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isbellen
《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先介绍一下到底什么叫橄榄型社会?
什么是“橄榄型社会“
我是做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一般称作实证型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在表述它的理论思想的时候,也常常采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比如,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库兹涅茨,他曾经提出过“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形状就是把英文字母U倒过来,用它解释经济发展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又如,政治学家戴维斯,曾经提出J曲线理论,就是斜着写的英文字母J,用它来表示经济滑坡引发的社会的失序等等。
而橄榄型社会也是形象比喻,是用一个形象的图形来表现社会结构,解释一个社会是怎样构成的。
社会是怎么构成的呢?社会当然是由人群构成的,是由各个群体、各个阶层构成的。而橄榄形社会,也叫叫做纺锤型社会,就是两头小中间大,也叫做“中等收入层”或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一种优化的社会结构或者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在现代社会中,终于发现了,是橄榄型社会结构。所以,这也体现了社会学家的人文情怀。人们一直在憧憬美好的社会,比如康帕内拉,写了太阳城,描述美好社会,莫尔写乌托邦,其实也是在憧憬美好的社会。当然作为社会科学学者,肯定是要做实证研究的,而橄榄型社会不仅仅是憧憬,它更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研究和考察,特别是对于现代社会结构的一种考察。
那么,谁最先提出了这样一种想法呢?即讨论中产社会,讨论中等阶层的社会,一般认为,从学术上,最早比较全面阐释此种社会现象的理论家是德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莱德勒,早在1912年他写了一本著作,提出了中产阶级社会的观点,也是基于他对于德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这样一种中产阶层,这个阶层在逐渐发展和扩大。
当然,后来的理论家还有很多,一般大家熟悉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又如大卫•洛克伍德研究英国中产阶级。还有大理论家丹尼尔•贝尔,他提出后工业社会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卡尔•马克思也是社会结构理论的大家,我相信,如果大家真的研读了他的著作的话,就会发现,他确实在理论上涉及这个问题了。我们读马克思的著作,就会发现在《剩余价值理论》著作中,他谈到过这个问题。《剩余价值理论》也被称为资本论第四卷,是后来整理马克思的手稿、读书笔记出版的著作。在《剩余价值理论》或《剩余价值学说史》中,马克思在两处都提到了,中产阶级会逐渐扩大,马克思还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正是这样。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阐释的中产阶级解体的现象。但是,如果仔细分析马克思的分析逻辑,就会认识到,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中产阶级分化了一定会引发社会的动荡与不稳定。反之,如果中产阶级不分化,那自然预示着社会的稳定。我们很容易理解,如果中产缺失,一个社会两极分化,那社会是一定要动乱的,一定要发生问题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马克思论证的逻辑恰恰与我们讲的橄榄型社会的逻辑是一致的。
橄榄型社会结构,以及关于社会结构的讨论在我们国家是比较热烈的,为什么呢?
一定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社会改革开放38年以来,社会进步速度非常快,我们完成了两件大的事情,一件事情叫做工业化,一件事情叫城镇化。城镇化率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已经超过50%了。
我们在思考,中国社会下一步往哪里去发展?怎么去发展?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的话,我们就能理解了,我们今天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未来社会结构发展方向的问题,是希望未来中国形成一种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其实中央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中央在很多文件中强调说,我们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在全社会的比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里也专门提到“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当前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思考,下一步我们怎么来推进这个社会?如果说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橄榄型社会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和谐社会的象征。大家想想,橄榄型的对立面是什么?是两极分化啊,那肯定不是我们愿意见到的。
所以,这样就能理解,我们实际上是想推进社会的结构优化。当然橄榄型社会的形成,肯定需要很多条件,后面,我会具体分析这些条件。
中国目前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橄榄型社会,那么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呢?测量社会结构,也是对于社会学家提出一个挑战,怎样来测量社会结构呢?
中国大陆有十三亿七千万人,这个社会的调查测量并不是很容易。首先,我们得有调查测量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结构呢?社会学有很多种测量方法,社会结构也有很多方面,比如社会结构有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比如按年龄有老中青,还有性别结构,但是,社会结构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所谓“社会地位结构”,即一个社会是由什么样的人构成的?我们很容易理解上、中、下,有高收入,有中收入,有低收入,怎么测量呢?
社会学家比较了世界各国多种测量方法,归纳出了一种方法,是比较量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它原是英文词,叫International Socio-Economic Index(简称:ISEI)。这个指数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能给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打分,你为什么能打分呢?那当然我们是依据很多的调查资料、数据。
下面我们来看根据这种方法测量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图形。大家会说,这很奇怪啊,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呢?
这个大约是2005年,我当时使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做ISEI的测量,全国第五次人普查是2000年进行的。那么,大家会问你怎么打出的分数呢?需要将普查数据转换成ISEI值。就是说,在人口普查的数据里面,有每个人的职业的详细记录,根据职业记录转成ISEI值。那这样的话,需要做大量的数据转换工作了。总之,就是把人口普查数据,转换为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后来,将文章发表出来题目叫做《倒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结构紧张讲的是倒丁字型社会结构的社会后果问题。
最大的一组是谁呢?是农民,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了,中国社会存在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大体上得分23分值的农民群体人数最多,其他各个群组也有各自得分值。
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它的结构的基本特征告诉我们,就是下面这个农民层的人群基数太大。这个是使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做的ISEI地位值。
我们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测量社会地位,测完以后,也写了一篇文章来分析叫做《从倒丁字型结构变成土字型结构》,说明什么问题呢?
大家看到了,就是农民有明显减少的,那么农民到哪里去了呢?他们流到了社会其他阶层去了,总的来看,即使是土地字型结构,还是下层太大,这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社会还没有走到一个现代化的结构中来。
所以,如果说我们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可能非常深刻的一个问题是社会结构需要现代化,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前提是要求我们要完成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所以现在就能感到它的任务是非常重的。
大家会说,你来分析一下吧,这样的社会结构图形它说明了什么?它有什么问题?这样一个结构就是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差异太大,以至于社会交换都比较困难。
我们最近有一个问题叫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就是我们生产出很多很多产品,而没有人买,那我们就想,是每一个农民的商品太多了,他们真的不需要吗?也不是,农民肯定家里还是缺少很多东西的,他们还没有那个购买能力。于是,我们就思考,一个社会实际上它的中等收入层是有很高的消费能力的,但是这些阶层大部分是集中在城市里面去生活,所以就使我们认识到,社会结构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研究社会结构,更使我们能理解这个社会。
大家说,李老师你测量了五普和六普数据,你发现社会结构图形变化了,具体说发生什么变化了呢?那么我们发现,有四个变化是最突出的。
第一个变化大家看到了,从五普到六普,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农民从五普的63.2%变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46.49%,也就是说有16.71%的农民,他们转到其他阶层中去了。
那农民到哪里去了呢?我相信大家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头一个就叫“农民工”,农民进城打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术语叫“农转非”,什么意思呢?叫做“农业户籍人口”转成“非农业户籍人口”,或者叫“市民化”。
当一个城市扩张的时候,原来的农民变为市民。当然,这也是未来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叫做完成“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当然,还有一部分农民我们叫作“就地城镇化”,其实这部分农民没有离开村庄,但是你仔细考察他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了,他虽然还在农村,但是他从事的劳动已经不是农业劳动了。
现在我们看,乡村一些工业企业和产业发展也很快,这是一个大的变化,对吧?
从五普到六普,第二个变化,我们能看到体力工人,那么这部分人从哪来的呢?当然,该群体的增加,一大部分是农民工。
大家会有一个疑问?李老师你刚才展现的,农民16.71%转到别的群体之中去了,而体力工人、农民工,怎么才增加3.78%呀?所以我们要思考,从2000年到2010年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这段时间里,因为国企改革,很大一部分市民脱离了体力劳动。今天当我们观察在整个产业环节中,从事比较重的体力劳动的大体上是由农民工承担的,而过去这部分人,市民中也占很大一部分、城市户籍中也占很大一部分。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农民工其实替代了一部分原来城市里的人从事的体力劳动。
中国目前叫做制造业大国,产业的体力工作的部分还是非常大的,在未来的产业进程中还是需要相当数量体力劳动工作的。
第三个变化,与体力工人相比,另一种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呢,就显得迫切性更为强烈,我们叫技术工人工作。但是,大家会提出疑问,李老师,技术人比例怎么会下降?对,这个就是今天我讲课要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小轩3636
以下是从“七普”数据看出的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新特点:1.0至14岁的人口数量和占比较往年有所提高2.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占比双双下降3.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4.出生性别比开始向正常水平回归5.劳动力供给呈现数量下降、质量提升的特征
t苹果多多t
中文名称:马尔萨斯模型
英文名称:Malthusian model
定义:关于人口或种群增长的模型。它发现人口/种群成指数增长。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数量地理学(二级学科)
模型
通过主观意识借助实体或者虚拟表现、构成客观阐述形态、结构的一种表达目的的物件(物件并不等于物体,不局限于实体与虚拟、不限于平面与立体)。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