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1

realnextgen
首页 > 英语培训 > 上外英语学院官网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nake20001981

已采纳

上海这个大环境很不错。让你扩展视野。上外实力当然不用说啊,松江校区漂亮宁静。有实力就考吧。

上外英语学院官网

211 评论(15)

可怜的tina

我是英语专业,个人认为大学时期还是应该学理工科,现在大学都可以选双学位,选二个专业,我认为主专业选理工,辅专业选英语,这就相当好了!不过,英语专业的男生也吃香,上外的专业课程虽差不多,但氛围绝对不一样,而且学英语就应该进外国语学校。

241 评论(11)

无形风9596

报考英语笔译、英语口译专业须达到英语专业八级优秀水平或雅思成绩7分以上或托福100 分以上。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前身是上海外国语学院西语系英语专业,是国务院指定的国家级重点语言学院之一。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上海俄文专科学校改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增设英、德、法语专业。

1980年被批准为硕士点,1983年被批准为博士点,1996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至今已培养了博士5名,硕士221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Colleg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ISU)始建于1956年,现已走过50多年光辉灿烂的历程。

其“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之一,是全国高校中教学科研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之一,是全国仅有的7国家级英语语言文学重点学科之一,同时也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在国内外声誉卓著,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英语学院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于1980年设立硕士点;1983年设立博士点;2003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英语学院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规模最大、基础最好、层次最高、师资最强、教授最多、课程最全、学生择业面最宽的学院。英语学院的学科定位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教学型外语学院。

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思想品德高尚、专业知识精深、外语技能熟练、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通识型、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英语学院拥有层次分明、专业方向门类齐全的教学科研体系: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在全国高校同类学院中名列前茅。

84 评论(15)

啃鲍鱼的螺丝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前身是上海外国语学院西语系英语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最早于1950年开设英语班,此时学校也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1952午下半年,全国始行统一招生,同时开始院系凋整。根据教育部指令,学校只设俄语专业。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上海俄文专科学校改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校重新增设了英语专业。1956年夏,学校从复旦大学等兄弟院校陆续聘来了方重、凌达扬等教授,同时又从社会上招聘了一些英语教师,其中有董任坚、杨寿林、许天福等学有专长的人士。学校决定成立英语系筹备委员会,任命董任坚同志为筹委会召集人。英语系筹委会与法、德两系筹委会合建党支部,由林晓帆同志任书记,暂不招生,要求在一年内做好准备工作,1957年秋开学。英语系筹委会主要做了师资培训和教学准备工作,办了一个师资培训班,并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分别到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校进一步培训。1957年,全国正在开展“反右”斗争,高教部决定该校英、德、法语三个专业夏季暂不招生。根据当时情况,学校决定成立西语系,设英、德、法语三个专业。由方重任西语系主任,金丹任总支书记。1957年秋,英语专业由俄语系转来部分学生,成立一个班。这是英语专业最早的一批学生。该班学生于1961年英语系单独建系后毕业,这是英语系最早的一批毕业生。1958年8月,根据高教部关于全国外语院校调整方案,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174名学生和陆佩弦、顾绍熹、秦小孟等二十多位教师并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从此,学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力量日趋增强。1958年至1960年期间,在大跃进、教育大革命的浪潮中,英语专业的教师自编了一套英语教材1-8册,铅印,内部使用,这是学校自主编写的第一套英语教材。1961年春,经上海市高等教育局批准,学校英语专业单独建系。方重教授任系主任,李仲同志任副主任。与此同时,校党委决定成立英语系党总支,并调刘传圣同志任党总支书记。建系以来,英语系对师资队伍建设相当重视。在当时尚不具备派遣教师出国深造、进修的条件下,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是在职进修和半脱产进修。但文革期间,学校的外语教育遭受重创。文革后期,学校在全国招收“工农兵”大学生。1972年起,连续三届约600名上海地区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地处安徽凤阳的“上外五七干校”战天斗地,其中约250名学习英语专业,四年期间边劳动边学习英语。文革结束后,上外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恢复了高考制度。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上外英语系的教学工作稳定发展,办学规模开始扩张。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英语系增设了国际新闻和国际贸易两个新专业。在英语系不断扩展的基础上,学校在恢复“夜大学”建制之后,相继建立了“出国培训部”、“徐家汇分校”、“英语二系”、“新闻传播系”、“对外经济贸易系”等教学单位。英语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为这些部门输送了大量的教学科研骨干。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英语系领导始终把科研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上,积极发动教师们在教学之余开展科研工作,旨在通过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为以后深入开展科研工作、出版教学研究成果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0年代初,英语系党总支为加强教书育人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率先在推出了目标管理制度,率先建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和班主任工作制度。1980年,教育部批准英语系设立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1983年批准设立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随着学校的迅猛发展,英语系于1994年12月6日正式更名为英语学院,英语学科建设从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于1996年和2001年连续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全国重点学科。

192 评论(8)

哈鲁咕噜

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1949年12月,时名上海俄文学校。 1956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1963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直属教育部领导。1994年,学校升格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并成为国家教委 和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学校。1996年,学校被列为国家教委“211工程”建设高校。60年书香翰墨、桃李芬芳,学校已在社会上取得良好的声誉,在国际上获 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学校现有虹口、松江两个校区。虹口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占地254亩,环境优雅。松江校区位于上海松江新城,占地800多亩,环境优美。 学校拥有完备的本科、研究生、留学生、专科、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各级各类的教学体系和科研院所。设有34个本科专业(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 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朝鲜语、泰语、葡萄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荷兰语、越南语、乌克兰语、希伯来语、印度尼西亚语、翻译学、对外汉 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国际政治、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汉语言文学、公共关 系学)。25个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 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教育技术学、 新闻学、外交学、传播学、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翻译硕士 [MTI])、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 学、翻译学、国际关系),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1个国家 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2个全国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阿拉伯语语 言文学),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国际关系)。 目前,全校共有全日制本科生6000余名,研究生1300多名(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等),专科生800余名,长期留学生1200余名。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育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300多名教授、副教授,以及大批学有所成的中青年讲师。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论文、专著、教材、工具书在国家级评选中多次获奖,并有多种有影响的刊物在国内外发行。 学校坚持抓好外语基础教学,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扩大专业口径,拓宽专业方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建立全新的教学和管理体制。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许多国家领导人和驻华使馆、领馆重要官员多次来我校访 问,许多国内外著名人士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每年还派遣大量优秀学生赴国外留学,学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论坛。 学校设立多项奖学金、贷学金、帮困补助,提供勤工助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和艺术熏陶。 学校专设有外语电台与电视台,全天播放海外电视节目20多套,包括英语、日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各种肤色、种族、国籍学生济济一堂、青春和睦,是一个“国际大家庭”。 60年砥砺耕耘、开拓进取。学校现已发展为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文、教、经、管、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学校现在正积极努力打造语言文学 类专业、复合型专业和国际化办学三个核心竞争力。60年筚路蓝缕,奋发有为。从成立初期单语种单科性学校到后来的多语种多学科学院再到现在的向国际化研究 教学型大学迈进,上外人矢志不渝、不懈追求。60年薪火相传、聚变升华。经过历代上外人的共同努力,上外已形成了以“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校训为核心的上 外精神,学校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外语特长,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

128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