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80

lin2000west
首页 > 英语培训 > 大学英语阅读教程2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海螺拍客

已采纳

查看文章 大学英语精读2课文翻译 全2009年11月09日 星期一 上午 09:32Unit 1这是一篇幽默的文章。但是读过之后你将会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很严肃的。地球上有生命吗?金星上本周异常热闹。那里的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将一颗卫星送上了地球,从此卫星便一直不断地发回信号和照片。卫星被发射到一个叫曼哈顿的地区(它是用金星上伟大的天文学家曼哈顿教授的名字命名的, 两万光年前是他首次用望远镜发现了该地区)。由于良好的天气条件以及高质量的信号,使得金星上的科学家们能够获得宝贵资料,有关载人飞碟能否在地球上着陆。一次有关记者招待会在金星理工学院举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根据一周进行的卫星地球着陆,”佐格教授说,“地球上不存在生命现象。”“何以见得呢?” 《金星晚报》的科学记者问。“首先,构成曼哈顿地区地表的物质是坚硬的混凝土,那里当然什么也不生长。再者,大气层中充满一氧化碳以及其他致命气体,没人能呼吸这种空气而生存。”“这对我们的飞蝶计划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将不得不自带氧气,这就使飞碟比原计划重了许多。”“在您的研究中是否发现其他危险因素?”“请看这张照片。你们是否看到这块飘浮在地球表面上空的深黑色云层?我们称其为爱迪生联合公司带。我们不知道它由什么成份组成,然而它却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在将卫星送上地球之前我们还将鼋 徊降奶剿鳌?rdquo;“在这里你们将注意到一条像河流似的水道,但卫星情报显示该水道被污染了,水不能饮用。这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自带饮用水。这样一来就将进一步增加飞碟的重量。”“先生,那些照片上的小黑点是什么?”“我们还不太清楚。它们好像是沿某些通道移动的金属颗粒。它们能释放气体,产生噪声并且不断互相撞击。地球上存在着太多的这种通道和太多的这种颗粒,以致于要想使飞碟在那里着陆而不被某颗粒子撞毁简直是不可能的。”“那些直立的石笋状凸出物是什么东西?”“那是些可夜间发光的花岗岩构造。格洛姆教授称其为摩天大楼,因为它们好像擦到了天。”“如果您说的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这是否会使飞碟计划拖延好多年?”“是的,但只要格拉布基金会提供的追加款项一到,我们将立即着手该计划。”“佐格教授,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费亿万兹尔其来实施飞碟着陆计划?既然地球上并不存在生命。”“因为如果我们金星人能学会在地球上呼吸那里的空气,我们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了。”Unit 2一场关于男人是否比女人勇敢的激烈的讨论以一个意外的方式(进行)。晚宴我最初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印度,那儿的人们今天讲起它来仍好像实有其事似的——尽管任何一位博物学家都知道这不可能是真的。后来有人告诉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就出现在一本杂志上。但登在杂志上的那篇故事, 以及写那篇故事的人,我却一直未能找到。故事发生在印度。某殖民官员和他的夫人举行盛行的晚宴。跟他们一起就座的客人有——军官和他人的夫人,另外还有一位来访的美国博物学家——筵席设在他们家宽敞的餐室里,室内大理石地板上没有铺地毯;屋顶明椽裸露;宽大的玻璃门外便是阳台。席间,一位年轻的女士同一位少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年轻的女士认为,妇女已经有所进步,不再像过去那样一见到老鼠就吓得跳到椅子上;少校则不以为然。“女人一遇到危急情况,”少校说,“反应便是尖叫。而男人虽然也可能想叫,但比起女人来,自制力却略胜一筹。这多出来的一点自制力正是真正起作用的东西。”那个美国人没有参加这场争论,他只是注视着在座的其他客人。在他这样观察时,他发现女主人的脸上显出一种奇异的表情。她两眼盯着正前方,脸部肌肉在微微抽搐。她向站在座椅后面的印度男仆做了个手势,对他耳语了几句。男仆两眼睁得大大的,迅速地离开了餐室。在座的客人中,除了那位美国人以外论证也没有注意到这一幕,也没有看到那个男仆把一碗牛奶放在紧靠门边的阳台上。那个美国人突然醒悟过来。在印度,碗中的牛奶只有一个意思——引蛇的诱饵。他意识到餐室里一定有条眼镜蛇。他抬头看了看屋顶上的椽子——那是最可能有蛇藏身的地方——但那上面空荡荡的。室内的三个角落里也是空的,而在第四个角落里,仆人们正在等着下一道菜。这样,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地方了——餐桌下面。他首先想到的是往后一跳,并向其他人发警告。但他知道这样会引起骚乱,致使眼镜索受惊咬人。于是他很快讲了一通话,其语气非常威严,竟使所有的人安静了下来。“我想了解一下在座的诸位到底有多大的克制能力,我数三百下——也就五分钟——你们谁都不许动一动。动者将罚款五十卢比。准备好!”在他数数的过程中,那20个人像一尊尊石雕一样端坐在那儿。当他数到“……280……”时,突然从眼然处看到那条眼镜蛇钻了出来,向那碗牛奶爬去。在他跳起来把通往阳台的门全都砰砰地牢牢关上时,室内响起了一片尖叫声。“你是对的,少校!”男主人大声说。一个男子刚刚为我们显示了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范例。”“且慢”,那位美国人一边说着,一边转向女主人。“温兹太太,你怎么知道那条眼镜蛇是在屋子里呢?” 女主人的脸上闪现出一丝淡淡的微笑,回答说:“因为它当时正从我的脚背上爬过去。”Unit 3杰斐逊很久以前就死了,但是我们仍然对他的一些思想很感兴趣。杰斐逊的箴言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第三任总统,也许不像乔治.华盛顿和亚伯拉罕.林肯那样著名,但大多数人至少记得有关他的一件事实:《独立宣言》是他起草的。虽然杰斐逊生活在二百多年以前,但我们今天仍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的许多思想对当代青年特别有意义。下面就是他讲过和写到过的一些观点:自己去看。杰斐逊认为,一个自由的人除了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许多别的来源获得知识;亲自做调查是很重要的。当他还年轻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一个委员会的成员,去调查詹姆斯河南部支流的水深是否可以通行大型船只。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都坐在州议会大厦内研究有关这一问题的文件,而杰斐逊却跳进一只独木舟去做现场观测。你可以向任何人学习。按出身及其所受的教育,杰斐逊均属于最高的社会阶层。然而很少跟出身卑贱的人说话的年代,在那个贵人们除了发号施令以外。杰斐逊却想尽办法跟园丁、仆人和侍者交谈。有一次杰斐逊曾这样对法国贵族拉斐特说:你必须像我那样到平民百性的家里去,看看他们的烧饭锅,吃吃他们的面包。只要你肯这样做,你就会发现老百姓为什么会不满意,你就会理解正在威胁着法国的革命。”自已作判断。未经过认真的思考,杰斐逊绝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要相信它或拒绝它。”他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因为别的人相信或拒绝了什么东西。上帝赐予你一个用来判断真理和谬误的头脑。那你就运用它吧。” 杰斐逊觉得人民是“完全可以依赖的,应该让它们听到一切真实和虚伪的东西,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倘使让我来决定,我们是应该有一个政府而不要报纸呢,还是应该有报纸而不要政府,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总会有各种相互冲突的思想,而这正是力量的源泉。使自由保持活力的是冲突而不是绝对的一致。虽然有好多年杰斐逊一直受到激烈的批评,但他从不回答那些批评他的人。他在想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表达他自己的观点:“每个问题都有两面。如果你坚持站在一面,根据它有效地采取行动,那么,站在另一面的那些人当然会对你的行动怨恨不满。”相信未来,相信青年。杰斐逊认为,绝不可以用那些已经无用的习俗来束缚住“现在”的手脚。“没有哪个社会,”他说,“可以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连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也制订不出来。地球是属于活着的一代的。他不害怕新的思想,也不害怕未来。“有多少痛苦,”他评论说,“是有一些从未发生的灾难引起的啊!我期待的是最好的东西,而不是最坏的东西。我满怀希望地驾驶着自已的航船,而把恐惧抛在后面。”杰斐逊的勇气和理想主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他懂得的东西也许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要多。在农业、考古学和医学方面他都是专家。在人人普遍采用农作物轮作和土壤保持的作法以前一个世纪,他就这样做了。他还发明了一种比当时任何一种都好的耕犁。他影响了整个美国的建筑业,他还不断地制造出各种器械的装置,使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许多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在杰斐逊的众多才能中,有一种是最主要的:他首先是一位优秀的、不知疲倦的作家。他的全集,目前正在第一次出版的,将超过五十卷。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才能很快便被发现了,所以,当1776年在费城要撰写《独立宣言》的时刻来到时,这一任务便落在了他的肩上。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读到他写的下列词句都激动不已: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杰斐逊在1826年7月4日与世长辞,正值美国独立五十周年纪念日之际,他给他的同胞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思想遗产和众多的榜样。托马斯 杰斐逊对美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Unit 4进入大学之前,尽力去攒一些钱,作者申请了一个教书职业。但是面试变得越来越糟……我的第一份工作在我等着进大学期间,我在一份地方报纸上看到一张广告,说是在伦敦某郊区有所学样要招聘一名教师离我住处大约十英里。我因为手头很拮据,同时也想干点有用的事,于是便提出了申请,在提出申请的同时我也担心,自己一无学位,二无教学经验,得到这份工作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然而,三天之后,却来了一封信,叫我到克罗伊顿去面试。这上路去那儿原来还真麻烦:先乘火车到克罗伊顿车站,再乘十分钟公共汽车,然后还要步行至少四分之一英里。结果,我在六月一个炎热的上午到了那儿,因为心情非常沮丧,竟不感到紧张了。学校是一座装着大窗户了红砖房子。前庭园是个铺着砾的正方形:四个角上各有一丛冬青灌木,四个角上各有一丛冬青灌木,它们经受着从繁忙的大街一吹来的尘烟,挣扎着活下去。开门的显然是校长本人。他又矮又胖,留着沙色的小胡子,前额上布满皱纹,头发差不多已经秃光。他带着一种吃惊的、不以为然的神态看着我,就像一位上校看着一名没系好靴带的二等兵一样。“哦,”他咕哝着说。“你最好到里面来。” 那狭窄的,不见阳光的走廊里散发出一股腐烂的卷心菜味,闻上去很不舒服;那狭窄的,不见阳光的走廊里散发出一股腐烂的卷心菜味,闻上去很不舒服;墙上墨迹斑斑,显行很脏,周围一片静寂。他的书房,从地毯上的面包屑来判断,“你最好坐下,”他说,接着便问了我许多问题:为了得到普通学校证书我学过哪些课程;我多大岁数了;我会玩些什么游戏;问到这里他突然用他那双充满血丝的眼睛盯住我,问我是否认为游戏是儿童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含含糊糊地说了些不必太重视游戏之类的话。他咕哝了几句。我说了错话。我和校长显然没有多少共同语言。他说,学校只有一个班,二十四名男生,年龄从七岁到十三风不等,除了美术课他亲自教以外,星期三和星期六的下午要到一英里以外的公园去踢足球、打板球。整个教学计划把我吓坏了。我得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按三种不同的程度轮流给他们上课;想到要教代数和几何这两门我在读书时学得极差的科目,我感到很害怕。更糟糕的也许是星期六下午打板球的安排,因为这时候我的朋友大都会在悠闲地自得其乐。我羞羞答答地问,“我的薪水是多少?” “每周十二镑外加中饭。” 还没等我来得及提出异议,他已经站了起来。“好了,”他说,“你最好见见我的妻子。她才是这所学校真正的主管人。”我再也无法忍受了。我当时很年轻,想到将在一个女人手下干活,就觉得是最大的侮辱。Unit 5从一个青年朋友的眼光来看,爱因斯坦是一个简单的,谦虚普通的人。教授与玩具悠悠我父亲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密友。小时候有一次我去爱因斯坦家拜访时很腼腆,我感到无拘无束时他说,“我有样东西拿给你看。” 他走到书桌旁拿回来一只悠悠。他试图做给我看这种玩具怎么个玩法;但他没法使它顺着线再转上去。轮到我时,我露了几手并向他指出,绕错的线圈使玩具失去了平衡。爱因斯坦点点头,对的技能和知识留下了颇深的印象。后来,我买了一只悠悠,把它作为圣诞物寄给出教授,并收到他一首表示感谢的诗。作为一个孩子,以后又作为一个成人,我一直对爱因斯坦的个性惊叹不已。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唯一能跟自己及周围世界达成妥协的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他想要的只是:在他作为一个人的能力范围之内理解宇宙的性质以及宇宙运行的逻辑和单纯。他知道有许多问题的答案超出了他智力所及的范围。但这并不使他感到灰心丧气。只要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取得最大的成功他就心满意足了。在我们二十三年的友谊中,我从未见他表现妨忌,虚荣、痛苦、愤怒、怨恨或个人野心。他好像对这些感情具有免疫能力似的。他毫无矫揉之心,虚荣之意。虽然他与世界上的许多要人通信,他用的信笺上却只有一个拍纸簿。为了他的工作他只需要铅笔和纸张。物质东西的对他毫无意义。我知道他身上从不带钱,因为他从来不需要用钱。他信奉简朴,甚至于只用一把保安剃刀和水刮胡子。当我建议他用一下刮胡膏时,他说,“剃刀和水就够了。”“但是,教授,为什么,你就不能仅仅试用一次刮胡膏呢?”我争辩说。“它可以让你刮起胡子来又平滑又不痛。”他耸了耸肩。 最后,我终于拿给他一管刮胡膏。第二....

大学英语阅读教程2

215 评论(12)

天上的叮叮猫儿

I. 1-5 BBCBCII. 1. reading 2.badly 3. visitors 4. hosted5. ourselvesIII. 1. are a symbol 2. stand for 3. at leastIV. 1-5 TFTTFV. 1-5 ACACC 6-10 ABCCBVI. One possible version:The 29thOlympics has been over. Beijing is getting moreand more beautiful. And therewill be more foreigners in Beijing. 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 andgrass. Weshould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We should do more exercise to buildourselvesup. We should make our country strong. Everyone in China should be friendly tothe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266 评论(9)

橘子哈哈111

一个更愉快世界3星期日单位 1在公园中怎样给一封个人信写2 向单位2抱负5人 不是它存在6 使我们认为的自动化他的 完全,很亮的神父和圣子8 A安置9罗伯特喜爱的诗为有关信息公路12遥控外科第21世纪 11第二想单位 10工作场所倾向存在怎样外出,不在家的感觉加工14爸爸的单位 13把毯子15月亮右手击球员的左后方场地一银勺勺塞进狭窄的空间计划你的在教育18中生活17个妇女单位16 时代周刊赢家本能单位 19逐字向一认识钻从 美术新手文章的语言21 20来到单位22战斗火有的火23 24禁止抽烟的凄伤

167 评论(14)

西风华诞

Unit 2A:③格林高校的学生做什么?这是格林高校学生活动调查的结果。大多数学生每周锻炼三或四次。一些学生每周锻炼一或两次。...学生非常活跃并且每天锻炼。关于作业,...学生每天做作业。...学生每周做作业三或四次。...学生每周做作业一或两次。关于“看电视”的结果很有趣。...学生每周看电视一或两次,一些学生每周看电视...,但是大多数学生...看电视。B:3a...但是我十分健康。我每天锻炼,通常在当我从学校回家的时候。我的饮食习惯非常好。我试着吃大量的蔬菜。我每天吃水果喝牛奶。我从来不喝咖啡。当然,我也喜欢垃圾食品,我每周吃两或三次。喔,我每晚睡九小时。所以你知道,我注重我的健康。并且我健康的生活习惯帮助我取得好成绩。良好的食物和锻炼帮助我更好的学习。3b...并且我认为我有点不健康。我几乎不锻炼。我每周吃两次...,但是我从来不吃...。并且我...喝...。呸!我喜欢...并每周吃...。我也喜欢喝...所以也许我不是很健康,尽管我有一个健康的习惯。我每晚...LZ要的是这个吧,课文的翻译,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哦呵呵祝LZ学习进步!

227 评论(9)

那谁家小二

:wenku.baidu./view/7c065f1da8114431b90dd817.?st=1 已发

发你喽,4410那个,把那个听力也给你附上了,课文翻译在每单元答案的后面!

写邮箱,传给你

以下是翻译。

中国式的学习风格 霍华德•加德纳 1987年春,我和妻子埃伦带着我们18个月的儿子本杰明在繁忙的中国东部城市南京住了一个月,同时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教育情况。然而,我和埃伦获得的有关中蓁教育观念差异的最难忘的体验并非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我们在南京期间寓居的金陵饭店的大堂。 我们的房门钥匙系在一块标有房间号的大塑料板上。酒店鼓励客人外出时留下钥匙,可以交给服务员,也可以从一个槽口塞入钥匙箱。由于口子狭小,你得留神将钥匙放准位置才塞得进去。 本杰明爱拿着钥匙走来走去,边走边用力摇晃着。他还喜欢试着把钥匙往槽口里塞。由于他还年幼,不太明白得把钥匙放准位置才成,因此总塞不进去。本杰明一点也不在意。他从钥匙声响中得到的乐趣大概跟他偶尔把钥匙成功地塞进槽口而获得的乐趣一样多。 我和埃伦都满不在乎,任由本杰明拿着钥匙在钥匙的槽口鼓捣。他的探索行为似乎并无任何害处。但我很快就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饭店里任何一个中国工作人员若在近旁,都会走过来看着本杰明,见他初试失败,便都会试图帮忙。他们会轻轻握紧本杰明的手,直接将它引向钥匙的槽口,进行必要的重新定位,并帮他把钥匙插入槽口。然后那位“老师”会有所期待地对着我和埃伦微笑,似乎等着我们说声谢谢——偶尔他会微微皱眉,似乎觉得我俩没有尽到当父母的责任。 我很快意识到,这件小事与我们在中国要做的工作直接相关:考察儿童早期教育 (尤其是艺术教育)的方式,揭示中国人对创造性活动的态度。因此,不久我就在与中国教育工作者讨论时谈起了钥匙槽口一事。 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我的中国同行,除了少数几个人外,对此事的态度与金陵饭店工作人员一样。”既然大人知道怎么把钥匙塞进槽口——这是处理槽口一事的最终目的, 既然孩子还很年幼,还没有灵巧到可以独自完成要做的动作,让他自己瞎折腾会有什么好处呢?他很有可能会灰心丧气发脾气——这当然不是所希望的结果。为什么不教他怎么做呢?他会高兴,他还能早些学会做这件事,进而去学做更复杂的事,如开门,或索要钥匙——这两件事到时候同样可以 (也应该)示范给他看。 我俩颇为同情地听着这一番道理,解释道,首先,我们并不在意本杰明能不能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他玩得开心,而且在探索,这两点才是我们真正看重的。但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图让本杰明懂得,一个人是能够很好地自行解决问题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美国中产阶级最重要的一条育儿观。如果我们向孩子演示该如何做某件事——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也好,画只鸡或是弥补某种错误行为也好——那他就不太可能自行想方设法去完成这件事。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他就不太可能—共如美国人那样——将人生视为一系列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一个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进而学会发现需要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的新问题。 把着手教 回想起来,当时我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件事正是体现了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而且不仅仅是一种意义上的关键之所在。这件事表明了我们两国在教育和艺术实践上的重要差异。 那些善意的中国旁观者前来帮助本杰明时,他们不是简单地像我可能会做的那样笨拙地或是犹犹豫豫地把他的手往下推。相反,他们极其熟练地、温和地把他引向所要到达的确切方向。我逐渐认识到,这些中国人不是简单地以一种陈旧的方式塑造、引导本杰明的行为:他们是在恪守中国传统,把着手教,教得本杰明自己会愉快地要求再来斗次。 学习应通过不间断的精心塑造与引导而得以实现,这一观念同样适用于艺术。我们观看了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艺术的情景,他们的娴熟技艺令我们惊讶。年仅5、6岁的孩子就带着成人的那种技巧与自信在画花、画鱼和动物;9岁:10岁的小书法家写出的作品满可以在博物馆展示。有一次去两位小艺术家的家里参观,我们从孩子的父母处得知,他们每天练习数小时以完善他们的技艺。 创造力第一? 从对创造力的态度来说,优先次序似乎是颠倒了:西方的年轻人先是大胆创新,然后逐渐深谙传统;而中国的年轻人则几乎离不开传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同样可能发展到具有创新的境界。 美国人的立场可以概括起来这么说,我们比中国人更重视创新和自立。我们两种文化的差异也可以从我们各自所怀的忧虑中显示出来。中国老师担心,如果年轻人不及早掌握技艺,就有可能一辈子掌握不了;另一方面,他们并不同样地急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美国教育工作者则担心,除非从一开始就发展创造力,不然创造力就有可能永不再现;而另一方面,技艺可于日后获得。 但我并不想夸大其辞。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和艺术革新方面都展示了巨大的创造力。而西方的创新突破则有被夸大的危险。如果仔细审视任何一项创新,其对以往成就的依赖则都显而易见(“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现象)。 然而,假定我这里所说的反差是成立的,而培养技艺与创造力两者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标,那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能否从中美两个极端中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它或许能在创造力与基本技能这两极之间获得某种较好的平衡?

发邮箱278127232???? 呢个系呢邮箱呀

怎么像贾宝玉说给林妹妹听的,还放心,那就是让你放心呗,她可能会考虑接受你。

我找遍百度和谷歌,只有第一版的,没有第二版。给你个第一版的连结吧,你自己看看吧,我没看过第一版,所以不知道。:wenku.baidu./view/e475fe100b4e767f5acfce3a.

:baidu./s?wd=%C8%AB%D0%C2%B0%E6%B4%F3%D1%A7%D3%A2%D3%EF%D4%C4%B6%C1%BD%CC%B3%CC%A3%A8%CD%A8%D3%C3%B1%BE%A3%A95+%BF%CE%BA%F3%B4%F0%B0%B8+ 你看看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_课文和翻译 :doc88./p-796551243706.

已传送、请查收

23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