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2

会思想の萝卜
首页 > 英语培训 > 袁隆平全英文采访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逸轩设计

已采纳

有关袁隆平的英语作文:

Yuan Longping is known as China’s“father of hybrid rice”.It’s said that in China, we eat depending on“Two Ping”---- Deng Xiaoping, who made the policy of System of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 Yuan Longping, who invented hybrid rice.

Yuan Longping, who was born in September, 1930, graduated from Agriculture Department in Southwest Agricultural Institute. He has been working on agriculture education & the research into hybrid rice since he left the institute.

In the 1960s, when China was suffering from serious famine, he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hybrid rice, which has a high yield ( or output). Ten years later, he succeeded in inventing a new species that produced a 20 percent higher yield than common types of rice.

Yuan devoted himself to the research into agriculture, & was honored by UNESCO & FAO(Lian合国教科文组织).Although he is 74 years old, he is still working on the research into agriculture.

译文

袁隆平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据说在中国,我们靠“两平”吃饭——邓小平,他制定了生产责任制的政策,袁隆平,他发明了杂交水稻。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西南农业学院农业系毕业。离开研究所后,他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研究。

20世纪60年代,当中国遭受严重饥荒时,他提出了杂交水稻的想法,这种水稻产量(或产量)很高。十年后,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新品种,其产量比普通水稻高20%。

袁先生致力于农业研究,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授予荣誉合国教科文组织).虽然他74岁了,但他仍在从事农业研究。

袁隆平全英文采访

233 评论(8)

丘比特來來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期袁隆平的‘海水稻’和‘英语演讲’让他再一次走进了公众的视线。作为一位89岁的老人家,他颠覆了大家对于老人这个词的认知。他89岁了依然热爱科研,依然拥有梦想,依然想着要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依然坚持学习与思考。相反,对比着看一些社会上的另一些人就可以看出来这种差距。记得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在一次的采访中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英语我也听不懂啊。我这不是想他不应该不会英语,更想强调的是他没有一种谦逊态度。

袁隆平才是我们值得我们去当做偶像的人,如此高龄却依旧孜孜不倦,令不少年轻人汗颜啊。如果中国有一天所有的老人都像袁隆平这样,那我们中国真的就会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了。

118 评论(10)

寻找梦想之旅

答,首先我们要感谢这位老人家。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属于人口大国也是农民大国,而这位老人的一生都在为我们普通老百姓谋福利。这样的匠人精神真的值得我们感动,从以前一亩田地的几百斤粮食到现在两千的稻田都是这位老人为我们谋取的。看到这位老人还在为我们操劳还在为提高我们生活品质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的那种朴实那种为人民服务就已经深深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这样的英雄就值得我们去尊敬去爱戴。他的每一次实验每一次成功都牵挂着我们的心,这就是我们感动的原因。愿袁老一生健康。

226 评论(12)

爱米利的米粒

近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又一次登上了热搜。 不过,这次不是因为看豪车,也不是因为买了两部华为手机,而是 飚英文 。 这段飚英文的视频来自6月27日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89岁的袁老以英文致辞,他一字一句地说: “我是杂交水稻研发人袁隆平。正如你们所了解,中国杂交水稻1700万公顷,产量为每公顷18吨,年目标产量为每公顷18吨。但,我很高兴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来培育杂交水稻,以解决、克服他们粮食短缺的问题。” 流畅的英文表达,惊呆了网友,没想到耄耋之年的老人,能做到不看稿,吐字清晰地说出每一句英文。 这并非是袁老第一次飙英文。2017年在 “雁栖湖论坛” 中,袁老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 演讲全程,口齿清晰,发音干脆,几乎未出现停顿或差错。现场观众数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向这位87岁的老人致敬。 当时这段视频被传上网络,网友们被老人精湛的英语水准折服,纷纷留言: 没想到老爷子还有这项隐藏技能,用英文介绍杂交水稻,不止是英语要好,还要懂很多专业术语。 其实,不论老爷子有多少隐藏技能,他最牛的事情还是种田,他称自己 “就是个在田里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 , 觉得 “只有下田最快乐” 。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今世界最紧迫的危机,其实是粮食危机。 这个危机后面,有着成千上万随时可能被饿死的生命。 联合国粮农组织大声疾呼, 全球51个国家、约1.24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 粮食危机最严重的地区有约3200万人,需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更可怕的是,情况一直在恶化。 很多朋友对饥饿没有什么切身感受,但近六十年前,饥饿曾席卷中国,让无数人恐慌。 那几年,中国大地上遭遇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饥荒,因为饥饿而死的人数以千万。 不到30岁的袁隆平,被 “饿殍遍野” 的场景震撼,从此发愤研究水稻,一生致力解决粮食问题。 几十年如一日,他和团队攻坚克难,攀登了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 “水稻奇迹” ,在技术上解决了中国人的 “吃饭问题” 。 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养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人类反饥饿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美国学者说,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将世界各国远远留在身后,甚至领先美国 20 多年。 田地里能种水稻,不稀奇,但沙漠里种水稻,你信吗? 袁隆平的科研团队,就把水稻成功种到了迪拜沙漠。 在迪拜沙漠里种水稻,有多难呢? 水稻幼苗发芽适合温度28~32℃,最适合生长的土壤介于砂土与粘土之间,通气透水,耐旱耐涝。 而迪拜沙漠怎么看也跟水稻无缘,极端昼夜温差、地下高盐度水位、低湿度、缺乏淡水、沙尘暴、缺乏土壤团粒结构、缺乏种植资源,哪一个都是水稻生长的致命杀手。 这里的夏季,昼夜温差达30多摄氏度,白天地表温度达50多摄氏度,鸡蛋放在地上不到3分钟就熟了。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种植水稻,几乎是神仙才能完成的任务。 富得流油的迪拜偏不信邪,一心要在沙漠里创造奇迹。他们砸重金尝试了好多年,请过其他国家的专家来种水稻,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当他们听说袁隆平领导的海水稻团队在中国盐碱地、滩涂地种植海水稻获得成功时,找上门来。 接到邀请的袁隆平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二话不说奔向迪拜沙漠进行小范围实验种植。 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他们坚持田间调查,身上汗水像下雨一样往下淌,全身冒“油”,双脚被厚实的胶鞋焐出了疮,裤子坏了好几条,项目调查本就像被水浸泡过一样。 他们克服沙尘暴、干热风、缺水等自然灾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通过“ 四维改良法” 对种植环境进行改造。 经过千辛万苦,2018年5月,首批水稻成熟。经印度、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专家测评,其中一个品种亩产量超过500公斤,还有两个亩产量超过400公斤。 世界首次在沙漠种植水稻成功。中国科学家,做到了。 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说,500公斤/亩是理想,没想到能达到,这说明中国杂交水稻技术遥遥领先。 迪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酋长喜出望外,将这些海水稻加工制成精美的纪念品,亲自命名为 “AL MARMOOM” 品牌,作为未来的 “国礼” 赠送尊贵的客人。 中国的水稻,又一次震惊了全世界。 现在国内外,很多人都熟悉袁隆平,知道他是世界著名农业科学家,但他1960年立志研究水稻的时候,可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湘西偏远山区农校一名普通的年轻教师。 当时, “水稻无杂交优势可以利用” 是国际上的权威理论,全世界的农业专家全都深信不疑。 而年轻教师袁隆平,却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研究杂交水稻。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大白天做梦,异想天开。 在几乎没人支持、科研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袁隆平毅然决然,把天大的担子,扛在了自己肩头。 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比登天还难。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得在自然界找天然雄性不育株,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没有任何记载的。 而稻穗开花一般在盛夏,中午盛开,花蕊非常小,需要趴在稻丛里用放大镜寻找,还不能戴草帽,因为草帽会遮挡视线。时间稍长,人就会中暑晕倒。 袁隆平和妻子邓哲,冒着酷暑,忍受稻叶扎身和昆虫叮咬,踏遍了附近所有稻田,用了4年时间,查看14000多个稻穗,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了杂交水稻培育试验。 由于天天下田,袁隆平晒得像个非洲黑人,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 “刚果布” 。 1964年,袁隆平在农校附近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1970年,他的学生李必湖在三亚南红农场附近发现一棵野生稻雄花不育株—— “野败” 。 在此基础上,他们几经曲折,呕心沥血,经历上千次的失败,选育出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 南优2号,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 其间,寒来暑往,困难挫折不计其数,几十年辛苦的付出,换来了杂交水稻的巨大成功。 这被誉为 “第二次绿色革命” ,公认是继墨西哥矮秆小麦培育成功之后,又一项对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明。 但成功并没有打破有些人的有色眼镜,他们依然怀疑中国人能不能吃饱饭。 美国人莱斯特·R·布朗在1995出版《谁来养活中国人》一书中预测: 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3亿左右,需要粮食6.51亿吨,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养活中国人。 记者曾就此采访袁隆平,他淡定回答: “他最大的弱点,是对科技进步对提高农作物生产力的巨大潜力估计不足。 ” 这个回答,何等霸气。而霸气的背后,是袁隆平长期领先世界的科研实力。 中国1996年启动 “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 , “十五” 期间,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250亿斤。 中国人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对于那些怀疑的言论,这个脸打得非常痛快。痛快的背后,是袁隆平和无数人几十年的汗水和心血。 当记者问到袁隆平粮食安全问题时,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看? ” 是啊,试想一下,如果中国老百姓饭碗里盛的不是“中国粮”,将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预料。 而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但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在世界范围推广后,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万人,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增的人口。 有人这样评价袁隆平, “一个人干了两亿人的活” 。 当代神农,名符其实! 1998年,微软的视窗系统几乎霸占了全世界个人电脑桌面,创始人比尔·盖茨开始有计划退出日常经营。 有人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全世界有没有一个人的身价超过比尔·盖茨? ” 答案是有,这个人就是袁隆平。 那年6月,湖南某资产评估事务所宣布,经过210天的工作,对11万组数据资料进行严格审查论证,评定“袁隆平”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为1008.9亿元。 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一上市,募集资金7亿元。 袁隆平是公司的第四大股东,占有250万股,拥有的股票价值约1亿元,袁隆平一下子成了亿万富翁。 面对巨额财富,袁隆平显得非常淡定,他说: “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 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1.69米高,60公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 我把这事看得很淡。 我们家里从来不谈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他津贴、顾问讲学费,掐指一算,也有三四千元,够了! ” 其实,这时候的袁隆平,按说可以享清福了,但他眼里盯着的,始终是自己的实验田。袁隆平不愿意为钱所累,只是想着给老百姓的碗里多加点粮食。 2001年,他即辞去了“隆平高科”董事,并说“我不是做生意的人,又不懂经济,对股票不感兴趣。”笑言自己是 “过路财神” 。 有人问他: “一生中希望有多少资产? ” 他说:“ 有一个小小的家,足矣。 家再大,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每天也只能吃三顿饭。对钱这个东西我看得很淡,够用就行。” 在生活上,他粗茶淡饭,十分简朴,从不讲究吃穿, 下雨不打雨伞,出太阳不带草帽,并说自己“怎么打扮也像个农民”。 共事多年的同事张桥说,“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还有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格昂贵的品牌他觉得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 有一次,他和夫人逛商场,看到打折低至10块钱一件的衬衫,如获至宝,他说:“太便宜了,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于是一口气买了10多件。 作为亿万富翁,袁隆平买东西为何青睐“便宜货”?老伴一语道破天机: “他的钱都捐了。 ” 他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其慷慨,先后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全部捐赠给了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植科研项目和科技人才。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专家慕名学习,工作之余,惊讶的发现,袁隆平虽然身家亿万,每个月却只拿六千元的工资,多家机构表示高薪聘他出国工作。 美国一个大石油财团的董事长当面对袁隆平说,凭他的专利和巨大的国际种子市场,他完全可能成为“洛克菲勒第二”,成为亿万富翁。 对于这些,袁隆平总是一口回绝: “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不爱国就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 ” 这样的胸襟气度,只用“敬佩”二字不足以形容。 画家廖开明曾经画过一幅油画,名为《袁隆平的丰收曲》。 画面中,袁隆平站在超级水稻丰收田前,拉响了小提琴,喜悦的神情透着凝重。显然是在为稻谷造福人类而高兴。 丰收田的左边,却有个阴郁的画面,取材于德国版画家柯勒惠支版画《饥童》,画面中贫困儿童的饥饿状态,让人唏嘘。 这幅画,十分传神地表达了袁隆平一生的奋斗和心中的梦想。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我在田里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乘凉。” 为了这个禾下乘凉的梦想,年近9旬早已功成名就的他,仍奔忙于田间地头,将并不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放在他的水稻培育和研究上,躬耕不辍。 他说 “我至少还能干10年! ” 他还在用英文说: “我还要继续追梦! ” 这样的梦,由小心愿而成大事业,由平凡而就伟大,让人心生敬意、泪流满面。 知乎上曾有人问: “如何评价袁隆平? ” 底下的几个高赞回答是: “我一向不随便评价比我活得牛逼的人。” “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做到了极致,这就是伟大。” “评价不敢。四个字: 国士无双 。” 位卑未敢忘忧国。不管忍受了多少煎熬、苦难,不管遭受了多少非议、质疑,袁老从未放弃自己的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 也许他并不像明星一样,生活在聚光灯下,过得光彩耀目。 但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活出了自己有意义的人生。 这,才是我们民族的超级英雄! 排版:淇然 责任编辑:淡淡翠 实习编辑:老泥巴 校对:柳叶叨叨 文章作者简介:北崖,自由撰稿人,摄影师。写有温度的文字,过极简主义生活。

22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