语者呢,从小就把孩子放到双语的环境中,比如去国际学校,双语学校等,这样也可以练就双语大脑。 不过呢,一年好几十万,有些人甚至是从幼儿园就开始进双语学校。3年幼儿园,5-6年小学,这样算下来,孩子练就双语大脑后,都已经花了好几百万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有这好几百万,干啥不好呢,对吧。 那另外有人说了,国际学校上不起,不过我可以送孩子去英语培训机构呀,那里有外教,教出来的,肯定是纯正的英语呀。 那这就进入了第二个误区:把希望寄托在外教机构。 安娜上过英语机构吗?回答是只是试听过,去培训机构上课的原因也非常非常简单,希望和外国人交流验证自己方法的优越性。 实地考察和试听了十几个机构,总结下来,90%以上的机构形式雷同,10%形式比较新颖。 今年2017年暑假每次去试听的时候,机构给出的结论就是,可以跳级上难度更高的课,不用从基础课程开始上,有试听课的外教评价,安娜是他们见过的英语水平最好的,也有老师评价,安娜是Chinese American,还误以为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等等各种比较令人意想不到的评价。 在别人惊讶的反馈中,其实我们自己知道,安娜的英文基础是哪里来的。都是从电视节目中看过来的。从2016年2月份开始看英文节目,到2017年的8月底,每天输入时间2-4小时,平均每天3小时的话,1年下来也有1000多个小时了。所以,在外教试听课上表现出比其他小朋友更好的水平,也不足为奇。 想来幸好安娜比较配合,主要时她很喜欢这些动画片,每天都要逼着我给她放动画片,我发自地觉得这样的坚持太容易了。每天就一个简单动作,打开电视机播放孩子喜欢的英文原版节目,这样家长很轻松,我也不需要和她用英文对话,看完了就完了,就好比是孩子的每日娱乐项目。 在每天不断的输入“英文场景”的情况下,积累到一定的时间之后,自己就开始有输出内容了。 所以在和外教交流的时候,这些英文场景能不断的被激发出来,将种在脑子里面的英文场景全部应用出来。 那如果没有英语基础的小朋友去全外教英语机构行不行? 答案当然是行的,不过效果一般,我身边有太多的例子,就不举例了。效果一般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 一般外教机构,每周1到2节课,平均45~90分钟,这样的周输入量是不够的。孩子需要有800小时左右的输入才会逐渐有输出,在此之前都是语言沉默期。假设机构每周上课45分钟到1.5小时,要达到1000小时的可理解性场景输入的话,要666周,即12到24年,嗯,这个数字是不是特别可怕? 还有,如果送娃去全外教英语机构的话,在娃几岁的时候送去比较好呢? 反正我是在安娜3周岁的时候送过一次去试听,效果极差无比,一来去机构的小朋友一般都至少在3周岁以上了,我们送去试听的时候太小,注意力根本就没有办法集中!而且年龄段不一样的小朋友的兴趣点也是不一样的,大一点的孩子也不会想和这么小的小朋友互动,一起玩,总之效果不太好。 安娜上试听课的时候,我见过很多一起上试听课的小朋友,年龄大概都在4到5周岁,这个时候孩子的中文已经非常牢固了,有些上课的小朋友甚至已经对英文产生排斥了,他们错过了英语语言环境塑造的最佳时期种的黄金段(0到4周岁),这种情况下,想要孩子非常轻松的进行英语母语化,难度系数高一点了。 英语外教机构光靠每周1到2次上课的话,英文掌握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总结一下:外教课可以上,不要是以强大的英文场景输入为前提,这样上的外教课,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外教的作用,不浪费钱。否则就是花了10倍的钱,收获了1/10的效果。 你们可能会说,因为他是英文老师的孩子英语肯定好,所以孩子的英文才这么好。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就进入第三个误区:英文老师的孩子的英文,肯定好。 按照某英文机构的老师自爆,她的小孩子英文一般,甚至很差。虽然她从小就教孩子英文,但是用教的是成人的方法去教孩子英文。 英文老师怎么教英语的?我们做学生的时候都经历过的,基本上都是讲解单词,讲语法。而这些对于小小孩子,记住了有用吗?没有用,哪怕记住了,他们也无法直接应用到各种场景中。 孩子的语言记忆是如何形成的呢?语言习得动用的是孩子头脑中的程序式记忆,又称技能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 举例:会游泳,是程序式记忆,只有经过亲自下水,才能学会的技能。而小孩子学习英文也是一样的,只有习得了,实际应用了,才会记住。光背单词有啥用,无法运用,孩子根本就说不出来。 有朋友说孩子中文都不懂,这么早启蒙英文太早了吧,3岁开始就可以了吧,言下之意,就是要先学会中文,然后学英文。 其实,这就进入了第四个误区:先学中文后再学英文,大脑中文系统太过强大,英文系统植入相对困难。 前面我提到,我带安娜上各种英文机构的试听课的时候,发现有好多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小朋友会出现对英文排斥的想象,其实就是孩子的中文掌握的太强势了,需要在他们大脑中植入另一种陌生语言的时候,会相当困难。 这有点类似于,一台电脑已经存在了一个操作系统,再装另外一个操作系统的时候,会比较困难,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所以呢,不要以为学习一门外语,一定要先学好中文,通过中文在去学习英文,这种想法是错的。我们要相信孩子对语言的解码能力,他们比我想象中的远远要厉害的多。 第五个误区:家庭英文环境,需要家长用英文和孩子交流来创造。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双语者就是长时间的英文输入,那我们家长只要每天在家做英文对话就行了。 听起来貌似很有道理的,比如: 刘烨的孩子诺伊,李小鹏的孩子奥利,都是家长在家里和孩子说外语,可是你不要忘记了,他们说外语是因为那本身就是人家的母语,比我们这样的英语非母语的家长要好太多。 通过跟孩子讲英语来创造语言环境,不但辛苦效果也不好。 所以我们这里说的英文环境的塑造,大部分是指通过英文原版影音节目的形式,来给孩子输入英文的可理解性输入。 第六个误区:一直看电视,对眼睛不好,看电视对孩子的想象能力会造成束缚。 你要明白,以前电视机是显像管的,厚的要死的,的确对眼睛不好。但是现在的电视一般都是液晶屏的。 并且我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孩子看电视的时间长短,是靠家长来约束的,并不是任由小孩子喜欢,想看多少时间就多少时间,这个习惯的养成是要靠家长的自律性,这点特别特别重要。 另外,对于孩子的想象力而言,看电视并不会造成对孩子想象力的束缚。因为想象力是要靠优质内容的不断输入,经过孩子大脑的加工之后才会形成的一种能力。如果没有优质输入的话,哪来优秀的想象力? 第七个误区:一边看英文动画片,一边翻译。 有朋友问过这种情况,当时我的回答是,最好不要翻译。因为给孩子看的英文动画片,这些节目本身就是“可理解性”输入。 给孩子一边看原版英文动画片一般翻译,这种翻译思维是很致命的,这相当于给他一个拐杖,一旦有了这根拐杖之后,那以后他们永远都离不开这跟拐杖了。请相信宝宝的天生解码母语能力。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选择适当的节目给他观看。 另外,孩子有一个阶段会特别喜欢重复的东西,喜欢看自己已经知道内容的节目,碰到这种情况,一定不要更换他们要看的节目。这个时候,他们是在重新解码并且深入理解将英文植入大脑的最好时候。 反之,要是碰到孩子不喜欢看动画片,这个家长要准备几十个节目,一个一个试看,最终找出孩子当下最喜欢的。 第八个误区:启蒙不需要看电视,只要磨耳朵,读绘本。 我在安娜一岁半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听英文歌磨耳朵,可是听了2年,也没有见她学会什么歌。也不蹦单词,更说不了句子。后来才知道,这些听英文儿歌无法作用有限,最多只能让孩子对英文没有那么排斥而已。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读绘本,是读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这样翻译,不过绘本这种静态的画面和语音,远远没有像动画片那样有情节感,孩子兴趣一直不大。 所以读绘本相对看动画片来说,投入产出比是非常小的。 简而言之,用读英文绘本的这种形式做启蒙,要想形成英语母语化很难,这个是不推荐的。 好了,以上几点,就是我这几年来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342 评论(11)

sofa上的猫

我家小宝2岁10个月接触廖单,不到半年读完全部廖单绘本。

小宝从读廖单以后就开始蹦单词,三岁开始短语短语,三岁半输出完整句子。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小宝看了原版动画片,读了分级阅读, 但我觉得真正让他开口的就是廖单了 。

廖单在鸡娃界那是赫赫有名,只要搜书单,廖单必定名列三甲。廖单是出自廖彩杏的书《用有声书轻松听出英语力》。

廖彩杏本人是毕业于台湾中正大学英语研究所,从事过英语教师,所以在英语教育上她是有专业背景和理论基础的。她的儿女在英语上成绩也很优秀——女儿托业985分。

可以说,廖彩杏在英语教育方面是理论和实践并济,所以 她的书也很有指导意义 。

如果想用廖单,我强烈建议家长先读完廖彩杏的书,了解原理,从而可以对自家娃因材施教。

我的理解,她的m&m原则就是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材料,用学习母语的方法,而且不管什么年龄都适用。

我买的祖国版100本的廖单,配合小达人点读笔,我觉得真的是超级好。

这个版本,将JY的音频都整理完全,点读起来很方便,对于英语不好的家长是绝对的利器,就算孩子自己用点读笔读也很容易。

随书还送了计划表,不得不承认真是很用心,任何人都可以轻松执行。拿到书以后,我就将全部100本绘本按照计划表以周为单位全部分好,方便按计划阅读。

小宝说话很晚,两岁半才偶尔蹦词,所以在读绘本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让他跟读,只是点读笔读一句我跟一句,他只要坐在我的腿上看着书听就好了。

——慢慢读+磨耳朵,轻松跟唱——

前五周,我严格按照计划表,每天上午固定30分钟,和小宝一起读《鹅妈妈》,和其他几本绘本。小宝对《鹅妈妈》里童谣的兴趣不大,只是静静听。

而另外几本因为有音乐,小宝特别喜欢,会跟着手舞足蹈。

其他时间,不管是小宝在玩还是吃饭,只要在家,我就用电脑播本周的音频,不同版本的音频循环播放,算是磨耳朵了。

而且,我和娃爹还有哥哥还会跟着他一起唱这些歌, 一起又唱又跳,唱歌成了我们全家的 娱乐 时间。

第二周我会循环播放前两周的音频,第三周循环前三周的音频。以此类推。

小宝对《Brown Bear 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莫名的喜欢。听了一周多他就会说bear了。

男孩子对于车都无法抗拒,《The Wheels On Bus》和《Down By The Station》的歌曲都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刚听几天小宝就会跟着哼调调了 。

第三周他已经可以跟唱《The Wheels On The Bus》每一段的后半句,也会说bus,door,horn了,尤其是beep这个词,他会清楚地发出p音,可见孩子的耳朵真是很敏感,能发现声音中的细节。

《Five Little Monkeys Jump On The Bed》也是很经典的绘本和歌谣,孩子很容易接受,很快就会哼唱曲调,会跟着音频唱几个词,比如no more,call,doctor等。

五个周下来,小宝几乎记住了每首歌的曲调 ,即便是在玩乐高,听到喜欢的歌,也会跟着哼唱,虽然不能唱全曲,但他 能唱出其中好几个单词 ,甚至短句。

我们全家依然经常会一起唱跳,可以说是唱歌让小宝成功开口。

——兴趣第一,亲子共读保持阅读热情——

按计划表进行了五周,我感觉小宝对于每周三四本书重复阅读产生了一点厌倦,每当读到第四五天的时候,他就挺抗拒的,还会拿别的书来,所以我决定改变计划。

第六周开始,我将原先每周都书单改为三天,也就是周一到周三读第六周的书单,周四到周六读第七周的书单,周日复习这两周全部的书。

而且 每天会点读不同的音频 ,比如周一点读朗读音频,周二是歌曲音频,周三是跟读音频。

每次 点读完以后,再逐页点读,然后我跟读 ,依然是每天上午30分钟。就这样我们读完了书单的100书,大约用了小半年时间,没有复习。

这个阶段,由于每天都相当于听新的音频,书的重复次数也不多, 小宝阅读热情一直很高涨,注意力也很集中,所以输出的单词,短语也逐步增加,已经可以用英语简单表达了 ,比如他会说I want...,I like...,Do not do that.等等。

当时正好我在给哥哥找外教班,带着小宝去机构咨询,小宝已经可以和外教简单交流,也能听懂外教的意思。

当时外教拿了一本绘本给他,小宝指着虫子说insect,指着沙滩球说beachball,旁边的中教老师还没反应过来单词的意思,外教老师已经懂了。

现在,小宝可以独立玩《khan academy kids》,甚至还自己偷偷旁听哥哥的外教网课。

哥哥的试听课,小宝非要参加。图左是我家哥哥。对于外教讲的内容,小宝完全无障碍。

这位是哥大教育硕士、哥大双语教师,小宝和她全英文交流,玩字卡 游戏 。

——点燃热情,孩子才是阅读的主导者——

100本绘本,并不是每本孩子都会喜欢。比如这两本和苏斯博士的几本。

我觉得也许是小宝年龄还小,有些内容理解不了,而且那时候他对alphabet完全没兴趣,所以对于不喜欢的书,只要他能听完以便音频即可,跟读跟唱都是他自己的意愿。

而遇到喜欢的书,小宝会要求我多读几遍,会指着图认物品,还会跟着我读词。

平日里,家里的绘本都放在书架上,小宝能够到的高度。

读过的绘本, 我尽量将它们展示在小宝视线所及的地方 ,本周读的书,我会把它们放在小宝的桌子上,或玩具旁,以便他“不小心”看到了会想要去读。

所以小宝经常会玩着玩着就去找点读笔,或画完画就翻开书,煞有介事的“读”,有时一页他也只是说一两个单词而已。

不过, 这会让小宝觉得是他自己想要读书,读书这个决定是他做的 。

读绘本过程中,我从不问小宝是否听懂了,也不会给他翻译,我相信孩子自己会有理解。

等读完这100本绘本后,我把这些绘本随机放在家里不同地方,小宝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拿起一本去点读。

有时候,有可能是一首歌,有可能是听到某个单词,甚至毫无征兆的,小宝就会跑去找到一本书拿出来翻。

现在,读完廖单一年了,这些绘本我都统一收在书架一格,小宝经常会说“Now it is time to read.”然后他就去找出三五本绘本,煞有介事的点读,甚至还用手指装模作样的指读,其实他还不认字呢。

也有的时候,他会抱着书找我,然后像去年一样坐在我的腿弯里,认真的看,认真的听。而且, 随着小宝长大,以前他不喜欢的书,现在他反而很喜欢读 。

比如那些alphabet相关的书,隔三差五他就会拿出这几本,一边点一边跟读。现在小宝熟知26个字母,也能全程跟唱廖单很多歌曲了。

就在这几天,小宝又迷上了苏斯博士的《fox in socks》,一边听音频一边哈哈大笑,几乎每天都要点读一遍,我读的时候,还鼓励他试着去读,其实他是听了音频背出来的,但他也用手指读,跟真的似的。

小宝今年很喜欢跟读这本每一句最后一个词。

本书的节奏特别好听,小宝最喜欢听,他会特别奶音特别慢说:chicka chicka boom boom。

总之,我认为廖单是很有价值的,包含的绘本都是名家经典绘本,既有阅读乐趣,又能欣赏美的图画。

廖彩杏的有声书理论也非常符合学习语言,尤其是外语的规律,经典绘本搭配了JYbooks专业演员的音频,让孩子在 欣赏绘本 的同时,进入耳朵里的是 纯正的英语 。

音乐对孩子本身就很有吸引力,配上旋律,语言也生动了,全家齐欢唱的时候,孩子不知不觉中就会跟唱,轻轻松松就开口了。

所以,我建议廖单要亲子阅读,并且父母一定要唱,和孩子一起唱跳。

让这件事情看起来很自然,孩子也很容易接受,音乐对孩子本身就很有吸引力,配上旋律,语言也生动了,全家齐欢唱的时候,孩子不知不觉中就会跟唱,轻轻松松就开口了。

而且还能增进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享受陪孩子玩的快乐,一举多得呢。

——关于廖单的几个心得——

100本书,孩子有不喜欢的书很正常,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喜好也不一样,有可能今年不喜欢明年就喜欢了呢?

所以,我觉得不必要求孩子一定去看不喜欢的书,如果实在不愿看,听听歌曲也可以的。

在我看来, 陪小宝读完整个书单,一方面是让他不排斥这门语言,另一方面则是让他对这些书有个初步的印象 。

就像在孩子心里种下的种子,说不定哪天就发芽了,他会知道某本书和哪些相关,需要的时候他会知道找哪本书。

不需要。绘本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图会形象的展示情节、细节,甚至有时图会延续文字的发展。

所以与其逐句翻译,不如 引导孩子好好看图,欣赏这些名家经典作品,从画面中读信息,这对孩子阅读的可视化能力也至关重要 。

读图的时候,也要引导孩子去观察和发现,家长去引导而不是告知。

我没刻意做。

自从廖单大火,各种拓展资料也是满天飞,大人和机构都想着法的帮孩子去把一本书读精读透。我认为有些拓展挺无趣的,也许孩子做着做着就对阅读失去了兴趣。

有的拓展则很不科学,比如涂色。涂色这件事我很排斥。对于小孩子来说,精细动作控制本身就不好,但这不代表小的时候不做精细训练长大了就学不会写字!

而且涂色就好像一个思维的框框,总在框框里面,创造力就会逐渐消失。所以,我认为拓展这个关键是看孩子的兴趣,对于孩子有趣必有用重要多了。

去年万圣节,我提议做个monster,小宝就翻出来这本书,于是我们做了一个迷你版Big Green Monster。

我没要求小宝复述,而且以他那个时候的语言能力,话都不成句呢何谈复述。

不过我也不支持让孩子去复述,要求复述其实是大人想知道孩子读懂了没有,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其实懂不懂都没关系,这些优秀的绘本会给孩子很好的美育,阅读也会让孩子对英语本身产生兴趣,这就足够了。

孩子也不会只看一遍,以后他们还是会再读的,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理解这些内容的。

对于大的孩子,因为复述不是孩子的需要,则很有可能降低阅读快感,兴趣还是第一的。

家长可以去和孩子聊,或者说说自己的理解,引导孩子去表达,在交流中去了解孩子的理解水平,这样还能很好的促进亲子关系。

廖彩杏书上说过“一本好的图解词典,正是帮助孩子理解英文词汇的最佳工具。”

如果孩子猜不到句子的意思,或者问中文解释,和孩子一起查图解词典是个不错的方法。

图解词典,就是用图解释词汇,我觉得就是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单词大书。 我还是推荐买点读版,孩子可以听到准确的发音,家长也不用尴尬的去查手机。

我在小宝两岁半的时候买了小米点读笔,配套有双语认知书,小宝很喜欢点,大约1个多月后他第一次说了一个单词“apple”,大约3个月的时候,他已经能根据英文选对图片了。

也许正是这个基础,小宝在读绘本的时候,从来不问词。

这本书的画面很可爱,每页右上角有互动:

是找一找,听音找图, 游戏 中孩子就记住了。

是歌曲,点这个符号会播放页面相关的歌曲,小宝很喜欢跟着歌曲舞蹈。

是读一读,大概是跟读,小宝很少玩这个,所以我也记不清了。

我后来又买了几本小考拉配套的单词书,都是双语的。

这本是常用词,有场景,也有动植物和物品名称,还有音效,小宝去年还很爱玩。

前年冬天买的这本单词书,小宝很兴奋。

下面这4本就是4000词的词典,支持小达人和小考拉,小宝只看了一本。我觉得这套挺全面的。

疫情在家的时候,两个人抢着点书,算是小乐趣了。

19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