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陆1234
始祖鸟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过渡形态。它与鸟类相似的特征是:①具羽毛;②有翼;③骨盘为“开放式”;④后肢具4趾、三前一后。但它又具有类似爬行类的特征,主要有:①具槽生齿;②双凹型椎体;③有18~21枚分离的尾椎骨;④前肢具3枚分离的掌骨,指端具爪;⑤腰带各骨未愈合;⑥胸骨无龙骨突;⑦肋骨无钩状突(图19—26,图19—27)。上述的始祖鸟特征中,除了“羽毛”之外,几乎均可在古爬行类的一些成员中找到,因而曾被称为“有羽毛的爬行动物”,百余年来不时掀起“它究竟是爬行类还是鸟类”的争论, 1985年甚至有人提出“始祖鸟化石标本上的羽毛是伪造的”疑问。经过古生物学家采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对标本的鉴定,特别是1988年再次发现具有清晰羽毛印迹的始祖鸟化石标本,才使这一争论告一段落。(摘自普通动物学)
530katrina
中文名称:始祖鸟英文名称:Archaeopteryx定义: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鸟类,仅发现于德国的晚侏罗世海相地层。目前仅发现10件标本。应用学科:古生物学(一级学科);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二级学科);鸟类(三级学科)
路小佳路过
始祖鸟。英文名:(Archaeopteryx)仍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古鸟类,也使鸟类与恐龙相互连接之锁链中极为关键的一环。现知的始祖鸟标本全部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索伦霍芬周边的上侏罗统索伦霍芬石灰岩层中。索伦霍芬--任何一个略识古生物学的人都不会对其感到陌生,这绝然是一个享誉全球的古生物化石圣地。 编辑本段著名的原因 始祖鸟 化石始祖鸟之所以如此著名,是因为其化石保存了精美的羽毛,这恰是索伦霍芬石灰岩的独到之处,它具有把软组织保存下来的地址魔力。远在晚侏罗纪,索伦霍芬地处热带,是一片被礁石包围的浅水湖,周围散布着泥滩平地。它的北部是如今德国中部陆地,南部则是辽阔的特提斯海(古地中海)。这片脱离海岸的沙洲与海岸间的湖和大海几乎没有交流,所以数千万年以来,湖底慢慢沉积了细腻的泥浆,湖水盐分也日益增大,生命难以驻足。一旦某种动物的尸体被风暴或者或者溢流的海水冲到湖里,就会沉到含氧量极低的湖底,泥浆将尸体密封,保护它不会进一步腐朽毁坏,随后矿物质逐渐渗入并取而代之成为化石,细腻如脂的碳酸盐基质保存了其中极为细致的构造。迄今为止,在索伦霍芬发现的动物化石已有400-500种,其中多数动物是海生有用的,如鱼类、甲壳动物,此外还有一些生存在近岸地区的昆虫、恐龙、翼龙等。 始祖鸟1860-2008年的148年间,索伦霍芬陆续发现了1根羽毛和10具始祖鸟化石,每一次发现都使索伦霍芬光芒四射,家喻户晓。仅凭这些,就足以让索伦霍芬成就圣地之位。 编辑本段最早的化石最初来到人间的是一根羽毛,那是一根飞羽。这根神奇的羽毛于1860年在索伦霍芬附近一采石场被发现,并由法兰克福森肯堡自然博物馆的梅耶在年底发表。这根羽毛长68毫米,宽11毫米,羽干干净利落地将羽毛分隔成不对称的两个羽片,羽轴、羽枝和羽小枝都十分清楚。这个结构与现生鸟类的初级飞羽十分相似,但却是来自距今1.45亿年的上侏罗统底层,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由此我们可以确信,远在1.45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鸟类的踪影,此外没有第二个解释。 这根羽毛在今天意义不大,因为它也可能是其他恐龙的羽毛。 始祖鸟编辑本段新化石在距羽毛的研究论文发表一个多月之后的1861年初,梅耶又宣布在索伦霍芬附近的朗恩艾特罕,距地表约30米深的奥特曼矿坑中发现了一具除了头部缺失外比较完整的化石,化石清楚地显示出该物种有一对长羽毛的翅膀。梅耶将化石命名为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属名意为“古翼”,种名意为“印版石”,国内通常音意为石印始祖鸟。始祖鸟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如有一条由21节尾椎组成的长尾;前肢3块掌骨彼此分离,没有与合成腕掌骨,指端有爪;骨骼内部还没有气窝等。但是另一方面,它已经具有羽毛,而且开始分化,这都是鸟类的特征。此外,它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二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但第二和第一掌骨尚未愈合等,由此可见,鸟类很可能是在爬行类基础上进化来的。 编辑本段最后一件始祖鸟化石最后一件始祖鸟化石,也就是第十件始祖鸟化石,于2005年12月于《科学》杂志被具体描述,这件可能不比柏林标本逊色、且是第一具流入欧洲以外国家的始祖鸟化石,很快引起轰动。论文的作者梅尔与保尔,前者是德国法兰克福森肯堡自然史博物馆的鸟类学家。后者是美国一位兽医,也是化石的拥有人。保尔标本非常完整,其头部骨骼、前翼以及尾部羽毛的印痕清晰可见,它足以回答尚不清楚的一些问题。有趣的是,从骨骼的形态和组合特点来看,保尔标本更加接近恐爪龙类,这直接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 编辑本段骨骼首先从头骨来看,保尔标本保存了迄今最完整的头骨,它整个头顶和右侧的颌骨全部暴露出来,可以看到完整的眶前孔,这与兽脚类的眶前孔是同源结构,意味着他们进化自同一个祖先,所以彼此间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而保尔标本的鸟喙骨(肩胛骨、鸟喙骨与叉骨构成鸟类的肩带)形态与兽脚类中的驰龙类非常相似,而且鸟喙骨和肩胛骨也没有愈合。最有趣的是,从保尔标本保存完好的脚部可以看出,始祖鸟应该是地栖性的,它可能难以上树。我们知道,鸟类为了适应飞行,其后肢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腓骨退化成刺状,跗骨的上部与胫骨合并成胫跗骨。通过这样的简化与胫跗骨的延长,鸟类大大增加了起飞和降落的弹性。此外,大多数鸟类具有4趾(第五趾退化),第一趾(拇指)向后,其他3趾向前,这个钳子一样的结构可以方便它们在树栖时握住树枝。以前,由于早期的始祖鸟标本都没有保存这些形态特征的细节,所以古生物学者都推测始祖鸟应该是在树上生活的。现在保尔标本告诉我们相反的答案:它的第一趾着生的第一拓骨位置靠前,并附着在第二拓骨的侧面,而第一趾骨还未扭转,这直接说明了始祖鸟还不具有第一趾与且他3趾对握的结构,证明它无法再树上生活。 编辑本段地面奔跑的假设既然无法在树上生活,那么始祖鸟就只能在地面奔跑了。保尔标本也给了我们其他栖性的证据:其第二趾延长,第二趾靠近上端的第一节关节极度膨大,都说明始祖鸟善于在地面奔跑,而且靠第二趾抓地而获取力量。这与恐爪龙非常类似。 编辑本段鸟类谱系图诸多新的信息让鸟类这个大家族的分类位置发生了变化,诞生了新的学术观点,提出了鸟类起源和进化的“多元”理论。过去,古生物学者一直认为鸟类是由恐龙的一支直接进化而来,进而发展成为今天庞大而复杂的鸟类家族。但梅尔根据保尔标本的性状特征,对其系统发育位置做了分析,新的系统树告诉我们,始祖鸟与恐爪龙类为姊妹类群,一起组成近鸟类,这点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另古生物学者感到意外的是,恐爪龙类竟然包含了孔子鸟,孔子鸟与小盗龙竟成为了姊妹类群。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用作性状分析的古鸟类资料较少造成的,但从进化的意义上看,新系统树跳出了鸟类是单系群的系统思维模式,让我们可以更“肆无忌惮”地假设鸟类起源的问题。已经有古生物学者假设说,那些披着羽毛的恐龙有没有可能是由始祖鸟这样的鸟类失去飞行能力后退化而成的呢?上面图片是古老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