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44

我有歼击机
首页 > 英语培训 > 《别丢掉》英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不饱的阿呜

已采纳

楚辞,包法利夫人,西厢记等。许老精通英语、法语,一生翻译众多名著,他将中文书翻译成英文、法文,将国外著作翻译成中文,为人类搭建语言的沟通桥梁。

《别丢掉》英文

254 评论(11)

hellosnow.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 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的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Violet试译 Do not cast it away, The precious passion of yesterday Which, like running water beneath the cool mountain spring in winter Through the dark night Passing the pinewood in its own right As vague as soft sighs, quietly melts into  broadness But, you, still carry your trueness Under the same moonlight are, Flickering lights near or far. Like dreams hanging in the air Myriad stars shine fair upon every one but the bygone passer From the darkness, you are retrieving an answer . Still, you believe, below, In the valley boxed the echo.别丢掉Don’t Cast Away林徽因 Lin Huiyin (许渊冲 译) 别丢掉 Don’t cast away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This handful passion of a bygone day, 现在流水似的, Which flows like running water soft and light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Beneath the cool and tranquil fountain, 在黑夜  在松林, At dead of night, In pine-clad 覆盖的[klæd]mountain, 叹息似的渺茫, As vague as sighs, but you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Should e’er be true. 一样是月明, The moon is still so bright; 一样是隔山灯火, Beyond the hills the lamps shed the same light, 满天的星 The sky besprinkled 缀满with star upon star, 只使人不见, But I do not know where you are. 梦似的挂起, It seems You hang above like dreams. 你向黑夜要回 You ask the dark night to give back your word,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But its echo is heard 山谷中留着 And buried though unseen 有那回音! Deep, deep in the ravine[峡谷].[rə'viːn]

301 评论(10)

monica的私人花园

百岁翻译界泰斗、北大教授许渊冲逝世

百岁翻译界泰斗、北大教授许渊冲逝世 ,两个月前,4月18日,为庆祝许渊冲百岁生日,北京大学举办了“许渊冲先生翻译思想与成就研讨会”。在此次会议上,这位百岁老人分享了自己的翻译理念

6月17日,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已于6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两个月前,4月18日,为庆祝许渊冲百岁生日,北京大学举办了“许渊冲先生翻译思想与成就研讨会”。在此次会议上,这位百岁老人分享了自己的翻译理念,也鼓励晚辈勇于求真,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官网的退休教师介绍显示,许渊冲先生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1938年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把林徽音怀念徐志摩的新诗《别丢掉》译成英文,1941年应征在美国志愿空军任英文翻译,许渊冲把三民主义解释并翻译为美国林肯总统的“民有,民治,民享”,第一次做了沟通中美文化的工作。

1983年,许渊冲来到北京大学,任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讲授文学翻译;1984年兼在国际关系学院开设中西文化比较课程,1985年在国际文化教研室(后改属新闻传播学院)任教,为双学士及研究生开设翻译及文化课程。直至1991年退休。

根据新京报此前的报道,自上世纪踏上翻译之路,许渊冲已从事文学翻译八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主要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的翻译著作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2010年,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许渊冲人物生平

崭露头角

许渊冲

1921年4月18日,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他的母亲受过教育,擅长绘画,赋予了他爱好文学和追求美的天性。表叔熊式一是翻译家,他将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使得年幼的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立下了学好英语的志向。他在当地最好的省立南昌一中上学时,英语就已出类拔萃,并在1938年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12]

西南联大虽然在1937年9月刚刚成立,在八年抗战期间环境极为艰苦,但是由于名师荟萃,学风民主,因而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杨振宁甚至认为它可以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在联大毕业的学生中,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等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在文、史、哲等社会科学领域也名家辈出,许渊冲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939年,他在联大读一年级的时候,就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译作。

求学经历

许渊冲

两年后,陈纳德上校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许先生和许多男同学一起报名服役,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翻译到:“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陈纳德将军听懂了。许渊冲在中学时喜欢集邮,他有一张美国邮票,左边印着林肯,右边印着孙中山,上面写的就是林肯的这句话。这是许渊冲第一次在外语口译中崭露头角。1948年,他到巴黎大学留学,得以精通法语,深入研究法国文学。期间留法学生组团去罗马,受到教皇接见,学生中只有他懂得意大利语,于是由他代表留学生讲话,可见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之深。

在巴黎,许渊冲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的“星期五学会”,热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认识到报效祖国才是真正的出路。1951年,他与数学家吴文俊、画家吴冠中等一起回国后,被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

诗译英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进修,常到书店浏览,发现中国的经典著作,除了被汉学家译成法文的四大名著之外,其余只有一些薄薄的小册子,几乎无人注意。当年梁宗岱把陶潜的诗词译成法文,著名诗人瓦雷里深表赞赏,并亲自为法译本作序。我想如果有人能把唐诗宋词等中国文化的精粹译成外文,将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我自己才疏学浅,只能感叹一番而已。不料时势造英雄,果然出了一位精通中国古典诗词和英法两种外语的大才:许渊冲先生。

凡是译者都知道译事之难,相比之下,诗歌讲究格律音韵,自然是难上加难。唐诗宋词博大精深,理解已属不易,况且要译成外文,其难度可想而知,非大家焉敢问津?译诗不同于云山雾罩的空头理论,可以用些似是而非的时髦术语蒙混过去,译诗是要一字一句明明白白地与原文对照的。

许渊冲从1956年开始出版译作,由于历次政治 运动的干扰,他在解放后的30年里只出了4本书。十年动乱结束时,他以几近花甲之年,步入了一生中最美好的金秋季节。1983年他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英语系教授,从此笔耕不辍。他对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早有心理准备,而且有了翻译毛泽东诗词的实践,因此翻译起古典诗词来自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人物逝世

据北京日报记者从许渊冲家人处获悉:2021年6月17日7点40分,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教授许渊冲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0岁。 [13]

175 评论(14)

毛的惊喜

许渊冲,翻译家,生于1921年4月18日,2014年荣获国际译联杰出文学翻译奖,诗译英法唯一人,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他翻译过的著作有:《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经》、《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中国诗词六百首》、《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汉魏朝诗一百五十首》、《新编千家诗》等。

27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