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疯子的风筝
唯有良心不能从众出处是杨绛的《杀死一只更知鸟》,唯有良心不能从众这句话是这本书中的1】《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开展审判,作者特旁听了审判现场,围绕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集结成本书于1963年出版。 书中提出“恶的平庸性”,并且指出犹太人顺从的登记自己的财产、有序的登上通往集中营的火车,排着队进入毒气室,这种顺从,是大屠杀的帮凶。本书一经面世后迎来大量的恶评与误解,因为:“恶的平庸性”这一观点太过于超前,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相悖,当时大众普遍认为艾希曼之流都是冷血毫无人性的恶魔,而“恶的平庸性”这一观点指出:他们既不凶残也不是恶魔,执行命令的他们不是愚蠢,而是一种放弃思考的状态,而这被认为是为大屠杀中的刽子手脱罪,但作者并没有否认艾希曼可以逃过审判,属于对作者观点的误读。另一方面而对犹太人的指责则让她众叛亲离,毕竟作者自己也是德裔犹太人。不可否认的是犹太人在屠杀中部分人迫于压力选择帮助纳粹,虽然这是客观事实,但由一名犹太人站出来指责同胞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这一事实太过于尖锐。 2】面对大量针对《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的恶评与误解,作者把生命中最后十年的讲演、报告及随笔合并出版了《责任与判断》,作为自己观点的详细阐述与补充。《责任与判断》一书中,作者提出一个贯穿全书的质问:在大屠杀中,个体是否真的没有选择权?在屠杀机器中充当零件的被告是否真的无罪?是否贯穿上级的命令就意味着自己不该承担责任?作者的观点是:我思故我在,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可以思考,思考不是某些人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思考,只是他们放弃、逃避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他们选择当一头快乐的猪而不是痛苦的人,这种逃避的选择不能为他们逃避责罚。3】本书是《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书中收录中研院研究员蔡英文专文导读,不是那个蔡英文,这位写导读的蔡先生已经过世。而本书的译名中的“平庸之恶”也引起争议,有观点认为这种译法曲解了作者对“恶”与“平庸”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一种没有目的的恶,而不是平庸导致的恶,所以书中观点可以理解为“恶的平庸性”。以下内容夹带私货,理性阅读关于个人理解 《反抗“平庸之恶”》:1】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们有罪吗?当然,他当然有罪,且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他同《朗读者》里的女主角一样,他们本可以把枪口抬高一寸!其实不需要就大环境、社会因素、教育水平、个人性格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