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5

扶阿婆过马路
首页 > 英语培训 > 小学英语abcd教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幽深的猫巷

已采纳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掌握英语已经成为衡量新世纪人才能力的一个标准。家长为了子女在今后能成为社会竞争中的强者,从小就多方面培养孩子。学习英语则成为这多方面的首选。 学习英语的重担落在了学生的肩上,引导学生学好英语的重担就落在了老师的肩上。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懂得: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直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要想引导小学生学好英语就应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手。ABC特有的“兴趣教学法”,就是从兴趣入手,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主动、积极的学习英语1.要每天听磁带,同时跟读,练习听力同时纠正发音。2.跟读同时要让孩子有意识的大声读,及背诵。可以给孩子把他背或者读的录下来让他听以便下次更好。3.背单词,短语也是必要的否则没法应用。一边背一边写。4.背单词以前可以让他先学音标有利于背单词。有集训班可以让孩子参加。5.可以让孩子看英文版动画片,学英文歌曲。最后,由于没有环境,学好一要靠兴趣二要靠毅力坚持。祝你成功。

小学英语abcd教案

83 评论(8)

shchengzhang

张金秀(北京教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一、教学目标的定义及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从教学目标的层次来看,教学目标可分为宏观(即学校教育目标)、中观(课程目标)及微观(单元或课时目标)三个层次。对广大教师而言,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微观教学目标,即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从国际教育研究领域来看 , 教学目标可分为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三类。我国在教学目标研究和实践方面深受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和加涅的目标模式影响, 历来以行为目标为主。在行为目标体系下,微观教学目标被定义为“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设计者开始任何教学,设计以前必须能回答的问题是“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 ?”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是导学,即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导教,确定教师的教学步骤、环节及教学活动,减少教学的随意性;以及导评价,即目标为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二、实践中教学目标表述和制定方面出现的可喜变化(一)目标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表述往往是诸如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following new words…”,或者是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listening material” 这样一些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的语句,在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教学目标的表述主体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描述,如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can/will be able to do …”这样的转变体现了教师教学中心的转移,即从关注自己的教的效果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面的教学过程设计和评价设计提供了方向和依据。(二)目标维度由双基转为多维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重视双基,目标确定和表述只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尤其重视语言知识目标中的词汇和语法目标,结果导致学生机械记忆大量词汇和语法规则,却无法再真实情境下运用。进入新课程以来,三维目标框架或英语学科饼图目标框架进入英语教师的视野,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师生互动更有意义,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重视和发展。(三)行为动词由抽象转为具体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表述常常使用“掌握”、“了解”这些笼统而抽象的动词,使教师很难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影响下,教师们开始用具体、可检测、多层次的行为动词来表述目标,如“学生能够听读、认读、说出以下词汇”,“学生能够运用下列句型描述他人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等。在这些具体的行为动词的指引下,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监控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以及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上三个方面是实施新课程以来英语教学目标方面呈现的可喜变化。这些变化在帮助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发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就教学目标问题也存在着一些困惑,急需课程专家和教师培训者的重视和指导。二、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解决(一)教师们的教学目标意识亟待增强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教学目标起着导学、导教、导评价的作用(孙鸣,2004 ),因此教师在课前做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也应该不断根据学生的现场生成诊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根据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究其根本,这种意识背后的理念其实是希望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要重点考虑“教什么”、以及“教得怎样”,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得怎样”的问题,对教师把握教材和学情的能力、课堂驾控能力等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们在课前做教学设计时往往直接根据教材内容进入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最后才来设计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们更加关心的也是如何按计划实施自己预设的各个教学环节和活动,所以不管学生学得怎样,都要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教师意识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秉承的理念是重点考虑“怎样教”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们往往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直接等同于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从教学设计的操作序列出发,即学生需求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案的确定和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确定(张金秀,2008 ),“教什么”是比“怎样教”更加上位的概念。只有确定了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过程是为目标服务,才能保证高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们首先需要增强教学目标意识。(二)三维还是五维——目标的维度框架应该体现学科特色国家关于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概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英语学科课程专家根据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特点,将三维目标细化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项,以饼图形式呈现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教育部,2001)。两种目标体系的并存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惑,在设计目标时是依据三维还是依据五个板块?教师们往往听从学校或教参的意见。于是各学校依据自己的理解为教师们规定了教学目标的表述维度,结果各不相同,有的学校要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有的学校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 / 德育三个维度设计,有的学校则更为简单地要求英语教师从知识、能力、其他(对“其他”学校的解释是有就写,没有就不写)来设计教学目标。在这些纷繁多样的教学目标维度框架面前,教师们很难判断,失去了深入分析和把握目标的动力和方向,索性人云亦云,学校让怎么写就怎么写。僵硬、死板的教学目标失去了对教学的指导性,目标与过程分离,如有教师对北师大五年级上册 Unit4 Mocky's birthday 所确定和表述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能够借助图片读懂故事,分角色朗读故事。2. 能够正确听出、说出、理解并认读故事中相关词汇、句型、月份(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季节( spring, autumn ),以及询问及回答生日的表达法。3. 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故事中搜索有用信息,根据图片和主要词汇的提示对故事进行简单复述。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谜语、师生对话、回答问题、图片排序、填写信息卡、true or false 、图文匹配、带旁白的表演故事等活动,从整体至部分理解、学习故事。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故事学习的快乐,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要关爱朋友和家人。从这个教学目标来看,简单套用三维框架并不适合英语学科,因为其中的过程方法目标 常常会被 老师们理解为教学过程,同时该框架遗漏了英语学科重要的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最后落实的还是只有知识和技能目标。改进策略:要遵循学科特点,统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维度框架,即按照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进行确定和表述。这与三维目标框架并不矛盾,笔者认为,英语学科教学目标的五个板块并不是五维目标,而是根据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科特色对三维目标的细化,如将过程方法目标细化为学习策略目标,将文化意识从知识技能目标中分化出来凸显和强调,为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了更为具体和符合学科特色的操作框架。当然,由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并不要求每节课同时具备这五个方面的目标价值,但教师还是要根据这一框架尽可能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教学目标价值,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和高效。根据这一框架,笔者为上述北师大五年级上册 Unit4 Mocky's birthday 第一课时的教学 案例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语言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听懂关于生日话题的小故事,并能够分角色表演故事;语言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初步综合运用关于季节、月份的词汇( spring, autumn, summer, winter, January, February, March ,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以及询问和回答生日日期和年龄的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in …How old are you? I'm … years old) 进行相互交流。学习策略目标:学生能够学会利用网状图记忆关于季节和月份的词汇。文化意识目标:学生能够知道在西方文化中生日礼物要当时打开看并致谢。情感态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生日日期,并在其生日到来时给予英文祝福。从上述目标表述来看,小学英语教学中最核心的目标还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目标,其他三项目标是辅助性目标,但它们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人文的情境和背景,在课堂教学中也十分重要。三、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应遵循的依据问题框架确定后,教师们面临的问题便是对教学目标中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合理确定。下面笔者将结合英语课程标准和案例,提出几条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以帮助教师们进一步明确思路。(一)要以单元为长度分析教材,确定基于单元的课时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小学英语教材都是以单元为主线设计的,基于对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考虑,单元中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往往较为简单,如一个小故事,一段小对话,或甚至几个单词。但教材编写者是在单元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编写这些教学内容的,意图在整体把握下强调单个课时的不同重点。然而教师们在分析教材时,往往只关注单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并围绕单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孤立地进行教学,认为单个课时教学目标的简单叠加就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这样的目标定位会导致教学情境单一,师生的教学枯燥乏味。如笔者听过的下面一节课。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 Unit 10 What color is it? 中第二课时的词汇课。教师在课堂上利用颜色卡片和物品卡片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操练 red, blue 等 16 个颜色词,以及 What color is it? It ' s … 的单个句型。在课后与教师交流时,教师说自己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就是学生能够说出 16 个颜色词,以及能够运用 What color is it? It ' s … 句型问答关于颜色的语句。但笔者翻阅教材,发现本单元出现的句型还有 What are they? They are … 以及 How many … are there? There are … 的句型,以及诸如 butterfly ,bear 等的动物单词。笔者于是问任课教师,为什么不同时操练一下这些句型和单词呢?教师说这些句型和单词上节课就学过了。于是笔者又找了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各两名学生做了简单的问答,结果只有优等生能够听懂问句并进行回答,其中“they”和“there are”还用得不熟,而中等生和学困生都需要笔者将问句翻译成中文。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学过了”一定不意味着学生就“学会了”。也就是说教学目标不是靠单节课就能够实现的,而应该是在单元内、甚至学期和学年内不断滚动和复现,螺旋上升从而形成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要“用 70% 的旧知滚动 30% 的新知”(李静纯,2001 )。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在考虑教材上的教学目标时,要做单元整体分析,同时考虑新旧教学目标的联系,尽可能复现旧的教学目标,同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而不是仅仅围绕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二)要基于学生已有水平确定恰当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体现的是学生学习前后知识与技能的变化。因此,除教材之外,学情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另一个重要依据。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对照教材上的教学目标把握学生在这方面的已有水平,然后根据学情调整教材教学目标,制定合理恰当的教学目标,实现外语教学上的“ i+1 ”原则。在这方面,理想的状况是教材上的教学目标切合学生的已有水平,教师只需对教材目标稍作调整就可以进行教学了。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各地区小学英语开设状况各异,有三年级起点,也有一年级起点的,导致教材的难易程度不一。如有的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而中高年级使用的教材是三年级起点的教材,导致教材上的教学目标明显低于学生的已有水平。再加上现阶段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重视,普遍给孩子报社会上的英语辅导班,也导致孩子们的水平高于教材上的教学目标水平。如下面这个教学案例(岳蔚,2005 ):在教PEP教材( Book 2, Unit 4 )中关于动物那一课时,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单词 dog, monkey, duck, panda, cat, rabbit, pig ;学生能够听懂会做 Act like a dog/monkey … , 同时巩固所学单词。整节课的教学气氛热烈,笑声不断,师生互动频繁,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课后调研中,一组数据引起了听课者的注意,全班 54 位同学中,对新授内容课前就已经掌握的有 47 人,课后掌握的有 52 人。也就是说,一节 40 分钟的课,只实现了 5 位同学的语言进步和发展,大部分同学只是将已会的知识技能又温习了一遍,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不是太低了。类似这样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育基础较好、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还是较为常见的。比如笔者最近参加过的某区评优课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普遍低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通过对三至四名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并根据其水平拓展或降低教材教学目标。如上述案例中,基于学生的已有水平,语言知识目标还可以增加 toy 这个词,以及两到三个动物词汇,如 bear, turtle 等,语言技能目标还可以再拓展为用 This is a ... .It's yellow/red.等句式描述动物玩具。(三)要结合语料将宏观和具体的情感态度目标相结合,并在教学中显性或隐性渗透。情感态度目标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英语课程标准对二级情感态度目标描述是1 )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背歌谣、唱歌曲、讲故事、做游戏等;2 )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从该表述来看,学生个体的兴趣培养和自信心建立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十分重要的宏观的学科教学目标。同时,课堂教学还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即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而这方面最好的方式是结合语料确定适切的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然渗透。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情感态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上出现了三种误区,需要纠正。一是教师普遍通过趣味性活动和多元评价关注学生集体的情感态度,但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个体情感态度的关注。如笔者在一次听课中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不断地随机叫学生回答问题或读单词语句。当叫到一个小女孩回答问题时,小女孩的浓重鼻音明显说明她感冒了,但教师并未理会。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该女孩又被叫到两次,而每次教师只关心她是否回答出问题了,对她感冒这一事实始终视而不见。显然该教师忽略和失去了师生交往中重要的情感交流契机,若教师能够在第一次叫小女孩回答问题时就关注到她的感冒,到她身边问两句“ Did you catch a cold? ”这样的话,一定会增强小女孩对学校、教师、学习的积极态度。因此,建议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孩子个体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目标方面的第二个问题是情感态度目标与语料话题脱节,无法自然渗透。如笔者听过的一节课中,人教社新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 Unit 4 We are going to the Great Wall ,Lesson 24 一课中,教师设定的情感态度目标是通过地球关灯一小时的活动和本课以水瓶卡片为评价的方式,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地球的意识。而这篇课文是一篇关于询问和回答假期去哪里旅游的对话,与节约能源、保护地球毫无关系。牵强附会的情感目标对学生来说只是说教,达不到效果。在分析了语料内容后,笔者与授课教师将这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感受不同国家的旅游特色,有通过旅游了解世界的愿望”。情感态度目标方面的第三个问题是目标达成方式。随着人们对德育目标的重视,教师们普遍拿出课上最后五分钟时间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如上述案例中,教师用了最后 5 分钟时间和学生讨论世界关灯一小时的活动,并组织学生唱了一首题为“我们的世界”的英文歌曲。在课后访谈中,教师提到这个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达成“学生能够提高环保意识”的情感态度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前文已分析了其不合理处,并作了修改,这里要反思的是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方式。情感态度目标作为外语课上的隐性目标,其达成方式可以是显性的,即组织学生讨论某一种情感态度,但这种单纯为情感态度目标服务的活动不应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更多是依靠隐性的方式来渗透实现的,即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地结合语料自然渗透情感态度,让学生多通过体验、换位思考等方式感受某种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在这种情感态度方面的感悟。如在上述案例中,确定了“学生能够感受不同国家的旅游特色,有通过旅游了解世界的愿望”的情感态度目标后,教师首先可以在导入环节询问学生的旅游经历:Where did you go last winter vacation? How did you feel? 引发学生对自己美好旅游经历的回忆。其次在输出环节,可以结合语料提出任务: They are going to the Great Wall. How about you? May Day holiday is coming. Make a travel plan with your partner. You can go to any countries you like. 让学生在做旅游计划的过程中去想像、憧憬,自然会激发其通过旅游了解世界的愿望。(四)要尽可能挖掘教材文本语料中有的隐性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并将其显性化。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本语料并不一定同时具备五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价值,但教师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学中的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程晓堂,2003 )。同时,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育部,2002 )。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挖掘教材文本语料中有的隐性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并将其显性化。如人教社新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Unit 3 My father is a teacher 单元中第 17 课,教材设定的新授单词有 fireman, policeman, policewoman 三个词,从学习策略目标价值分析,这三个词都是合成词,教师可将本节课的学习策略目标设定为对合成词构成法的初步感知,培养学生今后遇到类似词形时根据构词法进行猜测的意识和能力。但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从三维目标角度设计教学目标的教师只将这三个词作为新词进行孤立的处理,并未给学生提供获得学习策略的契机。教师缺乏学习策略的意识,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自身没有受过相应的学习策略训练,缺乏学习策略知识,因此也就缺乏对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的能力。建议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中要将强对教师这方面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够有文化意识目标,但文化意识特色突出的课文,完全可以进行文化意识目标的设计。如北师大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 Unit 9 Day and night 单元第四课时 A happy day 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一篇关于 Ken 和 Ann 的周末生活的小短文。根据这个语料,可以将文化意识目标设定为了解中西方儿童周末生活的异同,开拓孩子们的视野。综上所述,教师一定要在理解教学目标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研究教材和学生,制定合理、适切的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四、教学目标的表述(一) ABCD 原则A 对象( audience ) ---- 写明教学对象B 行为( behavior ) ---- 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C 条件( condition ) ---- 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 程度( degree ) ---- 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和程度范例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U1 ,L3通过对话学习,学生能听懂关于职业的简单语料,并能简单询问和回答关于职业的简单问题。(二) SMART 原则• 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alistic• Timing(三)动词多样化原则知识目标:说出、拼写、读准、认识、了解、熟悉、学会使用、运用、理解和领悟、表达、掌握技能目标:讲述、朗读、复述、背诵、描述、获取、写出、听懂、表演、演唱、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乐于、有 …… 的愿望、尊重、爱护、珍惜、养成、敢于、辨别、欣赏(四)供参考的教学目标表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Unit 4 ,L1Main task: 学生能够根据图片带感情地朗读或表演故事。1 .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和听懂关于物体方位的小故事;2 .学生能够听懂和说出以下词汇:in, on, under, behind, in front of, nut, squirrel ,ground;以及句型 Where is it? It's…. ;3 .学生能够通过图片联想记忆单词;4 .学生能够了解 nut 包括很多干果;5 .学生能够积极评价他人的帮助,并有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

228 评论(12)

小璇璇APPLE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小学三四年级英语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一、教学内容

Unit 1 Blouses and Jeans

二、教学目标

1. Work with language, sing along and fun with English.

2. Vocabulary: hundred, jacket, socks, coat, sport shoes, sweater…..

3. Sentence structure: NUM and MUM is NUM. How much is are……?

三、教学重点

能听懂并认读有关衣物的英语名称,能看图用简单的英语来描述衣物。

四、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理解、朗读甚至背诵对话:能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具、学具

tape, pictures

六、教学过程

Organization

To greet each other and then sing an English song: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Revision

1. Review the picture of clothes in oral:

What’s it? It’s a ……

What’re they? They’re ……

2. Review the Dialogue A.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say:

3. Point out the project of this lesson.

Presentation and exercises

1. New words: hundred, jacket, socks, coat, sport shoes, sweater……

2.Work with language:

1) Practice orally, and than complete the dialogue.

2) Make new dialogues in pairs, and ask some pairs act out in class.

3) Listen to the tape and write down the prices.

3.Chant:

I like birds, I like shirts. I like the skirt but it’s hers.

4.Fun with language:

1) Listen and learn the song in P4.

2) Listen and color the clothes. (This can be done after school as homework if time is limited)

Pro-task

Summary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听、说和认读本课的主要词汇:chair、desk、what、this,以及句型:What’s this? It’ a……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就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询问和识别,能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chair、desk、what、this,以及句型:What’s this? It’ a……进行英语口语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和运用What’s this?/ It’s a……进行交流。

三、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若干张头饰等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up

1、Greetings

T: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What’s your name?/…

2、Sing a song 《Please stand up》

Step 2 Leading-in

1、Listen to Part 1

老师出示三个不同的头饰,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头饰。

2、Listen and repeat

让学生听后去模仿录音。

Step 3 Presentation

1、Teach the new drills.

⑴出示chair的一部分,引出新单词“chair”

c-h-a-i-r It’s a chair.

个别S读,展示自己的书包 组内击掌传递

⑵出示desk的一部分,引出新单词“desk”

d-e-s-k It’s a desk.

(以同样的方式教授其它单词)

2、突然出现dog的叫声)Xiyangyang: Oh, what’ this?(板书)

S:It’s a dog.

Step 4 New text

T: Amy’s little brother, Tom, he has many many questions to ask Amy. Let’s have a look together.

1、Listen and point.

2、Read after the tape.

3、Read after T

4、Group work: role play

Step 5 Consolidation

1、Pair work : role play

2、Game: Clap and say

四人一组,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四人有节奏的边拍桌子边说“What’s this?”,由第一个S开始四人轮流指着其中一样物品来回答“It’s a …”, 不能重复,直到把所有物品都说一遍,没有跟上节奏或回答不出来的S被其他人刮一下鼻子。

3、Chant

⑴Listen and say

⑵Say and do

Step 6 Homework

抄写本课单词(每个4遍),并熟读课文3遍。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动物的一般习性之后,所设置的一部分巩固操练的内容。课文从听、说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前一单元的理解,并进行升华,使学生能够结合本模块的核心句型、结合情景内容替换其中部分信息。

学情分析:

经过Unit1的学习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一些关于动物的喜好的表述方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对动物世界的一些奥秘会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准确运用“like”与“love”。

2、掌握句型:They love ...、What are they/is it? Do...like...?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及学会在情境中理解词语的不同意义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2、培养学生大胆展示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准确运用句型:They love ...、What are they/is it? Do...like...?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及学会在情境中理解词语的不同意义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 、播放歌曲《Old Macdonald has a zoo》

2、提问What is your favourite animal?

3、出示动物图片,提问动物名称。

二、Presentation

1、教师扮作动物园饲养员,出示实物图片若干“水、竹子、鱼、太阳、阴雨”等,给动物分食物

2、扮演熊猫引导学生区分“like”与“love”。

3、出示天气图片,通过对天气的喜爱程度,引导学生运用“like”与“love”。

三、Practice

1、听活动一录音完成动物特征和喜好表格。

2、依据表格进行谜语创作。

四、Consolidation

1、播放录音,让学生体会语调。

2、引导学生小组设计一组就动物习性进行的谈话,用准确的语调展示。

五、Summary

引导学生整理本模块内容,介绍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Module7 Unit2 Pandas love bamboo。

Snakes love the sun .

What are they? Elephants like the water.

They are... Pandas love bamboo.

Dogs play with children.

Cats like fish.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 温故知新回顾:H It’s birthda.

2、情感目标:

a) 小组互助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b)通过知识小竞赛锻炼竞争意识。

c) 学生勇于提问,敢于提问,同学之间不耻下问。既培养学生的疑问精神又培养学生的谦虚态度。

3、能力目标:

a) 制作动物卡片,如龙---dragn, 风筝---ite等,学生动手的同时又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实践能力。

b) 积极回答问题,通过前想后思的串联,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

Is it a dr? ( dr 可以替换为1-7 模块所学过的重点词汇。)

es, it is. / N, it isn’t.

学生能把此句型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

难点词汇dragn, ite的发音和拼写。例如学生经常性的把dragn 误读成/dragɡn/。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单词卡片,学生小制作,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复习

火车结队

1) 26个字母。

2) 回答问题。

Step 2: 知识呈现、小组互助、当堂检测等

看图认识新单词。龙---dragon 风筝----kite

What’s this? It’s a book. Is it a pen? No, it isn’t.

Help 用词的模拟环境。I don’t know.

3. 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猜课文大意,用汉语模仿。

4. 听音校正发音。

5. 让学生读,发现学生的发音问题并校正。

6. 教师讲解课文重难点,然后领读。

7. 学生拿着自制的风筝,分角色表演课文。

学生用所学过的单词套用句型Is it a dragon?

Yes, it is. / No, it isn’t. 表演。

8. 当堂检测。

9. 课后作业。

六、教学反思

孔夫子有言:三思而后行。教学活动进行前教师要做好备课,设计好教学环节,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做好了这些工作,教师才能游刃于课堂内外。用教学,准备的工作会更多,经过深思的准备能更好的利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比如今天的Is it a dragn? 首先我从网上下载一张龙的图片作为ppt的第一页。我会问孩子这是什么,孩子自然会说:龙。通过图片引出课题:Is it a dragn? 然后展示各种不同的风筝图片,引出单词ite。从图中选出一张带有龙的风筝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猜测本课的故事内容。中所用的图片不仅仅只为呈现单词而图文并茂,更是要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循循善诱,贯穿整篇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学生日常活动的六个单词和词组。

教学难点: 对新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 nine o’clock. It’s time for…”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准备: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声音、图片等媒体素材。

教师准备一个教具钟。

教师准备六张单词卡。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教师播放第一单元Story time的录音或者请一组学生表演Story time中的故事。

2. 教师在听录音或学生表演之后向学生提问:Where is Zoom?学生回答:He is in the canteen.教师又问:Why?学生答:He is hungry. 教师再问:Why is he hungry? 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答出:It’s time for lunch. 接下来,教师可鼓励学生说出哪些东西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如:the sun, the moon, the tree等等,学生如果不能用英文说,也可用中文说。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教师可制作本课时的挂图贴在黑板上说:Look! What’s this? It’s a clock. 然后指着12点说:

What time is it? It’s 12 o’clock. Are you hungry? Why? 用动作示意学生说出It’s time for lunch. 接下来,教师利用钟面上的小图继续教授时间的表达和其它几个单词、词组。

2.通过教师领读和听音跟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尤其要注意breakfast和o’clock的发音。可采用小组模仿竞赛的形式,在学生当中展开互帮互学。

(三)趣味操练 (Practice)

1.教师将教具钟上的时针拨到不同的时间,提问学生:What time is it? 鼓励同座的两名学生进行比赛看谁做出快速反应。

2.教师拿出生词图卡,出示图的一小部分,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图上画的是什么,并说出相应的单词或词组。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做本单元A Let’s learn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和同桌一起玩“画画、写写”的游戏。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用钟的形式画出自己的活动时间,并和同桌一起进行问答练习。

3.试一试给同伴、朋友或家长发Let’s do 中的指令请他们做动作。

板书设计:

Unit 2 What time is it?

297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