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48

奔跑吧笑笑
首页 > 英语培训 > 已灭绝动物英文名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肥羊洋阳

已采纳

灭绝动物指的是已经消失的动物。它们中有:世界上最大的海雀(大海雀)、毫无防御能力的史德拉海牛、地球上最大的狮子(巴巴里狮子)、世界最南端的狼(福克兰群岛狼)、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阿特拉斯棕熊)、世界上仅有的纯白色豹。

已灭绝动物英文名

273 评论(12)

J家馍小T

滇金丝猴Pygathrixbieti 别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花猴 英文名Yunnansnub-nosedmonkey 分类等级灵长目,猴科 濒危等级IUCN濒危 分布区域 仅分布在我国云南云岭山脉两侧的德钦、维西、丽江、剑川、兰坪及西藏芒康的高山峡谷中。 致危因素 主要是猎杀它们供毛皮用。据在云南德钦县霞若区调查,70年代估计不下1000只,但1971-1981年猎杀统计数达430只,到现在仅剩下200余只。同时,还由于森林不断砍伐、毁林开荒以及放牧,严重地破坏了它们的栖息环境而导致社群分割,一些小的社群最后遭到蚕食绝灭。 亚洲象Elephasmaximas 别名印度象,大象,野象 英文名Asianelephant,lndianorAsiaticelephant 分类等级长鼻目,象科 濒危等级IUCN濒危 分布区域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缅甸、泰国、越南,我国云南南部。 致危因素 大象生活的森林被人类非法砍伐,森林火灾使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小;为了获取大象的牙、皮、骨、胆而被人类猎杀;人口的增长及移民现象对大象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亚洲象的性格比较温顺,马戏驯象及狩猎象也多用它们,使大象的数量下降。估计现存量不超过5万头。 雪豹Patherauncia 别名艾叶豹 英文名Snowleopard,Onuca,Rockleopard 分类等级食肉目,猫科 濒危等级IUCN濒危 分布区域 伊朗北部、阿富汗北部、巴基斯坦北部、蒙古、印度、不丹、尼泊尔。我国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西部、甘肃以及内蒙古均有分布。 致危因素 雪豹致危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人为活动、经济开发致使它们的生境缩小;二是动物园的野外活捕,但饲养的雪豹繁殖率低;三是非法偷猎;四是非法贸易。 亚洲野驴Equushemionus 别名野驴,蒙古野驴 英文名Asiaticwildass 分类等级奇蹄目,马科 濒危等级IUCN易危 分布区域 我国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国外产于叙利亚、伊朗、阿富汗、印度北部、蒙古、俄罗斯。 致危因素 由于人类经济开发对它们分布区的侵占,导致分布范围缩小,资源锐减,加上过度狩猎,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

279 评论(9)

江小赖007

因人类而灭绝的动物有:

1、渡渡鸟

或作嘟嘟鸟(Dodo),又称毛里求斯渡渡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彻底绝灭,堪称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

2、斑驴

于1883年灭绝。最初在1788年时,斑驴被视作一个独立物种--马属斑驴;在人类的猎食、收集皮革、家养驯化之下,斑驴已走向了灭绝;最后一只野生斑驴大约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被射杀,世界上最后一只捕获的斑驴则与1883年8月死于阿姆斯特丹的阿蒂斯.马吉斯特拉(Artis Magistra)动物园。

3、德克萨斯红狼

于1970年灭绝。为了发展农业,美国的农场主大量开荒造地,甚至大片的森林也被开垦出来,当地生态环境在很短的时间内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德克萨斯红狼栖息地急剧减少,正常的繁衍与生存状态失去平衡。

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使得德克萨斯红狼成了美国农场主的死敌,它们不断被猎杀。由于德克萨斯红狼数量越来越少,在找不到同类的情况下,它们不得不同其他种类的狼,特别是北美郊狼杂交,从而引起种群特性消退。1970年,最后一只纯种的德克萨斯红狼死在德克萨斯和墨西哥不远处的海湾。

4、亚欧水貂

于1997年灭绝。尽管欧亚水貂的毛皮似乎不如北美水貂那样有价值,但依然被人类疯狂的捕捉,猎杀以用于商业目的。另外,水利电力的发展和水质的污染使它们失去了一片又一片的栖息地,数量急剧减少。过去,它们在欧洲各国都曾有分布,大约在1995至1999年之间灭绝。

5、南加利福尼亚猫狐

于1903年灭绝。南加利福尼亚猫狐,一种已灭绝的夜行性食肉动物。南加利福尼亚猫狐主要以鼠、兔和昆虫为食。和其他种类的狐一样,南加利福尼亚猫狐的食性也表现为多样性,在主食以外,它们有时也吃一些植物。南加利福尼亚猫狐捕猎时的奔跑速度相当敏捷,即使是在奔跑中转身动物也非常迅疾。

不管怎么说,无论人类是有意还是无意,可以肯定的是,因为人类的捕杀和环境破坏致使了很多生物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些年来,由于人类的扩张,打猎和自然栖息地的破坏,气候的变化,污染以及其他因素造成动物的大量灭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灭绝动物

84 评论(13)

大睿2010

绝大多数物种都灭绝了,不过很多都是我们的祖先智人灭绝的,比如澳大利亚原本有24种大型有袋动物,灭绝了23种,就剩下袋鼠了(可能因为袋鼠肉不好吃o( ̄ヘ ̄o#)加上袋鼠对人的威胁比较小)现在澳大利亚除了野狗就没有比较大的野生食肉动物,其他地区也差不多,反正大多数野生动物都被祖先吃了,别把现代人太妖魔化。

333 评论(11)

sleepworm88

近代灭绝的30种动物:渡渡鸟与恐龙齐名[组图] 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121 评论(14)

xiaotingzi

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1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人为(导致)51种编辑渡渡鸟于1681年灭绝渡渡鸟,或作嘟嘟鸟(Dodo),又称毛里求斯渡渡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彻底绝灭,堪称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白令海峡的史德拉海牛于1768年灭绝;恐鸟于1800年左右灭绝;白足澳洲林鼠于十九世纪初灭绝;开普狮于1865年灭绝;阿特拉斯棕熊于1870年灭绝;南极狼于1875年灭亡;南非拟斑马于1878年绝迹;美国缅因洲海鼬于1880年灭亡;牙买加仓鼠于1880年灭绝;中国白臀叶猴于1882年灭亡;漂泊鸟于1914年五十亿只宣告灭亡斑驴于1883年灭绝最初在1788年时,斑驴被视作一个独立物种--马属斑驴;而在其后约五十年间,自然学者和探险家们发现了许多种其它斑马,由于各种斑马间毛皮的花纹各不相同(实际上任何两只斑马身上的条纹都不会完全一样),分类学家发现这样一来新兴物种太多了,并不利于人类区分哪些是真正的物种,哪些是亚种,哪些只是自然变异。就在人类还未理清分类的混乱之时,在人类的猎食、收集皮革、家养驯化之下,斑驴已走向了灭绝;最后一只野生斑驴大约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被射杀,世界上最后一只捕获的斑驴则与1883年8月死于阿姆斯特丹的阿蒂斯.马吉斯特拉(Artis Magistra)动物园。澳洲小兔猼于1890年灭绝;昆士兰毛鼻袋熊于1900年灭绝;渡渡鸟圣诞岛虎头鼠于1900年灭绝;澳米氏弹鼠于1901年灭绝;南加利福尼亚猫狐于1903年灭绝南加利福尼亚猫狐,一种已灭绝的夜行性食肉动物。南加利福尼亚猫狐主要以鼠、兔和昆虫为食。和其他种类的狐一样,南加利福尼亚猫狐的食性也表现为多样性,在主食以外,它们有时也吃一些植物。南加利福尼亚猫狐捕猎时的奔跑速度相当敏捷,即使是在奔跑中转身动物也非常迅疾。但耐力不持久。纹兔袋鼠(澳洲大陆)于1906年灭绝;西袋狸于1910年灭绝;东袋狸于1940年灭绝;被人类一个世纪里杀绝的旅鸽北美白狼于1911年灭绝基奈山狼于1915年灭绝;佛罗里达黑狼于1917年灭绝;马里恩象龟于1918年灭绝;新墨西哥狼于1920年灭绝;中国犀牛于1922年灭绝中国犀牛是指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三种犀牛:大独角犀(印度犀)、小独角犀(爪哇犀)和双角犀(苏门犀),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最后一只于1922年在中国境内被捕杀。澳豚足袋狸于1926年灭绝;澳花袋鼠于1927年灭绝;澳巨兔袋狸于1930年灭绝;北美旅鸽于1930年灭绝(数十亿只不到一个世纪时间绝种);新南威尔士白袋鼠于1930年灭绝;澳洲塔斯马尼亚狼于1933年灭绝;澳洲袋狼于1936年灭绝袋狼(英文名:Thylacine,Tasmanian wolf )因其身上斑纹似虎,又名塔斯马尼亚虎,祖先可能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 澳大利亚草原等地。属于有袋类,和袋鼠一样,母体有育儿袋,产不成熟的幼仔,并且为夜行性。5千年前,澳洲野犬随人类进入澳大利亚,最后一只袋狼,是于1936年9月7日死亡的,死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霍巴特动物园。塔斯曼尼亚虎于1936年灭绝;巴厘虎于1937年灭绝;巴基斯坦沙猫于1940年灭绝;大海雀于1844年灭绝;印度亚洲猎豹于1948年灭绝;喀斯喀特棕狼于1950年灭绝;豚鹿在国外产于印度、缅甸、泰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仅有印支亚种,发现于1959-1960年间,分布于云南西部靠近中缅边境的耿马、西盟两县的南丁河沿岸。墨西哥灰熊于1964年灭绝。德克萨斯红狼于1970年灭绝为了发展农业,美国的农场主大量开荒造地,甚至大片的森林也被开垦出来,当地生态环境在很短的时间内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德克萨斯红狼栖息地急剧减少,正常的繁衍与生存状态失去平衡。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使得德克萨斯红狼成了美国农场主的死敌,它们不断被猎杀。由于德克萨斯红狼数量越来越少,在找不到同类的情况下,它们不得不同其他种类的狼,特别是北美郊狼杂交,从而引起种群特性消退。1970年,最后一只纯种的德克萨斯红狼死在德克萨斯和墨西哥不远处的海湾。台湾云豹于1972年灭绝;里海虎于1980年灭绝;爪哇虎于1980年灭绝;危地马拉䴙䴘于1987年灭绝;加拿大黑足雪貂于90年代灭绝;亚欧水貂于1997年灭绝尽管欧亚水貂的毛皮似乎不如北美水貂那样有价值,但依然被人类疯狂的捕捉,猎杀以用于商业目的。另外,水利电力的发展和水质的污染使它们失去了一片又一片的栖息地,数量急剧减少。过去,它们在欧洲各国都曾有分布,大约在1995至1999年之间灭绝世界上最大的海雀、毫无防御能力的史德拉海牛、地球上最大的狮子、世界最南端的狼、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世界上仅有的纯白色豹等等

214 评论(9)

上海花满屋

【中文名称】:白鳍豚 【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俗名】:白鳍豚 ,简称白鳍或白旗,猪豚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淡水及咸淡水交汇水域 【致危因素】:回游被切断,过度捕猎,环境污染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长江 (Yangtze River), 钱塘江(Qiantang Jiang) [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分类地位】: 动物界 Animali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哺乳纲 Mammalia 鲸目 Cetacea 齿鲸亚目 Odontoceti 白鳍豚科 Lipotidae 白鳍豚属 Lipotes 白鳍豚种 L. vexillifer [编辑本段]总的介绍 白鳍豚又名白鱀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属于鲸目(Cetacea)、齿鲸亚目(Odontoceti)、白鳍豚科(Lipotidae)、白鳍豚属(Lipotes)。 识别特点为:吻突狭长,长约300毫米。额部圆而隆起。背鳍三角形,位于身体的3/5处,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尾鳍水平向,向缘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 . 白鳍豚属[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余公里的江段内。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80年代初有400多头,80年代中期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而到1995年已不足100头,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 三峡工程建在长江上游的出口处,不在白鳍豚的栖息范围内,不会直接危及它们的生存。但是三峡工程对长江水文情势的调节,则有可能对其栖息地产生影响。白鳍豚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和弯曲分汉河段的大回水区中,当河势改变,大回水区发生移动时,白鳍豚也相应迁移,迁移距离的长短,与大回水区移动距离长短有关。三峡水库下泄清水对河床的冲刷,有可能使大回水区变动,使白鳍豚的栖息地迁移,按最严重的估计,白鳍豚的栖息地有可能下移150余公里,不到现在分布范围的1/10。另外,航运条件改善后,航行船舶增多,有可能使白鳍豚发生意外死亡的几率增加。为保护这一濒临绝灭的珍贵水生动物,国家已在长江中游的螺山至新滩口江段和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以及长江下游的铜陵江段分别建立了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分类地位: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白鳍豚科,白鳍豚属。 外部形态:体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吻部狭长,约有30厘米,上下颔两边密排着130多棵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园形隆起。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洁白色,体表呈流线形,前肢为鳍肢,背鳍呈三角形。后肢退化,尾部 未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有一个长园形凹穴状的鼻子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位于眼的后方,外耳道已经消失。 分布地点:分布于我国长江自三峡的黄陵庙以下,一直到长江口,以及沿江的大型湖泊和较大的支流中。 生活习性:视觉、听觉、嗅觉均己退化。在水中联系同类,趋避敌害,识别物体和探测食物等,完全依靠发出的声纳信号。性情温顺。以鲤鱼、鲢鱼、草鱼、青鱼、三角鲂、赤眼鳟、鲶鱼等淡水鱼类为食。每年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怀孕期10~ll个月。每胎仅产1仔。 生存状况: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列《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检举

321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