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小西
1、咸安砖茶——赤壁青砖茶;咸安隶属于咸宁市,位于湖北省的东南部,这里的砖茶久负盛名,始于明朝,盛于清代,迄今有400多年的历史。砖茶,顾名思义,就是像砖头块一样的茶叶,又称蒸压茶,这种工艺制作的茶叶,很适合古代长途贩运,起源于唐代,据说就是在湖北发明的这种茶叶制作工艺,后传播到边疆地区,近代,湖北的砖茶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其中咸安砖茶远近闻名,是用天然优质的老青茶为原料,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的效果。另外,同属咸宁的赤壁,青砖茶历史悠久,也是同类名茶。 2、漳河茶叶;漳河茶叶是湖北荆门的特产,主要以荆门市漳河镇所产的茶叶为优,特别是观音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属于漳河茶叶的翘楚。漳河镇因漳河水库而得名,这里风景优美,水润大地,很适合茶叶的生长,所长之茶,茶汤谷黄透绿,清澈明亮,回味无穷。 3、五峰茶;五峰茶产地在湖北宜昌,因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故而得名“五峰茶”,这里属于鄂西南边陲,武陵山支脉,山多水润,适合茶叶生长,山间终年烟雾缭绕,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所以才形成了五峰“云雾山中出好茶”的自然条件,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 4、宜红茶;宜红茶是红茶的一种,主要产于湖北宜昌,又称宜红、宜昌工夫茶,注意,这里的工夫茶,不同于功夫茶,闽粤的功夫茶,是指泡茶的技法,宜昌工夫茶,更是指茶叶,所谓工夫,来之不易,不过,也往往混用,让人搞不清。宜红茶不只限于宜昌,它是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即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等20多个县,茶叶具有条索紧细,色泽乌润、香味鲜爽的特点。 5、木鱼绿茶;所谓木鱼绿茶,是指产于湖北神农架林区木鱼镇的一种茶,神农架林区,林海茫茫,是动植物的天堂,木鱼镇更是山大林密,茶区高山云雾出好茶,主要分芽茶和炒青两种,具有香气高,滋味甘醇的特点,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6、富硒茶;富硒茶是湖北恩施的特产,其中以“恩施玉露”最著名,之所以叫富硒茶,是因为恩施是“世界硒都”,土壤富含硒元素,富硒茶自然是深受人们青睐。恩施玉露久负盛名,在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不同的称谓,是我国传统蒸青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国外,也有极高的知名度。
中国神运
青砖茶,又称“老青茶”,是以湖北老青茶为原料压制而成。成茶的外形端正光滑,厚薄均匀,砖面色泽青褐。汤色红黄明亮,具有青砖茶特殊的香味,品饮时无青涩感觉,叶底粗老呈暗褐色。青砖茶饮用时需将茶砖破碎,放进特制的水壶中加水煎煮,茶汁浓香可口,具有清心提神,生津止渴,暖人御寒,化滞利胃,杀菌收敛,补肾,治疗腹泻等多种功效,陈砖茶效果更好。以老青茶作原料,经压制而成青砖茶,主产于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市)赵李桥镇。清代在蒲圻(今赤壁市)古镇羊楼洞生产,因此又名“洞砖”、“洞茶”。青砖茶的砖面印有“洞庄”、莲花图案或“川”字商标,主要销往内蒙、新疆、西藏和前苏联等远东地区,所以也被人称为叫“边销茶”。近代,青砖茶移至赤壁市(原蒲圻)赵李桥砖茶产业园集中加工压制。老青茶产地主要在湖北省咸宁地区的赤壁、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90年前后,在赤壁羊楼洞开始生产炒制的篓装茶,即将茶叶炒干后,打成碎片,装在篾篓里(每篓2.5公斤),运往北方,称为炒篓茶。约后10,山西茶商在羊楼洞设庄试制砖茶,其后俄国商人亦在汉口设庄压制。压制工具先是木夹,后改用牛皮夹,进而改用机器压,压成砖形茶,以每箱砖片数命名,分“二七”、“三九”(每片都是2公斤)、“二四”(每片3.25公斤)、“三六”(每片1.5公斤)四种不同规格。“二七”、“三九”青砖销往西北各地,以包头市为集散地,统称“西口茶”;“二四”、“三六”青砖茶销往内蒙,并出口蒙古、苏联等地,以张家口为集散地,称“东口茶”。近40年来,为统一商品规格,只生产“二七”青砖茶。1910~1915年为青砖茶历史上的盛期,包括湖南、江西流入的一部分原料所制砖茶在内,最高年产量达到48万箱(每箱54公斤),后因战祸叠起,销路阻隔,产量锐减。直到50年代,国家大力扶植边销茶生产,使老青茶生产恢复了生机,1977年产量达到8000多吨,1978~1982年由于边销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年产量下降至5000吨以下,1983年年产量又恢复到7000吨。
风中传音
赤壁米砖茶:2014年2月21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授予湖北省赤壁市为“中国米砖茶之乡”,这是该市继获“中国青砖茶之乡”称号后的又一“国字号”称号。
羊楼洞砖茶:历史悠久,从前身帽盒茶算起,源于唐,盛于明清,全世界公认羊楼洞是青砖茶的鼻祖之地。在明清两朝,赤壁羊楼洞凭茶一跃为国际名镇,俗称“小汉口”,赤壁也成为“茶马古道”的三大源头之一。
赵李桥砖茶:砖茶厂的砖茶生产始于公元1861年,因其历史悠久,知名度高,被国家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又因其规模、产量居中国同行业之首,荣登“中华之最”。
瓜的小妞
茯砖茶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品之一,数百年来深受新疆各民族群众喜欢。在新疆长期生活的人都知道,在天山南北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走进哪里的餐馆,无论点什么饭菜,主人都会免费奉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这种茶呈深褐色,茶水透亮,香味浓郁。有人叫砖茶也有人叫茯茶,那么它们是不是同一个茶种呢?日常生活中说的砖茶,简单来说就是压制成砖型的茶叶,这是从形状上来说的,常见的茯砖茶、米砖茶、黑砖茶都属于砖茶。茯砖茶,简称茯茶、附茶,是我国边销茶的重要品种,也是砖茶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开一块用牛皮纸包的茯砖茶来看,整个茶块表面整齐光滑,颜色呈深褐色,用手掰开,茶叶内部呈层状分布,叶片与茶梗紧紧的压制在一起,散发出纯正而浓郁的茶香味。在新疆生活的少数民族大多天性豪爽粗犷,喝茶的习惯和口味,和南方大相径庭。对于呈茶的器皿,喝茶的环境都没有太多讲究,人们习惯大碗的喝茶一饮而尽,但是老百姓对于茶叶的喜爱程度丝毫不亚于内地。在新疆各地间就流传着各种说法表达着对茯砖茶的喜爱,比如“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茶”、“一日不喝奶茶,三天浑身难受”等等。那么这种叫做茯砖茶的茶叶,究竟用什么原料制成又是什么时候来到了新疆?生活在新疆的人为什么会对这种茶叶一往情深难以割舍?新疆自古至今都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并重的区域,尤其是游牧文化有主要以肉食为主的文化特征。在当年游牧民族没有茶喝时,因为所吃的食物脂肪含量太高、油水太重,所以经常生病,因此需要蔬菜、植物等维生素的补充,而茶恰好拥有这个功能。在有了茶以后,人们明显感觉到消化通畅了,疾病也减少了,因此茶对于他们有生理需求的一个基础。但新疆并不生产茶叶,新疆的茶又是从何而来呢?茶文化在盛唐时期达到了顶峰,也是在这时传到了祖国遥远的边陲。
复古猫小懒
青砖茶主要产于鄂南和鄂西南。以后发展到汉口、襄阳等地,已有六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它以海拔600-1200米高山茶树鲜叶为原料,经压制而成。色泽为棕色,茶汁味浓可口,香气独特,回甘隽永。青砖的外形为长方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橙红,叶底暗褐。饮用青砖茶,除生津解渴外,还具有清新提神,帮助消化,杀菌止泻等功效。湖北青砖茶 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368年,当时湖北制茶世家何氏家族首制帽盒茶,是为湖北青砖茶的雏形,后于1791年开设长盛川砖茶厂,专事青砖茶的制作。此后,湖北青砖茶开始其两百多年的辉煌历史,在中俄万里茶道上占有重要地位。抗日战争开始,汉口地区已经不能制茶,1939年,一位刘姓人逃到湖南安化开始教当地人做砖茶,由于没有机械压力机,压制的砖茶较松软,就形成后来的茯茶。茯砖茶约于明朝初期问世,旧时都是将湖南安化、陕南等地的原料运至陕西泾阳(今咸阳市所辖)压砖。直至1953年,中国茶叶公司安化砖茶厂试制茯砖茶成功,茯茶生产才由陕西转移至湖南 。青砖茶以鄂南及鄂西南地区高山茶树鲜叶为原料,经长时间独特发酵后高温蒸压而成。汤色澄红清亮,浓酽馨香,味道纯正,回甘隽永。饮用青砖茶,除生津解渴外,其具有的化腻健胃,降脂瘦身,御寒提神,杀菌止泻等独特功效为其它茶类所不及。主要销往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西北地区和蒙古、格鲁吉亚、俄罗斯、英国等国家。1、地理环境:鄂南及鄂西南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东经113°32′—114°13′,北纬29°28′—29°59′,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秦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底,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区、平原、丘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2、气候特征: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的相互作用,雨量丰富、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严寒期短、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1%,实际日照时数为2300小时,太阳光辐射年平均达到498千焦/cm,为全省一级光能区。年平均气温16.9℃,全年无霜期为238天,年降雨量为1500—1800毫米。3、土壤特点:多为地带性黄棕壤,以微酸土壤为主,适宜于多种作物的成长,茶叶种植区域土壤未受污染,酸碱度合适,土壤含有铝、硅、钾、钙、铁、锌、硼、镁、钼、硫等多种微量元素,土壤含水适中,通气性好,茶园多位于红色、黄色酸性土壤覆盖的平原、缓丘地带,土壤铝、硅、钾含量丰富,质地轻,PH值和盐基饱和度较低,是高品质茶叶的理想产域。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