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36

圓滿如意妹
首页 > 英语培训 > 和机器人互动英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切尔西爱吃鱼

已采纳

siri怎么读英语?

1、siri”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si”ri”。

2、siri”中的si”的读音与西”的普通话发音基本一样。

3、siri”中的ri”的读音和字母V”的读音很像,但是比字母V的读音要轻和短促,此外,字母V的声调是第一声,而siri”中的ri”的读音是第二声,自己感受一下哈。

4、于是siri”的读音大概就可以读成西V”了。

5、siri怎么打开语音唤醒?Siri发音为:【'si:ri】,正确读音为:西瑞,容易读错为:蛇瑞。可以通过手机设置-通用-siri来打开此功能。

Siri是苹果iPhone4S应用的一项职能语音功能,它可以将iPhone变成智能机器人,可以与用户进行简单的交流与互动,在IOS6以上版本中已经支持中文了。

正确使用步骤:

1.打开自己的iPhone,找到主界面中的设置”应用,并点击进入下一步。

2.进入设置页面以后,在界面中找到通用”这一栏,并点击进入下一步。

3.进入到通用界面以后,找到页面中的siri”这一栏,并点击进入下一步。

4.在有关siri的具体参数设置中,我们找到允许‘嘿,siri’”这一栏,并将后方的滑块滑动为绿色来开启这个功能。

5.以后需要使用siri的时候,不用再去用物理办法一步步操作打开,只需要轻轻的对着iPhone说一声:”嘿,siri就可以直接唤醒siri为我们服务。

和机器人互动英文

187 评论(15)

缠藤小妖

英文单字「robot」,中文翻作「机器人」,这是个连国小生都知道的英文单字,但你知道中文「机器人」里面的「人」其实可能是多加的吗?

比较英文、中文单字的意涵后,可以显现出中西方国家对机器人 (robot) 的不同看法。

首先,让我们仔细看看在剑桥词典 (Cambridge Dictionary) 里面 robot 的英文定义 1:

a machine controlled by a puter that is used to perform jobs  automatically

翻成中文的大意是:由电脑控制、被用来执行自动化作业的「机器」。

然而,若现在要中国台湾人直觉想出一个机器人 (robot) 的样子,一般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多或少会包含跟人相关的特征,像是有五官、人型躯干、会说话,甚至是会有像人的情感表现等等。

所以中文单字中「人」的成分到底从何而来?或者说,英文中「人」的成分去哪里了呢?

Robot 在英文里事实上是一个新字,在 1922 年才第一次被使用 2。

此字源自于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 (Karel Čapek,1880-1938) 所编的舞台剧作品「罗梭的万能工人」 (R.U.R. 或作 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3, 4,恰佩克用这一字指称他剧中那些「可以替代一般人从事劳力工作、使人能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创造性事务的人造工人」。

剧中描述人类如何量产机器人、奴役机器人,最后被机器人反扑,甚至消灭的故事。

此剧对后世影响深远,奠定了我们对机器人人型外貌、成为人类奴隶的想像,以及机器人最终将发动革命、消灭且取代人类的恐惧。

在原捷克语中,robota 意味着「役使劳力、奴役」,接近英文中的 servitude、 forced labor 或 drudgery5。捷克语的 robota 和英文 robot 相同,定义中并没有「人」的概念。

也许这时你会想,翻译中有些许落差又如何?不管是说「机器人」、「robot」或是「robota」,用词虽然不同,但意境上大家脑中一样都是浮现同样的意义概念吧!

然而事实上可没那么简单。

语言不只反映了文化背景、特定的文化价值以及历史脉络,甚至可能形塑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目前已有相当多研究指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事物的观点、思考逻辑、甚至人格特质都会呈现系统性差异 6, 7,在心理学与语言学中称为「语言相对论」 (linguistic relativity) 或称「萨丕尔—沃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8, 9。

目前已有许多证据支持语言相对论的观点,例如,Tan 等人 (2008) 透过功能性磁振造影 (functional Mag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的研究发现,负责词汇搜寻的脑区——包含左后颞叶颞上回 (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 以及下部顶叶皮质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 ——在色彩辨认的作业中出现明显的活动,表示我们即使是在做一件和语言无关、无需语言表达或理解的事,语言区大脑仍参与其中 10。

然而不同母语使用是否直接且独立地造就不同思维方式,这仍是学术界持续争论中的议题 9, 11。

先不论语言使用是否是不同思维模式的一个「因」,不管它是直接或间接地框架了个人知觉世界、与外在互动的方式,语言都在人类认知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反映了一个族群认知世界的独特 观点 10。

例如,中文所说的「孝」在西方国家就没有直接对应的概念跟词汇,对于母语中不存在的词汇,不仅仅是难以翻译,甚至是难以理解与感知。

回到对于「机器人」这个概念的用语差异,robota 和 robot 二字,强调的都是其 功能性、工具性 ,但在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华语国家,同样的词汇在翻译中都 被放入了「人」的面向:

此点差异不仅是反映在用字、用词上,有不少研究者根据问卷与质性研究发现,亚洲国家(包含日本、韩国、华语国家) 对于人型机器人的接受度比英美国家高 ,也偏好机器人有基本社交技能、有同理心,倾向认为机器人是有自主问题解决的能力与弹性。

相对地,欧美国家的受试者倾向于看待机器人仅仅是服从命令的机械构造,着重其功能性而非社交性,并认为家用机器人无异于高科技 的「家电」13-15。

简言之,亚洲国家的人倾向视机器人为「对象」,而欧美地区的人倾向将其当作「工具」或「物件」。

当然,此处的重点决非想把中西国家对机器人的不同态度归因于用语、翻译上的差异, 字词使用较可能只是思想与文化体系的一个表征,而非促成文化差异的唯一推手 。

况且,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是由相当繁多且复杂的因素交互影响产生,从个人成长历程、媒体接触,到教育、社会、文化等各层次的影响。也因为如此,文化差异应被视为一动态的现象,会随世代演进而有所不同 7, 12。

在当今世界地球村的环境中,国与国之间的资讯流动几乎已无界线,国家间、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已经没有过去明显, 某方面来说,个人层次的影响因素,如个人过去与机器人的互动经历,可能比文化差异更能解释我们对机器人的不同接受度与态度 12, 16。

然而从机器人设计、制造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可能客制化所有机器人以符合个人需求与期待,文化背景仍是一项值得考虑的系统性因素 17。

在学术与研究领域,不仅是对机器人的看法可能存在文化差异,其他面向的问题也都可能因 受试者的文化背景 而有不同发现。

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时常被提出并质疑的一点,便是受试者代表性的问题,多数在大专院校实行的研究计画均以大学生(也就是有基本经济能力、受高等教育的人)为研究对象,而发表于顶尖国际期刊的学术论文则是以西方白种人为对象的研究占多数,就此形成了所谓的「WEIRD populations」 。

即 Western 西方的、Educated 受过教育的、Industrialized 工业化的、Rich 富裕的、Democratic 民主国家的族群18。

顶尖科学期刊通常扮演着推进人类科学知识的引领性角色,若研究发现大多来自特定族群,很容易对该领域有偏误的理解,尤其是在心理学、社会科学领域等研究人类行为、认知、主观感受的学科 18。

上述针对机器人看法的跨国研究也显示出,看似简单通俗的概念,不同地区的人也可能有不同价值观。因此,不管是研究者或阅读者,都须谨慎于各个研究可能的限制、所回答问题的广度,不应过度类推、夸大研究发现 19。

生而为人,不完全相同即是我们的共通处,不管是个人层次、家庭层次、社区层次, 至文化层次,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常态,也因此评价、思考事物时,须以一个更宽广、更全面的角度加以探索,否则将被自身所在的视角限制住了。

究竟机器人 (robot) 应被视为对象或是物品,并没有一定的答案,端看使用者期待什么,以及使用的场域需要什么。

机器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是相当多元的,像是陪伴型的社交机器人、功能性的服务机器人,以及用于自闭症的治疗、复健机器人 20,相对地, 人们看待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也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与观点。

只要是能促进生活便利、达成设计目标、满足特定需求的,视机器人为互动对象也好、使用的工具也好, 都能促成有效且良好的人机互动 (human—robot interaction)。

14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