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0

  • 浏览数

    177

AAA平淡的一生
首页 > 英语培训 > 中式英语喝酒拉幕

10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oncherisii

已采纳

这个问题具有很深的理论深度,本人仅略略谈点肤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倾听这方面问题的专家的看法。

所谓“入侵”,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强行占据,对本文化的一种强行驱逐。但由于是“文化”上的,所以它是非暴力的!另外,所谓入侵,并不是指“洋为中用”。“洋为中用”是主动学习外国的好的东西,是“我要学”,东西是好的,是积极的!而“文化入侵”是别人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案的一种“要我学”,东西是坏的,是消极的!是帝国主义想通过文化,把我们灭掉!

帝国主义一开始怎样对我国进入文化入侵呢?首先就是想通过传输他们的文化,让中国人对他们的文化获得认同感。对他们获得好感。甚至想在上层按插文化砥柱,形成亲近他们的文化势力!他们具体做法主要有在中国建教堂、传教,创办学校等。同时开出比较优越的条件,希望中国的年轻精英到他们的国家留学!以美国为例,早一九零几年,美国就主动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用于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的部分费用!他们的如意算盘也有上中下三档次,最低档次就要从中国精英层中,让他们认同美国,认同美国是自己的朋友,对美国的重要举措表示支持理解,由于对美国有好感,从而自觉成为美国工业产品的倾销地!对美国的剥削行为不但没有反感,相反还感恩戴德!

于是帝国主义的“文化入侵”不断进版本升级!甚至不得不与其他手段配合使用!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文化入侵”的目的就是一个,占有我国人民的劳动!怎样才能占有我国人民的劳动而又没有反感者呢?还是得无限崇拜我才好!才能听我的摆布!我用刀子将你杀死,你在临死前拼尽全力说出最后一句话:我死在这么漂亮这么锋利的屠刀之下,刽子手又是如此有名,我这一辈子真是没有白活!我死得无比幸福和自豪!连死都可以,哪还在乎你赚我的钱呢?什么暴利,何足道哉!

帝国主义的文化精英们将“文化人侵”的版本升级为和平演变、奶嘴乐、颜色革命,凡此种种,最配合货币(如美元)、科研(含高教)、军队(如美军),四架马车,同时驱动,软硬兼施,葫萝卜加大棒,一定要羊自动成为狼口中的食!

中式英语喝酒拉幕

298 评论(8)

初心&依恋

分享一下在兰大的生活。1、兰大人淳朴善良,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节俭,努力,勤劳,当然学霸也很多。兰大厕所里只能找到,死也要上北大清华MIT的标语。嗯,我兰大人就是这么霸气。

2、气候条件很好,虽然很干,但是呢,一年四季一套被子完全没问题,夏天只有二十几度,根本不想回家有木有,冬天暖气很给力,这是我喜欢兰大的地方。然后,吃的,当然没有南方丰富为美味。不过, 兰州的面食是一绝。

3、理科专业很牛,保送研究生国外MIT剑桥,名校国内北大清华中科院也是很多的。说到人文社科,想报兰大的要认真考虑考虑三思而后行。当然保送研究生名额也是很多的。作为社会科学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视野,经历,实习。实话,兰大给不了你这些,我不觉得一个在西部落后村落里的大学能给学生多大的世界格局多广泛的世界观,对于农村的同学,我觉得更不值得,在兰州,几乎找不到什么好实习岗位,好公司没几个,更别说外企了,找工作时,来的企业计划都是家电专修建筑企业当然最多的还是甘肃本土企业。

4、关于排名,有人说被高估有人说被低估,说说排名的用处吧,找工作,好企业只找985 211学生已经不新鲜了,同一个企业985大学比非985大学高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做科研,做科研越来越注重本科学校是不是985,211,如果本科双非上了985研究生,别人也不见得待见你;出国,嗯,这我得好好感谢兰大,兰大国际排名很不错的,借着兰大的名儿,顺利拿到了世界前50的大学研究生offer。国外很多好大学,大部分只要985,211学生。对于想出国的同学,兰大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兰大是很不错的选择,各位学弟学妹们快来吧!!!

198 评论(8)

飞天小懒猫er

环境真的很重要的,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会说英语,而且一直在练习英语的题。给我们一套卷子,我们可以把它做的很完美,完美到有的人可以得满分,但是口语方面,几乎为零。很多人只是会做题,然而对于说这方面是完全没有的。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学习英语,到现在已经学了这么多年了。但是我们真正就能够去和别人说英语了吗,可以直接和外国人对话了吗。不,我们不行,因为我们根本不会说。我相信现在的一个小孩的口语都比很多大学生好,以及强。

我们说英语就像外国人说中文一样,都很困难,本来语言这样的东西,就很复杂的。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去进修的。不然你以为那些同声翻译这些是怎么来的,凡事都得下功夫才可能有收获的。我们班以前有一个学霸,英语老牛逼了。

从高中开始,不论比赛大小,不论什么考试,她基本上英语试卷都可以达到满分。她平时没事的时候,就拿着英语单词背,感觉这一生就为了英语而生一样。

她真的特别的牛,能够她牛津词典里面基本上很多单词都背下来。每天都五点半起床背单词,所有关于语法的问题,她基本上都会。但是你让她和别人对话,这她就不行了。她压根不会口语。她的知识都是应试教育的,只能应付考试了,根本没法交流。

平时,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外国人,但是却很少有人敢上去和他们交流。我们总是在开着玩笑,以前有一回我去北京玩的时候,然后在路上就遇见好几个外国人,特别的想和他们照相,但是不会说英语啊。连最基本的想和他们拍照都说不出口的。

我也没有勇气上去说,这个句子其实挺简单,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觉得自己不行。后来,跟我一起的一个同学,英语不怎么好的,却直上前去通过简单的单词以及手语,邀请了他们几个人外国人一起合影。

上了大学,我才知道,真的就是环境对人的语言真的很重要。我们学校有俄语系,他们里面很多人也就是没有接触过俄语的,上了大学才开始学习的,然后吧,但是别人教授的东西就不再是死的东西。他们这里的学习就不再是应付考试了,学校有很多留学生,他们可以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不敢去说英语,不敢去练习口语,总是觉得别人会笑话我们。你过了四六级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应该会口语,这样比你的证书要好的多。

270 评论(8)

宁静雨城

为了方便讨论“文化入侵”这个话题,我简单给“文化”一个简单的定义。文化这个词可以有广泛的外延,但在我看来,现在人们常说的“文化”应该是指人们在某个地方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人们思维方式的特征。

比如“法国文化”大概指的是法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是怎么做饭的?如何社交?他们喜欢用什么水果来酿酒?房子建得什么样?他们平常说话有什么特点?他们是怎么待人接物的?如何处理家庭关系?他们有了外遇一般是什么态度?是泡猪笼还是默默纵容?诸如此类的事情。

不要和我争论。我知道文化这个词的含义很广,远不止我说的这些,但我今天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人们说“文化入侵”时所指的部分,即它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每个地方,比如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人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他们在不断的摸索,想办法让自己更舒服,更合理地与社区相处。因此,每个地方的“文化”都必须不断更新和改进。

举个例子,其实我们日常膳食中90%以上的农产品都是历史上接受外来文化的结果,因为在几千年前的古代,还没有玉米、土豆、小麦、辣椒等作物。在我们的故土,这意味着几千年前我们不可能有面条——因为小麦也是后来从外国引进的。

小麦这种食物对当时的人来说绝对是外来文化,是地道的西方文化。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很快就接受了呢?而在山西、山东、陕西,后来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面食文化”,主要是因为小麦可以做成很多种食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容易高产。

所以在那个时候,小麦(我只是用小麦做类比,并没有认真考证细节),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外来文化,被我们这里的人愉快而自愿地接受了。不存在有人拿着刀和枪指着每个人的头说“你必须吃小麦系列食品,否则你会被全部切碎”这样的强制操作。

事实上,每个地方人民的衣食住行的文化特征,经过不断的交流和选择,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知识水平和科技经济的发展。

还有一个值得较真的问题——为什么古代中国人有机会选择小麦系列作为自己的文化内容之一?很明显,是因为有机会出国的外国人或者商人把小麦带了进来。

而且,更重要的是,古代人能够允许外国人或商人以及与外国有交流的“好事者”在公共场合展示这种外国的生活方式,所以大家有可能看到并感受到这种外国文化能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

还有一件事,啤酒。

我们古代当然没有啤酒。我们只有米酒,所以啤酒绝对是历史上某个时期的外来文化,也是西方文化。

但是啤酒有机会被热心人或者商人带进来,因为真的好喝,也没有人拿枪指着谁的头说“谁敢不喝啤酒就打死谁。”所以啤酒成为了我们现在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是自愿选择的结果。

这就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基本模式——自愿选择,因为这是有益的、愉快的或者更方便合理的。

当然,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发生在食品和葡萄酒的制作上,也发生在语言和文字上。比如,很多人不知道,我们日常使用的很多词汇其实来自日本:

不信的话,一个最简单的证明方法就是,你可以看看我们的经典文学作品清代的《红楼梦》,里面肯定没有这些文字。

第二个误区是,他们不明白“入侵”是强制性的,暴力往往被用作胁迫。但是,各地的人们都愿意通过追求更丰富多彩的文化,让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变得更加理性和高效。显然不能用“入侵”来形容自愿接受。

还有两个流行词——“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其实哪种文化强哪种文化弱,并不是受什么强制力支配,而是取决于哪种生活方式和理念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更多,使用起来更方便,所以它的吸引力是不一样的。

作为人类,当然要选择更方便、更有利于自己吸收的文化内容,否则还是要钻木取火,住山洞。

323 评论(14)

雨中之苇

‍‍‍‍你也许会觉得中国人说英语的最大的障碍是中式英语或者发音不标准,其实,最大的障碍是你想太多。

我刚刚进入大学时候,本着自己的词汇量小,表达并不完美的羞愧,不愿意开口。好像一说英语就有赤身露体一样奔跑的感觉。看着大家和外教的频繁互动,也羞于开头。

让我觉得很惊讶的人,班里有位女生,口音简直充满了浓厚的乡村味,可是她从不畏惧,我都超佩服她的舍生取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完全不照顾别人的耳朵。然而外教并没有歧视她的口音或是频繁地说“pardon?”。而是充满欣赏地频频点头。当我抛弃成见,仔细听内容却发现,她说得逻辑清晰,并且有层层递进,有理有据,确实也无可辩驳。所以发音和用词简单并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不自信。

每次要开口和外国人交谈时候,我们总是担心自己的英语不够好,害怕对方听不懂而造成尴尬。但事实相反,他们对于英语的要求远远低于我们想象的标准。

那么我们在说英语时候要有哪里准备呢?

1外国人对于英语的挑剔度远远比我们想象的低。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只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语速慢、发音有乡村味等这些并不是很重要,只要能表达大概的意思就足够了。

2注重你讲话的内容。

你所表达的内容要么有趣、要么有益,也就是有用。比如你所讲的内容能不能表达自己的核心思想,所举例子能不能证实你的观点。如果能清晰、简洁地描述所讲的内容一定不会让对方失望。

综合上面两点,请你再次面对英语交谈时候大胆组织你的语言,用英语去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而不是躲在阴暗的角落,默默地自哀自怜。

113 评论(12)

旧在现在

二十一世纪以来,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也导致了外来文化入侵,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喜爱超过了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加强文化自信、防止文化侵略已是当务之急。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贯穿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文化侵略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随之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似乎外国就比中国好,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西方依然是主流媒体,回顾2021年的回形针事件, B站让 up主发布看似是公益视频,实则“黑中国”的虚假视频,但这些虚假的视频甚至还会拿出大量的事实来进行对比,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可能会产生误会,让国外的人对中国产生不同的看法,从而在不经意间破坏中国的形象,成为一个虚伪的伪君子。

毫无疑问,2022年南京夏季庆典已经完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夏日祭是日本的一个传统节日,暂且先不讨论日本节日在中国的领土上庆祝,仅仅在南京举行,就应该受到人们的鄙视。日军入侵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一次残酷的屠杀,南京迎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强奸、抢劫、纵火、杀人,三十万人丧生,日本政府却矢口否认。夏日祭的幕后黑手究竟是有多丧心病狂,竟然在南京举办如此节日,究竟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什么时候日本的文化侵略中国如此的肆无忌惮?大连的日本文化街,南京的夏日祭,西安的枯水河等,妄图腐蚀中华文化,妄图腐蚀中国人的精神。

无形的文化入侵才是最可怕的。最近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我叫刘金凤》,讲的是大宋的风土人情,其实就是小京重现。文化上讲的是文化输出和包容,但如果说中文关闭了声音,那就是日本的服饰,这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侵犯。那些被曝光的有毒教科书,也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入侵,所有人都以为这是教科书主编的错,但这一切的背后还有人在搞鬼。

文化侵略并不是单纯的穿着和服,而是坚持着穿着和服的人却还坚称这是中国古代的衣服就是和服。“人是一颗散落的珍珠,四处飘荡,而文化,就是一条脆弱而坚韧的丝线,将所有的珍珠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文化侵略并非冰冷的语言,而是残酷的现实,无数先例让我们感到恐惧,文化侵略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会不知不觉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历史,一个文明。

文化自信,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应该从心而发的。文化不能由上而下,而要由下而上,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散发出来。只要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文化自信,那么无论什么形式的文化侵略都不是问题。

348 评论(13)

南京葫芦娃

第一大障碍:单词不能脱口而出

假设你好不容易在字面上熟悉了某个生词,比如entrepreneur(企业家),但你根本读不准这个单词的发音,更谈不上脱口而出。

想讲这个单词时,只记得好像是什么“安噗楞”的发音,或者印象中头两个字母是“en”。

天,这样学到的单词能用于交际和听力吗?

不准确发音、脱口而出,这个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学会的新单词对于你而言,交际价值就等于零,对,就是零!

就好比你给公司打工一个月,结果发的工资是几张破碎的残币,屁都买不到一个,你还会有任何动力再继续打下去吗?

单词读音不准且不能脱口而出,就好像下面这张模糊不清的脸。

或者是这个残缺的头。

对单词的发音掌握若是既残缺且模糊,就更惨了。大家自行脑补对应,这里不找图了。

学英语记只记住单词残缺的音节或字母,是不能在语言市场上流通的,你更不会因此有任何语言收益进账。本质上,你就是语言的贫困户。

英语是拼音文字,你若单词发音不过关,接着听力、写作甚至阅读都跟着会死翘翘。

人是经济人,不会蠢到一直去做只投入不产出的脏活累活。因此你心底本能地就会相当讨厌记忆单词;单词是英语的基石,你就会因此相当讨厌学习英语。

138 评论(11)

大有小没

你觉得学英语给你带来了什么?你学的英语能和外国人对话吗?

首先是真正掌握了如何说英语。从小学到高中,为什么都是哑巴英语,因为说英语的方式就错了。我们尝试着用说中文的思维和发音去说英语,说出来只能是中式英语。但通过母语式的系统学习之后,口腔更灵活、语调更好听、听力更精确,以及课堂式的舞台话剧表演、雅思话题交流、辩论赛等的输出,让英语思维不断增强,最后惊喜的发现,英语竟然就能轻易的够脱口而出。

英语好,尤其是口语好,不仅会在关键时候,拉你一把,还会在努力到一定程度后,助你达到飞升。

不过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英语是工具,不是最终目的,单单英语好没用,溢价不高,要当复合型人才。

你单纯只会编程,市场上一堆堆人可供公司选择,你优势在哪?英文好 + 会编程,市场上立马刷掉一大批人,你的议价能力,立刻上去了。

其他也是同样道理,你单会做平面设计没用,你外文好、还会做设计、甚至会写代码,毕业起步五位数是至少的。

学校不好怎么办?英语补足啊,真的看过太多名牌大学的人,英语说得真心一般,这都是机遇啊!

老外听懂你的蹩脚英文很容易,就像我们听老外讲中文,随便蹦几个词我们就明白他什么意思一样。 所以只是日常交流用不到太多语言元素。

如果说是一般的平常的对话交流的话,主要能听懂老外正常语速的句子,能正确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就可以交流了。如果听不懂几个单词也没有关系,可以让别人重复一下。

要是想要和老外插科打诨,一起吐槽什么的,那就很难了,要深入了解对方的流行文化,俚语,表达还要达到母语水平, 一般人很难达到。

89 评论(10)

evenmaosir

本人算是半个兰大土著,2014年本科入学,2018年研究生入学,今年是我在兰大学习的第5年。当初从没听过兰州大学的我,表示命运还是很奇妙的。我们自己戏称兰大为末流985。各种原因限制了兰大的发展,我们也许在985高校毕业生中不是最起眼的那个,但肯定是靠谱踏实又肯干的那个。这里虽然没有东部城市的繁荣昌盛,但西北独有的内敛肯定让你心服口服。如果你分数中等,上不了第一梯队的985,又想要个好学历,我觉得兰大是个好选择,她的性价比很高。低投入、高产出是独有的兰大现象,书上的教授亲自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员也很认真负责。如果你为知识而来,兰大不会让你后悔。但如果你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那兰大可能会让你有些失望。

作为妥妥的东北人,表示兰大虽然地处偏远,但包容性很强,很锻炼人。经过五年的适应,我已经习惯了西北的生活。虽然这里没有令人垂涎欲滴的家乡美食(锅包肉、溜肉段、冷面),但是这里的饭菜也还不错啦。正宁路的特色小吃应有尽有,烤鱼、自制薯条、凉粉、肉夹馍、羊杂汤都能满足你夜晚填不饱的胃。本部南门、医学校区南门晚上都有小吃摊,晚上学完习根本不用担心没饭吃,点完煎饼果子、土豆年糕、再来碗牛奶鸡蛋醪糟,简直不要太美。榆中后市的快餐好吃又便宜,让人十分怀念。

对于北方的同学来说,这里的气候基本符合冬暖夏凉,唯一的不足就是昼夜温差太大。早上穿风衣、中午穿短袖、晚上穿棉服还是比较正常的操作。气候、饮食都比较好适应。

南方的同学也不用担心。因为这里虽然没有豪华的空调,但是热气腾腾的暖气绝对让你满意,彻底治愈你的冻疮,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冻伤了

296 评论(13)

qianxiao1985

你觉得学英语给你带来了什么?你学的英语能和外国人对话吗?

大多数的人接触外国名著还是得看别人翻译过来的作品,而有些东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要把唐诗翻译成英语的话,那就完全变了样,没有所谓的平仄,没有押韵,就算翻译得再好,那也是另一种形式了。所以,看英文名著的话,最好是看英文版的原著,而这个前提,就是自己的英语水平要过关。(2)轻松看美剧、外国电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追美剧,刷外国电影,可能很多人在看美剧和电影的时候,几乎是全程盯着中文字幕,然后看完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分辨不清楚人物,这样的话,何谈娱乐点。学好了英语,就算没有字幕,也可以毫无障碍地听着演员们的台词,了解到文化的内涵,以至于别人都在发笑时,至少自己也懂得笑点在哪。

当你一旦开始使用英语,这会反过来促进英语的进步。有一次我和同事开车,我当时想让他掉头,但一时不知道怎么表达,这时候他恰好问我是不是要u-turn,就那一下,这个词永远刻在我脑子里,而那些曾经我对着单词本死记硬背的词,我早就忘了不少。这说明,在「用」英语的场景中学习效果最好。以用促学,在交流中学习是我沿用至今的学英语心得。

很多人都说阶层固化,属于年轻人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我真心觉得,真正的机遇并没有变少,这些机遇和信息紧密相连,所以英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学好英语,不要错过本该属于自己的机遇。

练习方式除了和外国人接触外可以自己在家自说自话,想象一个场景,然后对话,这样可以提升自己的信心和思考能力。

另外,切勿盲目背单词,单词量高不会用都是白搭。

34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