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七月
导语:导入是一节课的序曲,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师通过导入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和有效教学的重要一步。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整堂a课的教学质量,也是走向成功教学的重要一步。
一、提问导入法
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师生通过问答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的导入方式,能把学生迅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是课堂教学中最简便、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如七上Unit 5 Do you like bananas? 的第一课时,笔者用以下的问题导入新课:
Do you have a QQ number?
Do you have a QQ farm?
What do you grow on your QQ farm?
QQ和QQ农场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开始了banana, broccoli等有关水果和蔬菜的新课学习。
二、歌曲导入法
教育心理学表明:音乐教育与智育相辅相成。利用歌曲导入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九年级Unit 13 Rainy days make me sad的第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跟着视频唱英语歌曲Rain, rain go away:
Rain, rain go away
Come back again another day.
Little baby wants to play.
Rain, rain go away
Come back again another day.
优美轻松的歌曲立即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怀着快乐的心情唱完歌曲以后,笔者问学生:
Do you like rainy days? Why?
主题Rainy days make me sad的导入水到渠成。
三、游戏导入法
初中生还具有爱玩游戏的天分。游戏导入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知不觉地融入新课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如,七下Unit5 I’m watching TV的第一课时学了现在进行时。开始第二课时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个“张冠李戴”游戏:把写有不同人物、动词(be doing)、地点的纸条分别放入三个盒子里,每次让三个学生从指定的盒子里抽一张纸条,教师把三张纸条的内容组织成句子抄到黑板上。由于不同的学生会抽到不同的纸条,于是就可能诞生以下让人哭笑不得的句子:
I is dancing on the wall.
Kim are swimming in the tree.
The boys are playing soccer under the chair.
主语和动词、动词和地点的“张冠李戴”,让学生忍俊不禁,课堂欢腾了!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笔者让学生订正句子里的语法错误,使得句子里的be动词和前面的主语保持一致,然后让学生朗读这些修改后仍然有趣的句子。这个游戏使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复习了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趣味盎然地进入了新课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表演导入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表演导入法符合初中生表现欲强的年龄特征,符合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七下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的第一课时学习了单词left、right、up、down和straight,第二课时开始的时候,笔者让几个学生站到讲台上,叉着腰,听教师的指令表演动作:
Look up!
Look down!
Turn left!
Turn right!
Go straight!
台上学生像模特表演:一会儿抬头,一会儿低头;时而左转,时而右扭,时而前行。有的学生反应不过来做错了动作,惹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学习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拉开了序幕。
五、生活化导入
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富有生活气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七下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导入的时候,笔者给学生播放自己录制的两只公鸡打架的录像,视频里激烈的打斗场面惹得学生开心不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趣味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巧妙地导入对课堂教学起着凝聚、激趣、铺垫的作用。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又异曲同工。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根据导入的特点、课的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灵活设计科学的导入方法,让精巧的导入成为课堂教学精彩的盖头,为成功开展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堂导入的现状——传统的师问生答
1.导入单一化
课堂提问导入往往采用教师一问和学生一答的模式,缺少了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交流。看起来有问有答,实际上形式过于单一呆板,语言的交际能力无法体现。
2.导入公式化
在很多的英语课堂中,诸如此类的导入屡见不鲜:“Who’s on duty today?”“What do you like best?”经常使用这种问答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的情绪,从而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
二、导入的适用原则
导入环节只是课前的热身活动,是本堂课前期准备。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未知且急于想知的细节作为切入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使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降低课堂效率。
1.针对性和简洁性
导入要以启发和引导为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到良好的心理和知识准备状态。导入必须与本课的主题密切相关。针对教学内容、课型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师可采用不同的导入内容、方式和方法。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导入时间不宜过长。
2.启发性和趣味性
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尝试和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努力给学生创造自身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环境,提升其内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3.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引用的材料事实要精准,表述要正确得当,过渡自然合理,前后连贯,效果良好。导入要考虑与课堂教学内容保持一致;要考虑其他教学步骤如何有效开展实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选取学生较为熟知的生活实际来自然过渡,导出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接受、掌握新知识,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课堂导入的几个有效方法
成功的课堂教学总离不开巧妙的新课导入,它可以捕捉学生的好奇心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到新的教学内容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简介一下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课堂导入方法:
1.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照片、幻灯片、音像、VCD)等看听手段导入教学,为学生创设贴近教材内容、实际生活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直观的手段要比语言描述更加生动、清晰、直接、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师生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和学的过程中来。
例如: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8B Unit 2 中Reading部分, Welcome to Hong Kong的第一课时。首先,我在课件中展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名胜地——国内的the Great Wall, the Summer Palace, Mount Huang等;国外的the Statue of Liberty,the Eiffel Tower, the Pyramids, the Big Ben等。问同学们:Do you like travelling?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se places?当一提及旅游时,孩子们显得格外兴奋,都争先恐后的回答。有说没去过的,有说去过某某地的。接着我展示迪士尼人物的图片——Disney Characters(Sleeping Beauty, Snow White……)问他们除了在动画片中看到外,我们还可以在哪里看到这些喜爱的迪士尼人物?有学生会说去迪斯尼乐园。不错,今天我们就随着课本去畅游迪士尼主题公园。继续发问:Do you know how many Disneylands there are in the world? Where are they?And of all which is the biggest one?Is there a Disneyland in China?这时引导学生逐一寻找答案,不知晓的提供背景知识,接着导出谈论的话题——香港迪斯尼乐园(中国目前唯一的迪士尼主题公园)。
2.歌曲导入法
歌曲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将歌曲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能为学生创设出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陶冶情操,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例如: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8A Unit 5 Birdwatchers中Integrated Skills部分。开场,欣赏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向学生发问:Have you ever heard of the song?What’s the song about?What happened to the young girl?引导学生在歌曲中寻找答案:丹顶鹤,一位年轻的女孩为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故事。告知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江苏盐城射阳。学生感觉故事中的主人公离我们不远,一下子打开了话匣。由丹顶鹤进而导入观鸟,再到本课话题——保护野生动物,学生易于接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3.热点时事导入法
利用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或社会上某些热点问题来导入新课,极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课堂积极性高;同时也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真实的语境,形象、具体、真实,易于理解、运用,效果尤为显著;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德育及人生观教育起着积极作用。
例如: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8B Unit4 A charity show中Reading部分,本课讲述Rickey想要为希望工程筹款而在帮助筹划一台慈善义演。我从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玉树的地震谈起。当灾难来临时,全国人民毫不畏惧,众志成城,纷纷捐款捐物,此时打出图片——中央电视台承办的公益慈善义演情系灾区。在谈论的过程中顺便复习一下与地震有关的词汇,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导入Reading部分所讲的一台慈善义演。这样做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4.背景知识导入法
读懂文章不仅仅在于文字表面,背景知识多少也会对文章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往往对外国文化有着特殊的兴趣,从背景知识导入,不但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深刻领悟新材料,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内涵。
例如: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8B Unit 5International Charities中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通过上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国内的一些主要的慈善组织,但对于本课国际慈善组织知道的甚少或全然不知,我把相关材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图片配内容的形式展示,分别介绍了ORBIS,OXFAM,UNICEF等的背景知识,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为本单元的后续学习打好了基础。
总之,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无定法。导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心理,对于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对象不同,灵活设计导入活动,实现各种导入方法的优化组合,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
曾在气院呆过
导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课堂导入是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前五分钟的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首要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课堂导入如果得当,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作下铺垫。课堂导入形式多样,不拘于一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案例分析
同课异构活动是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这无疑是把握课堂教学规律的捷径。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或多位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进行授课,然后其他听课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议,以提炼出课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
案例描述:这是一次新教师亮相课,教学内容为《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3 Section A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家庭成员的词组并学会介绍家人,分别由A、B、C三位教师执教。
1.“提问式”导入导出活力
案例1:变“老三篇”为“生活篇”
【原音回放】教师A在教学时,采用了“提问式”导入法,用以下问题导入新内容的学习:How are you? What is this? Can you spell it?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应答自如,教师自然十分满意。然后急转直下,进入新课教学。
【深层透析】这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典型的“老三篇”式提问导入。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就学过的英语交际用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其初衷是好的,旨在着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但是没有“导”出“活力”。问题在于:①老三篇”式的提问给大家“老生常谈”的感觉,缺乏新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活动的热情;②提问的内容与当天学习内容的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新内容的呈现会给学生带来“跳跃”的感觉;③同样的问题经常提,就成了“常规性”问题,太常规的问题不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涌动,只会养成学生不积极思考的不良学习习惯。面对教师常规性“老三篇”式的提问,学生的“应答自如”,只是“机械”地“应对”而已,因为无须进行“思考”。这并不是真正的语言交流。
【抛砖引玉】笔者认为,“导”要导出“活力”,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变“老三篇”为“生活篇”,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可供师生进行交流的话题。如在学习主题为“家庭成员”的单元前,不妨设计一个有关家庭的话题,如拿出一张学生熟悉的全家福照片(比如《家有儿女》的剧照)问:What's this? Do you know them? 引导学生用英语谈论关于家庭成员的话题。这既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交流的机会,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又有利于他们通过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2.“活动式”导入导出氛围
案例2:变“形式”为“内容”
【原音回放】教师B在教学时,采用了跟唱英语歌曲的方式导入,所选歌曲是北京奥运主题曲“You and Me”。学生和着优美的旋律轻轻哼唱,课堂里弥漫着一种浪漫的气氛。开始上课了,教师和学生以这首歌为话题用英语开始了交流,由此导入新课。
【深层透析】通过唱歌的方式创设浓郁的英语氛围,并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是不少教师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这节课并没有导出与主题相吻合的“氛围”。笔者认为,这篇课文不需要歌曲中渲染的那么深奥的意义,而需要一种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温馨的旋律。这节课在“导入”这一环节上的问题在于:歌曲所渲染的氛围与学习内容不匹配,这位教师只是简单“粘贴”了唱歌这一“单元格”,而缺乏相应的内容。缺乏内容或与内容不符的形式非但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只会给人“东施效颦”的感觉。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学生并没能较自然地进入到课文学习的良好状态之中,这样的“导入”也就没有达到“导出”氛围的目的。
【抛砖引玉】要导出英语学习的氛围,必须要有与内容想匹配的形式。在这里,只要将歌曲换为“My Family”,氛围就会好得多。这首歌旋律优美、欢快,歌词比较简单,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容易模仿,也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去感受家庭的温暖。更难得的是,这首歌与课文主题相吻合,用它导入新课的学习能导出气氛,导出学习的情绪,导出学习活动的顺畅。
3.“铺垫式”导入导出实效
案例3:变“呆板”为“趣味”
【原音回放】教师C教学时先处理词汇,以扫除学习的障碍。这里暂且称之为“铺垫式”,即通过对词汇学习的检测与回顾导入新课。在本课中,教师C为了回顾并检测学生上一节课词汇学习的效果,和其他许多教师一样,先请学生用“Matching”的方式将单词和对应的英文释义连起来。
【深层透析】英语学习离不开词汇、习惯用语和主要句型的记忆,所以,通过“铺垫”的手段导入新课的学习,是很多英语教师常用的方法,用得巧妙会使学生感到收获颇丰。但这种单调的方法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且脱离一定语境的词汇练习往往会因为语境的缺乏而显得呆板、没有活力。结果不仅个别参与的'学生答得比较机械,而且大部分学生只充当了“观众”,成了词汇“铺垫”过程中的“匆匆看客”。因此,常用这样的方式作为“铺垫式”的导入,效果并不理想。
【抛砖引玉】笔者认为,“铺垫式”导入要导出“实效”,首先要导出“趣味”。这篇课文涉及的单词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回顾和检测,如:造句、对话表演、语言描述、做动作说单词等方法,引导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具体语境中将单词的词义表达出来。如①可以通过做动作来表示的词汇和短语有:this, that, this is, that is, these are, those are等;②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或造句来表示意义的单词有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friend等;③可以通过对话表演表示意义的词汇和短语有pardon, excuse me等。在这样形式多变的“铺垫式”导入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参与热情提高了,英语学习氛围变浓郁了。随着活动的开展,新课的学习自然地导入,效果比单纯的“Matching”有趣得多。
笔者认为,衡量导入是否高效,要看它能否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能否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否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主题。只有在有利于启迪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定向思维的前提下,新颖、和谐、精炼才是可取的。应该说,一堂课如何引入,因教师及其教学风格、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甚至时间、地点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模式。
二、初中英语新课导入艺术应用要点
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导入,在设计和实施中,笔者认为应遵循下列原则,才能导之有方。
1.导入目的明确
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应保证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课题内容的总目标,由目标规定学习行为的方向。上课伊始,要有意地调动学生知、情、意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
2.导入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
导入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和学生实际,才能发挥其功能。①吸引注意。注意具有选择、保持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导入中使用足够的变化刺激,要抓准反映主、客观矛盾的教学情境,使这一矛盾的情境设计与学生的认识能力相适应。教师使用的各种导入类型,不论在形式上有多大差别,都要符合上述原则。②连接。问题情境的设置,应在分析新课与学生认知结构信息沟的基础上,形成新课与已学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③相互作用。只呈现学习材料不能产生学习的需要,必须组织和引导学生与学习任务相互作用,使学生意识到潜在的认识差距。导入中,教师必须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暴露出学生的主观认识与将要学的新知识的对峙,使学生个体潜在矛盾被自己充分认识,明了其自身存在的困难,从而引起强烈的学习动机。
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只要教师能采用切实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好英语。
一、导入必须有目的性,能让学生快速明确本堂课要学什么
比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谈论物品的位置。我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运用实物bag,先询问学生“What’s this?”,在学生回答之后接着将bag放在不同位置并运用目标语言询问“Where is my bag?”,从而引出本节课要用到的新单词in,on,under。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就能够很快明确学习目标,他们也能够轻松参与下面的活动。
二、导入要有新意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音乐或视频导入已经不再新鲜,有时视频导入反而会让学生关注其他的与本课无关的一些东西。例如,曾经有位同事在讲Unit 5 I’m watching TV时,她用了一段江南style视频导入,结果发现好多学生只注意看“热闹”。因此,我在讲这一课时,结合上一个单元有关动物的话题,连续播放了几张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What animals can you see?What are they doing?”。这样,既能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由于图片是连续播放,学生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老师的提问,这样就能达到有效导入。
三、导入要有趣味性,能促使学生去求知、探索
比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张明星的图片(将脸部遮挡),然后播放了一段有特色的笑声音频(时间约半分钟的周星驰的笑声),询问学生“Do you know who he is?”学生们对周星驰很熟悉,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显示整张图片的同时追问“What’s his job?”,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该节课的学习目标。该导入中,被遮脸的图片尤为关键,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导入仅是一堂课的引子,不能占用过多时间,最好在五分钟以内结束。因为过长的导入容易使学生精神疲劳,思想不集中,错过接受新知识的良机,影响课堂任务的完成。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但其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变得更有活力。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