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abread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因此我们必须尽力把它学好。但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学好英语呢?有些人认为,如果我们想学好英语,必须学好英语语法。还有些人认为认为如果我们不牢记足够的单词和词汇,也学不好英语。我认为语法规则、新单词和词汇固然重要,但这还是不够的。比如,有些人在语法上学得很棒,单词和词汇也尽力去学了,但是他们遇到外国朋友却无从下手。学好英语最好的途径是经常的用英语。不要害怕,别去取笑别人。我们最好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如果我们日常生活都用英语的话,你肯定能掌握好英语,并且逐渐对英语产生兴趣。学好英语不是太难。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成功。本人英语专科毕业。如果认为我翻译的可以的话,请++++分。谢谢。
恋慕耐受不良
关于王阳明的心学,大家有一个普遍共识,那就是心学是对儒释道的融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理解是儒释道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差异在哪里?01.“儒释道”的本质与差异 在讲儒释道之前,我们先要理解一个问题:哲学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哲学要解决的根本课题是什么? 有人说世界观,有人说人生观,准确地说是人生观。 我们看有些哲学没有世界观,但几乎没有一种哲学是没有人生观的。因为哲学的本质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探讨世界观的目的还是为了回到人生观,它要回答作为一个人,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从人的三个属性谈起。 第一是自然属性 人既然作为动物的一种,也是生物的一种,我们受到肉体的驱使,背后是基因的驱使,必然有两大本能,生存和繁衍。肉体作为基因的载体,本能就是让自己活下来,把基因传下去,这两大本能表现为两大欲望:食与色。 第二是社会属性 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自然也要受到文化的束缚,他人的束缚。你生在中国就要受到中国文化的束缚,生在西方就要受到西方文化的束缚,这个是难以摆脱的。同时,你也会受到他人的束缚,具体表现在社会评价上。人言可畏是人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社会压力。 第三是精神属性 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基础上,人还有自己的精神属性,也就是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人独有的。因为动物都有自然属性,还有一些动物也有自己的社会。但是,精神属性却是人独有的。 比如你现在在听我讲哲学,这是动物无法理解的部分。因为精神属性是人独有的,所以,我们不妨可以这么理解:你的生命之所以独一无二在于你的精神属性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精神属性才是人独有的生命属性。 理解了这三重属性,再来看儒释道,我们就能理解他们各自的关注点。 儒家是社会哲学 关注社会,追求有用。因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人人都应该对社会有用。 作为社会哲学,它注重人的社会价值,儒家的人生目标是成为“圣人”,简单来说,一定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以它讲“担当”,体现的是一种入世的精神。 道家是自然哲学 关注自然、追求自由。它关注是人的自然属性,所以它特别强调“顺其自然”,目的是什么?就是如何在环境中保全自己。所以,“全身保真”的观念就出来了。保全身体,修炼身体,让身体不朽,道家的人生目标是成“仙”,仙就是长生不老肉体不朽的人。 对于人的社会属性,道家是排斥和否定的,所以它讲“逍遥”,主张远离社会,遁迹山林,体现的是一种忘世的精神。 佛家是生命哲学 关注生命,追求超越,如果说道家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那么佛家不但否定人的社会属性,还否定了人的自然属性。 “出家”就是摆脱家庭的束缚,社会的束缚,“涅槃”就是摆脱肉体的束缚,自然的束缚。 所谓“涅槃”就是跳出“轮回”,什么是“轮回”?用今天的生命科学的角度讲,“轮回”就是基因传递的游戏。佛说你的游戏,我不奉陪,我不玩了行不行?所以佛讲“解脱” ,解脱了社会和自然的双重束缚,最后获得了终极的精神自由。 人的生命离开了社会,也离开了肉体,成为纯粹的精神存在,这就是“涅槃”的要表达的意义。它体现是一种“出世”的精神。 理解了儒释道三种哲学的本质,我们再来讲心学。 02.心学从佛家学了什么 第一点学世界观佛家的世界观是什么?性空。佛说“色即是空”,就是说一切有形物质的本质是空的。那么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相!相又从哪来?相由心生。大千世界不过是人心中的一个幻相,整个宇宙就在佛的一场大梦之中。万法归空,万法由心。世界的本质归于空,归于心。心学的“心”出来了,有没有?所以,王阳明讲“心即理”,因为相由心生,境随心造,理不在心外,理在心中,心外无理,因为心外无物。心是世界的本体,也就是“心本体”的概念。大家非常熟悉的王阳明的金句:“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 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我不看花,花就不存在?这是大家经常从唯物主义立场去批评唯心主义的原因。但其实重点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角度问题。如果从人的立场来看,花存在不存在不关我的事,只有当我去看花时,花才和我发生关系,花对我才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讲,花对我有意义了,它对我而言才是存在的,否则和不存在没有区别。我们只能用自己的心去感知世界,能被我们的心感知的世界才对我们意义。也就是贝克莱所说的“存在即被感知”。那些没有被我感知的事物客观上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只能感知我们能感知的世界。也就是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我的思考的边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我的感知的世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既然我们只能用自己的心去感知世界,我们感知的世界必然是用心的方式,也各自的心的限制,那么“心即理”就不难理解了。 你用自己的心感知和反思出来的理才是属于你的理,否则,跟你毫无关系。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阳明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了,同时也理解了“良知自在人心”,人生的终极目标在于“致良知”。 也理解了王阳明所说的“人人心中有仲尼”,和佛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就是“心即理”。 这就是心学从佛家学来的世界观。第二点学方法论什么叫方法论?就是有了人生的目标,不管是成圣也好,成佛也好,如何做到?修行的途径是什么?修行过程是怎样?这里必须要讲禅宗,禅宗是佛道融合产物,是佛教的中国化,而心学的修行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到禅宗的启发。首先是修行途径按禅宗的看法,修禅成佛的最好方法是什么?不修之修!什么意思呢?最好的修禅方法不是诵经念佛,而是做好眼前事。具体一点,禅宗主张在在生活中修行,所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担水砍柴都可以修行。那么心学怎么说?既然“担水砍柴”皆是妙道,那么“事父事君”难道就没有妙道?也就说既然生活中可以修,那么工作中可不可以修?可以!儒生的工作是什么?做官!把官做好就是修行。 只要你怀着“致良知”的使命,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就能达到“心即理”,也就是仁心与天理合一的圣人境界。心学把佛家出世的修行途径,转移到了入世的修行途径。其次是修行过程禅宗讲修行的过程因人而异,可分“顿悟”和“渐悟”两种。上等根基的人可以“顿悟”,中下根基的人需要“渐悟”。其中最著名的公案就是慧能和神秀的故事。话说,禅宗五祖弘忍准备传授衣钵,于是决定考验一下两位候选人:神秀和惠能。 神秀在墙上题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可以说相当优秀。 但是没想到惠能后来居上,接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境界超拔,明心见性,深得禅宗要义,可以说一下子把神秀甩出了好几条街,于是惠能成了禅宗六祖。关于这个故事,大部分人都是站惠能的,毕竟谁不希望自己可以像惠能那样瞬间顿悟。很少有人愿意像神秀那样“时时勤拂拭”,实在太苦逼! 但其实,“顿悟”只属于惠能这种天选之子,而平凡如我辈只能走默默修行的“渐悟”之路。而在王阳明的心学中,同样也提出了这不同的修行过程,这就是著名的“天泉证道”的故事。 王阳明的两位得意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对于王阳明的四句教发生了争论。所谓“四句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关于心学修行过程的高度总结。钱德洪资质中等,所以他认为必须严格按照“四句教”的过程体悟修行,而王畿则不同,他悟性过人,认为其中所说的心也好,意也好,都是无善无恶,没有分别,因此只要领悟其中奥妙,就可以一步到位,而不需要严格按照这个套路去走。于是王阳明借此提出上等慧根的人可以教他直指人心,而中等慧根的则要教他渐次修行。 这也是王阳明深受佛家禅宗启发的表现。虽然心学吸收了大量佛家禅宗的思想,但是根基却是儒。最重要的一个差别在于对于人际关系的界定。心学讲“同体”,也讲“薄厚”。所谓“同体”,就是所有生命是一个共同体,倡导抛开分别心,人和人没有差别,甚至人和动物也没有分别,讲求众生平等,对待一切生命都要抱持一颗平等的爱心。所谓“薄厚”,就是讲虽然是一个共同体,但是关系有远近,情感有薄厚。你对亲人要比对旁人好,对人要比对动物好,对动物要比对植物好。儒家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及”是“推及”,但不是“等于”,它就像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涟漪,由内到外,层层推及,又层层递减。于是,差等出来了,薄厚出来了。中国的社会制度也是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把社会关系归纳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前三种是家庭关系,后两种是家庭关系的延伸,远近薄厚层次分明。佛家的“众生平等”,在儒家这里变成了“爱有差等”,佛家更理想,儒家更现实。而结果往往是理想一直是理想,现实一直是现实。所以,心学学佛但不是佛,差别在这里。 03.心学从道家学了什么 道家是自然哲学,因此它自带一种空灵之境,所谓“云在青天水在瓶”,它是自然的,也是自由的。 它关注的是自然,追求的是自由。因此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身体与心灵的自由。 因此,它的方法论就是顺势而为,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而我们再来看心学的核心主张“心即理”,人心天理不矛盾,正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王阳明讲“去人欲存天理”,而不是朱熹讲的的“灭人欲存天理”,他所表达的正是人对于自然的顺应,而不是对抗。心学不但吸收了道家所讲的自然,凡事要顺应规律,而不是对抗规律。同时也吸收了道家所讲的自由。道家的自由第一个体现是“快乐”这种快乐体现庄子身上就是“逍遥”,抛开社会角色的束缚,追寻个人精神的自由 他说一个乌龟到底是被人摆在庙堂上比较快乐,还是自己在烂泥里比较快乐呢?当然后者在烂泥里比较快乐。 这种快乐到了魏晋时期,就成了风流不羁的“魏晋风度”,最为著名的是“竹林七贤”。这些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不必赘述。道家的自由第二个体现是“创新”道家讲究顺势而为,因此他们反对僵化,追求与时俱进,随机应变。向秀和郭象《庄子注》一直被认为对庄子最好的注解。这两位新道学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就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 他们认为:宇宙是在变动不居之中的,社会也是在不断变动之中,人的需要同样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典制和道德适应一时,不能适用于永久,也需要随社会状况变化,不然就将变成人为的桎梏。如果儒家为心学赋予了坚定的使命感,也就是心定,那么道家为心学赋予了自由性,也就是法不定。 目标如山,岿然不动,手段如水,随物赋形。如果我们去比较曾国藩和王阳明,就会发现,半个完人和一个完人的差距,就差在这一种自由性。而这种自由性的最高境界,正如孔子所说“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这种自由性在王阳明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不唯师,因为敢于颠覆孔子的教条,才创立了自己的心学,完成了立言。 他不唯上,因为敢于违背皇帝的圣旨,才建立了旷世的功勋,完成了立功。 不唯师,是因为遵从天理,不唯上,是因为遵从良知。正因为如此,他树立了人格的楷模,完成了立德。他从道家的“逍遥”里学到了精神“自由”,但是又摒弃了道家的“无为”,而保留了儒家的社会”担当“。 把自由之心落实在有用之为里,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实现了他从小的志向,成为儒家最后的圣人。04.心学从儒家继承了什么 儒家作为社会哲学,它的出发点是关注社会,追求有用,这是儒学的根基,也是心学的根基。 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入世,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因此王阳明也把自己学说称之为“圣学”,就是关于如何成为圣人的学问,这正是对于儒家基本精神的继承。 成圣和成佛成仙的区别在哪里?佛是出世的,教人放得下,仙是忘世的,教人想得开。不管是出世,还是忘世,都是对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的一种否定。 而儒家的圣人却要在世俗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所谓的“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无一例外都需要在世俗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才能实现。儒家是教人拿得起。因此,心学特别重视行动,强调“知行合一”,所谓修行,必须要在行中修,在事上练,因为工作即修行。王阳明主张把修行放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心学从佛家学来了“万法由心”的世界观,从道家学来了“顺其自然”的方法论,但是却从过来没有丢掉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观和使命感。 05.心学对儒释道的融合 回到王阳明心学的“三法印”,以及我所归纳的三颗心,我们会发现恰好也是对儒释道核心的融合。一颗良心见自己“致良知”指向动机,本质是创造人和心灵的和谐,这是佛家的生命哲学。一颗匠心见众生“知行合一”指向行动,本质是创造人和社会的和谐,这是儒家的社会哲学。一颗随心见天地“心即理”指向结果,本质是创造人和自然的和谐,这是道家的自然哲学。 心学融合了佛的慈悲、儒的担当、道的自由,因此,我们说心学是儒释道的合一,也是生命哲学、社会哲学、自然哲学的合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06.心学对儒释道的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成长史。所谓精神成长,一个核心课题就是在两个维度上寻求平衡,一个是在社会层面追求有用,一个是在个人层面追求自由。但是这两个维度并非天然统一,而是充满了矛盾。 儒家的“担当”追求有用却不自由,因为个体为了社会的担当,要接受太多道德教条的束缚,承受太多世俗舆论的压力,最终失去了独立精神。道家的“逍遥”追求自由又陷入无用,因为道家主张为了保全自己,就要远离社会,归隐山林,这叫全身而退。个人似乎是自由的,但对社会却是无用的。佛家的“解脱”不但主张逃离社会的牢笼,还要跳出生命的轮回,为此必须接受森严的戒律,既看不到对社会的有用,也看不到个人的自由。而心学的最高境界则是追求二者的平衡与统一,既追求社会价值层面的“有用”,也强调个人精神层面的“自由”,简单来说,心学所倡导的人生观,也就是所谓“圣人”的标准,就是成为一个“自由而有用”的灵魂。这是对儒家“有用不自由”超越,也是对道家“自由而无用”的超越,更是对佛家“无用不自由”的超越。从某种意义上,心学解决了儒释道一直没有解决的心灵与现实的矛盾,完成了对于儒释道超越和创新。07.心学对儒释道的创新 很多不了解心学的人可能会问:心学是什么?心学是心理学吗?怎么说呢?心学是修心之学,它的确也是一种心理学。不仅如此,在它诞生的时代,它显得太过超前,从某种意义上说,阳明心学具有极强的“现代性”。现代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有三个标准:认知的主客统一、行为的内外协调、人格的长期稳定。主客统一就是心即理,内外协调就是知行合一,长期稳定是致良知,因为遵循内心良知,就是让自己不被外界过度干扰,保持人格长期稳定的关键。作为一个诞生于五百年前的学说,当你看到它和现代心理学如此严丝合缝的一致,它的超前性和现代性已经不言而喻了。因此,你也可以这么理解,王阳明很有可能是一个穿越到五百年前的现代人。阳明心学的超前性与现代性,决定了它不仅影响了历史,也将继续影响未来,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的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王阳明是一个思想的穿越者,这种穿越不仅体现在时间上,更是体现在空间上。因为他不只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汇聚点,更是中西哲学的交叉点。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