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蟹爪爪
“教学札记”写什么呢?许多教师都觉得无从下笔.其实,可写的内容很多. (一)教学中的疏漏、错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上,教师难免出现疏漏、错误.如果不及时更正、补充,就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正确的把握.上《可爱的草塘》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读到这句,学生发生了争论.有人认为该读mò,有人认为该读méi.我一时也疑惑了,宣布两种读音都可以.课后查阅辞海,发现“膝盖”指一个关节位置,说“没méi膝盖大”可以,说“没méi膝盖深”不太合理.而“没mò膝盖深”,意指水深淹没膝盖,比较合适.第二节课,我对学生作了说明.学生都准确掌握了“mò”、“méi”的用法.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之一.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发展运用知识的技能.笔者上完《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一课后,批阅学生作业,发现不少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不好,分不清何时用乘,何时用除.笔者反思教学过程,发现,课堂上,没有在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并判断单位“1”是否已知,从而选用计算方法这一环节上下工夫,导致学生对算理模糊不清.课后,笔者利用时间加强了分析与训练,学生作业大有好转. (三)重点、难点把握如何. 课堂教学如无重点,无主次,从头解说到尾,教学效率自然低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但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非易事.在教学《穷人》一课时,笔者抓住“桑娜”将孩子抱回家后等待丈夫回家时矛盾心理这段描写,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桑娜善良的心灵.但学生对人物内心反复斗争的矛盾心理理解始终不到位,读起来也显得干巴巴的.课后,笔者在札记中写到:“只有让学生设身处地,考虑桑娜当时的处境,才能真正体会人物的内心.”放学后,我布置学生具体描写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写得都不错,例如一个学生写到:“要是我不把这两个孩子抱回家,他们就会活活饿死.我怎能见死不救呢?可是,我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了.丈夫整天在海上打渔,还只能勉强度日.再加上这两个孩子,怎么活下去呢?这几年,丈夫身体越来越差.如果他知道我把他们抱回来,一定不同意.说不定,他会大发脾气.也许他还会揍我呢.可是任由孩子们饿死,那怎么忍心呢?不管了,先抱回来,慢慢想办法吧!”第二天,学生们再读文中的描写,感情很到位,对人物的理解也更深入. (四)教学方法合理与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用得好,能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用得不好,适得其反.教《草船借箭》时,笔者参考优秀教案,搞课本剧表演.由于学生缺少训练,又未能掌握人物特点,课堂上嘻嘻哈哈,弄巧成拙.课后,笔者总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才能取得满意效果.后来,笔者上《将相和》,又尝试了课本剧,但由于课前指导得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到位,效果就大相径庭. (五)处理问题是否得当. 善于运用教育机智,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变不利为有利,能真正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上《跳水》一课,笔者问学生:“孩子站在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上,他怕不怕?”有的学生答:“怕!”有的则答:“不怕!”我不慌不忙的问:“如果你站在这么高的地方,怕吗?”多数同学齐声答:“怕!”偏有一个高声叫到:“不怕!”我不满的看了他一眼,打了个比方:“假如在教学楼之间搭一根又细又滑的木板,你敢过去吗?”“敢!有什么不敢?”他又嚷到.我不耐烦的说了一句:“那就下课试试!”学生低下头,课又照常上下去.下课后,坐下来想想,自己处理得极为不妥.《跳水》一课教育学生遇事要冷静分析、处理,可我自己却没做到.其实,当时我可以表扬该学生勇敢,再让他找找文中有关句子,想想“孩子”是否也如此勇敢,问题不就解决了. “教而不思则殆!”愿反思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札记”.
人在驴途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注重精读能力的培养,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而单元的作文主题是“学习抒情”。在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后,再来看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就觉得在这篇文章的教学大有可为! 乍眼一看,文章是不难理解的,因此经过琢磨后,我把课文的探究目标定为:解决“抒什么情,怎么抒情”。这篇文章既然是“自读”课文,老师讲授不宜过多,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不足,我认为老师有必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那段历史背景中,才能认识到这份情感的厚重。 一、诗以动情。 首先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为导入的切入口,解读那种“有家归不得”的乡愁,时过境迁,但让人魂牵梦绕的依然是那份乡愁,而这份情对于战争时期的人们来说,对于作者端木蕻良来说,故乡更是一种美丽的痛!从而介绍端木蕻良的概况,并通过简短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沉痛的“9·18事变”。 二、读以悟情。 本环节通过听读、自读、小组合作朗读、等方式深入文本以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整体感知文本。听读配乐朗读,听读的过程中,圈画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让学生在了解内容背景的基础上再次深入感知文章。 然后,用最合适的方式来朗读自己喜欢文段。在这个过程,学生有的自读,有的读后,自发的地组织同桌对读或小组合作读,朗朗书声一时在课堂上响起。 接着,选择同学来给全班分享他们的朗读成果。在实际课堂中101班的同学较为内敛,其实不少同学可读得好,但总是羞于展示自己,于是我找了一组同学,每人展示自己的成果。而102班却是大相径庭,大家非常积极举手,表现欲望很强,而且很多同学找了合作的同学一起朗读,有的齐读,有的分角色读,在读书声中,在配乐声中,课堂气氛很不错。 在自由分享朗读中,发现同学们喜欢(或者说打动他们)的语句极为相似,集中在第一自然段的那一段排比的景物描写,以及第二段最后“对故乡发出誓言”的部分。虽然有的同学选的内容一样,但读出了自己的感情特色。 通过朗读环节,其实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文章的大体情感——思乡,并能用包含深情的语气朗读。以读悟情,无需老师多加唠叨,还给学生自主体会,在背景的铺垫后,把他们牵进了情感花园的大门,还得让他们自己走进花园闻其香呢。 而紧接着,就是要引导学生继续走进花园“赏其美”了。于是有了下面的环节。 三、析以抒情。 本环节,旨在探究“如何抒情”。既然刚才同学们已经明确了作者的总体情感,那这份总的情感,在抒情层次上有何不同,刚刚画起来的语句之所以能打动人,是用了什么方法?给我们写作有何启发?于是本环节安排学生精读全文,给自己喜欢的语句按提示做批注。 在教学中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出自己的喜欢的句子进行分析。有的同学悟性好,他们能够按着自己的感情体会,写出比较好的分析,也写出了自己的主见。 通过本环节的探究,分享交流了一些句子的赏析,也重点通过几个句子的赏读总结出几个抒情的妙招:1、精准用词。比如:“我的心还喷涌着血液吧”、“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2、善用修辞。例如:有比喻、拟人和排比,尤其这一课比较突出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第一自然段通过排比罗列故乡的景物,描摹了一个色彩斑斓而丰饶的土地画面,让人身临其境,增强语势,情感抒发得更强烈。3、寄情于物。每一个情感的抒发都是有所寄托的,如本文通过“土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在此过程中有刻画了故乡土地让人难忘的景象,第一段的排比句、第二自然段回忆春天和秋天的美好记忆……这些景物的描写饱含这情感,并让文章变得丰满自然。4、直抒胸臆。在朗读选段时,不少同学选择了最后一个自段的最后一个部分“我对土地的誓言”,因为此处是点题之笔,也是直抒胸臆之笔。本段用呼告式的抒情,笔锋一转,从前文的舒缓直接过渡到急切的呐喊,呼唤出坚定的誓言,此情严肃、认真、坚决、义无反顾,甚至愿为故乡牺牲一切,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无比热爱,也正是这里,情感达到了最高点,那种“喷涌”的情感,最终在这里爆发了!正是这种“直抒胸臆”为文章的抒情增添了浓烈的色彩! 最后,把所有的情感融为一体,再次全体分组合作配乐朗读文章,再次用我们的朗读为作者的情感“代言”。 第一 ,在时间把握方面,由于不是公开课,因此教学时间没有严格把控,尤其是自主朗读和赏析的时间,我给得特别长。 因为平时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有时老师布置了好几个任务,但时间只有三五分钟,有时候用听课者的角度来尝试,或许是我开了小差还是预习不充分,其实很多时候我是跟不上进度的。所以,我认为学生需要时间和空间去琢磨文章的内容,尤其是赏析词句,“太快”是无感的,因为内容不过如此罢了,只是你深入进去才能发现另一“境界”。尤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自主品读的时间我会给得稍多,导致一节课完成不了全部内容,也许跟“高效课堂”相违背了吧! 当然,“一节课上不完”肯定也存在操作上的失误的: ①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凑;②语言不够精炼、简洁;③没有重视布置预习。 尤其第③点,学生在不充分预习的条件下,只能完全在课堂掌握文章,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率。想起了前两周听过区教研室的徐荣木老师的培训,他提到“课堂是用来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的”,而能自主解决的尽量在预习时解决,他也建议专门用一节课给学生“预习”整个单元的内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之余,又能落实内容、字词等预习,这个尝试也未尝不可吧! 第二 ,关于文章的感悟,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会有个体层次的差异,有的学生感悟能力好,或者文科思维好,他所领悟的内容能比较丰富,比较有个性,我们语文老师是非常喜欢这种孩子的,跟他们上课毫不费力。包括许多名师的课堂,除了老师引导有方,还需要有学生的精彩发言让整节课充满“厚度”。 然而,有的孩子感悟能力没到达一定的水平,或者有的是“理科思维生”,他们的理解、感悟力还没能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效果。比如之前有一位理科很不错,但文科很一般的学生在理解“他十有八九是不会回来的”与其他人产生了分歧,他理解为“十有八九”就是说还有“十分之一二”的希望他是能回来的,所以他理解为“对于他的回来还是有一丝希望的”……刚开始我对他这样想,也是有点不解的,但他确实这样。 在102班的课堂上,在精读环节,就有一位梁同学直接说:“老师,我不知道喜欢哪些句子”,确实,对于感悟能力一般的同学,我们更不应该嫌弃,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有了对老师的需要。课堂上,我指导他说:“感性上找不到喜欢的句子,那就从方法上找吧!”我们之前已经学习过赏析句子的基本思路,学习了赏析句子的角度,可以先从写法上入手,找找句子的修辞、重点词或其他写作手法等,找出使用了特殊写法的句子,赏析句子内容的表达特点,再分析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回忆了方法,这位同学也能找出一些句子进行赏读。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大胆地承认这部分“感悟能力不够强”的同学的存在,因为他们才是初一的孩子,也因为他们才是我们这类公办学校的大多数。我们教给他们方法,也许是“功利”的、“应试”的,但只有以方法入门,才不至于漫无目的,才不至于摸不着路径。 最近看《这就是街舞!》,很多街舞界大神都可以精彩地Free Stlye,但如果不是有扎实的基本功,又何来的Free Stlye?阅读也好,作文也好,我们作为老师所做的无非就是给学生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待他们有一天成为大神级了,我们便来欣赏他们的Free Stlye吧!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