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43

憨丶小包
首页 > 英语培训 > 革命和改革的英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淡淡的生活

已采纳

1,王朝战争就是各王国或帝国通过打仗兼并其他国家来变更政治制度,比如普鲁士打下其他西低地德国,萨克森阿什么的国家,然后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打下的国家里推行普鲁士的制度,这种是普鲁士国王发布的命令,下面遵守命令来改制度,当然是----自上而下。2,改革英文是reform,调整重组的意思,改组革新的意思;革命英文是revolution,re-evolution,重新进化,革新整个生命的意思。比如你们老师让你们重选班干部就是改革,你们造反从此这个班不听老师,自己决定上什么课就是革命。3,改革是自上而下,革命是自下而上。(改革是老师发命令,你们下面遵守;革命是你们下面暴动,让上面换人。)4,王朝战争:德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普鲁士打下其他王朝,在打下的王国推行新法);改革:英国(国王发布命令,对资产阶级进行妥协,所以现在保留王位,是君主立宪制);革命:法国(法国大革命,直接把路易十四砍头,从此资产阶级当政,没有国王了)。

革命和改革的英文

227 评论(11)

新民娜姐

较大影响的:法国大革命(包括拿破仑时代)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光荣革命明治维新

273 评论(11)

唔记得叫咩名

reformation望采纳

171 评论(9)

站在时光深处

1、revolute vi. 参加革命2、revolutionize vt. 发动革命;彻底改革;宣传革命 vi. 革命化;从事革命

256 评论(15)

haozai4130

reform 革命是revolution

353 评论(9)

亲爱的猪小呢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1、戊戌变法,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改良派时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了一股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浪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于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迫使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施新政。因这一年是旧历戊戌年,故称“戊戌变法”,又因为这次变法历时仅103天,又称“百日维新”。从而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次变法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的和进步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维新派的反帝反封建也有其不彻底性。“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依靠封建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是根本不可能的。2、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其教训(革命派时期)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并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胜利后又吸收旧官僚和立宪党人。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组织涣散、领导成员的政见不一有关。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虽然力图以中华革命党重新组织,挽救失败,但未成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内战(英文:English Civil War)是1642年至1651年在英国议会派与保皇派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武装冲突及政治斗争;英国辉格党称之为清教徒革命(英文:Puritan Revolution)。马克思主义史观称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文: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认为它是一场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起来的革命,对英国和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由此将革命开始的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背景16世纪开始,英国出现圈地运动,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是这不可避免的与当时的保守势力产生冲突,因而到了1560年代英国出现清教运动,抨击教会。到了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时期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1628年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次年查理一世将议会解散,以后11年未再召集议会。1630年代末发生了苏格兰人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于1640年4月13日召开新的国会。遭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议员的抵制,他们要求进一步限制王权,给予发展工商业的自由。但遭查理一世拒绝,于是于5月5日又解散了议会。史称短期议会。随着苏格兰起义军又大举进攻,查理一世被迫于11月3日重开议会,议会一直存在到1653年4月20日,史称长期议会。一般把这个议会的召开视为革命开始的标志。第一次内战长期议会召开后,议会处死了国王的宠臣斯特拉福伯爵温特沃思;通过《三年法令》,规定议会应定期召集,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将其解散;废除了皇室法庭。经过多次的斗争,查理一世无计可施,于1642年1月离开伦敦到英国北部约克郡。8月间在诺丁汉升起王家军旗,宣布讨伐国会,挑起了内战。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克伦威尔领导的[!--funshare.page--][/!--funshare.page--]国会军队战胜了国王的军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646年6月又攻克国王的大本营牛津。第一次内战以议会的胜利而结束,国王也成了议会的阶下囚。第二次内战1648年春,南威尔士、肯特、埃赛克斯等地王党暴动,并与苏格兰军队同盟,发动了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在8月的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苏格兰军队,并将苏格兰并入英国,第二次内战结束。内战结束后,1648年12月军队第二次开进伦敦,占领了议会,将长老会派议员清洗出去,余下议员约200余人。此后,长期议会就称为残余议会。这个议会设立审判查理一世的最高法庭。1649年1月30日,最高法庭判决“查理•斯图亚特作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及国家的敌人,应该被斩首”,查理一世被当众处决。随后,议会又先后通过取消上院和废除君主制的决议。5月19日正式宣布英国为“没有国王和上院”的共和国和自由邦 ( 英格兰联邦 ) 。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解散了残余的长期议会,另组小议会(贝尔邦议会)。因其中部分激进的议员不断提出改革要求,小议会又被迫解散 。接着克伦威尔于1653年12月16日被宣布为护国公,共和制被推翻,建立了护国公制/护国政体 ( 英格兰联邦-护国公时期 ) 。王朝复辟1658年9月克伦威尔去世。此后,在高级军官和议会之间展开争夺权力的斗争,国内政局动荡。驻扎在苏格兰的蒙克将军率军回到伦敦,并与亡命法国的查理•斯图亚特达成复辟协议。1660年4月4日查理--表《布雷达宣言》 ,表示宣言发布后40天之内向国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参加者,可予宽大赦免。1660年5月查理回到伦敦登位,即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5年查理二世死后,其弟詹姆斯继位,即詹姆斯二世。1688年,辉格党和托[!--funshare.page--][/!--funshare.page--]利党发动光荣革命,废黜詹姆斯二世,迎接其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到英国来,尊为英国女王及国王,即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 (英译:French Revolution)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现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厂,个别企业雇佣数千名工人并拥有先进设备。金融资本雄厚。资产阶级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第三等级,处于被统治地位。特权阶级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18世纪末第三等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特权阶级顽固维护其特权地位。在第三等级中,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众,是后来革命中的主力。资产阶级则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识处于领导地位。法国的革命力量一波一波地行进,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就被历史无情地淘汰,如此行进直到革命的成功。这次革命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震撼了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日本明治维新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史称德川幕府。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抗。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 ,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美国独立战争也称“北美独立战争”。17世纪初期,英国人开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地.一百多年后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以有13个。这些殖民地的居民除英国移民和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外,还有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以及非洲来的黑人奴隶.每个殖民地都由英国派来的总督统治。这时的殖民地已经开发了大量的种植园,建立了纺织、炼铁、采矿等多种工业,经济比较繁荣。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权入,不断增加殖民地的税收,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1765年,英国人又想出个新花样:印花税。他们规定,一切公文、契约合同,执照、报纸、杂志、广告、单据、遗嘱,都必须贴上印花税票,才能生效可流通。这激起殖民地人民极大的愤怒,于是,“自由之子”、“通讯委员会”等秘密反英组织相继出现,各地都发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货、赶走税吏、焚烧税票、武装反抗等等。这一切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恐慌,他们立即派军队镇压。1770年3月5日,英军在波士顿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当场打死5名市民,打伤了6人,制造了震惊北美的“波士顿惨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烧,一场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战火即将在北美大陆上燃烧起来了。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西班牙、荷兰等改变了动摇不定的观望态度。1778年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约克敦战役后,除了海上尚有几次交战和陆上的零星战斗外,北美大陆战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5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