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59

陈好好很好
首页 > 英语培训 > 脍炙人口的英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吉果0412

已采纳

【汉语文字】:脍炙人口【汉语拼音】:kuài zhì rén kǒu【英文翻译】:be much relished;enjoy great popularity【词语解释】: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字词解释】: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成语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1]【成语性质】:褒义词【近义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妇孺皆知【反义词】:平淡无味、鲜为人知[2]

脍炙人口的英文

225 评论(14)

施ccccceci

脍炙人口的意思是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

释义: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近义词:爱不释手 颂声遍野 口碑载道

反义词:鲜为人知 平淡无味

造句:

1、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2、一年一度的阿里山樱花季,素来脍炙人口。

3、他秒笔生花,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4、他的生花妙笔与政治分析相得益彰,使他的文章脍炙人口。

5、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274 评论(14)

fishmoon00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a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236 评论(11)

Cupnightsky

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这则成语的脍是细切的肉;炙是烤肉。脍炙人口,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167 评论(15)

忘心敛意

脍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 ] 释义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宣和书谱》卷一○:“(韩偓)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往往脍炙人口。” 炙(zhì):烤肉【解释】: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示例】:一部~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闻一多《歌与诗》【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212 评论(15)

小雨后哒晴天

《孟子·尽心下》:“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曾参的人,他曾师从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参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举止稳重,而且以“孝”著称。

曾参的父亲叫曾皙,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据说,曾皙特别爱吃一种椭圆形的野果子—羊枣,曾参就经常去买羊枣给父亲吃。

曾皙死后,曾参伤心欲绝,竟再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被儒家子弟传为美谈。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了这件事,心里很是纳闷,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公孙丑就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把切得细细的烤熟的肉(古代叫‘脍炙’)跟羊枣放在一起比较,您认为哪一样更好吃?”

“味道更美的当然是脍炙,几乎每个人都爱吃脍炙。”

公孙丑又问:“既然大家都爱吃脍炙,我想,曾参的父亲也喜欢吃脍炙。曾参为什么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笑道:“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是曾子的父亲最爱吃的。曾子看到羊枣自然会想到自己的父亲,所以不忍吃羊枣。这就像我们对尊敬的长辈忌讳叫他的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氏,乃很多人共有;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真正明白了曾子的一片孝心。

成语“脍炙人口”便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现在,人们用“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喜爱和传诵。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脍炙人口的各地美食……无不令人向往。总之,美好的事物,素来脍炙人口,让人喜欢。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共读,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

28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