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78

30岁男人的世界
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语纪录片笔记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糖小婉爱吃肉

已采纳

当然可以了,你也可以多看双字幕电影,肯定有帮助

英语纪录片笔记

156 评论(13)

小捞出吱吱吱

飞跃地球~介绍鸟类的 旁白的声音超赞!

332 评论(13)

一天五吨饭

这是肯定的,不过要看你坚持的时间长短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效果了,祝你学习愉快。

171 评论(10)

little1208

贝尔 格里尔斯 的 荒野求生,很带感,虽然有点恶心…

243 评论(12)

小胡子阿志

老友记 绝望的主妇 欲望都市 第一遍:大家看电影有个最大弊端,就是双字幕一起看,你看的倒是过瘾,可看完啥也学不下,你想想哈,到了国外,老外跟你说话是不是边说边把他说的东西给你写出来?然后再给你翻译出来? you wish!!! 所以从今天起,这个看双字幕的毛病,得改!!说什么也不能看字幕,中英都不可以,完全靠听,打磨你的耳朵,纯练听力,一口气看完,不要停,老友记是很好的素材,因为他时间很短,每集 20 分钟左右,如果换一个美国大片,怎么也得 2 个小时,那要是看不懂真的是挺让人 frustrated 。第二遍:可以放出中文字幕,边听英文边根据中文字幕猜你听到的单词,最好能写下来,也就是做 dictation 。不要一次听不懂就看英文字幕,要多听几次,直到实在猜不出来到底哪个单词的时候在看英文字幕,而且字幕不要看视频上的,要看我在下面给大家写的文本和精精读笔记,并且把我写的这些搬到你的笔记本上(不要随随便便拿张纸,要准备个本子,不然坚持不下去的。)大家注意:这第二遍是很重要的:你一定要搞清楚你是为什么没听懂:是单词不认识?还是有语音现象在作祟?这样才能发现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有所提高。第三遍:不要以为都能听懂了,单词都认识了就算完事了,别忘了,你还没练口语呐!!!这一遍很难捱,因为你要 repeat what you hear. 也就是跟读模仿了,模仿到你跟她/他(男生模仿男声,女生模仿女声,不要混搭)说出的语音,语调甚至是表情,手势都一个味儿了,ok,算你及格了。 Sara 特别提醒大家:这一遍是纯练口语,大家在跟读模仿的时候不要看视频,要听音频,看视频和听音频绝对不是一个概念,你在听音频的时候会听到很多你看视频看不到的东西,或者说是你看视频时没在意,忽略,看不起的小东西。比如说,你看视频时看到字幕 ”what’s with you?” 你觉得很简单,理解了,就没深究,跟着视频就过去了,但口语中你未必能这么溜的用出来,你可能还是习惯用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what’s wrong with you?” 也就是说 ”what’s with you?” 这句话根本没在你脑子中形成印象。看视频,有时候会受到演员,剧情的干扰,电影剧情好,把影片推向高潮,你心里跟着激动,会很清楚的记得这段的每句台词,比如 ” 泰坦尼克号 ” ,大家可能都记得男女主角 Jack 和 Rose 初次见面时说的那句 ”you jump, I jump.” 那是因为剧情好,台词跟着得到了升华,其实有些剧情一般的地方台词也很棒的,比如 ”Titanic” 最后,老 Rose 讲完故事说: a woman’s heart is a deep ocean of secrets. 女人的内心是充满秘密的海洋。很美的句子嘛,可知道的人不多哦。所以,纯练口语要关掉视频,完全做到听一句,跟读一句,只调动你的眼睛和嘴巴这两个感官,不要用眼睛,这样你的听说会进步很快,相信 Sara ,没错的 ^_^第四遍: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就像第一集里面见到 have a crush on sb. 可能只是略有印象,而在第二集里面再见到的时候绝对牢记在心,第三集再见到的时候一准儿能跟着他们脱口而出,再见的时候,估计你就视觉疲劳了,呵呵, anyway , practice makes perfect. 大家没听过吗?联合国那些资深同传们,熟练到什么程度?边打毛衣边把同传就做了,汗啊!!!一个字:熟!!!所以大家最好可以把“ Friends ” down 下来,在家吃饭的时候(别笑喷了),在地铁上,在超市排队的时候随时锻炼自己的耳朵,学外语是要有环境的,著名语言大师林语堂先生说过:你在剑桥大学呆上四年,就算什么也不做,光吃光喝光睡觉,出来也是剑桥人。这就是环境的力量!!大家现在没有国外的好条件,没关系,把老外拽到自己身边,让自己时刻沉浸在英语中不就等于出国了吗?所以关键看你自己愿不愿意创造环境啦。好了,这四个步骤……那是相当不容易啊,你想想,第一步:听的一塌糊涂,很多听不懂;第二步:写的昏天暗地,很多写不上来;第三步:跟读的咬牙切齿,总嫌自己舌头慢,倒腾不过来,说话总是差了那么点味儿;第四遍,明明都要吐了,还要再往你嘴里塞点东西。但是同学们,如果这四步能熬过来,那么你绝对会有“别有洞天”柳暗花明的感动,因为你已经熟练到听到一句台词就能知道他们下一句要说什么了,这时候可以骄傲说一句 I came,I saw,I conquered。Sara 期待着大家说出这句话。好了,各位,材料有了,方法有了,下面,大家要加油了,一鼓作气,祝大家通过“ Friends”成功突破英语听说。 You…must… believe….

242 评论(14)

寒江之月

也可能是新康国际的

252 评论(10)

DP天圆地方

《Babies》是美国Netflix推出的关于0-1岁宝宝的纪录片。该纪录片记录了国外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研究发现的0-1岁孩子身上的奇特的能力,从爱、第一口食物、爬行、语言、睡眠和行走六个方面来阐述。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里面有哪些精彩的内容。 母亲从怀孕起催产素就会升高并保持较高的水平,在与孩子的亲密互动中,双方的催产素都会升高。催产素会让母亲更想和孩子待在一起,更愿意照顾孩子。 那么父亲呢?神奇的是,父亲的催产素和母亲的一样高。父亲对孩子越照顾,体内的催产素就会越高。 但是父亲的杏仁核只是母亲的1/4。孩子出生时,母亲的杏仁核就会被打开,会一直为孩子担忧。这就是为什么半夜孩子哭的时候,被惊醒的总是母亲。但是父亲悉心照顾婴儿的话,他的杏仁核也会被激活。 科学家还做了一个无表情实验,发现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没有及时反馈,孩子的海马体就会比较大,即更多地处理学习和痛苦,控制压力。如果父母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孩子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而可以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如果没有这些,孩子会优先去寻找安全和舒适,而不是探索世界。 孩子的饮食习惯会影响他们的免疫系统。 母乳会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它的成分和量,也会根据孩子的性别而分泌不同生理配方的奶水。 铁质可以帮助增长孩子记忆力,所以孩子出生6个月之后给孩子补充铁质是很重要的。6个月之前母亲的奶水中会带有铁质。 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和统计还发现,自小接触猫狗的孩子幼年患气喘的几率更低,无菌的环境对孩子成长无益。 孩子从出生起就用大脑控制爬行,就能爬行。 孩子的成长是突发的,不是稳定成长的。 爬行不是必经的阶段。 孩子出生时撑着他他就会走路,走路的形态和一岁时走路时是一样的。 孩子走路运动会改变骨骼的形状,促进骨骼健康。 行走的孩子语言的音调和量上都有了变化。 三四个月内的孩子没有规律的长时间睡眠。 睡眠可以帮助孩子增长记忆力,把短时记忆转变为长久记忆。

221 评论(14)

piaopiao1234

2016年春节,BBC推出的《中国新年》三集纪录片,先是在英国国内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3月12号登陆央视后,迅速引起了中国观众的注意。《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盛会》在凭借巧妙的叙事和严谨的制作获得较高的评价同时,角度和思维的180度转变也让不少中国人感到意外。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工作室选择中国话题。“中国形象”在国际媒体中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加,这在侧面上增加了中国的话语权力。拓展了表达的平台,之前一些负面的形象也得以局部扭转。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文化产品,依然遵循着一定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好的故事和文化符号,继续扮演着“再造现实”的意识形态功能。人们通过这些好的故事和文化符号来审视世界和人们自己。什么是“现实主义风格”,这里要做一个概念上的界定。这里的“现实主义”不是指文学运动的或者是思想运动中所提到的“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写作手法,而是专指将反映现实生活的文本进行艺术加工后使其接近“现实真实”的媒介表现手法。它通过一系列媒介传播手段来隐匿传播者的主观性,呈现一种“真实再现”的神话。作为一套可以接受的或习惯的媒介符码,不管它所表现的内容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在现实主义风格的粉饰下,人们都不由自主的相信了。每一种媒体形式都按照不同的现实主义模式来进行叙事,而纪录片同样有自己的现实主义风格。本文主要从叙事学和符号学的角度来诠释BBC纪录片的现实主义风格。一、讲述的方式:“中国新年”故事之再现叙事学把人看作是“讲故事者”,认为感情、美学、价值观构成了我们行为和信仰的基础。因此人们更容易被一个好故事打动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杰拉德普林斯在著作《叙事学:叙事的结构与功能》中强调叙事学是研究各种叙事采取何种叙事手段以及想要达到何种目的。因此不同作品的叙事会因为其目的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笔者试图从叙事结构、叙事视点、叙事逻辑、叙事节奏等角度来分析BBC对于“中国新年”故事的呈现。(一)立体感:空间和时间结构的双重运用叙事的定义指出叙事是对时间序列中的一系列(虚构或者真实的)事件或者状态的讲述[1]。因此时间的结构在叙事中较为常用,大多数的故事习惯按照编年的形式讲述时间的缘起,发展、高潮与结尾。每一段故事的发生都会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这是因为在书面和口头表达中,地点的转换需要给予交代。得益于电视画面的直观,电视叙事可以轻松地实现时空的同时转换。《中国新年:全球最的盛会》为了展现中国新年的盛大将两种叙事结构融合到了一起:该片分为《回家》《团圆》《欢庆》3集,每集时长一小时,记录了五位英国主持人体验中国新年庆祝活动的旅程。从每一集的标题可以明显地看出整个故事的时间结构,分别表现了春节前准备回家,春节中家人团聚以及春节后人们欢庆的内容,这是严格的按照时间的发展来进行组织的。但在每一集的讲述当中,又可以发现明显地空间转换,第一集中围绕“回家”这一个主题,重点介绍了春运和摩托车骑行等春节回家的场景,故事中的人们从工作和学习的地方返回到自己的家乡,这里涉及到多处地点的转换,其中两位英国主持人戴夫和赛亲身体验了农民工摩托车骑行回乡的过程,故事实现了从北京到湖南的地点转换。同样,故事在讲述中国传统的时候,也多次运用了空间的结构,讲述烟花时从香港到湖南,讲述白酒时从北京到山西,讲述捕鱼时从香港到吉林。这种双重叙事结构并没有产生太多的杂乱感,而是产生了一种立体的感觉,春节这个故事在中国各地“同时在上演”。空间的结构弥补了时间叙述中故事的讲述顺序而产生的时间错觉,因为人们通常会把后叙述的事情当做是后发生的。因此,在时间结构的基础上加入空间结构的方法,在展现“中国新年”过程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其规模的巨大,涉及的地点之广,人口之多,就如同他们预设的一样“全球最大的盛会”。(二)多重叙述:自由变换的内视角叙述视点,也就是人们所站的角度或者说是代表的人物身份。法国的热奈特将它称作“叙事聚集”,并给出了三种分类: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内视角(叙述者=人物)往往是从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的角度出发,来讲述整个故事,可以是故事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故事的参与者,这种视角既包含了见证者对他人的外部客观描写,也允许对其自身的心理描写。这种角度更加接近于人们的生活现实。《中国新年》采用的是复合内视角的手法,故事由五个英国主持人来进行讲述,他们都使用了第一人称。在《回家》当中,核心故事主要在哈尔滨,主要有三位主持人分别讲述;《团聚》聚焦在背景,由戴夫和赛共同讲述。《欢庆》地点集中在香港,主要由凯特和安特主导讲述。故事的开始,主持人站在地标性建筑物面前,开始交代故事的发生。画面发出的是主持人的真实声音,他们用“我”这个人称代词,强调了叙述者的在场。故事的真实客观性在他们的亲历过程中展现。首先,他们都是以一种对“春节”不太了解的态度来进行调查和发现,并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凯特和安特体验了冰长城的滑道,戴夫和赛直接进入到中国百姓的家庭,体验品酒、包饺子、看春晚等一系列事件。女主持人陆思敬也跑到河北暖泉镇去探寻“打树花”的奥秘。人们经常会在节目中听到这样的主观评价“Remarkable”“amazing”。当叙事采用这种内视角时,人们对这类主观词语并不会感到奇怪。这种“直接引语”的使用,增加了叙述者可以解释和阐述的空间。真正的作者被完美的隐藏于话语之后,在减少介入性的同时,最大化表达的空间。除了五个主持人之外,会发现有许多中国人也作为第二叙述者或者是第三叙述者的身份出现。他们讲述关于自己的个体故事。在第一集《回家》中,九年没回家过年的李桐瑜踏上了归家之旅。作为农民工摩托大军的成员,永贤和冰灵日夜兼程赶回老家团聚。第二集《团聚》中,江燕一家给人们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年夜饭。《中国新年》显然呈现的是“关于中国人的故事”,并且还面向部分的中国观众。人们通常会认为直接叙述的事情会比转述的事情可信度更高。当这些中国叙述者出现时,叙述者和受述者的身份就出现了重叠。中国的叙述者在身份上更加接近中国观众,因此会被认为可信度更高,他们共享一种文化或者语境,传达的信息也更容易被理解。另外这种暂时赋予话语权的做法,也能传达出一种客观公正的印象。

306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