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nightAngel
英国:贝克莱(1684年—1753年);德国:费希特(1762年—1814年);中国:孟轲(约前372年—289年)、陆九渊(1139—1192)、王守仁(1472年—1528年)。主观唯心主义的杰出代表:门格尔、帕累托、希克斯门格尔认为不同的商品效用可以互相比较,并且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在门格尔等人思想的基础上,艾奇沃斯、帕累托、希克斯等得出了无差异曲线。门格尔、希克斯等人实际上认为,2件棉衣加上3个面包,同1件棉衣加上5个面包可以“无差异”。也即物理、化学等客观状态不一样的东西给人带来的感觉可以是一样的。进一步而言,人的主观感觉可以脱与物理、化学状态无直接联系,但是不能独立存在,并成为决定人们行为的源泉——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唯物主义认为,效用是用于描述商品满足人某种需要的能力,唯心主义对于效用的定义是:人的主观意识之一,从而“商品具有的满足人某种需要的客观的能力”这一重要的内容就有了比较合适的概念去表示。对于唯物主义来说数学、物理等的人都知道,函数都是指变量之间的固定的统一的关系。唯心主义的效用函数却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环境而已。同样的2件棉衣和3个面包,张三的效用函数的取值今天为8、明天为10,李四的效用函数取值明天30、后天50。严格而言这可称为函数,不过是规律变化的函数。人类创造函数这一概念,是专门用来解释规律变化的。马歇尔:在主观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之间煎熬马歇尔提出了局部均衡,认为商品价格是供求均衡的结果。实际上,马歇尔综合了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我们不得不佩服马歇尔的勇气,他将主观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如果要评价马歇尔,我倒觉得马歇尔被误解最多,某些人以为它不仅仅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还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的同时却不懂何为唯心。西方经济学界对马歇尔推崇有加,我看过一篇英文文章,把马歇尔说成价格理论的终结者。我看到的马歇尔,是一个在主观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之间煎熬的学者。他不喜欢像李嘉图那样的主观主义,因为李嘉图的主观主义显然不符合事实,他也不喜欢门格尔的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因为现实中有许多现象需要客观一些的解释。
陆陆1234
因人而异
【解释】: 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出处】: 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然而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举例造句】: 这个配方要因人而异,不能混为一谈。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反义词
一视同仁
【拼音】: yī shì tóng rén
【解释】: 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出处】: 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白话译文:唐·韩愈《原人》:“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不会区别看待而疏远。”
【举例造句】: 警察却不怕自行车,更不怕洋车和三轮儿。他们对洋车和三轮儿倒是一视同仁,一个不顺眼就拳脚一齐来。
【歇后语】: 待人不分厚薄。
【灯谜】: 死前验证瞳孔。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平等对待。
【英文】: What is sauce for the goose is sauce for the gander.
530katrina
因人而异的意思就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打个比方说就是臭豆腐这个食物,有的人觉得它很好吃,吃起来特别香,而且吃多少都不会觉得它臭;但是也会有人觉得臭豆腐真的很臭,那个味道闻起来特别难闻,一口都吃不下去,更别说经常吃了,这样的人闻到臭豆腐的味道都会躲的远远的。也有的人对于臭豆腐的态度是不喜欢也不讨厌,能吃但不算爱吃也不算讨厌,就是你让他吃能吃一点,但不能吃多。不同的人对于臭豆腐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就是因人而异。
路小佳路过
释义; 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示例; 然而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 反义词:一视同仁 近义词:因地制宜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法文:traiter différemment les gens 因地制宜 ( yīn dì zhì yí ) 【英文】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根据;制:制定;宜:适宜. 【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 1、惟各省情形不一,,随时变通.★《清史稿·朱嶟传》 2、 谷峪《萝北半月》:“定个收入指标,实事求是,.” 【近义词】 因势利导 【反义词】 一成不变 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中国古代《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指出:“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地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常把“地”理解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统一,或天时、地利、人和三位一体.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