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89

Christybeauty
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语倒装六君子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n10241121

已采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英语倒装六君子

145 评论(10)

噗噗小维尼winnie

不学习礼仪,无法在社会立足即使你得到第二,你仍然是一个失败者

155 评论(8)

上官雨莜

这是综合英语作业么。。。

288 评论(14)

芳儿beauty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239 评论(10)

桃大大仙

[编辑本段]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怎么不感到愉快?有志同道合的人来,怎么不开心呢?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怎么算不上君子呢?"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而:连词[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g)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 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为:替 谋:办事,出主意 忠:尽心竭力[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得从中掌握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才就称为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迷惑 殆:有害[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正确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重点字词解释: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人称代词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庄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学习他的长处,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是德才兼备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齐:相同。 贤人:德才兼备的人[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必有我师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为止,这怎么不也很遥远吗?” 弘毅:刚强,勇毅[编辑本段]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编辑本段]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仁道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编辑本段]各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学习态度,强调要惜时而学。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补充知识: 文言文翻译有五种方法: 1 留 专有名词,人名. 2 补 省略部分,主语宾语. 3 删 删去不要翻译的. 4 换 将古词换成现代汉语词. 5 调 调整倒装语序.[编辑本段]“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编辑本段]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的无法形容了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 :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编辑本段]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代词,代指你; 是知也:“知”同“智”聪明。[编辑本段]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自己慢慢找,我可看不懂啊!!!

130 评论(10)

茶虫小豆豆

学英语要不要好好学语法,其实我的经验告诉我,正确的语法学习是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句子结构的。好比我们平常说汉语,真的每句话都带主谓宾的吗?不一定吧?如何学好英语?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快来学习学习吧! 英语语法重要吗? 1. 【论语法重要否】 语法重要吗? 一直以来都是值得争议的话题. 背单词的人很多,练习口语的比比皆是. 而研究语法的人,却鲜少. 是因为语法不重要吗? 而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坚实的语法是英语水平进阶的充分必要条件. 但现实情况是, 不少人对语法学习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甚至忽视语法学习~ 有这样的观点不绝于耳:语法是不需要专门进行学习的. 我们只需要大量输入,进行“浸泡式”学习,就会有“语感”,语法会自然内化,一切发生得如此和谐自然,毫不费力. 你看欧美国家的人没有学习语法,不是也能说出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吗? 以上观点其实存在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儿童学习母语和成年人学习外语是相同的概念吗? 2. 欧美国家的学生真的不用学习语法吗? 在语言学上有个子集原则(Subset Principle)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现象: 儿童在刚开始学习母语时经常会造出错误的语法结构, 比如 Who is her 这样的句子. 但这种语法错误在成年人的语言里是接触不到的, 只接触到结构正确的正面语料,而接触不到错误的负面语料. 经过一段时间后,儿童就会自动放弃错误的结构,接受正确的结构. 语言学家对加拿大的沉浸式课堂进行研究之后发现: 外语学习者即使接触了大量的语言输入,仍然会犯很多语法错误,比如时态和单复数问题等.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语法一定是要专门学习的,靠大量输入培养起来的所谓“语感”往往并不靠谱. 2. 【语法不好会有什么后果?】 语法不好对英语学习带来的副作用是隐性和全方位的,它可能不会像听力和阅读表现得那么明显,但却会制约听说读写的全面提升. 拿阅读举例,不少人会碰到“每个单词都认识但句子就是读不懂”的情况,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语法不好. 如果比较结构没学好,“ He can no more drive than I." 这个很简单的句子可能都理解不了。 再比如: 1.He is a gentleman, who never breaks his word. 2.He is a gentleman who never breaks his word. 上面这两个句子,你能读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第一个句子的意思是“他是个君子,从不食言”; 第二个句子的意思则是“他是个从不食言的君子”。这就是限制性从句和非限制性从句的区别. 应该怎样学语法?语法,并不只是纸面的规则,更不只是记忆法则. 它包含两个方面:形式以及意义. 形式就是上文提到的语法规则,比如现在完成进行时应该用 have been doing,情态动词后面应该用动词原形. 但大部分语法书以及课堂教学都停留在这一点而没有更多的延伸. 在熟悉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加重要的是掌握每个规则的含义,比如 will be doing 用来表示礼貌地询问他人的计划,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并使用它. 而单纯看语法书或者上语法课,显然是是不够的. 这些最多能告诉你语法的规则,但每个规则背后的含义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真正读懂. 所以,学习语法的具体思路是: 阅读语法书学习基本语法规则; 在阅读中重现语法规则, 结合语境来理解规则的含义; 回顾语法规则,查缺补漏. 举个小例 在我接触的学员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科优势都是相当牢固,并且多数是在小学期间形成的。这和小学期间养成听说读写练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当然和语法的关联也是密切相关! 很多学生英语启蒙较早,小四小五阶段就已经学完了新概念,但是在小升初真题测试中却无法获得理想的成绩。经过能力测评不难发现孩子们的语法点并不扎实,甚至一些初中的孩子对于6大词性、4大基本时态也经常混淆不清, 以至于后续无论怎样精讲阅读,哪怕上课认真听,课后还是无法高效吸收,原因就在于语法基础不扎实、无法较好地理解文章结构. 于是上再多的难度英语也无法真正地提升. 所以扎实的语法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关于语法的演讲 You're telling a friend an amazing story, and you just get to the best part when suddenly he interrupts, "The alien and I," not "Me and the alien." 你正在给朋友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刚讲到最精彩的部分时,他突然打断了你说: 应该是“外星人和我” 而不是“我和外星人"。 Most of us would probably be annoyed, but aside from the rude interruption, does your friend have a point? Was your sentence actually grammatically incorrect? 许多人都会对这种行为感到反感,先抛开无礼的打断不谈,来想一下你朋友说的有道理吗? 你说的这句话从语法上讲 真的是错的吗? And if he still understood it, why does it even matt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inguistics, grammar is a set of patterns for how words are put together to form phrases or clauses, whether spoken or in writing. 要是他依旧能理解你的意思,那么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法就是一系列规则,教你怎样在口语和写作中用单词构成短语和句子。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patterns. In English, the subject normally comes first, followed by the verb, and then the object, while in Japanese and many other languages, the order is subject, object, verb.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规则。比如在英语中,主语通常放在最前面,谓语动词跟在主语后面,宾语则放在最后,而在日语和其他许多语言中,顺序却变成了主语、宾语和谓语动词。 Some scholars have tried to identify patterns common to all languages, but apart from some basic features, like having nouns or verbs, few of these so-called linguistic universals have been found. 一些学者尝试找到适用于所有语言的规则,但是除了一些基本的属性,比如所有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所谓的语言上的共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And while any language needs consistent patterns to function, the study of these patterns opens up an ongoing debate between two positions known as prescriptivism and descriptivism. 尽管所有语言都得按照一套固定的规则来,但有两方观点在这些规则的研究上始终争论不休,即规定主义和描写主义 。 Grossly simplified, prescriptivists think a given language should follow consistent rules, while descriptivists see variation and adaptation as a natural and necessary part of language. For much of history, the vast majority of language was spoken. But as people became more interconnected and writing gained importance, written language was standardized to allow broader communication and ensure that people in different parts of a realm could understand each other. 简单来说,规定主义认为一门既定的语言要遵循固定的规则,而描写主义则认为变化和调整是语言正常且必要的一部分。绝大多数语言在其大部分历史时期中都是用于口头的交流,不过随着人们相互之间联系的增多,书写的地位开始提升,于是书面语开始规范化以适用于更为广泛的交流,同时也确保了不同地方的人能够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In many languages, this standard form came to be considered the only proper one, despite being derived from just one of many spoken varieties, usually that of the people in power. Language purists worked to establish and propagate this standard by detailing a set of rules that reflected the established grammar of their times. And rules for written grammar were applied to spoken language, as well. 对于大多数语言而言,这一标准形式被认为是唯一合适的,但实际上它却是从众多不同的口语形式中脱颖而出且通常情况下来自掌权的一方。通过将那个时代已有的一系列语法规则详尽记录下来,语言纯粹主义者们开始建立并传播这一标准。 Speech patterns that deviated from the written rules were considered corruptions, or signs of low social status, and many people who had grown up speaking in these ways were forced to adopt the standardized form. 书面语言所涉及的语法同样也适用于口语,而那些偏离了书面语语法的口语则被认为是错误的,或者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表现。于是许多从小就按照这一规则说话的人,被迫开始接受标准的语法规则。 More recently, however, linguists have understood that speech is a separate phenomenon from writing with its own regularities and patterns. Most of us learn to speak at such an early age that we don't even remember it. 直到最近,语言学家才意识到口语和书面语完全是两码事。口语有它自己的规律性和模式,在我们还不能记事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说话了,那个时候更多是通过下意识的行为来构建说话技能,而不是记住那些规则。 We form our spoken repertoire through unconscious habits, not memorized rules. And because speech also uses mood and intonation for meaning, its structure is often more flexible,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speakers and listeners. 由于口语也会用到语气和语调来传达意思,所以它的结构更加地多样化,会根据说话者和听者的需求进行调整。 This could mean avoiding complex clauses that are hard to parse in real time, making changes to avoid awkward pronounciation, or removing sounds to make speech faster. The linguistic approach that tries to understand and map such differences without dictating correct ones is known as descriptivism. Rather than deciding how language should be used, it describes how people actually use it, and tracks the innovations they come up with in the process. 这就意味着在说话时应该避免一些难以理解的复杂句子,做出适当调整避免一些尴尬的发音,或是通过略读让语速加快。尝试去理解和比对语法上的这些差异,却不定义对错的语言学方法被称为描写主义,相比于决定该如何使用语言,描写主义更倾向于叙述人们实际上是怎样使用语言的,并追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方法。 But while the debate between prescriptivism and descriptivism continues, the two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At its best, prescriptivism is useful for informing people about the most common established patterns at a given point in time. 尽管描写主义和规定主义之间的争论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它们二者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规定主义可以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告诉人们最为通用的确定模式 。 This is important, not only for formal contexts, but it also makes communication easier between non-native speak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这一点不仅在正式场合很重要,也使得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非母语人士交流起来更加容易。 Descriptivism, on the other hand, gives us insight into how our minds work and the instinctive ways in which we structure our view of the world. 另一方面,描写主义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如何运作,以及如何本能地构建自己的世界观。 Ultimately, grammar is best thought of as a set of linguistic habits that are constantly being negotiated and reinvented by the entire group of language users. 从根本上说,语法顶多被认为是一系列不断被所有的语言使用者争论和改造的语言习惯。 Like language itself, it's a wonderful and complex fabric woven through the contributions of speakers and listeners, writers and readers, prescriptivists and descriptivists, from both near and far.

290 评论(11)

吊炸天1234

部分倒装是只提前助动词 全部倒装句是整个动词提前

136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