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不会再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与战略风险。
1、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指借款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贷款本息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它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2、市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投资或者买卖动产,不动产时,由于市场价值的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多种市场行情的变动。
3、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本身掌握的流动资产不能满足即时支付到期负债的需要,从而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4、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町能性的风险。
5、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
6、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商业银行债务,或使商业银行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商业银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
7、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8、战略风险: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是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信息和生存能力或企业效益的因素。战略风险因素也就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资源、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企业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扩展资料
银行业对于中国金融业具有系统重要性,银行稳则金融稳,金融稳则经济稳,守住银行业风险底线,是防控金融风险的主要抓手。
中国银行业曾经因为不重视风险防控,走到了技术性破产的边缘,也曾经为了剥离不良资产、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付出巨大成本。只有吸取历史教训,切实防控风险,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保住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
金融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防范金融风险不能仅靠行业自律,还必须有功能完备、切实有效的外部监管。中国金融行业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监管体系,但在监管机构职能定位方面,一直存在身份冲突的问题。有的金融监管机构具有强烈的“地盘意识”,将做大做强行业作为重要职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银行风险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把银行业风险锁进笼子
可琪宝贝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扩大了投资新空间,在造福沿途各国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国资本输出的大动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重点关注国别风险。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辐射沿线众多国家。在如此广袤的区域进行建设,必然面临各类地缘冲突及大国间的地缘角逐。这种地缘风险,既包括沿线国家的疑虑,也包括域外国家的阻挠。“一带一路”涉及众多国际热点区域,如中亚、东南亚和非洲等,这些区域由于历史、宗教、资源或域外干涉等各类原因,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地缘政治风险。除了各国间的地缘角逐之外,沿线国家内部的政权更迭、政局动乱也将给“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中亚、中东等民族宗教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国内经常爆发冲突,阻碍基建、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对于,国别风险,首先要密切关注沿线国家的政治状况以及是否存在与中国的潜在争端。在策略上,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对国家间关系相对稳定、合作意愿强烈、容易达成共识的项目,优先予以考虑;而对那些尽管有合作意愿、但达成共识难、前景不明朗的项目,审慎评估推进,以严格控制政治风险。在具体的推动过程中,应与当地已有合作框架兼容,保持战略合作的连续性,消除沿线国家的疑虑。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不排挤俄美欧日等国的利益。适时建立“一带一路”多边体制下争议解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