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2

1322183606ww
首页 > 英语培训 > 荣休纪念英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遥CITY

已采纳

柳无忌先生(1907-2002)为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的哲嗣,1927年于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印第安纳大学创办东亚语文系,任系主任。柳无忌对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均有深入研究,撰述译编中英文著作有三四十种。柳无忌在国内讲授西方文学,在美国则讲授中国文学。他为中西文学交流起了桥梁作用。柳无忌青年时代即随其父柳亚子先生参加南社、新南社活动。他对苏曼殊、柳亚子等南社人物作过深入研究,晚年积极推进南社研究事业,成立学会,创办刊物,资助南社资料和研究著作的出版,多所贡献。柳无忌以95岁高龄,于2002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市病逝后,江苏南社研究会、国际南社研究会与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合作,编辑柳无忌先生纪念集。该书题名《教授、学者、诗人柳无忌》,2012年9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纪念集,分前后两篇。前篇为“自述人生”,辑录了柳无忌先生的散文、诗歌作品和部分论文。后篇为中外学人对柳无忌先生评述、忆念的诗文。它集诗文选与纪念文于一体,用纸墨为柳无忌先生树立了一座有价值的纪念碑。此书开篇即吸引读者的是,柳无忌先生自撰的九篇回忆性散文。这些写于不同年代、各自成篇的回忆录,编到一起,实际上构成了柳无忌先生的一部自传。他这回忆录体的自传,不仅勾勒了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人生历程,而且生动、幽默地解析了他人生之旅中的内在心理活动。而这后一层面的内容,揭秘了他一生中一些重要转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读来深觉亲切有味。柳无忌回忆他在五卅运动中的表现和遭遇时写道:“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群情激昂,甚至洋学堂如圣约翰(时柳无忌正在圣约翰学校读书)的学生也被卷入漩涡内。最初的罢课为抗议租界当局的横暴,后来更因为卜芳济校长把学生挂起的五色国旗取下,我们大家痛哭流涕地离开梵王渡,暂不返校。这样,结束了我在洋学堂五年的生活。”柳无忌先生是温文尔雅的教授学者,总其一生,他并非那种积极投入政治活动的人物。但读了这一段文字后,我们方知道,原来柳无忌青年时期在上海,也曾积极参加到五卅运动中,并因坚持爱国立场而中辍了他在教会学校的学业。他接着说:“1925年夏天,悲惨地回到黎里(吴江县一小镇)家里,对于前途一点也没有把握的我,已是十八岁了。幸而在清华学校教书的二舅父郑桐荪,为我设法从后门(不经过考试)送进清华园,在那里度过了两年最愉快的学生生活。”对柳无忌来说,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圣约翰学校辍学,到进入清华学校,无疑是柳无忌人生道路的一块界碑。柳无忌叙述在清华园与梁启超接触的一个故事非常有趣。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好几位著名教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梁启超和王国维。年轻的柳无忌与梁启超还发生过一次交往。其缘由是,柳无忌从小随其父柳亚子对苏曼殊的作品进行过收集编辑工作。在收集苏曼殊作品的过程中,他得到一部《班定远(班超)平西域记》,作者署名为“曼殊室主人”。柳无忌得之大喜,他以为“曼殊室主人”就是苏曼殊,他得到的也就是苏曼殊的新作。但其父柳亚子提醒他说,好像梁任公也曾用过“曼殊室主人”名号,因此叫他就近向梁启超询问清楚。他果然去见梁任公。结果呢,柳无忌写道:“我不虚此行,但是失望了”。梁启超告诉他,他本人就是“平西域”剧本的作者。虽说他感到“失望”,其实,他弄清了“平西域记”一书的作者,何尝不是一个收获呢。柳无忌一生研究中西文学,人们一般不会了解他曾选择过化学专业,后来才改学文学的。他在一篇回忆录解说他为什么先选化学后改文学的背景,也不乏有趣。他回忆说:“在圣约翰中学及大学读书时与从前不同,许多老师都是外国人。教我们西文与西洋史的,是两位年轻貌美的美国小姐,刚从大学毕业。那位化学老师更为了不起,是美国大学的博士。他们都喜欢我,尤其是那位化学博士,我受他(她)的影响最大,使我计划在大学内专攻化学。”他在另文中又说到,他选修化学还有另外更有趣的动机:他想“研究及制造在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用过的毒瓦斯弹,那是当时认为破坏力最强大的武器,可以置一切外来侵略者于死地”。他说这是当时他“可笑的动机”,实际上,这正是他青年时代的爱国思想。然而,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写道:“说起来惭愧得很,在大学内读了两年化学,没有成绩,遂中途而废。在理论与算学方面,我有相当把握,困难却在有机化学的实验室内,手的动作欠灵活,天平弄不准,玻璃管拿不稳。我的实验老是不得要领,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我绝望了。于是,放弃化学而就文学。现在想来,也不无塞翁失马的感觉。”与有些只讲过五关斩六将,而不言走麦城的回忆录不同,柳无忌揭示和解剖当年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表现,非常真实,富有勇气。抗日战争胜利后,柳无忌应美国大学之邀赴美,原打算讲学一年,没想到其后国内局势变动,他“一去不返”,终生留美。他叙述在美国由想教西方文学改为教中国文学的情况,也颇有曲折。他先在佛州罗林斯大学当过英文及中国文化客座教授。待至在美国留下后,他起初想在大学内找一个教英文的机会。他说:“我的英文程度不坏,在清华又读着法、德文。外国语文既有基础,从事西洋文学,倒也轻而易举。”后来得到研究中国文学的奖助金,重新过了三年学生生活,专门在耶鲁大学图书馆书库内读了几百本中文、英文的有关中国文学、哲学和历史的书籍。他在考虑谋职时产生了新的念头:“如在美国长期住下(后来竟是如此),要在大学内教英国文学,作研究,谋事时容易受到歧视。但如果改行为中国文学那就有‘唯我独尊’之感了。”然而,在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美国有中文课程的大学,简直屈指可数,几乎找不到教中文的机会。可是后来到50年代末期,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国防教育法案”,鼓励美国青年学习外国语言,大部分为美国的“敌国”语言,包括中、俄、东欧和远近东以及非洲的语言。美国政府在各大学广设奖学金,成立研究中心。柳无忌设想的发挥其中国文学之长的愿望终于能实现了。于是他先后在耶鲁、匹兹堡、印第安纳各大学任教,做研究。我们从这里看到,中国的形势,美国的政策,是怎样决定了柳无忌后半生的道路和命运。柳无忌的回忆录一直写到他结束大学教书生涯和退休以后的生活。柳无忌感到,退休是他“生命中的一段里程碑”。印第安纳大学东方语文系的同事,为他设了retirementdinner(“荣休庆宴”),许多朋友、学生出席,或向他发送贺信、诗联,活动显得颇为隆重。柳无忌还对退休后的生活作了一番描述,澄清了对美国老年退休生活的误解。有人称,“美国是青年的乐园,老人的地狱”。他说:“前者相当确切,后者却似是而非。”20世纪后期在美国尊称老人为“高年公民”,逐步增加老年人的福利,政府发给抵消因物价上涨而增加生活费用的“社会保障金”,理发、乘车等均能得到减价优待。柳无忌一生经历本来就比较丰富,而在他真切生动的笔触下加以叙述,就更增添了风趣。以上只是他自我解读人生的几个点滴,像一个长片中的几个镜头而已,他的人生履痕无法一一叙述。至于这本纪念集中选编的柳无忌的论文和中英文诗作,以及评述、怀念诗文,则更不容这篇短文加以介绍了。

荣休纪念英文

278 评论(13)

八彩虹624

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文中饱含的真挚的感情。不用担心他看不懂你在写些什么。我们写情书是为了打动对方,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年龄的跨度,爱情的无限!确实是让人看到会动容!

在老少恋中,杨振宁和翁帆这一对无疑是最受人瞩目的,毕竟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实在辉煌无比,因此也使得两人的恋情备受瞩目。此外,两人年龄相差足足有54岁,这也使得两人的结合受尽争议。

事实上,翁帆在汕头大学读书时便认识了杨振宁夫妇,而翁帆的清纯美丽也给杨振宁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翁帆大学毕业后曾经与一名香港公司普通职员有过一段婚姻,但两年之后便离婚。而之后,杨振宁夫人去世,两人展开了密切的书信联系,渐渐两人都对彼此产生好感,由此坠入爱河。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步入婚姻殿堂。当时两人的婚姻可以说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但是翁帆和杨振宁却不畏流言,毅然决然地走在了一起。杨振宁更是表示:翁帆是上帝给他的最后的礼物!

即使在年龄上存在巨大的差距,但也不影响两人的相爱。在翁帆和杨振宁婚后,人们总能看见这对老夫少妻总是十指相扣、紧密相随地出现在各大场合,这份甜蜜恩爱实在让人羡慕。

此处冷,彼处更冷。枯叶凋零,君属何人。君面惨淡忧郁,含泪而笑。君热泪盈眶,喃喃自语,难言再见。妾心沉落,泪涌似涛。

226 评论(14)

蔡zhong凯

今年的“荣休仪式”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热烈。 来了七位退休人员,包括一位领导干部。 公司安排司机接上我们,来早了,集团领导还没有到,所以司机慢慢的开,请示部长说,要不要带我们在外面转悠一会儿。 说不用,先到小接待室等着。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八卦存在。 互相打听着工资是多少,企业年金是多少。谁比谁高了两百多。 我不用问,只需要听就判断出来了,也不用比,领导吴总比我们高出好几节,那你还不服气吗?不要自取其辱。 吴总问,那谁怎么没有来? 分公司部长说:“没有通知他来,那个人愤世嫉俗,牢骚满腹,来了在闹点事情,总公司领导怎么看?”我判断今天肯定每个人要发言,想百度一下,赶紧背背。 帅哥提前准备好了,给我们人手一份稿子,按照上面说几句就行了,但是不能当着领导的面读,那就太丢分公司的脸。集团总公司工会女主席亲自来分公司主持会议。 我们对面坐了八位领导干部。 果然,第一项就是退休人员先发言。我们这里吴总先发言。 哈哈,吴总早有准备,笔记本上写了两页,发言太官方了。 轮到我时,口语就太多了。 “真的,太感谢了!”这句话至少说了三遍。 听到我旁边的人小声滋滋声,肯定是嫌弃我说的了。 最后一项,发纪念品,拍照。 短小精悍的仪式结束,我的职业生涯结束,我也没有什么感觉。进电梯,去食堂吃饭,部长说,领导们又继续开会,我这个“不识好歹的二货”来了一句,有那么忙吗? 部长在电梯里,看看我们,欲言又止。 唉,我说我不会说话吧。 领导日理万机,怎是我能理解的,可我为什么该说的时候不说,废话这么快呢。

166 评论(10)

我躲在墙角哭

情诗中一语双关,写出翁帆对浪漫对幸福的理解,不伟大但句句入人肺腑。翁帆(1976年7月-),出生于广东潮州,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妻子。2004年12月24日,28岁的翁帆与82岁的杨振宁于广东汕头注册结婚,成为社会热点。婚后夫妇二人捐赠给清华近200万美元。

2018年5月11日,杨振宁、翁帆夫妇的新书《晨曦集》在清华大学首发。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世界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诺贝尔物理学奖,费米奖,润福德奖,奥本海默纪念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莫斯科大学奖,本杰明.富兰克林奖,鲍尔奖,爱因斯坦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俄国波哥柳波夫奖,昂萨格奖,教皇学术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2019年度求是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大大小小各种学术顶端大奖,更是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329 评论(11)

王小虎呦

别看了,想哭,就是说他和杨振宇,就像是他的爷爷一样,而她却是这样子去做,有什么意义呢,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图他的钱财吗,只是有些搞不懂,其实要说是真爱,我觉得根本就谈不上,跟那么大年纪的人在一起怎么会能有真爱了真爱是那样说的吗。我认为他就是图他的某一方面的东西吧!

136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