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红葉
导语:众所周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所以教师总要想尽法子让课堂活跃起来。可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却发现,有时一动起来,就难以收住纪律,全班一下子乱成了“一锅粥”。
一、加强课堂纪律
课堂上最可能出现的情况会使一些老师头疼,甚至于课都无法进行下去,如:同学之间交头接耳、东张西望、迟到、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有时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无精打采,注意分散,情绪多变,打瞌睡等现象,更有甚者无视教师的存在,嬉笑、打闹等违纪行为发生。因此,课堂纪律要加强尤为重要,课堂纪律就是一定要保持教室的学生能有学习的氛围。
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指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专心获得授课信息,在紧张而深刻的思考中,注意力集中,而课堂里听不到教师的呵斥声,看不到僵局,学生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
其次,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中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之教师适时点拨,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动中有静,努力保持课堂纪律不涣散。
最后,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的自觉纪律是一个长期培养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有时是习惯养成,有时是自我控制能力差,虽说这种行为应当受到批评,但在课堂里的学生各具特色。
在教学中随时都有突发事件,诸如: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听课,突然有人在角落里笑了一下,有故意互相扮怪相,有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有答非所问等等出其不意引起学生哄堂大笑的,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一味地指责批评会适得其反,反而出现僵局,不但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教师本人也失去信心,导致课堂纪律难以维持,如果教师在处理这种突发状况,保持心里冷静,适时机智地处理引导他们,从他律逐渐过渡到自律,有必要地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他们正处于好动、捣乱,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又具有挑战性的年龄,如果教师在课堂中随时都能从“假如我是学生”出发,去思索去行动,做到将心比心,尽量改变教育教学方法,避免使用讽刺、挖苦、嘲笑和体罚等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中形成接受教育的最佳心理状态。
二、善调节,努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作为二十多年教龄的教师,深知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地、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使学生全身心地关注课堂教学而不至于分散精力去违反课堂纪律。
1)善于掌握学生的情绪
十五六岁的孩子违反课堂纪律是难免的,也是每一位教师都能碰到的,可是有的教师却习惯用大声制止,指名批评,甚至于抓头发,拉耳朵,丢粉笔头,罚站等办法来对付违纪学生,虽然这种办法只能暂时引起违反纪律学生的注意起到一定作用,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又引起班里其他同学的关注和小声议论,导致课堂失控,学生注意分散等后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纪律保持良好,教师就要了解学生心里,对他们多观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肯定,多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这样很有助于管理课堂纪律。
2)加强教学方法多样化,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教师也要费一番心思,在教学上多下功夫,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教师讲的内容,提问问题与学生的看书,回答,做练习的实践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实例的生动性。
3)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简洁明了
掌握学生的原有水平,适时调整进度,把握难度。
4)在教学中要不断地给学生留有悬念或种种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追随教师获得求知欲的满足。
总之,课堂纪律的维持,是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的维持也是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崔若若11
新课程教学是强调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技能外,还要熟练应用课本所传达的信息,增加文化积累。新课程标准就是当前的教育的方向标。课堂上学生应是主体。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的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参与课堂,积极的让自己的脑细胞活跃起来,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人。真正的课堂规范包括教师规范和学生规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双方做到自己的角色,完成自己的使命与任务,课堂的规范就已实现。第一:教师应成为引领学生思维的主体。每堂课前,教师的备课充分是首位的。每堂课只有40分钟。如何把课堂的结构分层次,时间的合理安排,重难点的要提开讲模式,都是作为教师考虑的首要任务。把握课堂的整体节奏,改变曾经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每个教学任务的完成,想出各种有效的方法,并且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问,学生答,是非常传统的调动思维的过程。作为教师,可以大胆的采用,学生讨论,学生提问质疑,教师来答。这似乎是教师的任务少了,实则不然。正是这样的讨论环节,学生的脑细胞被调动起来,大胆地去想了问题的根源与解决办法。正当学生解决问题出现受阻的时候,老师作为调动学生思维主体的角色开始了。这也就是我刚刚提到的教师备课充分是首位。因为学生的一些质疑情况你是不曾预知的,只有当教师的准备工作非常充分,才能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课堂结束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的在学生心中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因为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积极独立的解决各种问题。第二: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任务型教学的效率。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安排要提前做好安排。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课本中各个模块的任务型教学。作为教师,安排好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模块学习的程度目标。注重学生的课堂理解与参与。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上从听,说,读,写的四个方面提高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各个模块学习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要把握好。加强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的多说,使学生多去表达自己的认知。真正地充分协调好这四种能力,使学生真正融合到课堂中来。听,注重学生审题,原文信息的加工,排除错误选项等的能力。敢于大胆尝试非选择性的试题,比如说听力原文的填空,听力原文的复述。环节不要太多,做精做专就好。说,时间可以稍多,表达能力很关键。鼓励学生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机会。读,读是把手中的模块学习任务,有声思维的调动大脑,读的过程当中,要有指令性的任务目标,带着问题去读,效率会更高一些。写,这个环节是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书面体现,是直观思维看到的。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写,完成模块学习的目标。书写内容要规范,卷面要规范等等。第三:从学生的行为规范上。教师要起到督促,引导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深知每堂课的课堂效率最高的时候是课堂的开始,学生的疲劳期是课堂的即将结束的时候。行为规范是保证学生课堂效率的前提之一。学生的坐姿端正,握笔姿势,眼神互动,做笔记的神态,语言的互动等等都是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教师的任务是督促好自己的学生,可以运用提问,任务型教学,分组讨论和一些奖励机制的办法调动课堂,使学生重新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上来。真正做到课堂效率的提高与任务型教学的完成,总之,在新课程教学的目标下,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思维的主体,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任务型教学的效率,且在学生行为规范的督促方面,教师要起到督促,引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