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爱KIKI
菘蓝(北板蓝根)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北板蓝根、大青叶)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根。 【形态】二年生草本。主根圆柱形,全株被白霜,无毛。第一年叶基生,茎生叶互生,叶基部垂耳形至箭形。复总状花序,花黄色。 【分布】多为栽培。主要产于河北安国、江苏南通及安徽、陕西等地。 【采制】一般在秋季11月初挖出根,去净茎叶(叶作大青叶之用)和泥土,用于顺直,晒至七、八成干时,捆成小把,再晒干。 【成分】菘蓝根部含靛玉红、靛甙、黑芥子甙、白芥子甙、精氨酸、脯氨酸、γ-氨基丁酸、β-谷甾醇和腺甙等。马蓝根含羽扇豆醇、羽扇酮和白桦酯醇等。 【药理】靛玉红200mg/kg×6~7d. 腹腔注射,对大鼠瓦克癌瘤抑瘤率为50%~58%,皮下注射为47%~52%,500mg/kg灌胃,抑制率为23%~33%,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率>90%。体外以50%板蓝根水溶液测定对Friend红白血病细胞瘤有缩小。 【临床】用于治疗食管癌、白血病、淋巴瘤、喉癌及网状细胞肉瘤等。 治疗食管癌用于浸膏粉:即板蓝根、猫眼草各30g,人工牛黄6g、硇砂3g、威灵仙60g、制南星9g。制成浸膏干粉,每次服1.5g,每日服4次。共治疗晚期食管癌300例,结果显示:近期治愈33例,好转53例,稳定180例,恶化或死亡34例;总有效率88.7%生存6个月以上者241例,1年以上者22例,2年以上者21例,3年以上者11例,4年以上者3例,5年以上者2例。 另用白血汤:以板蓝根为主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20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例、淋巴肉瘤白血病3例,其中获完全及部分缓解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6例、淋巴肉瘤白血病3例。 南板蓝根 南板蓝根 拼音名 Nanbanlangen 【英文名】 RHIZOMA ET RADIX BAPHICACANTHIS CUSIAE 【别名】大蓝根、大青根 【来源】本品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的干燥根茎及根。夏、秋两季采挖,除去地上茎,洗净、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状】本品根茎呈类圆形,多弯曲,有分枝,长10~30cm,直径0.1~1cm。表面灰棕色,具细纵纹;节膨大,节上长有细根或茎残基;外皮易剥落,呈蓝灰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蓝灰色,木部灰蓝色至淡黄褐色,中央有髓。根粗细不一,弯曲有分枝,细根细长而柔韧。气微,味淡。 【鉴别】 (1) 本品根茎的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内含棕色物。皮层宽广,外侧为数列厚角细胞;内皮层明显;可见石细胞。韧皮部较窄,韧皮纤维众多。木质部宽广。细胞均木化;导管单个或2~4个径向排列,木射线宽广。髓部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偶见石细胞。薄壁细胞中含有椭圆形的钟乳体。 (2)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取滤液点于滤纸上,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观察,显紫红色荧光。另取剩余滤液,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使溶解,加醋酐1ml及硫酸1滴,溶液渐变为黄、红、紫、蓝、墨绿色。 (3) 取本品粉末2g,加氯仿2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靛蓝、靛玉红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 含靛蓝和靛玉红分别为1mg 和0.5mg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氯仿-丙酮(5:4: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立即在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和紫红色斑点。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用于温病发斑,丹毒;流感,流脑。 【用法用量】 9~15g。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bluefiresky0
正常情况下我们在药店卖的是板蓝根药冲剂.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板蓝根本是药材植物的名称.板蓝根也有副作用 的.不宜多喝.孕妇不可喝板蓝根.为了胎儿的发育,能不喝就不喝.
枫糖17苹果派
古代采用菘蓝主要是用直接浸揉染色和还原染色方法来染色。
菘蓝又名茶蓝、北板蓝根等。除了广为人知的感冒药,它的叶子还可萃取蓝色染料;种子也可榨工业用油。
古代用菘蓝做染料在秦汉以前主要以浸揉直接染色:将蓝叶与织物一通揉搓,或将蓝汁揉出再以织物浸泡,辅以草木灰浸染。
汉以后逐渐发展出还原染色技术,先将菘蓝放到坑里,加水过滤,然后放到容器里再加入石灰,快速搅拌,与空气反应,氧化成为靛蓝,最后沉淀去水,剩下的泥状靛蓝即可用于染色了。
其实其原理用现代方法解释如下:
首先,要把这些植物放入水中浸泡。因为可溶于水,靛苷会从细胞中缓慢地释放出来,同时靛苷上的糖基会被逐渐水解,留下单独的3-羟基吲哚。而那些被释放出来的糖会被微生物转化成乳酸,逐步提高发酵池的酸度,进而促使更多的3-羟基吲哚从糖的怀抱中挣脱出来。
当靛苷水解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再用石灰调节溶液的酸碱度,促使3-羟基吲哚被氧化为3-吲哚酮,此时,刚刚独立没多久的吲哚基团将再度走向联合,两个分子的3-吲哚酮会发生缩合反应,形成靛蓝:一种蓝色的沉淀物。
但如果要使用这些染料的话,并不是简单地把沉淀好的靛蓝涂抹到衣物上那么简单,而是必须利用米泔水,酒糟等原料对它进行进行再次发酵。再这样得条件下,靛蓝会发生还原反应,变成无色的靛白。但是和靛蓝一样,靛白还是很难溶解在水中,于是,要再次用到石灰与靛白发生反应,让后者变成可以溶解在水中的靛白盐——直到此时,染色剂才算是真正做好。把需要染色的衣物放在准备好的染色剂中,等靛白充分地进入纤维就可以拿去晾晒了。在晾晒过程中,靛白再次被氧化,变回靛蓝,织物也就如此被赋予了稳重的蓝色。
1234大兄弟
凡可制取靛青(即靛蓝)的植物,均可统称为 “ 蓝 ” 。蓝草一般在小暑前后、白露前后两期采集。取净叶二十八斤,石灰十二斤拌成一料,四料便可做成一担蓝靛,因形如淤土,故又称“土靛”。 十字花科的菘蓝为二年生栽培植物。主产于河北安国、江苏南通、浙江等地。爵床科的马蓝则为灌木状多年生草木,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现江浙地区也有引种。靛蓝的粗制浮沫即中药青黛,蓝草的根即著名中药板蓝根,其果为中药蓝实。它们皆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之药效,可用于防治流脑、流感及肝炎等传染疾病。 蓝靛是中国蓝印花布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植物还原染色材料。采集蓝草制作蓝靛在中国的古籍中早有记载。据古书《夏小正》记载,我国在夏代已种植蓼蓝,并已知道它的生长习性,“五月,启灌蓼蓝”。就是说到了农历五月,蓼蓝就要开始栽种了。 在《诗经·小雅·采蓝》中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詹”, ;《说文》中记载:“蓝,染青草也。”;《荀子劝学》中记载:“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些古籍诗文中所说的“蓝”,就是指的蓼蓝。由此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植物染料来进行织物染色的国家。不过可以用来制作蓝色植物染料的蓝草除了蓼科的蓼蓝之外,还有十字花科的菘蓝、豆科的木蓝,爵床科的马蓝等等。 东汉时期,马蓝曾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就有专业性的产蓝区。文学家赵歧路过此地,看见山岗上到处种着马蓝,有感而发,写下一篇《蓝赋》,作序说:“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以种蓝染绀为业。”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著作《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先是“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然后用木、石压住,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浸的时间是“热时一宿,冷时两宿”。将浸液过滤,按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搅动,等沉淀以后“澄清泻去水”,“候如强粥”,则“蓝靛成矣”。用于染色时,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并使发酵,把靛蓝换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从而使织物上色,经空气氧化,织物便可取得鲜明的蓝色。这种制靛蓝及染色工艺技术,已与现代合成靛蓝的染色机理几乎完全一致。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对蓝草的种植、造靛和染色工艺,进一步作了全面性的阐述和总结。他在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说:“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在靛蓝染色方面,书中指出:“凡蓝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记数。其最佳者为标缸。”。 据江苏的《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于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详细记了小暑前后、白露前后可两期采集蓼叶,取净叶二十八斤,石灰十二斤拌成一料,四料便可做成一担蓝靛,形如淤土,故称“土靛”。在“州志”中记载民间制靛的简单过程,足以说明蓝草的种植和蓝印花布的生产在当时物产中的重要地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他取“蓝水”为人治病,认为“蓝水、染布水,皆取蓝及石灰能杀虫解毒之义。”。现代的药理研究表明,路边青含黄酮类;蓼蓝全草含靛甙、黄色素及鞣质;菘蓝叶含色氨酸、靛红烷B、葡萄糖芸苔素及靛蓝等;草大青及马蓝叶均含靛蓝。都有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能。特别是用蓼蓝 (Polygonumtinctorium Ait.)制成的“板蓝根”中成药,已为人们所熟悉和普遍使用。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