霏霏永远爱来来
胶州窦生,名旭,字晓晖。
一天他正在午睡,觉得好似有一个穿褐色短衣的人站在床前徘徊,不安地四处打量,好像有什么话要说。窦旭便问他有什么事。
褐衣人回答说:“我家相公想请您去一趟。”窦生问:“你家相公是什么人?”褐衣人又说:“我家相公就住在附近。”
窦旭便随褐衣人出去了。转过墙角,到了一个地方,只见亭台楼阁,重重叠叠,接连不断。
两人曲曲折折地向前走着,窦生看这里千门万户,不像是人间。又见众多宫人和女官,来来往往,熙熙攘攘。
都向褐衣人问道:“窦生请来了吗?”回答说:“请来了。”一会儿,一位贵官出来迎接,见到窦生十分恭敬。
窦生说:“平素没有什么往来,所以也没有前来拜访过。今承蒙如此厚待,心中甚是疑惑。”
贵官笑着说道:“我们君王久闻先生家族世代清廉,德高望重,甚是倾慕,早就希望能够先生见上一面。”窦生更加惊奇疑惑,又问道:“你家君王是谁?”贵官回答说:“先生稍待片刻,自然就知道了。”
没过多久,有两位女官来到,举着一双长幅旌旗,带领窦生入宫。进了几道门后,远远的看到大殿上一位君王坐在那里。
那君王看到到窦生到来,便走下台阶迎接窦生。两人按宾主的礼仪相互拜见后,摆宴坐席,酒宴十分丰盛。
席间窦生仰头看到殿上有一幅匾额,上题“桂府”二字,窦生心中局促不安,致使答失措。大王说:“能和你府上结为邻居,可见我们的缘分很深。
先生尽可以开怀畅饮,不必猜疑畏惧。”窦生只是唯唯答应。
酒行数巡,只听殿下笙歌齐鸣。没有锣鼓之声,只听到丝竹嘤嘤,幽细悦耳。
乐队稍停,大王对左右说:“我偶然想到一个上联,请诸位把下联对上。这上联是:‘才人登桂府’,”众官正在思考,窦生应声说:“君子爱莲花。”
君王一听大喜说:“奇怪啊!莲花是公主的乳名,对得如此贴切,莫不是有夙世因缘?传话给公主,不可不出来见见先生。”过了一会儿,只听环佩叮咚之声渐近,兰麝香气愈浓,四处弥漫。
公主来到殿上,看上去十六七岁,绝美无双。大王让公主向窦生行见面礼,说:“这就是我的小女莲花。”
公主施过见面礼,就回内殿去了。窦生一见公主,就心神动摇,呆呆坐在那里凝思冥想。
大王举杯劝饮,窦生竟像没有看到。大王也似乎觉察到窦生的心意,便说:“我的小女儿和你很般配,但惭愧的是不同类,怎么办呢?”窦生怅然像是痴了一样,大王的这番话,又没听到。
坐在他旁边的人,用脚悄悄地踩了窦生一下,说:“适才大王向您作揖你没看见,大王同你说话也没听到吗?”窦生茫茫然,若失魂魄,自觉惭愧,离开座位,说:“臣蒙大王厚礼相待,不觉饮之过量,有失礼仪,幸能宽恕。大王政务繁忙,我也到了该走的时候了。”
大王也离开座位说:“这次见到窦君,我心中甚感惬意。为何这样仓促就要走呢?你既然不想住下,我也不敢强留。
假若思念这里,我就派人再把你请来。”接着,就令内监引窦生出去。
走在路上,内监对窦生说:“刚才大王说可以匹配,看样子想把公主许配给你,你为什么不发一言?”窦生后悔得直跺脚。边走边感到悔恨,不觉已经到家。
窦生忽然清醒过来,窗外夕照的残光,已经渐没。默坐回想起刚才发生的事,历历在目。
晚饭后,吹熄了蜡烛,希望在幽冥中,再去寻求梦中境界。然而邯郸之路渺不可寻,只是悔恨叹惋而已。
一天晚上,窦生与朋友同睡在一张床上,忽然见到上次来送他的内监来了,传达了大王的命令,邀请窦生进宫去。窦生很高兴,就跟着去了。
窦生见到大王,趋步向前参拜。大王急将他扶起,让他在一旁坐下,说:“自上次分别,知道你很眷恋小女;现在把小女许配于你,想你不会太嫌弃吧!”窦生立即叩头拜谢。
大王命学士、大臣们陪同窦生宴饮。酒喝到正快乐时,宫中人前来报告说:“公主妆扮好了。”
一会儿,见数十个宫女,拥簇着公主出来。用红色的锦绸盖着头面,迈着轻盈的纤步,被人搀扶到猩红的地毯上,与窦生拜天地成婚。
交拜后,侍女们把他们夫妻送到宫廷馆舍。洞房中温和清凉,香气甜蜜。
窦生说:“有公主在我跟前,真使人乐而忘死。只怕今天的艳遇是一场梦!”公主捂着嘴笑说:“明明是我与你在一块,哪里是梦啊!”第二天清晨,窦生就嬉笑着给公主涂脂、敷粉、画眉;完了,又用带子量量公主的腰围,用手指量量公主的脚。
公主笑问:“窦君疯颠了吗?”窦生说:“我每每被梦骗怕了,所以我特意地细细看看你,记下来。倘若再是梦,也足以记得清楚。”
两人正在说笑间,一个宫女跑进来说:“妖怪闯进宫殿,大王躲到偏殿里,灭顶之祸不远了!”窦生大惊,去见大王。大王执着窦生的手哭泣着说:“蒙你不嫌弃,正图永久之好。
谁料灭顶之祸从天而降,国运危在旦夕,这可怎么办啊!”窦生惊问这话从何说起。大王把桌案上的一份奏章,交给窦生看。
奏章中写道:“含香殿大学士黑翼,为有非常之妖灾,祈求大王早日迁都,以保存国家事:据宫门看守者报告,自五月初六日,来了一条千丈长的巨蟒,盘踞在宫外,吞食城内外臣民一万三千八百多口;所经地方,宫殿尽成废墟,等等。臣子得知,奋勇前去探看,确见妖蟒一条,其头大如山岳,两眼。
于江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夜俟母寝,潜持锤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仇。少间,一狼来,逡巡,嗅之,江不动。无何,摇尾扫其额,又渐俯首,舐其股,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龁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少间,又一狼来,如前状,又毙之。以至中夜,杳无至者。
忽小睡,梦父曰:“杀二物,足泄我恨,然首杀我者,其鼻白,此都非是。”江醒,坚卧以伺之。既明,无所复得。欲曳狼归,恐惊母,遂投诸眢井而归。至夜,复往,亦无至者。如此三四夜。忽一狼来,啮其足,曳之以行。行数步,棘刺肉,石伤肤。江若死者,狼乃置之地上,意将龁腹。江骤起锤之,仆;又连锤之,毙。细视之,真白鼻也。大喜,负之以归。始告母。母泣从去,探眢井,得二狼焉。
异史氏曰:“农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义烈发于血诚,非直勇也。智亦异焉。”
【朝代】唐代【作者】郭震
【原文】
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注释
1、腻:光滑。香薰:香气扑鼻的意思。
2、湘妃:湘水女神。
3、碧玉盘:比喻荷叶。水晶:比喻露珠。
译文
花朵细腻,香气扑鼻,好像有情,世间有什么东西能比莲花更轻盈呢。雨后湘妃来池中看,就像在碧玉盘中玩耍水晶一样可爱。
郭震
郭震一般指郭元振。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唐朝名将、宰相。郭元振进士出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在担任凉州都督期间,郭元振加强边防,拓展疆域,大兴屯田,使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更兼任安西大都护。后来,郭元振因反对朝廷引吐蕃兵攻打娑葛,得罪宰相宗楚客,被诬“有异图”,险遭陷害。唐睿宗继位后,郭元振入朝,历任太仆卿、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馆陶县男。开元元年(713年),郭元振再次拜相,并辅助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兼任御史大夫,进封代国公。不久,唐玄宗骊山讲武,郭元振因军容不整之罪,被流放新州,后在赴任饶州司马途中,抑郁病逝。
望采纳,谢谢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很多了。
胶州窦旭[1],字晓晖。
方昼寝,见一褐衣人立榻前,逡巡惶顾,似欲有 言。生问之,答云:“相公奉屈[2]。”
“相公何人?”曰:“近在邻境。” 从之而出。
转过墙屋,导至一处,叠阁重楼,万椽相接[3],曲折而行,觉万 户千门,迥非人世。又见宫人女官[4],往来甚夥,都向褐衣人间曰:“窦郎 来乎?”褐衣人诺。
俄,一贵官出,迎见生甚恭。既登堂,生启问曰:“素 既不叙,遂疏参谒。
过蒙爱接,颇注疑念。”贵官曰:“寡君以先生清族世 德[5],倾风结慕,深愿思晤焉[6]。”
生益骇,问,“王何人?”答云:“少 间自悉。”无何,二女官至,以双旌导生行。
入重门,见殿上一王者,见生 人,降阶而迎,执宾主礼。礼已,践席[7],列筵丰盛。
仰视殿上一扁曰“桂 府”。生局蹙不能致辞。
王曰:“忝近芳邻[8],缘即至深。便当畅怀,勿致 疑畏。”
生唯唯。酒数行,笙歌作于下,钲鼓不鸣,音声幽细。
稍间,王忽 左右顾曰:“朕一言[9],烦卿等属对[10]:'才人登桂府[11]。'”四座 方思,生即应云:“君子爱莲花[12]。”
王大悦曰:“奇哉!莲花乃公主小 字,何适合如此?宁非夙分?传语公主,不可不出一晤君子。”移时,佩环 声近[13],兰麝香浓[14],则公主至矣。
年十六七,妙好无双。王命向生展 拜[15],曰:“此即莲花小女也。”
拜己而去。生睹之,神情摇动,木坐凝 思。
王举脑劝饮,目竟罔睹。王似微察其意,乃曰:“息女宜相匹敌[16], 但自惭不类,如何?”生怅然若痴,即又不闻。
近坐者蹑之曰[17]:“王揖 君未见,王言君未闻耶?”生茫乎若失,懡 自惭[18],离席曰:“臣蒙优 渥[19],不觉过醉,仪节失次,幸能垂宥[20]。然日吁君勤[21],即告出也。”
王起曰:“既见君子,实惬心好[22],何仓卒而便言离也?卿既不住,亦无 敢于强。若烦萦念[23],更当再邀。”
遂命内官导之出[24]。途中,内宫语 生曰:“适王谓可匹敌,似欲附为婚姻,何默不一言?”生顿足而悔,步步 追恨,遂已至家。
忽然醒寤,则返照已残[25]。冥坐观想,历历在目。
晚斋 灭烛,冀旧梦可以复寻,而邯郸路渺[26],悔叹而已。一夕,与友人共榻, 忽见前内官来,传王命相召。
生喜,从去。见王伏渴。
王曳起,延止隅坐[27], 曰:“别后知劳思眷。谬以小女子奉裳衣,想不过嫌也。”
生即拜谢。王命 学士大臣[28],陪侍宴饮。
酒阑,宫人前白:“公主妆竟。”俄见数十宫女, 拥公主出。
以红锦覆首,凌波微步[29],挽上氍毹[30],与生交拜成礼。已 而送归馆舍。
洞房温清[31],穷极芳腻。生曰,“有卿在目,真使人乐而忘 死。
但恐今日之遭,乃是梦耳。”公主掩口曰:“明明妾与君,那得是梦?” 诘旦方起[32],戏为公主匀铅黄[33];已而以带围腰,布指度足[34]。
公主 笑问曰:“君颠耶[35]?”曰:“臣屡为梦误,故细志之[36]。倘是梦时, 亦足动悬想耳。”
调笑朱已,一宫女驰入曰:“妖入宫门,王避偏殿[37], 凶祸不远矣!”生大惊,趋见王。王执手泣曰:“君子不弃,方图永好。
讵 期孽降自天,国祚将覆[38],且复奈何!”生惊问何说。王以案上一章,授 生启读。
章曰“含香殿大学士臣黑翼,为非常怪异,祈早迁都,以存国脉事: 据黄门报称[39]:自五月初六日,来一千丈巨蟒,盘踞宫外,吞食内外臣民 一万三千八百余口;所过宫殿尽成丘墟,等因[40]。臣奋勇前窥,确见妖蟒, 头如山岳,目等江海;昂首则殿阁齐吞,伸腰则楼垣尽覆。
真千古未见之凶, 万代不遭之祸!社稷宗庙,危在旦夕!乞皇上早率宫眷,速迁乐土”云云。 生览毕,面如灰土。
即有宫人奔奏:“妖物至矣!”合殿哀呼,惨无天日。王仓遽不知所为,但泣顾曰:“小女已累先生。”
生坌息而返[41]。公主方 与左右抱首哀鸣,见生入,牵衿曰:“郎焉置妾?”生怆恻欲绝,乃捉腕思 曰:“小生贫贱,惭无金屋[42]。
有茅庐三数间,姑同审匿可乎?”公主含 涕曰:“急何能择,乞携速住。”生乃挽扶而出。
未几,至家。公主曰:“此 大安宅,胜故国多矣。
然妾从君来,父母何依?请别筑一舍,当举国相从。” 生难之。
公主号啕曰:“不能急人之急,安用郎也!”生略慰解,即已入室。 公主伏床悲啼,不可劝止。
焦思无术,顿然而醒,始知梦也。而耳畔啼声。
嘤嘤未绝。审听之,殊非人声,乃蜂子二三头,飞鸣枕上。
大叫怪事。友人诘之,乃以梦告。
友人亦诧为异。共起视蜂,依依裳袂间,拂之不 去。
友人劝为营巢。生如所请,督工构造。
方竖两堵,而群蜂自墙外来,络 绎如绳。顶尖未合,飞集盈斗。
迹所由来[43],则邻翁之旧圃也。圃中蜂一 房,三十余年矣,生息颇繁。
或以生事告翁。翁觇之,蜂户寂然。
发其壁, 则蛇据其中,长丈许。捉而杀之。
乃知巨蟒即此物也。蜂入生家,滋息更盛[44],亦无他异。
荷花荡·(明)袁宏道 白话文翻译
相传高邮湖本不是湖,而是一繁华都市。明末清初的一个深夜,这座千年古城化为茫茫高邮湖,在湖东岸又诞生一座高邮城。一代文豪苏东坡曾与佛印和尚泛舟湖上,诗兴大发,留下了“酒沽横荡桥头月,茶煮青山庙后泉”的千古佳句。“横荡桥”就是现在的横桥老街,因一河横贯于东西两荡之间,河上有座木桥而得名。老街东南有一座大土墩,郁郁青青,人称青山。旁边有座庙宇,名为“青山寺”。青山寺在唐宋时期香火兴旺,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南有金山,北有青山”之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也曾亲临此地。
在金湖举办荷花艺术节之前,这里就有著名的“荷荡十景”。“海市蜃楼”云蒸霞蔚,远望云水之间,一座古城矗立,亭台楼阁隐约可见;“甓社珠光”是湖上奇景,于如墨的夜色中,湖中突显一匾大湖蚌,硕大珍珠光茫四射;“临湖听涛”,荷花荡由数十公里的联圩大堤所环绕,夏秋季节湖水猛涨,如万马嘶鸣号角连营;还有“水天一色”、“东湖观日”、“南湖渔帆”、“西湖晚霞”、“渔歌唱晚”、“绿洲仙岛”、“临湖赏月”……
金湖决定举办首届荷花艺术节,又在万亩荷花荡添置许多浑然一体的景点:大风车旋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百荷园是世界各地各种荷花的集大成者,咏荷碑廊倍添大自然中的人文气息,荷花仙子冰清玉洁意欲飞天,更有水上的茶楼、亭桥汊河、古寺佛光……
融入荷花荡———融入绿色,融入自然。荷花荡愧煞一切亭台水榭。
Gemini9524
fCm开始就是不停地看书,做题;看书,做题。当然最好是结合视频来。我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你需要的,我刚好有,还是今年最新的,需要的话可关注、gong众浩:易思课考研 东西很全的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逾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