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66

吃不饱的阿呜
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语口语培训大纲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indy幸福快降临

已采纳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为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省从2000年起,实行了中学生英语口语等级测试制度,着重考查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学生英语能写而不能说的问题,同时又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水平,紧跟外语在口语化方向的发展需要。下面谈谈我在指导学生口语训练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一、立足课堂,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在过去,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语法,进行课堂训练,试题分析等。这样,学生口语训练的时间就少了。为了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口语训练,本人在上课前叫一些同学来作值日报告,谈论天气情况,今天你做的事等一系列话题的活动。在学生进行这些话题训练时,其情景或内容,最好是他们所熟悉的、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并感兴趣的。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使用语言的兴趣,而且能使语言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所学语言能够真正为学生所服务。对于一些口语能力较差的学生,本人能做到有计划地布置口语任务给他们,让他们回家认真作准备,等第二天来时,先叫他们讲给我听,然后再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纠正语音、语调。到上课时,叫他们为同学们作某个内容的报告,并给予表扬、鼓励,这样不仅使他们在课堂上不失面子,而且对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应积极地使用好英语磁带。因为,磁带录音能标准地给同学们提供可模仿的语音、语调。每当教授完一课文之后,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来消化、巩固,然后叫一些较好的学生来进行Retellthetest。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要求学生按课文原句来进行Retell,因为语言的使用有多样性,相同的意思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这样做也有碍今后学生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应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同一意思的内容。如在教学“AskingB: Where is the cinema ? C: How can I get to the cinema ? D: Can通过这样一个话题,学生就可以根据情景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种意思的会话,这样能使英语学习口语化、简单化。二、利用阅读训练口语、会话能力开设阅读课进行口语训练,是弥补英语课堂上口语训练的不足。由于英语课堂上练习口语的时间短,要学的东西多,英语会话训练得不到发展,因此,阅读课的开设能有效地解决好这样的问题。1.它能有更宽松的学习气氛。由于阅读课开设的口语训练没有英语课堂上的压力大,学生学习轻松,再加上内容丰富,学生轮流表演,课堂气氛活跃。2.能充分利用时间,结合听力训练,加强口语训练。如《江苏省中学生英语口语等级测试训练材料》中由四个部分构成,并配有录音带。其中的第三部分就提供了20段情景对话,这部分内容,我利用阅读课时间边听录音边进行情景会话。因为学生说英语是从听开始,而且要进行反复听,听出怎样说,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时,学生就会主动来展示自己的才华。每当学生的表演成功时,他们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同时通过听录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听英美人的声音,学到了地道的语音,语调。在此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就更能使学生听来赏心悦目。三、创造机会,发展课外空间,开展英语口语训练Planting Day”这天,同学们很有可能去Plant Tree那么,来自不同的班级学生就可以相互询问:“How Plant atree”这样的话题,老师可以在场给每个班级进行打分,看谁回答得正确、全面。这样以量化的方法来激励学生为班级争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再例如:当学校举行“Schoolsports meeting”时,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猜一下:“Who will in the girls100-metre-race?”等一系列的项目,并让英语科代表进行评比,看谁猜得准,猜得多。其次,要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多为学生提供方便。例如:语音室利用。阅读课时间到语音室去听一下录音。最好叫同学们回家制作一盒自己认为最好的录音带,每个同学轮流把自己最心爱的作品放给大家听,看谁读得最好。我认为这样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后加强口语训练的习惯。再结合多媒体教师的使用。现在农村中学的硬件设施已基本完成,但这些硬件的利用率确实很低,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以及英语课件的补充,使初中课本上的情景会话内容基本齐全,我认为要让学生经常去看这些课件,以真实的动画情景来使学生表演出我们生活中的情景会话,使学生学以致用。当然,条件的创造远远不止这些,这要根据各校,各地域的实际而定。四、激发兴趣,加强中小学衔接小学英语教学是以口语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小学就开设英语课教学,这无疑是为中学英语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有幸参加了几次活动,在活动中我听了三年级的一堂课,恰逢一位学生的生日,老师先用录音机放了一曲“Happybirthday to you!”,这些可爱的小学生跟着一起唱起来。然后大家对这位过生日的学生说:“Happy birthday toyou!”。这位同学激动地连声说:“Thankyou!”这一堂课使我感受到小学生说英语的气氛特别浓。因为小学生特别爱自我表现,当回答正确受到老师表扬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那么为什么到了中学以后学生就羞于开口呢?这是因为中学生怕自己说错或发音不正确被别人笑话。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开口,多指导,使他们“敢说”。兴趣一般来说是从小培养的,因此,中小学英语学科的衔接,就是对学生从小培养一种开口的习惯,能使他们到中学更加顺利地学习英语。

英语口语培训大纲

147 评论(8)

喝了咖啡会飞

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  山东省淄博市教研室 司洪海  摘 要: 只有加强对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英语口语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的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和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理论可供英语口语教学借鉴。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英语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36(2005)04-0008-03  中国学生英语开口能力差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改革传统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增强英语口语教学的实效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经之路。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仅有努力是不够的,因为力终究是一个矢量,它不仅有大小,更有方向,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来为英语口语教学导航,解决“哑巴英语”问题才不致于成为空话,这也正是笔者力图将建构主义理论整合到英语口语教学中来的原因所在。  一、对现有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反思  有人认为,很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差是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言知识教学和阅读与写作技能教学所致,因而对各层次的英语教学大纲以及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语言素养提出了种种质疑。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口语教学与学习的客观环境。尽管加入WTO的经济因素客观上提高了人们对英语口语的重视程度,但能够获得去英语母语国家学习英语口语的机会或者大量聘请外籍教师仍不现实。其次,我们不能期望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能够直接改变英语口语教学的被动局面,因为即使有再好的菜谱、再好的蔬菜、再高级的调料,没有厨师对火候等过程性操作技巧的把握也不可能烹调出高质量的美味佳肴。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教师加强对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英语口语教学、指导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和训练,才能尽早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效率。  二、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英语口语教学的理由  (一)对建构主义理论历史渊源的追溯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作为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日内瓦学派。皮氏的理论从唯物辩证法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张建伟、陈琦,1996)。一方面,儿童通过同化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结合,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另一方面,通过顺应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其认知结构就在同化与顺应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一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J.S. Bruner)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前苏联维果斯基(L.S. Vygotsky)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等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于建构主义思想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陈琦、刘儒德,1997)。维氏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并且内化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而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当今建构主义者非常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这些应该说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维果斯基思想的广为流传。由此种种,目前“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Slavin, 1994,转引自张建伟、陈琦,1996)。  (二)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英语口语教学的可行性  建构主义者以其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为基础,就学习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学进程的整体设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认知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等。笔者对其中可供英语口语教学借鉴的部分观点逐一做了分析:  1.认知灵活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及其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主张,一方面要给学习者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他们广阔的建构的空间,以利于其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策略(Spiro et al., 1991,转引自张建伟、陈琦,1996)。  英语口语教学通常的做法是以会话课教材为教学内容,先分析材料、理解材料,进行语音语法练习、跟读、背诵,然后一般是看图讲话等模拟练习。这是从掌握语言形式进而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教学过程,有不少人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是有更多的人靠这种途径并未达到熟练掌握口语、流利地讲英语的程度。应该说这种做法是采取了一种“复用”型的教学模式,由于只是简单地由记忆过渡到复用,并未与理性自觉的思维活动进行必要的联系,就很难达到活用型的脱口而出。依照认知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的主张,我们发现:在给学生提供语言形式的复用式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创设条件,留给他们足够广阔的建构空间,更多地联系具体情境,使学生的口语学习在模仿强化和熟记的同时更加关注上下文语境和语言形式本身所暗含的语言信息。  2.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情境性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过程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强调以模拟真实性任务供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以整体性、复杂性、挑战性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显然,情境性教学的仿真性正是英语口语教学应竭力追求的教学思路。仿真性探索过程或原型式问题解决过程展示,更是当前普及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只要看看外文书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音像口语教学材料,我们就能感受到人们单纯依赖英语口语教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情境性教学理论对于我们转变学习观、教学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如何大胆地取舍教材,如何大胆地汲取各种信息媒介中的英语口语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我们目前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3.建构主义的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理论是针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而言的: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辅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Slavin, 1994,转引自张建伟、陈琦,1996)。也就是说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具体到英语口语教学,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也十分重要。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Input Hypothesis)认为成人语言习得(acquisition)需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接触可理解的语言输入(input)(Mason,1999)。尽管目前理论界对于克拉申的理论颇多质疑,但我们无法否认英语学习中语感的存在,无法否认大量输入对于语感形成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还是倾向于成人外语学习中习得(acquisition)与学习(learning)并存的说法。联想到我国英语教学法在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之间如何作出选择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要非此即彼,而应依照和而不同的原则,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语言输入,进而保证学生从i阶段(习得者的能力水平)移向i+1阶段(Mason,1999),即按某种自然顺序(natural order)习得的阶段。而如何把握“可理解”的尺度是非常关键的,是非常需要教师发挥其“支架”作用的。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口语教学  (一)激活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积极态度  许多来华从事英语口语教学的外籍教师都有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很多中国学生的害羞心理是需要师生共同突破的第一道障碍。应当说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能够流利地说好英语的,无论是为了应试还是为了应用,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怎样激活学生潜在的积极态度呢?我们不妨在备课阶段设计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任务,打消其害怕出错的畏惧心理;同时采取情境性教学设计方案,首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呈现一定的音像会话资料,必要时点出关键的可供学生模仿套用的句型、短语、词汇,之后按类似模式选题,如以谈论个人爱好的“My favorite...”等为题,由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作答,参考教师事先提供的有关材料,用目标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其逐渐放开胆子开口讲英语。  (二)熟记常用习语和句型,变复用为活用  英语中的一些习语和句型是应该在学习之初就熟记使用的,可以暂不考虑语法关系。初学者由于还没有习得英语口语,就应借助熟记这些习语和句型来进行初步的交际活动。能够打个招呼,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说点什么,是初学者往往具备的而且不仅仅是出于热情的复用行为。要想帮助他们保持这种复用积极性,就必须引导他们加强习得训练,否则他们会逐渐感到难以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此时,教师应辅之以必要的语言分析,用传统教学法作为“支架”,引导学生自觉地由热身开始,进入教师设计的任务驱动式问题情境;之后,再指导学生确立目标,或进行发散性词汇拓展,或进行相关情景、人物及可能的人物相互作用的想象,在开拓学生思路的同时,使学生专注于问题本身而非语言。实际上,当学生意识中不再把语言当作学习活动的明显目标或者说唯一目标时,我们才能够说口语教学不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为用而教,为活用而教。  当然,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质是要求我们从事英语口语教学时,不要忽视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不是主客体间关系,而是主体间关系,是双主体。正如克拉申所主张的:一方面学生不自觉的语言习得产生流利话语,另一方面教师的引导又使学生以理性自觉的语言学习而有能力对语言输出实施监控,保证语言输出的正确。至于英语口语表达时自觉监控是否来得及的问题,笔者认为问题的解决只有依靠更高水平上的再习得与再监控了,二者如此循环的过程不是波状起伏的而是盘旋上升的。  参考文献:  Mason, Timthy. Input Only 〔EB/OL〕.  ,25 Sep 1999.  陈琦,刘儒德. 1997. 当代教育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伟,陈琦. 1996.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75-82

26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