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mi麻麻
拉丁文 英文
1 H 氢 Hydrogenium Hydrogen
2 He 氦 Helium Helium
3 Li 锂 Lithum Lithum
4 Be 铍 Beryllium Beryllium
5 B 硼 Borium Boron
6 C 碳 Carbonium Carbon
7 N 氮 Nitrogenium Nitrogen
8 O 氧 Oxygenium Oxygen
9 F 氟 Fluorum Fluorine
10 Ne 氖 Neonum Neon
11 Na 钠 Natrium Sodium
12 Mg 镁 Magnesium Magnesium
13 Al 铝 Aluminium Aluminium
14 Si 硅 Silicium Silicon
15 P 磷 Phosphyorum Phosphorus
16 S 硫 Sulphu Sulfur
17 Cl 氯 Chlorum Chlorlne
18 Ar 氩 Argonum Argon
19 K 钾 Kalium Potassium
20 Ca 钙 Calcium Calcium
扩展资料: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VIII B族包含三个纵列)。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7)。共有16个族,从左到右每个纵列算一族(VIII B族除外)。例如:氢属于I A族元素,而氦属于0族元素。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称为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次级周期性
元素周期表中,从上到下p区元素的变化规律不是一条严格递增的曲线,而是一条锯齿状曲线。曲线上有两个拐点:第二周期和第四周期。按照相对论效应的计算,第六周期会出现第三个拐点。 [33]
第二周期的不规则性
成因是第二周期的内层电子少(只有1s2),原子半径特别小,所以第二周期元素成键的方式及种类和后面几个周期差异很大。例如氮族元素(ⅤA),第3~6周期的五氯化物均已制得,但是NF5却不存在,更不必说NCl5等分子了。又如碳和硅的最大配位数不同,导致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晶体结构的不同。
第四周期的不规则性
第四周期的p区元素刚刚经过d区,所以原子半径比同族的第三周期相比变化不大。因此,第四周期元素很多化合物较不稳定,如HClO4和HIO4很早就被制得了,但HBrO4却是在1967年才制得,且氧化性为高卤酸(高氟酸除外,因热力学不稳定)中最强。
第六周期的不规则性(6s2惰性电子对效应)
第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太大,6s电子电子云间隔很大,不易成键。除Tl(Ⅲ)较稳定以外,其余第六周期p区元素均很难显现族价。比如Bi2O3还原性比Sb2O3差得多,Bi2O5氧化性比Sb2O3强得多,而Po(Ⅵ)和At(Ⅶ)预计不会存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素周期表
雯雯闯天涯
1 H 氢 Hydrogenium Hydrogen2 He 氦 Helium Helium3 Li 锂 Lithum Lithum4 Be 铍 Beryllium Beryllium5 B 硼 Borium Boron6 C 碳 Carbonium Carbon7 N 氮 Nitrogenium Nitrogen8 O 氧 Oxygenium Oxygen9 F 氟 Fluorum Fluorine10 Ne 氖 Neonum Neon11 Na 钠 Natrium Sodium12 Mg 镁 Magnesium Magnesium13 Al 铝 Aluminium Aluminium14 Si 硅 Silicium Silicon15 P 磷 Phosphyorum Phosphorus
栗子酱89
元素周期表英文periodic table.
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量从小到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该列表通常是矩形的,在某些元素循环中有空格,因此具有类似特征的元素可以分组到同一个族中,例如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卤素元素、稀有气体、非金属、过渡元素等。
这使得周期表形成元素分区,可以分为七个主要族,辅助家庭7户,Ⅷ户,0户。由于周期表能够准确预测各种元素的特征及其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和其他科学领域中被广泛用作分析化学行为的非常有用的框架。
俄罗斯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于1869年总结并发表了这一元素周期表(第一代元素周期表)。
此后,人们提出了170多种不同类型的周期表,主要包括:短表(以门捷列夫为代表)、长表(以沃纳型为代表)、长表(以波尔塔型为代表);平面螺旋台和圆台(以damkhev型表示);立体周期表(以莱西锥柱立体计为代表)和许多其他类型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