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1

京京魅力
首页 > 英语培训 > 雅利安人的英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火车君

已采纳

1、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英语:Aryan),雅利安人一般指印度西北部的一支族群。而在当今学术界,这个术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指“印度-伊朗人”或“印欧人”,即讲“印度-伊朗语族”或印欧语系语言的人;现在“雅利安”几乎仅用于语言学术语印度-雅利安语支中,

“雅利安人”就是讲这个语支的语言的人,主要指印度-雅利安人。二十世纪初,纳粹德国把使用优生政策创造的优等民族(Herrenrasse)称为雅利安人,几乎是另一个概念。

2、闪米特人

闪米特人(希伯来语:שמיים‬,英语:SemiticPeople),又称闪族人或闪姆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沙漠的游牧民族。他们前往沙特阿拉伯居住用阿拉哈姆语。相传挪亚之养子摩西之弟兄闪(Shem)即为其祖先。闪米特是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一个分支。

尽管人类遗传学与历史学上使用“种族”这个字眼有着众多的争议,闪米特这一语族的定义却很明确,包括古代两河流域的阿卡德语跟其延伸的两种方言所分化的语言──亚述语和巴比伦语,以及现代的阿拉伯语和埃塞俄比亚(四荒经)的阿姆哈拉语、亚拉姆语(亚兰语)、希伯来语和马耳他语等。

扩展资料

雅利安人和闪米特人的发端

1、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其出现于印度西北部已为《梨俱吠陀》所证实)从印度次大陆之外,通过一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连续多次的迁徙,到达了他们当时占领的地区。这一迁徙的最后阶段距《梨俱吠陀》开始编成的时间不可能相去太远,但同时也必定过去了一段足够的时间。

印度历史上有关于雅利安入侵的记载。印度的四种姓是按肤色深浅而设置的,其中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即来源于征服者:浅肤的雅利安人。波斯历史上有名的米底人和波斯人都是雅利安人后裔。古希腊和古波斯的历史学家提到的塞西安、撒尔马希安、马萨革泰和阿兰聊人也是雅利安人直裔。

2、闪米特人

闪米特人的历史十分久远,至公元前3000年初,按语言明显地分为东、西两大支。东支闪米特东闪米特,按现代分类法,此支称“闪米特北支”。东闪米特人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北部,操阿卡德语,在与苏美尔人接触中吸收、融化了对方的语言。

自公元前三千二百年至公元初,其代表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西支闪米特人西支闪米特人又分三个分支:西北支(现称闪米特北中支)、中支(现称闪米特南中支)、南支(现称闪米特南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雅利安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闪米特人

雅利安人的英文

340 评论(10)

滴水无香2005

这样说,那雅利安人包括的民族也太广阔了. 而且之间的外貌形体差异也太大了.

82 评论(8)

飞龙在天wxd

Arians

347 评论(13)

荤淡美食家

雅利安人英译Aryan,伊朗英译Iran。Aryan 和Iran发音基本相同,都指雅利安。古雅利安人信奉太阳神,以辐射形状为其象征,如十字和卍字。雅利安人能四处征战与他们善养马和骑马有关。塞西安、撒尔马希安部族是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他们曾遍布黑海北岸的俄罗斯草原经中亚直达中国新疆。雅利安人【梵文:âryâ】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亚非语系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和印欧语系游牧民族)中的其中的一支分支之一,高加索以及中亚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历史上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古代雅利安人迁移至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平原上定居下来。这些人被称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旁遮普人中的一支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称为雅利安-旁遮普人-印度人,这就是印度古代文献中所称的雅利安人;另一支雅利安-旁遮普人则进入伊朗高原地区,称雅利安-旁遮普人-伊朗人。在伊朗高原地区,他们和古代的雅利安-旁遮普人融为一体,形成了后来的波斯人、米提亚人、斯基泰人等等。在南亚次大陆,他们往南部驱逐德拉维达人,创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种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语族的语言带到了印度。

214 评论(14)

大碗碗儿

AryanAryan is an English language word derived from Sanskrit and Avestan term ārya- meaning "noble" or "spiritual". It is widely held to have been used as an ethnic self-designation of the Proto-Indo-Iranians. Since,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Indo-Iranians were the most ancient known speakers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 the word Aryan was adopted to refer not only to the Indo-Iranian people, but also to Indo-European speakers as a whole.In Europe, the concept of an Aryan race became influential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as linguists and ethnologists argued that speakers of thes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constitute a distinctive race, descended from an ancient people, who were referred to as the "primitive Aryans", but are now known as Proto-Indo-Europeans.In todays linguistics, Aryan, is merely synonymous to Indo-Iranian, the eastern extant branch of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of languages.雅利安人(梵文:âryâ,“高尚”)属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他们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面长多须,高鼻子,蓝眼睛,浅色头发是原居于今天俄罗斯南部乌拉尔山脉附近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被誉为印欧语系民族的共同祖先。(世界上,除了印欧语系民族外,其他民族俱是黑发及深棕色的眼睛,而这民族除了那入侵印度那一些部,曾自称作雅利安人外,并没有留下任何名称,而古印度传说中,那些雅利安人正是金发、蓝眼,所以普遍认为雅利安人是印欧语系民族的共同祖先。)西元前3000年代,雅利安人还是一个部落联盟,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铜器和青铜器时代,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游牧部落,所以畜牧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畜养公牛和乳牛,牛粪则被做成圆饼,充当燃料,驯养的动物有山羊、水牛、绵羊、马等,他们选用马和马车作为交通工具,过著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雅利安人的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迁徙浪潮。西元前3000年代末至西元前2000年代初,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地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利亚。这些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赫梯人、吕底亚人。 同一时期,居于黑海沿岸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西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的一批雅利安人,沿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被称为拉丁人。拉丁人是这些迁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雅利安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的塞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也是从西元前2000年代初开始,又一支雅利安部落从里海西岸分批南下进入伊朗高原,称为伊朗雅利安人,早期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先后在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坦尼王国和加喜特王国,居民被称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后来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则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而最先进入伊朗高原的一部分雅利安人则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在西元前1200左右越过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约于西元前1200年来到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他们遇到了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的顽强抵抗,这使得雅利安人不得不放慢征服的脚步,经过6个世纪的漫长战争,雅利安人最终把大量土著达罗毗荼人赶走,有的则变成了印度雅利安人的奴隶。另有一说,中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塞种,是继续东迁的雅利安人后代。在20世纪,纳粹分子改变“雅利安”原来的意义,用这个字眼指“高尚的纯种”,认为德国人是雅利安人的典范。

297 评论(8)

海棠花花

1、雅利安人【梵文:âryâ】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迁移至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平原。这些人被称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这就是印度古文献中提及的雅利安人。

他们往南驱逐古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种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语族的语言带到了印度。最终古雅利安人和古达罗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体征独特的南亚次大陆人。

2、闪米特人(阿拉伯文:ساميون,拉丁转写:samium;德文:Semiten)一词由德国人August Ludwig von Schlözer(1735—1809)于1781年提出,用来指代民族语属于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的人群,灵感来自《圣经》诺亚的长子Shem(闪)。

阿拉伯人、犹太人及叙利亚人都是闪米特人。今天生活在西亚北非的大部份居民,不过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闪米特人的历史十分久远,至公元前3000年初,按语言明显地分为东、西两大支。

东闪米特,按现代分类法,此支称“闪米特北支”。东闪米特人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北部,操阿卡德语,在与苏美尔人接触中吸收、融化了对方的语言。自公元前三千二百年至公元初,其代表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

西支闪米特人又分三个分支:西北支(现称闪米特北中支)、中支(现称闪米特南中支)、南支(现称闪米特南支)。

扩展资料

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编按:Christianity,系包括所有信奉基督的教派,最重要的有四种: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东正教(Easten Orthodoxy)、旧东方基督教与亚述基督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都源出闪米特族。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与基督教的旧约圣经都是以闪米特族语系的语言写成的。旧约中代表“神”的一个字和伊斯兰文中的Allah(“安拉”,就是“神”的意思)同样都源自闪米特语。

谈到基督教时,情况就变得比较复杂了。基督教虽然也是源自闪米特族文化,但新约则是以希腊文撰写,同时,基督教的教义神学成形时,曾受到希腊与拉丁文化的影响,因此当然也就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雅利安人

22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