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之夜
(Samuel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20世纪爱尔兰、法国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创作:贝克特一生的创作经历,以1952年话剧《等待戈多》的上演为标志而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创作小说,而后期则主要写剧本。尽管如此,贝克特的文学风格却始终没有很大变化,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道路。小说:语言与结构实验早年的贝克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恶痛绝。他曾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1937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对我来说,用标准的英语写作已经变得很困难,甚至无意义了。语法与形式!它们在我看来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浴衣和绅士风度一样落后。”,并声称:“为了美的缘故,向词语发起进攻。”因此,在贝克特早期的小说创作中,他绝少涉及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致力于揭示人类生存的困惑、焦虑、孤独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丧失自主意识后的悲哀。他喜欢用一些生活的碎片和幻象来负载哲学思想。他的小说没有连贯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其晦涩程度和当时勃兴的意识流小说并无差别。贝克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莫菲》出版于1938年,在小说中他构画了一个“精神衰弱的唯我主义者”,第一次较全面的展示了贝克特对文学创作的思索。贝克特早期的小说作品中,最重要的三部曲系列《莫洛瓦》(1951年)、《马龙之死》(1951年)和《无名氏》(1953年)。贝克特作为一流小说家的地位由这三部连贯的作品奠定。这三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莫菲》是基本类似的,却在形式上做出了很多革新。贝克特吸取了法国诸多文学流派的元素,包括象征主义和意识流技法。在内容上,故事和情节已经被彻底淡化,主人公被限定在极小的空间内,甚至形体本人也已经非人化,如同是一些在寻找替身的符号系统。这种特质已经远远超出了现代主义的范畴,而是已经具有某些后现代主义的气质了。贝克特的小说在结构上独树一帜。他的小说大多采用一种环形封闭的结构,情节不断繁衍而又不断消解。主要情节被不断打结和扯断,直至被叙事彻底解构。总体来看,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由于语言和结构实验走得过于极端,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很难解读的私人写作。进入50年代后,贝克特意识到自己的小说实验已经没有继续前行的可能了,于是开始转向戏剧创作。戏剧:荒诞派的高峰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和集大成者,贝克特一生共创作了30多个舞台剧本,其中有20多个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其中最重要的三部作品是《等待戈多》、《剧终》和《啊,美好的日子!》。《等待戈多》(1952年)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它于1953年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立刻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在比较不宽容的伦敦上演后,倍受嘲弄,甚至引发评论家群起而攻。1956年在纽约百老汇上演,被美国评论界讥称为“来路不明的戏剧”。直到70年代才开始被评论界接受并赞誉,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剧本之一。《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只有5个。全剧的主题就是两个百无聊赖的人在等待“戈多”,而戈多却始终没有出现。剧情上没有任何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没有冲突,只有一些乱无头绪的对话。舞台的背景也显得简陋、压抑,令人窒息。西方评论界对《等待戈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而贝克特始终拒绝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做出解释。比较通行的看法是:戈多是一种象征,可能是“虚无”、“死亡”也可能是某种被追求的超验。戈多代表了生活在惶恐不安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盼。英国评论家马丁·艾林斯认为:“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是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贝克特后期的剧作,如《剧终》等,基本也都延续了《等待戈多》所奠定的风格基调。从某种程度上看,贝克特的创作思路深受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作家的影响。而由他和尤奈斯库所开创的荒诞派戏剧的传统,也可以看作是存在主义小说在戏剧舞台上的延伸。 哈罗德·品特,CH,CBE,(HaroldPinter,1930年10月10日-2008年12月24日),是一位英国剧作家及剧场导演,他的著作包括舞台剧、广播、电视及电影作品。品特的早期作品经常被人们归入荒诞派戏剧。他也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剧作:品特出生于伦敦哈克尼区一个犹太工人家庭,曾就读于当地学校,并短暂于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就读。年轻时,品特曾出版其诗作;并以艺名“大卫·巴伦”(DavidBaron)作登台演出。他的首部剧本《一间房子》(TheRoom),于1957年由布里斯托尔大学学生演出。1958年品特完成《生日派对》(TheBirthdayParty)一剧,尽管《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演艺评论家HaroldHobson给该剧不错的评价,但公众反应不佳。不过随着1960年《看门人》(TheCaretaker)一剧的成功,让品特声名大噪后,《生日派对》再次受人关注。这些剧的情节往往把一些无伤大雅的情况,逐渐变坏成荒诞的局面,剧中人物的行为有时令观众、甚至剧中其他角色费解。于是这两部剧作,连同其他如《回乡》(TheHomecoming)等早期作品,有时被称为“威胁喜剧”,归入荒诞派戏剧,品特本人也于早期就深受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塞缪尔·贝克特的影响,后来两人更成为深交。品特于1966年获司令勋章。电影作品:品特的首部电影剧本TheServant写于1962年。其后他也为TheGo-Between以及法国中尉的女人等电影编写剧本。他也为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写出电影剧本,不过该剧从未拍成电影。他有数部舞台剧作也被搬上大银幕:如《看门人》(TheCaretaker,1963年)、《生日晚会》(TheBirthdayParty,1968年)、《回乡》(TheHomecoming,1973年)及《背叛》(Betrayal,1983年)。
cocoabread
尤涅斯库是罗马尼亚裔法国人,荒诞派戏剧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人。他一直以法语写作,据他所说,投身戏剧就是为了反戏剧,因此从一开始就刻意反其道而行之,写作充满“荒诞真实”的戏剧。49年创作,50年首演的《秃头歌女》是荒诞派戏剧的首部作品,但反响不佳,整场观众只有三个人坚持看完。这是一部典型的反戏剧,反情节反人物反语言,甚至于剧名也和剧作本身毫无关系的,突出不知所云的荒诞色彩。灵感来自于一本学习英语的速成教材,要求人们机械重复各种毫无意义的习语,以至于语言的实际使用意义完全崩塌。全剧由一些不明就里的废话构成,没有给出身份和性格的人在台上说着荒诞无比毫无意义的对话,最后对话变成无缘无故的叫喊。荒诞的效果来自于语言在日常的习用中变得毫无意义,也来自于戏剧中如布景道具等营造出来的无序感,总之旁观者能清晰地意识到其中无所不在的荒诞~
恋慕耐受不良
1、the outsiders 中文名称:小教父 别名:局外人/被摒弃的人2、电影——剧情简介:《局外人》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执导的剧情 犯罪类美国电影。由Matt Dillon,Ralph Macchio主。影片讲述了60年代的塔尔萨城,城里的学生分属于南北两个帮派(Socs and Greasers)。南帮(Socs)的成员主要是住在城南的中产阶级学生,而住在贫民区的出身贫寒的学生则属于北帮(Greasers)。南北两帮的人都瞧对方不顺眼,双方积怨颇深,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波尼博伊(Ponyboy Curtis)是个孤儿,14岁,他和16岁的约翰尼(Johnnycade),还有比他们年龄稍大的达拉斯(Dallas,简称Dally)属于北帮Greasers。文学——《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局外人》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始,以“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结束。小说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莫尔索。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整本书的结尾也是书的开头,"When I stepped out into the bright sunlight from the darkness of the movie house, I had only two things on my mind: Paul Newman and a ride home..." (翻译:”当我从电影院的黑暗走到明亮的阳光下,我的脑里只有两件事:保罗·纽曼和回家。。。“)3、作者介绍: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局外人》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曾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加缪的文笔简洁、明快、朴实,他的文学作品总是同时蕴含着哲学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艺术家的强烈激情。其哲学和文学作品对后期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影响很大。评论家认为加缪的作品体现了适应工业时代要求的新人道主义精神。萨特说他在一个把现实主义当作金牛膜拜的时代里,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annking168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20世纪法国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人物生平:
塞缪尔贝克特塞缪尔·贝克特简介,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学生时代游历巴黎时,与侨居巴黎的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相识,还曾当过他的秘书。 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被分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手,负责整理《芬尼根的守灵夜》手稿。 他较早发表的批评作品有《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和《普鲁斯特论》。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1937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对我来说,用标准的英语写作已经变得很困难,甚至无意义了。语法与形式!它们在我看来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浴衣和绅士风度一样落后。,并声称:为了美的缘故,向词语发起进攻。
1938年定居巴黎并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莫菲》 。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一九四五年,曾短期回爱尔兰参加红十字会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他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撰写了大量以绘画艺术为主的评论和随笔。 进入50年代后,贝克特意识到自己的小说实验已经没有继续前行的可能了,于是开始转向戏剧创作。 1953年,凭借《等待戈多》声震文坛。
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了奖金,但是并没有去参加颁奖仪式,因为这样他就不用公开发表演说了。 此外,他出版的非虚构作品还有《三个对话》和《断简残编》。 贝克特1980年的剧作《一句独白》(A Piece of Monologue)的开篇词:诞生即是他的死亡(Birth was the death of him)。需要在爱丁堡戏剧节上花上一小时阐明的存在主义,贝克特一句话就解决了。尽管讨论的是人类的虚无境遇,但贝克特对措辞却是斤斤计较。 1989年12月22日,贝克特在法国巴黎逝世。
写作特点:
贝克特一生的创作经历,以1952年话剧《等待戈多》的上演为标志而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创作小说,而后期则主要写剧本。尽管如此,贝克特的文学风格却始终没有很大变化,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道路。
早年的贝克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恶痛绝。他曾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
因此,在贝克特早期的小说创作中,他绝少涉及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致力于揭示人类生存的困惑、焦虑、孤独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丧失自主意识后的悲哀。他喜欢用一些生活的碎片和幻象来负载哲学思想。他的小说没有连贯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其晦涩程度和当时勃兴的意识流小说并无差别。
小说
贝克特在小说和戏剧上追求新表现形式的先锋,继承了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文学传统,而他早年的戏剧作品则受益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法国文学和埃尔弗特吉尔瑞的《乌布诺伊》。 贝克特的小说在结构上独树一帜。他的小说大多采用一种环形封闭的结构,情节不断繁衍而又不断消解。主要情节被不断打结和扯断,直至被叙事彻底解构。总体来看,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由于语言和结构实验走得过于极端,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很难解读的私人写作。
戏剧
荒诞派
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这一流派被认为战后西方社会思想意识通过舞台艺术的最有代表性的反映。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
贝克特在他的剧作里塑造的人物都是些病态、丑恶的流浪汉、瘪三、残废者、老人。从《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最后一局》中的4个残废人,汉姆和他的缩在垃圾桶里不时探头出来觅食的双亲,到《美好的日子》里埋在沙土中的老妇温尼,都是些丧失自我、徒具人形的人。一方面呼号自我的不存在塞缪尔·贝克特简介,一方面又在探索寻找自我。他在剧作中一再表现的另一个基本命题,即人在死亡面前束手无策,人生荒诞绝望,只能无可奈何地走向死亡。尤内斯库的剧作描述了现实的荒诞、人格的消失、人生的空虚和人的存在无希望无意义。阿达莫夫剧作中的人物几乎全是还原为人的原型的人,旨在揭示物质文明的残酷而又冷漠无情。热内的剧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美化罪恶,使邪恶成为美德,视黑暗为光明的化身,把地狱变为天堂。他笔下的人物全是正常社会之外的人,并表明人世间现存的一切都是梦幻和骗局。
人物影响:
贝克特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 *** 了不止一代的作家和哲学家对自我和时代的审视与思索,从而使他们受惠。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和集大成者,贝克特一生共创作了30多个舞台剧本,其中有20多个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其中最重要的三部作品是《等待戈多》、《剧终》和《啊,美好的日子!》。
贝克特一生最高的成就体现在他对荒诞派戏剧做出的贡献。正是因为他的一系列优秀剧作,使得荒诞派戏剧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壮大的文学流派跻身后现代主义阵营。 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 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正如源于品特姓氏的形容词Pinteresque(意为品特式的或品特风格的)已经为英国最权威的《牛津英语字典》所收入,源自贝克特姓氏的形容词贝克特式的(Beckettian)也已进入了英语词典。不过,据品特专家罗纳德海曼考证,贝克特要比品特晚一些(而品特比贝克特小24岁),这也就意味着品特及贝克特的风格,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其不同易为人们所辨别出来。
评价:
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是:由于他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的境地得到了振奋。
贝克特后半生定居法国,却始终没有取得法国国籍。而由于贝克特使用法语而不是盖尔语进行创作,他的祖国爱尔兰也拒绝承认他的国民身份。贝克特的思维始终是欧洲的、国际的,而不像他的同胞萧伯纳或叶芝一样,始终带有民族主义的狭隘气度。 尽管贝克特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很多争议,但他作为20世纪一流文学大师的地位确是毫无疑问的。英国学者沁费尔如是评价:就贝克特而言,他的剧作对人生所做的阴暗描绘,我们尽可以不必接受。然而他对于戏剧艺术所做出的贡献却足以赢得我们的感激和尊敬。他描写了人类山穷水尽的苦境,却把戏剧艺术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
2005年布克奖得主、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曾说:今天的爱尔兰作家就分为两派,要么是乔伊斯派的,要不就是贝克特派的。乔伊斯总是想方设法把世界填得满满的,而贝克特刚好相反,总是给世界留空,等人们思考怎么办。
英国作家及剧场导演、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说:他不引领我走上任何一条花园小径,他不偷偷给我使眼色,他不向我灌输疗救的办法、前进的道路、上天的启示,也不端给我一盆面包屑;他不会卖给我任何我不想买的东西不论我买不买,他都不会跟我胡扯他的手从不高过他的心。不过,我乐意买他的货:不论是钩子、线,还是锤子,因为他把所有的石头都翻了个底朝天,一只蛆也没剩。他催生了美的事物。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