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的T123
亚洲 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总陆地面积的29.4%,占地球总面积的8.6%。人口总数约为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美洲 自然地理分为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面积达4206.8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的28.4%、占地球地表面积的8.3%。非洲 面积约302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南极洲 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欧洲 陆地总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大洋洲 陆地总面积约897万平方千米。
梦紫蝶57
============ 潮州景点 ============1、葫芦山摩崖石刻葫芦山因其由南而北,活像一个仰卧的大葫芦而得名。既是旅游胜地,又是摩岩石刻荟萃之所。山多岩石,或拔地而起或峰峰突兀,或悬崖峭壁或傍水临波。成为历代墨客骚人留题勒石的好去处。自唐宋以来,历朝名宦鸿儒留题甚多。现存138处石刻,是广东省三大著名摩岩石刻之一。有赞美湖山,有抒发惰怀,有记述游踪,还有重要的记事。字体草、篆、行悉备。其中计较突出的有:刻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的“李公亭”;刻于宋代的“放生”、“倒景”、“古瀛洞天”;刻于清道光年间的“湖山图画”,有唐韩退之《白鹦鹉赋》;有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潮州郡守俞献卿题的《俞献卿葬妻文》;有苏轼题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有于学谦写的“为善最乐”;有陈玉锵书的“放在眼光”;有西湖石壁一绝诗:“水色山不入图画,果然西子比西湖。名区自足传千古,管领何庸待大苏”等皆旷世珍宝。成为游人揣摩、品评的艺术佳作。石刻集中在葫芦山北部寿安岩和南部青牛洞一带,是古城名胜古迹一景“葫芦山摩崖石克”。葫芦山南部山腰建有南岩寺,寺与石刻群相互融合,山林逸秀,竹木苍翠。 葫芦山顶还保存一段长约200米,高一丈,宽六尺的湖山腰城,为清康熙十三年(1673年)至康熙十六年“三藩”之乱时期,潮州总兵刘进忠反清时所修筑。 王源是福建龙岩人,字启泽,号苇庵,明永乐甲申科进土。宣德十年 (143年),皇帝委派11个朝官为边垂州知府,据说其中有一个是《十五贯》的况钟,王源也是其中之一。王源到潮州上任,那时湘子桥原叫济川桥,只有十八个桥墩,且被洪水冲击得破烂不堪,过江只靠摆渡,地方富绅借渡赚钱。王源一心要修复湘子桥,恰好当时满城传闻葫芦山上有两块石,大数十围,高数丈,人称二蟾蜍,斜斜射向城里,风水先生便说这是“白虎瞰城,主嚣讼火灾”。王源看中这“怪石”,便派衙使李通、陆雄主持劈石造桥之事。这一下惊动了收惯桥捐和渡船钱的豪绅们,赶忙出来拦阻说:“这怪石动不得。”王源答:“既是怪石,只能使潮城人受火灾又多诉讼,为何不除掉?除了怪石又修了桥,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富绅们心里不悦,便在民间造谣惑众,说谁动了怪石,便惹了灾祸,潮郡人将要大难临头。李通、陆雄被吓得不敢动手,只得回报说,这怪石根深蒂固实难除也。但是,王源的决心已定,他说:“韩文公来潮能祭走鳄鱼,我难道连这石头都搬不动吗?”便选定吉日,亲自带了百余名兵勇,大闹葫芦山。他庄重地宣布:“我先动手,如果平安无事,那大家齐动手。”他取了笔在石上大书:“敕广东潮州知府王源除怪石”。大家看见王源动手,便跟着干起来,一起把怪石打碎,大的拿去作桥梁,小的拿去砌桥墩。王源这一举动深得广大民众的拥护,大家齐心协力,仅几年便把破烂的湘子桥修复,还增建了五个桥墩,并在每个桥墩上建造了不同式样的楼阁,非常别致。王源还把“济川桥”改名为“广济桥”。从此,葫芦山上不再闹怪石,潮城人也不再怕“白虎煞气”了。王源在潮州时,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后人曾在湘子桥头兴建“王公词”纪念。后因桥头经常水涨,不便祭祖,又把“王公祠”迁移到金山麓下,每年前往祭祀已的人很多。 葫芦山下的七圣庙 葫芦山摩岩石刻位于葫芦山上,但由于离潮州西湖公园正门较远,大多数人喜欢从南岩寺脚下登上游览,这样可以省去绕爬葫芦山之苦。---------------------2、镇风塔饶平柘林镇东北一公里处,地处风吹岭峡谷口。塔高22米,基围16米,七层八面,塔尖为千斤石葫芦,制作精美,周围用石板做环形面屏。始建于元代,历经600多年的天灾人祸而完好无损,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潮州美人城 州市区东北部,占地1000亩,计划修建华夏宫、歌舞林、温莎堡、童话村、缤纷园、明星苑、情侣岛、狂欢园,选取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为题材,运用园林、建筑、雕塑、游艺、现代声光电等手段,展现民族风情,表现女性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光彩魅力。---------------------4、明鸿庄园 镇枫洋岭前,距潮州火车站3公里,占地3000多亩,是以突出农林自然风格的旅游休闲场所,现有果林600多亩、养殖场200多亩、池塘200多亩。走进园中,可以在林中选果,菜园摘菜,凉亭垂钓,草地聚餐。这里又是珍稀动物养殖乐园,有人工养的黑熊、鳄鱼、梅花鹿、蒙古马、贵州驴,有300多只蓝孔雀开屏艳,还有200多只驯化了的鸵鸟,可供游客骑座、拥抱、合影,更有趣的是如橄榄球大小的鸵鸟蛋,坚硬无比两个人的重量压上去也安然无恙。还有从泰国引进的10多只斗鸡,时时引颈振翅,视若仇敌,却令观众兴奋不已。庄园餐厅更是别出心裁,特创制出著名的“明鸿风味宴”,其中有“橙汁鸵鸟肉”“孔雀药膳”“荷包甲鱼”“清甜鸵鸟蛋”等特色菜肴,让人感到新鲜而刺激。-----------------------5、青龙庙 供奉安济圣王王伉。他本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永昌(今云南保山)太守,发生严重饥荒时,曾冒自我牺牲的危险,毅然开仓放粮,被当地人奉为神。明初潮州人谢少苍到那里做官,也遇到同样情况,他也自己作主放粮救灾,结果反被朝廷处罚,被绑在烈日下暴晒七日。昏迷中是王伉的精神在鼓舞他,觉得好象阴云蔽日一样,使他奇迹般地度过了难关。回潮州时,他就将王伉的塑像带回来,立庙供奉。每年正月要举行安济圣王出游大会。这一天就成了全城的狂欢节了。-------------------------6、所城 古城堡。饶平县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海防军事重地。位于饶平县黄冈镇东南方14公里处(属所城镇),东临南海,北倚大尖山, 西连黄冈古城,是潮州府的前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百户侯顾实创建,呈方形,城垣高2.7丈,周长643丈 ,厚1.6丈, 内外两面用花岗石条丁卯垒砌,中填泥土。设东西南北4个城门,城门上皆建二重楼,城垣四角置设敌台。全城面积约2600市亩。城内有三街六巷, 中心交叉呈“十”字形,街宽1.5丈,外侧四周城池环绕, 城池宽2丈左右,长696丈。清康熙三年(1664)曾迁拆 ,七年展复,八年重建。所城曾称大城所,设正千户2员,副千户3员, 百户10员,镇抚1员,旗军1225员;各种军器5457件。 4个城门尚存,东西城垣尤为完整,是潮汕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堡。------------------------7、王大宝墓 在潮安县归湖镇神前山,占地约四亩。王大宝(1094-1170)字元龟,归湖人,“潮州八贤”之一。南宋建炎二年(1128)榜眼,历官南雄州教授,枢密计议,差监登闻鼓院,连州、袁州知州,国子监司业兼崇政殿说书,提点福建、广东刑狱,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大宝富学识、崇朴俭,刚正不阿,在官悉心力,忄卷忄卷于抗金大业,誉满朝野,有直臣风。著有《易经证义》、《经筵讲义》、《谏垣奏议》、《易书诗解》等。 王大宝墓前有石翁仲四,石狮、石马、石羊、石望柱、石笋各二,分列墓道两侧。雄浑厚重,气势不凡,堪称宋代大型石雕群。上图为石翁仲中之武将。-------------------------8、甘露寺 桑浦山在城西南约二十公里处,周围约二十七公里,地跨揭阳、澄海。在潮州境内者有宗山、厚牛山、狮子山、西山、中离山、龙坑山、庄陇山等。桑浦山早在明代已是有名的游览胜地,明季本《咏中离山》诗云:“览遍离山好洞天,杖藜到处尽云烟。此日中离藏修地,应作人间胜迹传。”在潮安县桑浦山狮子岩,“相传有孝子庐墓而甘露降,故名。” 甘露寺在一状如狮子巨口的石洞中,有石阶360余级通山下。寺门由三块品字型的巨石叠成,“玉简书院”、“甘露洞天”的题刻依稀可辨。佛寺上盖是一块凌空飞出的底平如削的巨石,蔚为奇观。寺中有“天笠源流”、“万寿云宫”等摩岩石刻多处。寺北有“甘露涌泉”. 像高2.55米,宽4.15米,依石凿就,神态自若。相传古代梅林湖常有米船沉没,石佛的肚脐却常流出白米以供客餐,后有贪心守僧凿阔脐眼,米遂不出。--------------------------9、韩 文 公 祠 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原在金山麓郡治前夫子庙正室东厢。元佑五年(1090)迁至州南七里,苏轼为撰《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迁于今址。是我国现存一处历史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韩愈的祠宇。景区内主要有:韩文公祠、侍郎亭、天南碑胜、石牌坊(由胡耀邦总书记题匾)等建置。 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沿壁则环列历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专访文史的珍贵资料。--------------------------10、潮州滑草场滑草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是在山地草坪,通过精心设计的流线型曲面上,采用器具进行自由滑翔的娱乐活动。其动作具有自由、舒展、刺激、惊险等特点。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所喜爱,成为当代山地运动之时尚。潮州滑草场是目前粤东地区唯一的滑草活动场所,它规模巨大,设置齐全,管理完善,场地南北长400多米,东西宽100米,占地4万平方米,可供300人同时从事滑草活动,场地设高级区、中级区、初级区,适应滑草者的不同层次需求,此外还配套了缆车索道、电瓶车,设立滑草俱乐部管理中心和滑草场服务中心。露天茶座等设施。其中俱乐部管理中心是专门为俱乐部会员,满足人们度过一个各取所需的温馨假日。------------------------------11、白水岩游览区 公园式山峦石异峰奇——潮州登塘将开发白水岩游览区 潮州市实施“旅游旺市”策略,不少新的旅游点逐渐被开发。登塘白水岩风景区也在开发之列。 白水岩游览区位于潮安县登塘镇白水村区域内,它是一座方圆200多公顷的公园式山峦,这里天生异峰奇石,苍松翠柏,旅游景色独特,在明朝时期就已是有名的天然游览胜地。 游览区内的兰若庵是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经近年来的修缮和扩建已形成上、中、下庵,庵内雕梁画栋,楼阁长廊构造精巧美观。庵前有一白云关,“白云关”三字由明末潮籍书法家吴殿邦所书。游览区的左侧有一个可容几千人的石坑洞,洞内奇石险怪;右侧有“仙人洞”“仙人泉”,洞内寒气迫人,泉水清冽甘甜;游览区内还有形态各异的试剑石、回音石、仙人扇石等一大批景观,这些都是鬼斧神工、令人叫绝。 随着潮州市“旅游旺市”战略的实施,登塘镇委、镇政府已把开发白水岩游览区作为发展登塘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目前,该镇已拟出开发白水岩游览区的一系列建设方案和项目投资评估,早日争取为“旅游旺市”作出贡献。--------------------------12、凤凰天池 凤凰天池景观位于凤凰山脉乌山东 峰顶部,海拔约1325米,其主峰海拨1391米,仅次于粤东第一高峰凤凰乌髻,海拔1497.8米。天池旅游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迷人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一览风采。 天池的面积为76亩,特殊的气候使池面时而波浪滔天,时而水波不兴,传说中的西王母沐浴之处,更为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加上旅游区内富有传奇色彩的太子洞、仙井;太平寺、文天祥“正气堂”、茶树王“宋茶村”;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岩石;美丽的杜鹃坑、日出胜景等更让人流连忘返。 天池边的景观 湖中有一种奇异的鱼,这种鱼头如青蛙,身如鳄鱼,尾如蝌蚪,背为深褐色,腹长杜红皮斑纹,相传宋帝逃难路过此地,饿得手脚无力,天池中的鱼儿即在水中晃动,想捕捞没有工具,宋帝只好望鱼兴叹:“鱼要是能自动上岸就好了。”说也奇,转眼间池中的鱼果然长出四肢,乖乖地爬上岸来献与皇上充饥,宋帝大喜,遂赐这种鱼为“四脚鱼”,所以凤凰人一直把它当作神鱼。 当年宋帝在众大臣的保护下,逃难至此,因后有元兵追赶,一大臣找到一山洞,众人马上簇拥着宋帝进去,转眼间,元兵追上来,却不见人影,原来蜘蛛精可怜这小皇帝,待他们一钻进山洞里,便连忙吐丝结网,把洞口封住,这才救了小皇帝等人的生命。当时,宋帝才七八岁,刚做了几天皇帝,可老百姓尚不知情,以为他还是太子,所以就这石洞叫“太子洞”。后人在这洞的两块大石分别刻着“天不亡宋”和“孺人拯主”。洞中旁边还有一只石靠椅,坐北朝南,相传这便是太子坐过的“太子椅”。----------------------------13、青岚冰臼奇观 分布于饶平县樟溪镇青岚溪谷的形态各异的石头,最近被中国地质学院教授勘查考证后确认是冰臼。 冰臼是冰川的直接产物,是在二三百万年前,在巨厚冰层覆盖,处于“封闭”和“半封闭” 状态下,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及在冰层中具有巨大压力,并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覆基岩及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的作用形成的深坑,这些坑极像南方春米的石臼,因此称为“冰臼”。 青岚溪谷的冰臼群,其分布面积之广、形态之寄、规模之大、景观之美,在从南国广东北纬23”12’,海拔高度不上100米,而保存又这么完好和地处热带亚热带等特征来看,在国内外为首次发现,实属罕见,堪称自然景观的一大奇葩! 这冰臼与冰臼有关的各种地貌景观,不仅是一处自然风光的游览胜地,又是一处增长知识得冰臼地貌博物馆。------------------------------------14、甲第巷 谚云:“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潮州的古民居,是目前中国保留比较好的。在构成潮州古城框架的“猷、灶、义、兴、甲、家、石、辜、郑、庵”老街巷,随处可见明清风格的旧居老房。而在这十巷之中,府第较集中,保存较完整,修复工作最完善的,当属甲第巷了。 民居是最能体现地区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景观之一。乾隆二十七年,潮州知府周硕勋对潮州民居就有一段精美的叙述——“望族营屋庐,必建立家庙,尤加壮丽。其村坊市集,虽多茅舍竹篱;而城郭中,强半皆高、厚墙垣者。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镆也多鸟 飞。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民居辄用石灰沙土筑墙,地亦如之。监如金石,即遏飓风摧扑,烈火焚余,而墙垣卓立无崩塌者。届过惠州、嘉应虽间有之,然不及潮州甚远。” 物换星移、人事皆非,然古民居仍以其悠久而氤氲的韵味表达着潮州人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意识。修复完整的甲第巷集儒林第、大夫第、翰林第等多座典雅气派的府第,建筑形式上具有潮州民居的“下山虎”、“四点金”等特点;石雕、木雕、灰塑、嵌瓷和彩画齐备,门窗户扇、墙夹屋脊、外墙檐下皆意趣盎然、是潮州旅游的新亮点。---------------------------------红山森林公园 红山森林公园地处于潮州古城之东,为山地向平原过度的高丘陵,山势峻夷,峰峦叠翠,高树凝烟,景石错立,泉水蜿蜒,高峰海拔497.2米,雄居山体中央,为潮州城区之制高点,园区南北5.22千米,东西宽4.17千米,总面积933公顷。 红山森林公园1993年定为省级森林公园,为广东十大森林公园之一。公园环境优美,山青、林碧、草茂、泉清,茂密的森林与交织的山塘泉涧形成了一个相对幽静的森林环境空间。是一座集森林旅游、登山眺望、山地运动、文化娱乐、林地养生、度假健身、科教考察等多种旅游服务项目。于2001年1月22日正式对外开发。 森林公园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缘势开发了滑草场、滑车场、跑马场、射箭场、山庄别墅、曲径通幽、天上人间酒吧等近20个游乐项目,可令游客尝试“草上飞”的惊险好玩与刺激,体验天上人间的全新感受,领略骑士跃马英姿,在花草簇拥,绿树环抱的山坡上建有中餐厅、快餐厅,卡拉OK厅、石林茶座等配套设施,可供游客品尝各式美食或一泡香茗,人在绿中,乌声燕语,茶醉人醉,第二期项目包括,观音圣景、名人名家书画展馆、商务会议中心、金嘉庄园、金环别墅、金福高级别墅区、鱼跃龙门、科幻探奇、儿童天地等即将建成开放,届时将完整地为人们提供一个回归自然,寻觅安静,领略南亚热带风光的城市近郊综合性森林公园,使之成为粤东森林旅游中心------------------------------
蒸蒸鸡蛋
Hulushan bay cross sea bridge construction temporary bridge and the construction platform design, constructs the temporary bridge bridge to extend 4.7m, bridge long 28m 32m 28m, the construction platform extends 33m long, the bridge 3×28m.The design choice carries on the design calculation regarding the structure most disadvantageous maximum span.Builds the construction plat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temporary bridge model through CAD and bridge doctor.Carrie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operational phase simulation with bridge doctor to the model.And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he computation by the actual condition.Definite model various components endogenic force, distortion, stress condition and each kind of effect combination.According to computed result determination design security, efficiency and rationality.The Hulushan bay cross sea bridge construction plat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temporary bridge use “64 type military steel girders” assembling become.“64 type military steel girders” various components have the fixed size, may ac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sign request to assemble each kind of span the steel structure, is advantageous for the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Moreover, because the material may use repeatedly, also has the good efficiency
极夜北极光
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角洲,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小三角洲计),以大三角洲计,亦在北纬23°40′—21°30′之间,即绝大部分属于热带范围。从气候上看,则大三角洲亦属于热带地区(见竺可桢等《物候学》,1962)。地貌发育上也有此特色,植被景观更受其影响,发育为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并且由于三角洲北面为粤北山区,对北来寒流起屏障作用,使热带植被能沿谷地侵入北回归线以北山区。珠江三角洲从地形界限看,罗平山脉是它的西面和北面的界限,即罗平山脉以西为西江谷地区,习惯上称为粤西山地;山脉以北为北江水系,或称为粤北山地。东侧罗浮山区是三角洲的东界。(一)地貌特征珠江三角洲热带特征反映在河网上是水量大,含沙量小,分汊放射河道多,宽深水道发育。但由于发育历史由中更新世后开始,下沉量又不大,故它和长江、黄河三角洲最大差别是形成历史短,沉积物厚度小,而向海湾推进则较快。珠江三角洲是在溺谷湾内的多河道上淤积而成的,故称为复合三角洲。如广州就有“三江汇总”之称。但面积不大,故发展潜力不如长江三角洲。广州溺谷湾形成是受太平洋和印度板块作用影响,在广宁云浮隆起和河源惠阳隆起间形成坳陷所致。坳陷在中生代即沉积有三水、龙归、东莞、新会等红色盆地。四周为古生代地层所成的山丘包围。并受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侵入(如西樵山即第三纪古火山)。第三纪末夷平后,第四纪上升,即今三角洲四周山地的1000米准平面,如清远北大罗山山顶呈和缓丘陵地貌,称12丘,为反季节作物的良好基地。罗平山脉主峰多在1000米上下,如高要鸡笼山(1007米)、清远大罗山(1024米),佛冈阿婆山(1224米)、新丰青云山(1246米)、连平九连山(1279米)等。西江、北江和东江都是遗传下来的准平原遗传河。珠江三角洲的陷落,使其成为低平的丘陵、台地区。第四纪海进,大陆架下降,大陆上升,故第四纪阶地有向海倾没趋势,使溺谷湾基底有埋藏阶地存在。三角洲沉积开始在中更新世后(约4万年),突出海面的山丘台地成为三角洲平原上小丘,基岩出露处形成了“丹霞地形”和“石门”等遗传河谷地貌。台地或阶地可达5级,并且呈大面积分布。平原沉积物亦有向海增厚现象,由25米增加到60多米,最厚在灯笼沙处第四纪沉积63.6米,其中夹有海相层2,陆相层1,说明三角洲有新老两期。三角洲平原向海发展可分以下3期:1.各河下游三角洲形成期 西江在三榕峡口外,河道即分汊,东北入北江,南入高明河,宋代才淤成羚羊峡一水;北江出大庙峡后也即放射分流,形成北江下游三角洲,今天亦淤剩北江正干一道;东江出田螺峡(博罗东)后即分汊成东江下游三角洲,当时各三角洲彼此尚未连接起来。还有增江、绥江、潭江等下游小三角洲的发育,也形成于史前时代。2.复合三角洲形成期 在历史时代初期,各河下游三角洲即开始联合,如在西、北江下游新形成的三角洲,已是西江和北江合作淤出的产物;东江下游三角洲发展,在下游又形成新三角洲,这也是和增江合作淤成的,今天复合三角洲形态即形成于本时期内。地貌上除三角洲平原外,还有按海面沉积成的“准点平原”,它与河岸泛滥平原不同,一是河道是双向潮汐河道,二是没有岸高水低的假阶地地貌,三是平原不显示倾斜坡向,河道弯曲,为三角洲主要旅游风景资源,开发价值高,如著名“荔枝湾”,明代已成为羊城八景之一。今天为农业主要地区,称“围田区”。3.冲缺三角洲发育期 唐宋以后,河流干道多切过三角洲前缘口门山地。在口门外,河道呈放射状分汊水系,形成新的三角洲,如江门河切过江门丘陵区,在新会形成三角洲,即称为新会冲缺三角洲;西江干道切过甘竹滩丘陵区,即在中山市境堆出中山冲缺三角洲;北江干道在切过市桥台地和顺德丘陵地后,在番禺县堆出番禺冲缺三角洲;西江干道在切过睦洲丘陵地和叠石丘陵地后,在斗门县形成斗门冲缺三角洲。即今天称为“沙田区”的区域,为我国米粮生产基地之一。亦为我国主要大面积围垦区,因8大口门外淤浅至-3米以内的滩涂已有120万亩;1米以内的浅滩达40万亩,海岸线向前推进每年平均为60—150米不等,年淤高量10—20厘米。丘陵台地地貌年龄较老;故风化壳多已发育为赤红壤,属砖红壤性红壤,只有较高山丘才见有红壤发育,有利于热带季风雨林的生长。(二)岸线变迁珠江三角洲由于基岩浅,来沙量大,故向海伸展快,使番禺、珠海、斗门成为田地增加的县市。岸线不断向海伸展。三角洲大致在大西洋期约距今6000年上下形成,当时岸线可由三角洲上山丘坡脚海岸地形如海崖、海蚀穴、海蚀平台及沙堤等定出。今天三角洲平原山丘脚下多可见到这些海岸地形,如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及海蚀平台即为例子。故广州溺谷湾岸线基本上可以由山丘和平原接触线定出。三角洲即在这些海岸地貌前缘开始发育,如西江下游平原即已伸至广利附近,因该处蚬壳洲贝丘和屈肢葬新石器遗址年代下层为7170±140年,而陶片为5680±284年(热释光)、博罗葫芦山贝丘亦在平原上,即表示各河下游三角洲已有发育。按海相硅藻(咸水种)、有孔虫及淤泥层分布,各河下游三角洲区基本反映出大西洋期海侵范围,即距今6000年的岸线北达清远盆地、西达肇庆盆地(赵焕庭,1990),东达博罗盆地和潼湖。从新石器遗址看,三角洲范围在东江三角洲区基本上可以新石器遗址为海岸线所在,因东江三角洲中部无岩岛,大部分仍为海面,故东江三角洲四邻即为4000年上下的新石器时代岸线。西北江三角洲顶部亦已开始形成,因金利茅岗水上干栏遗址为4140±90年(C14测定),腐木层为3970±110年(华南师大地貌室,1988)、西樵山贝丘年代由6120±130年(同上)到4905±100年,出土石器达53000件以上(曾骐,1991),可见附近已有大片陆地。南海石碣海蚀崖下附生的蓝蚬年龄亦为4640±280年。即西北江三角洲向南已达西樵山、佛山一线以南(水藤淤泥为3997±190年)。2000年前(秦汉时代),东江三角洲由东江、增江两三角洲合并,下伸至中堂(有汉代应堂庙),南面仍为海域。西北江三角洲向东北伸延已达南华水道之北(即东海水道)。因杏坛已发现汉代陶片等文物埋深2米(逢简村)。淡水马来鳄已生长在勒流,年代为2540±120年。石涌为南越相吕嘉故乡,故其附近当为平原。陈村汉代亦已成陆。1000年前(唐代)岸线,东江已至东莞城,即东江三角洲顶部已发育。但大部仍为珠池。番禺冲缺三角洲顶部已发育,因《元和郡县志》说“广州正南去大海七十里”,可见地正当今沙湾、顺德间岸处。中山冲缺三角洲顶端亦已发育,因黄巢已在今容奇、桂洲、马齐等地驻军就食,可见附近已是大片水田之乡。新会冲缺三角洲也有顶部平原发育,如新会即为隋代的州治所在,表示当时已有大片平原生成。唐代地层多埋掩汉代地层,汉唐千年间三角洲岸线推进不大,可能与此期为海面上升时期有关。700年前(宋代末年),岸线南进到各冲缺三角洲中部,东江已达麻涌、大汾、道滘一线(据族谱);番禺已达揽核、鱼涡头一线,西樵涌已有记载(1233);中山岸线在横栏、浮圩(今名阜沙)、黄圃、潭州一线(据记载);新会附近宋代已成潮田,礼乐、外海一线成沙;潭江则以双子、黄冲一线在此期发展较快,这是宋代时珠玑港南下移民涌入三角洲筑堤开发的结果,把潮田改为坦田,海平面下降亦有影响。滘为沟通两河水道。400年前(明末)岸线,因宋代筑堤束水归槽,各冲缺三角洲加快淤积成沙,如中山宋初属东莞,南宋始入广州,因北宋时香山和番禺隔海三百里,不如去东莞方便。这说明南宋时中山冲缺三角洲已伸至石岐、港口一带,即东海十六沙和西海十八沙已成。番禺冲缺三角洲已至下横沥(义沙),洪奇沥口门初成。新会冲缺三角洲已达南缘九子沙,岸线由礼乐南移连熊子山(即熊洲)。东江三角洲大部成陆于宋末。明末伸至漳澎以东,南支流亦伸至厚街北面。明代三角洲岸线前进加速也是人工影响,明代不再如宋代筑堤护田,而是筑堤成田,还在滩面种芦、草促淤。斗门三角洲顶部已开始发育,即今大鳌沙已形成,睦洲、三江口亦已涨出。黄布、大沙已成,只在竹洲、粉洲以南才入海岛。100年(清末)前岸线又推进,在斗门冲缺三角洲外缘磨刀门口,即竹排沙,灯笼沙东头、西头围;新会则进至三江圩西银洲湖岸,番禺海岸线是把乌珠大洋填平,万顷沙已到十涌。东江则进展慢,因狮子洋潮汐力强。总之,珠江三角洲岸线不断向海推移,有快慢时期,在自然因素上,与海平面升降变化有关,在高海面期,岸线推进减慢,低海面期则较快。人为因素则为建堤围等,如宋代筑堤护田,使下游沙田淤积加快,明代筑堤做田,种芦积泥均使成沙加速。而潮汐作用和上游来沙来水亦有影响,如虎门及崖门水道淤积特慢,即是潮流强劲之故。虎门与崖门间三角洲区则淤积加强。(三)热带性气候珠江三角洲气候热带性表现在四季不明,三冬无雪,树木长青,田野常绿,霜不杀青。据竺可桢在《特候学》一书中称,热带为“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地方,他认为五岭以南,即入热带。故珠江三角洲在热带范围之内。形成热带气候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纬度的影响,北回归线便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珠江三角洲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即大部分属于热带地区。这里夏至太阳正照在天顶上,是古代已称为“北向户”的地方,即太阳可由北面照入屋内。冬季太阳仍高,故三角洲热量仍足。但是这里和世界各地热带环境不同,是由于多了季风的影响,冬季吹北风,夏季吹南风。冬季北方寒流也能吹入三角洲,使热带作物受害,如荔枝、木瓜、菠萝、杧果等减产。三角洲夏至期间太阳正照天顶,太阳角度常达87°,冬至也达43°;白昼长达14小时(夏至),冬至仍有11小时,日照时数年达1900—2200小时,太阳辐射总量年均中山市为4541.6兆焦/平方米,深圳为5404.9兆焦/平方米,使年均温在20℃以上,已入热带地区标准。冬季广州1月均温为13.3℃,低于5℃日子只有3天,故珠江三角洲只能说有“冬季天气”,不能说有“冬季气候”。广州炎热日数不过6天(>35℃),反映海洋性气候特色,即夏无酷暑,与亚热带的长江三角洲气候不同。三角洲地势平坦,雨量较四周山丘为少,平均约在1600毫米,而外围地方可达2000—2600毫米。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种雨季旱季分明正是热带气候特色,和赤道带长年高温多雨不同,故珠江三角洲不能引种赤道性作物如橡胶树、椰子、槟榔、可可、胡椒、榴连等作物,只能引种热带性作物如剑麻、杧果、菠萝、香茅等有耐旱性作物。春季静止锋所成阴雨,长时间阴雨天气可引起早禾烂秧。夏季以雷雨为主,和赤道带相似,每天下午降雨2—3小时,成为年中雨量高峰之一。夏秋多台风雨,在三角洲地区破坏性不大,因四周有山丘保护,且对秋旱有助,这也是热带气候特点,每每形成三角洲雨量第二高峰期。冬季变性寒流经东海入三角洲亦可有小雨。由于日照强,蒸发量大,如广州雨量1600—170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1715.5毫米,故旱季(10—2月)期间。旱害仍可发生。侵入三角洲台风每年只有1—2个,1次为期只有4天,但带来的雨量正好可缓解秋旱。加上每年约有5—6个台风影响三角洲区,故旱灾一般比水灾要轻。如加上台风、寒潮等,则风、寒、水、旱都是三角洲的灾害性因素。台风入境时最怕潮水顶托。台风增水和高潮顶托相遇,则形成大风大浪高潮,即风暴潮,古代称为“沓潮”,早见于唐代“岭表录异”中。文称:“当潮水未尽退之间,飓风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涛溢岸,淹没人庐舍,荡失苗稼,沉溺舟船,南中谓之沓潮。或数十年一有之”。台风能增水和减水,增水加上高潮即能冲破海堤,形成灾害。三角洲海堤长达1935公里,亟应保护。因三角洲是在热带内,热带风暴多,加上湾口呈喇叭形向东南展开,故成为我国风暴潮多发区。实测最高潮位1.8米以上,多为风暴潮所成,计由1848—1949年100年中,珠江口发生风暴潮达60次。增水时间只4小时,水位增高最大达1米,如与洪峰顶托则每成灾害。如计及波浪还可爬高,对海堤冲击更大,故应特别注意。风暴潮虽不常有,但同治元年(1862)7月初一的一次沓潮,“海水忽涸如陆”(减水),“平地水深数尺”(增水),结果是广州河面“捞尸八万余具”。1983年9号台风(9月9日)所成风暴潮冲跨海堤2129处,总长47公里,淹田184万亩,鱼塘7万亩,物资(船、粮、化肥、水泥)损失1亿元,死23人,伤172人。近年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每年平均达2.08mm,预计将来风暴潮将较过去更为强烈。由于三角洲广种热带性作物和果木,故寒害为患亦大。早春寒流日均温连续4天小于10℃,即可烂秧;低于15℃连续5天以上,早造死苗,反青亦慢;晚秋日均温低于20℃一连3天以上即寒露风吹扬水稻花粉,致空粒减产;冬日低于5℃即使热带作物受害,称为“暗霜”。夏季雨量由锋面、雷雨、对流雨、台风所成,暴雨时发(日雨量大于50毫米)都可成灾,尤以前汛期和后汛期联合,使“龙舟水”和“慕仙水”连接起来时,成灾最大。旱灾主要由稳定高压所成,如1964年11—12月连续晴天达43天,故同前冬旱与早春旱相连,形成灾害。此外,龙卷风亦可造成灾害,群众称“屈尾龙”。1878年3月白鹅潭起龙,毁屋1500多家,覆舟死人数百,雾日不多,如广州雾日年均4.8天,因三角洲地面低层空气高温之故。(四)热带性动、植物珠江三角洲不生长赤道性植被,但热带性的却不少,虽然今天人工开垦使天然植被消失,但在一些村前村后的“风水林”和“杂木林”中,仍可见热带树种残存,如格木(Erythrophyleum fordii)、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等,表明古代山丘台地是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分布区。在山谷还见有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野芭蕉(Musa balbisiana)群丛分布,林下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亦以热带种属为主,每成优势群落。今天广泛分布的榕、木棉、鱼尾葵、凤凰木亦为热带树种。珠江口红树林中,有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等,沙滩上有海刀豆(Canavalia mariti-ma)、厚藤(Ipomca pescaprae)、海杧果(Cerbera manghas)、耐盐植物老鼠(Acanthus ilicibolius)等,在东莞、宝安、深圳、珠海均有分布,据1983年航片量算达5000亩以上,组成红树林植物达11科13种。在三角洲区常见种达500多种,也反映出热带特点,分属130多科373属(陈树培,1984),其中纯热带属占42%,连泛热带性属计则达53%。鼎湖山区热带属占62%,热带种占56%,即1291种,罗浮山冲虚观风水林146属中,泛热带属占91%(郑芷青,1987)。常绿季风雨林植被多为风水林及杂木林,多属次生性,是一种热带区系成分为主的类型(王铸豪,1982),面积不广。在广大台地低丘区多为常绿灌丛。热带成分为主的草坡,生长在砖红壤性土层之上,易发生水土流失。食虫植物猪笼草(Nepenthes mirabilis)等都是热带性植物。热带植物生态特征也充分反映在常见的栽培树木中,如板根、气根、支柱根可见于榕树,能独木成林;老茎生花现象见于杨桃,木菠萝;全年生花见于白兰、扶桑;锒钳叶见于杧果;衰颓叶见于杧果、荔枝;滴尖叶见于菩提树。这些热带植物生态特征和这里是热带季风雨林分布区相一致。其中如白木香(即土沉香)在明代曾广泛种植在东莞县,成为东莞名产,称“莞香”。这都说明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角洲。还有,与此相应的还有大型热带动物栖息于三角洲地区,虽然今天已被人们猎尽,如犀牛记于东莞丘陵区。三角洲是水网区,以沼泽、洼地和低平林野为主,故也栖息不少典型热带巨型动物,它们也反映出三角洲原来的热带特点。如亚洲象、马来鳄、孔雀等在古书即有不少记述,或更有化石为证。如三国时广州地方仍有鳄鱼生长,《水经注》称:“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记胜”,今天平洲渔民亦曾在河道中采出鳄鱼头骨,说明广州有鳄。顺德、新会且有成条鳄鱼骨格出土,大林的(棠下)14C测定为3020±80年,勒流的为2540±105年。东莞南汉还有象群害稼记载,作者亦曾在广州古西湖区采得象胫骨于淤泥层中,《南海志》(元)尚记有象的生存。孔雀则在晋代时开平、唐时新会均有记载。可见珠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即为热带动物分布之地,其中象牙已被猎用,作商品看待,唐《北户录》载:“牙小而红,堪为笏裁,亦不下舶来者”。鳄鱼因吃人畜故被记录下来,它和长江的扬子鳄很不相同,与今天南洋群岛湾鳄(Crocodilus porosus)、马来鳄(Tomistoma sp.)一致。而象则为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今天由于三角洲不断开发,人口增加,林木破坏,它们已被猎食殆尽。小结从地理环境组成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动物分析,珠江三角洲是个热带性三角洲,与黄河,长江三角洲不同,地貌水文上表现为多汊道的良好水网,广宽深水河道众多;气候上热量和辐射丰富;植被生长旺盛,种类众多,动物繁生,对工农业生产至为有利。从类型上看,珠江三角洲与红河及湄公河三角洲等热带型三角洲近似。在我国热带地区较稀少的国情下,应重视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的热带性特点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