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95

tuzhiluobo
首页 > 英语培训 > domol英文怎么读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漫山红遍

已采纳

“印式英语”的确同中国人熟悉的“标准英语”有些差别。“印式英语”(Hinglish)是印度人把印地语和英语两个词结合起来的一个人造词,好比中国有Chinglish差不多。印度英语的书面语言一般都是很严谨的,甚至有些经典英语的“古朴”风范,其难就难在发音、语调和词汇三个方面。 印式英语在发音方面的“特点”往往给最初接触者以深刻印象。很多人都熟悉那句著名的“I'm dirty (thirty)and my wife is dirty (thirty) too”的例子。由于受印地语等地方语言发音和语调的影响,印度人的英语很难区分t和d、p和b、l和r这几个音。“th”的音读得很像“t”,不发声的辅音“r”也往往读出声来。上面那句例句英语意思是“我三十岁,我妻子也是三十岁。”但用印式发音读出来就变成“我很脏,我妻子也很脏”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些印度人喜欢将音节后面的辅音g读出来,好像日语读外来语的方法。比方说morning要读成“morning-ge”。我姓王,儿子的小同学在学校称呼他“wang-ge”。最绝的是有一次一个印度朋友谈起华盛顿,说成“washingge-ton”(“华盛格顿”),让我愣了好半天。 用印地语“创新”英语 关于语调方面的“妙处”,用文字来形容实在难以惟妙惟肖,但如果你听过两个德里的大学生用英语对话,一定会觉得很难忘。其特点是语速非常快,其婉转起伏宛如印地语一般。 词汇也许是印式英语中让人最头疼的部分了。除了英美语言习惯不同(印度人总体上讲属英式英语),比方说印度人管“去外地”叫“go out of station”,而美国人的说法是“go out of town”,印度人管领导人的车队叫“cavalcade”,而美国人则叫“motorcade”等等,印度人还把很多印地语的词带到英语里来,进行“创新”。 翻开一份印度餐的菜单,整整齐齐用英语字母拼出来的菜名aloo、paneer、gosh,如果没有下面标注的英语解释,你根本无法知道它们原来是土豆、奶酪和羊肉。数字表达方面,印地语的“十万”lac和“千万”crore等也已成为当地英语的正式词汇。 另外,印地语有两个很有用的后缀也“堂而皇之”地跻身于印式英语,一个是“-ji”,一个是“-na”。前者表示尊敬的意思,一般放在人名字的后面,比方说索尼亚尊称为 “Soniaji”(索尼亚“吉”),阿德瓦尼叫“Advaniji”,湿婆神叫“Shivaji”。但一些中下层印度人士英语不太好,便在所有英语词汇后面都加上“ji”,以求“保险”。有一次记者与一个印度门卫对话,他从打招呼、回答我的问话到道别,只用了三个词:“hello-ji”(“哈罗吉”)、“sir-ji”(“先生吉”)、“ok-ji”(“0K吉”)。令人叫绝。“na”在印地语表示否定,一般放句尾时表示反意疑问。例如标准英语讲“You were there,right?”(你当时在那儿,对吧?)现在许多印度人口语中会说:“You were there na?”表示相同的意思。 至于其他一些具有“印度特色”的词汇,例如saffron (藏红花,在印度指代表印度教的杏黄色,引申指印度教团体和人士)、parivar (印地语“家族”之意,在政治中指国民志愿团、湿婆军等印度教团体的总和)、Hindutva (印度教复兴运动),在阅读时碰上了,即使知道其字面意思,要掌握其深层社会政治含义则是又一层的境界了。 “印式英语”大行其道 实事求是地讲,印度英语除了上述一些“特点”之外,应该说是很好的英语。近年来,以英语为媒体的印度作家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在《撒旦的诗篇》作者拉什迪获得英国图书奖之后,近年来又有两位印度女作家获此荣誉。从实际情况看,来这里的中国留学生几乎没有人学了一口“印式英语”回去的。记者的儿子在印度已经读了三年多小学,英文水平大有长进,虽然与小朋友说话用“印式英语”,但他同时能讲一口很标准的“英语普通话”。 英语和印地语“杂糅”的“印式英语”当前在印度大有风靡之势。记者接触的老一辈印度人英语讲得相对“纯正”,口音也“标准”,几乎不搀杂印地语词汇。年轻一代的印度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两种语言切换频繁,甚至一句话中前一半是英语,后一半是印地语。以前大的跨国公司在招聘员工时特别注意英语的“纯洁性”,现在“印式英语”则被认为是“有亲合力的”,更能贴近印度民众,受到“追捧”。甚至在英语电视频道的广告中“印式英语”也大行其道。 据英国语言学家估计,目前讲“印式英语”的人口大约有3.5亿,在不久的将来甚至可能超过讲“纯正英语”的人口。 随着印度在国际上影响力逐渐提高,中国同印度以及南亚国家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印式英语”给中国的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新课题。我们在学校英语的阅读、听力材料选择上不妨适当增加来自印度的内容,让学生至少了解和熟悉这种语言的存在,以便更好地应付未来的需要。以记者的经验,有可靠英文基础的人,如果掌握充分的口语材料,大约在一至三个月内就可以比较自如地应付“印式英语”的听和说了。说不定将来有一天,前文提到的那位在广州的学校遭“驱逐”的印度外教,在中国可能新开设的“印式英语”课程上还成了“抢手货”呢!

domol英文怎么读

211 评论(15)

俺是陆军PLA

大多外国人(母语非英语国家的人)说英语的时候都会带有自己国家的口音。 中国人也有。 只是你自己可能听不出来而已。不要说人家怪怪的, 说不定人家听你的口音也觉得奇怪呢?

217 评论(8)

lclcjunjun

塑料并非必需品,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向塑料说“不”。那些被我们扔掉的,正在一点点还回来,不要让“塑”命难逃,我们要拒绝使用塑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塑料分子进入人体

18年10月22日,在维也纳举行的欧洲胃肠病学会议上,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在全球一小部分受试者的每份粪便样本中都检测到了微塑料成分。

这项研究清楚表明,微塑料已经渗入全世界海洋,并已然侵入许多生物体,也包括我们人类。

关于塑料污染问题,近年来报道越来越多,但没有切肤之痛总难以引起重视。

可有没有想到,我们正在一口一口吃着塑料,并且塑料微粒已在人体内被发现?

近日,欧洲联合胃肠病学周发布了一项新研究,首次确认:在人类的大便样本中发现有塑料微粒。

美国CNN“估计全球50%人体内有塑料微粒”

奥地利维也纳医药大学和奥地利联邦环境局表示,科学家在参与研究的8位实验对象粪便中都发现了塑料微粒。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医药大学博士Philipp Schwabl,在第26届UEG周论坛公布研究结论,证实塑料的确会进入人体。

这8位主动参与试验的人年龄在33~65岁之间,他们彼此互不认识,生活的区域也不在一起,他们完全来自不同的大洲,分别生活在日本、芬兰、意大利、荷兰、波兰、俄罗斯、英国、奥地利。

一周后,根据这8位参与者大便的样本测试,发现不仅这8人的粪便中都含有塑料微粒,并且塑料类型多达9种,平均每10克粪便中就含有约20个微塑料颗粒。

Philipp Schwabl博士称,这些被发现的塑料微粒直径在50~500微米之间,类型多样,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制品聚丙烯(PP)、聚乙烯和对笨二甲酸酯(PET)。

吃进人体的塑料从何而来?

微塑料无处不在。污水、垃圾和个人护理用品中,都含有大量的塑料微粒。

微塑料指的是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塑料制品在海洋环境下,经太阳辐射、化学降解、海浪冲击和海洋生物的吞食,大块塑料逐渐变小,分身成无数微小塑料。

人不吃塑料,但塑料“吃人”,因为现在塑料已无处不在。

175 评论(11)

iamjiaying

那个,好多地区都是这样的。他们那里是“t”和“d”是区分不开的,韩国和日本是发不出“r”音,只能发“l”,澳大利亚是“a”音,发“i”…………习惯了就好了

131 评论(9)

jiyilianghq

印度本来不是说英语的民族,英语是殖民时代的产物 他们生出来都是说当地土话的,就像我们的方言一样.口音已经定下来了,在学英语肯定会带有口音的.问题可能就是他们的土话的发音很不像英语,导致说英语都怪怪的就比如你听山东人说英语和浙江人说英语这口味就不一样嘛

253 评论(14)

张伟妮妮

减少食用塑料包装的食品,尤其是与热食品所接触的塑料

181 评论(12)

龙龙1004

视频日记video diary用视频记录生活Recording the daily life with a video.

31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