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57

雨兰共舞
首页 > 英语培训 > 职业和癌症的英语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qiaochu168

已采纳

这种单词不要太多,另外,带er是指末尾带er还是单词中间带er。一般来说,单词末尾带er的多是表示职业的名词,或者形容词的比较级。

出现在开头,可以直接翻词典,比如era、error、erase等等。出现在末尾的名词有singer(歌手)、player(玩家)、thinker(思想家)、cooker(炊具)等,形容词比较级有better、thinner、lower、easier等等。

职业和癌症的英语

261 评论(11)

panasoniccz

我想说点自已的认识我在高中的时候也有想当中医的梦想,因为那时我多病找的都是中医,每次都是开了很多中药,用砂锅煎得沸腾而后分二次服用,以后慢慢地爱上了这种味道,差点成了药隐,此后病好了,多少年再未看医生,不过我得的是一般的普通病,与此病无关我只想把这一话题引入到问答首先现代的医生都知道癌症的本质是由于癌细胞无限增殖而破坏了正常的细胞组织,但古人并没有这种深刻的认识。古人对癌症的刻画,只能是基于病症的表象,而不是它的机理对于癌症这种疾病古人称之为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岩石,如同山峰的形状那样像山石一样坚硬的意思。这是由于古人发现得了癌症的人都会产生肿瘤,都会鼓起来所以就用这个字来描述例如古人在描述妇女因患乳腺癌而凸起肿瘤时,就这么解释道高突如喦顶烂深如喦壑。

明万历年间陈功实医生编写了外科正宗一书,其中描述了若干种癌症。其乳痈一章中专门描写了乳腺癌,称为乳岩。他描述了乳岩的特征并指出早期乳腺癌需要通过艾灸在皮肤起泡,挑破泡后用冰蛳散条捅进去杀死癌细胞而他收录的病例中,乳岩为四大必死遇到了就辞不治。普通大众所说的癌症是指西医学上的癌和肉瘤及少数恶性肿瘤,它们都是恶性肿瘤不过起源不同癌起源于上皮组织,肉瘤起源于间叶组织但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

但在中医中对恶性肿瘤也有记载,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瘤字出现之后周礼中又出现肿疡至宋代卫济宝书中首先有癌这个叫法,但这些都基本是指肿瘤中医认为人体长出了异物,不外是痰积瘀血气滞湿毒等但是病人的自身状态却是千差万别,虽然同样的异物但是人的状态不同,自然所用的药物也不同许多中医治癌都是个案报道,有些人便提出质疑既然治好了癌症为什么不申请诺贝尔奖,不把方法推广开来这就是站在了西医的角度看中医,癌症在西医严重就是一类疾病这一类疾病就要用相似的方法治疗。

而中医认为证相同用药材相似这个病人是痰瘀阻滞,另一个病人却是气血不足这个治疗怎么可能相通,又怎么推广推广的只有让大家认识疾病背后的本质一个病症中西医可能有不同的称谓,但生病的人是同一个只是中西医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不同视角下也就有了不同的认知肿块是癌症常见的表现,肿块的出现中西医都不可能装作看不见长在不同的地方,中医有不同的名称如甲状腺部位的中医称之为瘿岩,当然瘿病中也包含了部分甲状腺癌症中医又有块积聚症瘕痼瘤等,有些就是癌但两者不可等同。

153 评论(15)

dp73732849

banker n 银行家;teenager n 青少年;southerner n 南方人

183 评论(10)

我爱蟹爪兰

这个问题要从癌的本质开始说起,所谓癌其实就是恶性肿瘤的一种说法,无论是乳腺癌还是肺癌、肝癌等,都是肿瘤恶化后病变而来的。换句话说,想要知道癌症在中国古代的定位,就是去探索一下在古代中医是如何定义恶性肿瘤的即可。我们都知道古时候是不可能有什么CT、彩超、化验等医学方式的(这些本身也都是西医的范畴),中医只能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可能是肿瘤患者。

其中,乳腺癌就有明确的记载为乳岩,其中岩的意思大概就是形容患者在患病后,患病部位出现明显的坚硬状,从而形容为岩。当然,两千多年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对肿瘤的形容了,至于癌,公元1264年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中就有相关论述了。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的概念当中,癌症都是现代人的专属,古代人是不会患癌的。而致使大家产生这种错觉的根本,在于古代的很多文献中是不存在“癌”这个病的。大多数人认为,古时候最严重的绝症就是天花,而天花就仿佛突然消失了一般,不再对现代人产生影响。却不知,其实在1979年,人类才宣布彻底消灭了天花病毒。换言之,在1979年前,依旧有人因天花病毒而死亡,但给现代人的感觉却是天花已经消失了数百年一样。

在这种错误的认知当中,大家可能也就会产生疑问,如果古代有癌症,那么中医是如何定义它并形容它的呢?答案其实也很简单,正如我开始所说,只要将癌症看作是恶性肿瘤,那么我们就不难去找到它的相关文献,除了我所提及的1264年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之外,12世纪的《卫济宝书》也有提及癌症这个病症。

所以,癌症的存在是由古至今,而非现代人专属的,笨琢磨也能明白,癌症并非是一种病毒,而是身体内滋生肿瘤后产生的病变,除非人类的基因在历史上改变过,否则任何时期的人都有可能患癌。

正如人类能够消灭天花一样,在人类医学发展的数千年历史当中,已经有很多曾经严重到足以死人的病在今天看来不过就是吃几天药的事。要知道,古时候一场感冒甚至都会让一个家庭减员,更别说大病了。

而时至今日,癌症也并非是完全无法治疗的。一方面只要发现得早,在早期发现癌症,治愈的概率高到令人不敢相信。即便是晚期,部分癌症也能通过靶向治疗的方法来解决。虽然还有复发的可能性,但人类对癌症已经不再是束手无策。

可以预见,未来,癌症或许将不再是不治之症,但人类同时也要时刻对大自然保持敬畏,因为还有无数我们无法想象的病毒,时刻可能入侵我们的健康生活。

209 评论(8)

luclmars明尼苏达

对于癌症这种疾病,古人称之为“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岩石,如同山峰的形状那样,像山石一样坚硬的意思。

一、中国古代对癌症的认识

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现于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

南宋、杨士瀛着《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

癌字从岩,岩即山岩,岩为岩的俗体字,古代癌、岩、嵓、喦、岩、岩通用,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岩,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肾岩(今之阴茎癌)、舌岩(即今之舌癌),多归类于外科。

古人对癌症的刻画,只能是基于病症的表象,而不是它的机理。对于癌症这种疾病,古人称之为“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岩石,如同山峰的形状那样,像山石一样坚硬的意思。这是由于古人发现,得了癌症的人都会产生肿瘤,都会鼓起来,所以就用这个字来描述。例如:

古人在描述妇女因患乳腺癌而凸起肿瘤时,就这么解释道:高突如喦顶,烂深如喦壑。虽然古代的医学技术比较浅薄,但医生们也明白,癌症的根源不在表而在里。虽然肿瘤垂了出来,但关键不在于表象,而是因为“毒根深藏”,根源在于里面。

在普通话中,癌症的“癌”字依造字规则应读作 yán ,但自1950年代之前开始,生活中“癌”字常读作 ái。这是为了避免口语中与炎症混淆而更动读音。在中国大陆1961年编修《新华字典》时为了同“炎症”区别,古时「岩」与「崖」同义,故借用与其互训同义的崖字为其音,推荐“癌”读 ái。所以今天“ái”的发音是唯一的正确发音。

二、现在医学对癌症的认识

在医学上,癌(cancer)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

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癌症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浸润性和转移性等生物学特征,其发生是一个多因子、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分为致癌、促癌、演进三个过程,与吸烟、感染、职业暴露、环境污染、不合理膳食、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209 评论(10)

哈笑折腰

癌症这个词最早是由希腊的一位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0年)提出的,他被誉为“医学之父”。 希波克拉底用“carcinos”和“carcinoma”来描述非溃疡性和溃疡性的肿瘤。在希腊语中,“carcinos”和“carcinoma”都是指“螃蟹”,之所以用这样的一个词来命名这个病,是由于癌症是可扩散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螃蟹那钳子向四处张开时的样子。Carcinoma是最常见的一种癌症。这说明癌症已经发现2000多年了这个你不用怀疑,中国的医学不落后的,癌症这个词最迟也会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流入中国,再怎么说就算没这个词,病症中国的老医学家早就会知道,所以我想中国人知道癌症,也不会少于1000年 看这个吧王立达(1958:94)说,“癌”是日本人创造的汉字。王说曾为一些学者所继承,如胡新化(1999:47)等。然而,据黄金贵(1995:617)、何华珍(1998:152)考证,“癌”字最早见于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1170年)。《卫济宝书》是一本外科专著。其中卷七有“痈疽五发”之说:“一曰癌”、“二曰瘭”、“三曰疽”、“四曰痼”、“五曰痈”,且附有图示。当时的“癌”是指什么呢?曰:“癌疾初发者,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过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肿,渐不疼痛,迤逦软熟紫赤色,只是不破。宜下大车螯散取之,然后服排浓败毒托里内外补等散,破后用麝香膏贴之,五积丸散疏风和气,次服余药。”“癌”作为中医的“五发”之一,表示痈疽之属,这与现代意义的“癌”不能同日而语。“癌”字开始具有现代意义,最早是在1792年日本大槻 玄泽的《疡医新书》。在该书中“癌肿”用来翻译荷兰语kanker(高柏,1996:220,240)。19世纪中期,日本的一些英日词典又将“癌”与英语cancer联系了起来。据史有为(1998:13)考证,1857/1862年屈达之助编的《英和对译袖珍辞书》中,即用“癌肿”来对译cancer。同是在19世纪中期,在中国却是另一种情形:cancer不是用“癌”来指称,而是用了“痈”、“痈疽”这类名称。1857年,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西医略论》:“直肠痈生在肛门上一二寸间,此证不多见,亦无治法。”(见《西医略论》,第Ⅱ卷,上海:仁济医馆。载幕末期医学书复刊,第Ⅱ期,东京:冬至书房,昭和六十一年,第77页)“直肠痈”,即直肠癌。在《西医略论》书后所附英汉对照目录中又有:“Cancer,痈疽论”(同上,第162页)。“痈”、“痈疽”原为中医术语,合信也说:“痈疽论,此借用中土之名以立说。惟乳痈与中土所论同,余则异。”(同上,第Ⅰ卷,第109页)那么,在什么时候中国开始用“癌”字来表示cancer呢?《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癌”字条下所列的书证均选自鲁迅写于1925年的一封信。从这个书证看,当时鲁迅已经用“癌”字来表示cancer了。史有为(1998:12)说:“大概到了20世纪20年代或其前后,中国才确定使用‘癌’对译cancer,例如1923年《英汉双解韦氏大辞典》即以‘癌,毒癌’来注释cancer。”比《英汉双解韦氏大辞典》早出版5年的一部工具书里,我们也找到了“癌”字的用例。1918年,在孔庆莱、吴德亮等人编辑的《植物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上海)中,收有“白屈菜”条,在该条下面载有:“此植物有毒,惟其地下部可用为治胃癌之药。”(见该书第300页,下栏)白屈菜根是一种中草药,它破瘀消肿,止血止痛,可医治消化性溃疡病,对胃癌也有一定的疗效(江苏新医院,1986:749)。在日本,早期的一些词典中,癌多称为“癌肿”。但到了1915年,松井简治在《大日本国语辞典》中说,“癌”为“癌肿”之略(史有为,:1998:13)。看来在那时或许更前,“癌肿”已经可以简称作“癌”了。因此,具有现代意义的“癌”字从日本传入中国,估计是在19世纪初。以上1918年的那个例证可能不是最早的。此外,关于“癌”字的读音也是值得一提的。“癌”本来读yan。李荣(1990:324)说:“一九六一年,《新华字典》大修。编者考虑到‘癌症’(cancer)跟‘炎症’(inflammation)最好有个区别,就参考某些方言‘岩’读如‘崖’,就是ngai一类的音,北京语音没有ng声母(除非是连读或ng自成音节),就推荐‘癌’读ai。”但史有为(1998:10)说:“‘癌’字在民间很早就读‘白’了。据笔者回忆,上海地区在50年代时大部分人在说普通话时都不由自主地读成ai,笔者那时也是如此。”陈原(尘元,1991:208)也说:“五十年代把‘癌’字改读ai,‘胃ai’就是‘胃癌’,大症;‘胃yan’却是‘胃炎’,小病。胃炎、肺炎、肠炎的炎,都按原来读法yan,而将胃癌、肺癌、肠癌的癌,改读ai,以示区别。”因此,史有为(1998:10)说:“1961年《新华字典》秉持约定俗成以及同音区分的原则,始改其音,确实是顺乎自然的善举。但绝非简单的‘推荐’,而是先有现实,其后再加以确认的过程。”

25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