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4

嘟嘟200907
首页 > 英语培训 > 勒庞乌合之众英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真理在朕

已采纳

有这样一本书,它既是心理学最经典的著作,同时也是传播学的著作。这样一本研究群体的书籍,在大众间流行、或至少熟知,而它的内容却主要是批评大众的,这是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作为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甚至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乌合之众》的火爆程度却并不局限于心理学的范围。在很多领域,它的知名度甚至比在心理学里的知名度更高。按理说,人们在挑选一本书进行阅读时,往往会选择和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书籍,并企图从中学到些什么,但是,《乌合之众》却并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是得到了各个领域人们的推崇。那么,《乌合之众》能够破局而出的原因是什么呢?《乌合之众》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它在面世的一百多年里得到广泛的传播,经久不衰呢?   我认为,首先,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语言很朴实无华。我曾经浅读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直到现在还没读完),这本书却没有像弗洛伊德等其他心理学家的著作里所写的大量的专业名词(也没有这么厚)。勒庞用最简单,最易懂的语言,将抽象复杂的概念进行揭示,从而非专业的人们也可以读懂那些深奥的道理。这无疑为他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这是新传专业的学生必读一本书,在传播学领域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书籍是群体传播有关的,若是让我说出我认为与《乌合之众》最相关的四个词语,那么一定是群体,组织,传播,受众。这本书细致解读了大众心态,让读者得以对群体心理有进一步的认识,是值得多次阅读、思考的作品。    《乌合之众》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这本书最为著名。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The crowd》,翻译过来为乌合之众,倒也是十分贴切。我们都知道,个人是无法脱离于时代的,个人的思想沉淀也是在经历了所处时代的风风雨雨之后,打磨而出。因此,欲了解为何这本书的观点如此激进,先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是非常有必要的。   勒庞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法国风云变幻的时代。勒庞出生时,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4年)已经结束了40多年。但他成长和生活的时代,大革命的余烟——群体带来的混乱与血腥——还未消散: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所取代;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了巴黎公社;1882年银行和股票市场崩溃,当时法德关系依然紧张,炸弹袭击和刺杀事件也屡有发生,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种空前活跃,但又惶惶不安的气氛之中,社会情绪变得冲动、暴躁。   勒庞是个保守派社会精英,他反对传统的国家主义,反对新兴的集体主义,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他生活在法国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经历过巴黎公社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事后却要求爱国主义的荣誉勋章。于是,勒庞在他的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他发现当时的群体丧失了理性,甘愿随着宗教般的感情盲目行事,于是他把群体叫做乌合之众(The Crowd)。   这个学期开始,我就一直在阅读心理学相关的书籍,这或许是本学期我阅读的最后一本书,便选择了早有耳闻的《乌合之众》。一开始被书名所吸引,后来沉浸于内容之中,并略有所思。   深读《乌合之众》,你会惊觉勒庞竟能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如此淋漓尽致,将人的心理、从个体到处于群体中的个人的转变血淋淋展现在读者面前。   不可否认,我们每一个人都将在《乌合之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勒芒将群体的心理特征总结了为以下四个方面:   1.群体的智力水平低于个人水平   勒芒认为,人们形成群体后,智力水平会下降,而群体的智力,则与群体中智力最低的人水准一致。关于群体智力,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群体只接受简单明了的号召和主张,不关心证据和论述,不进行分析和判断。   2.受无意识支配,本能行为   越是迎合基本需求的主张,越容易得到拥护和支持。由于群体智力下降,特别容易接受暗示的误导,受无意识支配,暴露出本能,容易相信,并传播谣言,以及稀奇古怪的声音。   3.自信爆棚,敢想敢干   对于个人,一些“胆大妄为”的事情,人们往往想想而已,有时连想都不敢想。但是一旦形成“群体”,不但敢想,而且敢干,甚至是肆无忌惮。群体具有这样的心理是因为,其一人多力量大,个人实现不了的目标,集体很容易实现;其次,群体汇聚而成后,消减了对惩罚的恐惧。换句话说,都是大伙一块干的,感觉不会遭到惩罚和报复,所谓“法不责众”的心理。   4.敏感化,急于行动。   群体的产生和发展,是靠情绪传染实现的。群体总是被情绪驱使,越强烈的情绪越能成为主导力量。群体在受到情绪的驱使下,可不光只是动嘴,一定会尽快有所行动。所以,一旦聚集成人群,就像一个火药桶,点火就着,稍有风吹草动,就容易“擦枪走火”。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 “人们的痛苦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在群体中,任何情绪和行为都具有感染性。众人常常既能被同样的感情所影响,也很容易受他人意见和主张所左右。这使得群体中的个人都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容易被人误导。他们游走于无意识的边缘,容易受到暗示,就像被人催眠一样。而暗示会通过传染迅速进入大脑,让他们做出一人独处时不会做出的事情来。   “人人都笑乌合之众,人人都是乌合之众。” 作为新传专业的我们,应该关注本书思想上的创新性,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洞察用更多的角度去审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为了免于自己成为随波逐流、无意识的乌合之众,用八个字来说就是(这也是我的人生信条):行为端正,头脑清醒。 具体来说是: 1.持续学习 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对于新鲜事物要知其表,更要知其里。不要被网上的节奏随意带偏,要实事求是,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我们不仅要输入知识,更要输出知识。 2.认识自己。 我最近发现,我之前并不是真正的认识自己,或者说,并不了解自己。我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该如何改正,之前心里并没有一个十分充分的答案。人是一直在变的,只有不断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来更好的与自己交流,才能更好的反省自己,认识自己。 3.认识世界 多和他人交流,多出去走走,亲近自然。不仅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也要拓宽自己的眼界。

勒庞乌合之众英文

164 评论(14)

谦谦妈妈2015

概论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内容简介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因此,《乌合之众》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已被译成十几种语。《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

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深刻思考群体行为并意欲有所作为的人们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目录

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

作者前言

导言:群体的时代

第一卷群体心理

第一章群体的一般特征

第二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第三章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

第四章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第一章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第二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第三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第四章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一章群体的分类

第二章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第三章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第四章选民群体

第五章议会

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代译后记)

译名对照表

创作背景

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以法国大革命作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他通过革命中种种行为的分析发现,即使一个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他们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识形态蛊惑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们就如同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变成了一群疯狂和无恶不作的家伙,而且他们在一种“历史使命感”感召下,并没有任何关于犯罪的意识。

勒庞的《乌合之众》自189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为多种文本,一版再版,成为享誉世界的名著。勒庞的著作之所以风靡世界且长盛不衰,在于勒庞尽管是以法国大革命作为他写作的背景,而实际上他所写的是他所处的时代即十九世纪。

评价

弗洛伊德:“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社会学家墨顿:“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

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闻名于世,被后人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勒庞早年在巴黎学医,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周游列国,晚年开始研究心理学,并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写下了一系列心理学著作,如《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最为著名,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241 评论(12)

超级尺蠖爱和平

《乌合之众》([法] 居斯塔夫·勒庞)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乌合之众

作者:[法] 居斯塔夫·勒庞

译者:胡小跃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6

页数:228

内容简介: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学者,和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2010年,法国《世界报》与弗拉马里翁出版社联合推出了“改变世界的20本书”,其中就有《乌合之众》。

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体的人性就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取代个体的精神。他首次阐明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了群体特征和种族特征的不同之处,指出了群众运动的性质,分析了领袖与群众、民主与独裁的关系,书中的许多观点都20世纪的历史里得到了验证。懂得群体心理学,“就像拥有一道强光,照亮了许多历史现象与经济现象。没有它,那些现象就很难看清”。时至今日,《乌合之众》依然具有强烈的当代感。

《乌合之众》原名《Psychologie des foules》(群体心理学),英文版改作《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大众心理研究),并 加了一个主书名(The Crowd),中文版大多将其译为《乌合之众》。

本版依据回声图书馆(The Echo library)法文版译出。

作者简介:

居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 ,被后人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勒庞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写下了一系列心理学著作,如《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Psychologie des foules)最为著名。已被翻译为近20种语言。

胡小跃

法语译审,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译著有《孤独与沉思》《六个道德故事》《巴黎的忧郁》等。2002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文艺骑士”荣誉勋章,2010年获第二届傅雷翻译奖。

20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