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锤哇
心智的英文是mental。
英 ['mentl] 美 ['mentl]
adj. 思想的,心理的,精神的,脑力的
n. 精神病患者
例句: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our mental health.
翻译:我们应该更注重心理健康。
短语:mental labour 脑力劳动
用法
1、mental的基本意思是“头脑的,思想的,心理的”,指相对于physical或bodily的“精神上的”。也可表示“智力的,脑力的”。在句中可用作定语,也可用作表语。
2、mental也可作“精神病的”解,此时在句中只用作定语。
3、mental无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
fj陈老诗
psychic ability:心理能力。
重点单词:
psychic:英 [ˈsaɪkɪk] 美 [ˈsaɪkɪk]
相关短语:
psychic energy 心理能量 ; 心灵能量 ; 心理能 ; 精神能量
psychic trauma 精神创伤 ; 心灵之痛
双语例句:
jiangdan1101328
我所说的“心智”,对应的英文单词是“Mind”。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在众多定义之中,我更倾向于乔治·博瑞(C.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义: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博瑞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的差异,即,每个人心智的能力强弱不一;且这方面的差异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
为了说明清楚,有必要把相关的一些概念重新组织。我们常说的“智力”与“智商”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儿。可以把一个人的“智力”理解为他“心智能力”的强弱程度。而一个人所谓的“智商”,是指此人参加“智力测验”所获得的成绩——姑且不论那些智力测验在科学性与全面性上是否足够可靠。
事实上,正是因为很多人在语言使用上对“心智”、“智力”与“智商”等概念不加任何区分甚至干脆等同使用,才使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一个人的“智商”是天生的,甚至是与后天无关的(学术界有一派认为智商是基因决定的),是一生固定不变的。
后来,一些研究同卵双胞胎的心理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智商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如果一个人的智商全靠基因遗传,那么,同卵双胞胎的智商应该一模一样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之后,这些心理学家们做出了个估计:大约75%的智商是由基因遗传决定的,而其余的25%则受后天环境影响。
这个结论已经大大改变了人们对智商的理解。过去,很多人相信智商完全是基因遗传决定的,后天的影响就算存在也相对有限——即便在今天,很多传记作者在撰写名人传记的时候,还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天赋禀异”之类的词汇。他们完全不在意这种“智商天定”的观念不仅缺乏依据而且很荒谬,荒谬程度与“龙生龙,风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之类的“血统论”如出一辙。
目前心理学家们正在广泛讨论的“弗林效应”(The Flynn Effect),指的是智商测验成绩逐代提高的现象。心理学家尤里克·奈舍尔(Ulric Neisser,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在一篇1997年发表于《美国科学家》杂志上的文章中报告说,“(智商)测验的成绩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正在显著地提高,但人们的智商是否也在提高仍然存在争议。”事实上,有统计数据表明1972年至2002年之间的30年里,所谓“弗林效应”还一直存在。
事实上,这一切很容易解释清楚。人生初始,一个人的心智能力几近于零。新生婴儿几乎只有“反射”能力而已。饿了、疼了、冷了、热了……只要不舒服只有一种“反射”——哭;而舒服了、满足了,就产生另外一种反射——笑。而作为人类最终所必需的种种能力,新生婴儿实际上无一具备,他们只是具备获得那些能力的潜力而已。
然而,人类之所以与其它动物不同,原因之一在于人类拥有比其他动物更为发达的“大脑额叶”,乃至于人类天生拥有比其他动物更为优秀的学习能力。通过“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同样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抽象推理能力”,最终,一个人的心智可以被开启、培养、发展,可以被重建,再进一步甚至可以被反复重建。
我不同意“智商天定”的解释,同样也并不接受“大约75%的智商是基因遗传决定的,而其余的25%则受后天环境影响”的说法。因为后者依然建立在不区分“心智”、“智力”、“智商”之间的微妙差别的基础之上,进而忽略“心智”成长的重要性。
我的基于观察的结论是,一个人的心智顶多有1%是基因遗传决定的。新生的婴儿,但凡正常情况下,都具备人类天生所拥有的“反射能力”和“学习能力”。天生的“反射能力”或多或少在快慢上存在一些差异;而天生的“学习能力”也只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那种能力——比如,模仿相对更容易一些,而逻辑思考能力尚未形成。“反射能力”差一点,可能表现为“反应迟缓”,但这与最终一个人能够拥有的心智能力强弱程度并无决定性的联系,要不然就无法解释爱因斯坦这样被人们视为“天才”的人为什么幼时看起来却像所谓的“弱智”。最初的“反射能力”以及最原始的“学习能力”构成一个人心智最初的1%;而剩余的99%,实际上应该都是后天积累的才对。当然,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对于很多人来讲那99%中的大部分已经积累完成了。
当一个孩子被夸奖为“聪明的孩子”的时候,应该被夸奖的很可能或者说更可能是这个孩子的父母。“更聪明”的父母生出来的孩子实际上不一定在出生时就比别的孩子“更聪明”——就算“更聪明”也不会“更聪明”多少,差异无论多大也都局限在那1%以内。然而,“更聪明”的父母的孩子,在随后的成长中每时每刻都有更多的机会耳濡目染并学习模仿“更聪明”的行为,而最终也就“变得”(也“显得”)“更聪明”——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会发展得更为迅速。
说通俗一点,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学习而疯狂发展,而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辅相成地大幅增长;于是,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谁可以封顶?然而,反过来,如若这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那么心智就可能停滞发展,甚至倒退,弄不好“痴心不得反癫狂”,搞到进入负数的地步—隹又能够保底?
人类的平均寿命正在不断地延长——科技的进步保障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提供更多的保障,比如,蛋白质的获取前所未有地廉价和方便。而在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的今天,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心智是可培养的、可发展的、甚至是可以重建的,对任何人来说,都可能是一次宝贵的重生机会。对过去的人来说,到了30岁才醒悟过来可能就“来不及了”,但,相对来看,现在的人就算40岁醒悟过来,也相对还算“来得及”——因为平均寿命延长了,即意味着还有积累和重建的机会。而如若一个人错误地认同“智商天定”的观念,那么他就可能错过发展、培养、重建心智的机会——甚至连开启心智的机会都没有。
candy雨朦
psychic ability
1.Drove around aimlessly, praying for psychic ability, until I broke down, headed to Starbucks and begged to borrow stranger's computer.
我漫无目的的驾驶,祈求神仙显灵,直到最后我屈服了,停在一家星巴克门前,向里面的人求助,借用他的计算机。
2.Psychic ability is something we all possess to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s, and it's something that can be consciously developed.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通灵的本事,而这种本事也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开发。
3.It is dishonest to claim psychic ability when the details are revealed by plain, natural astrology.
将朴素自然的占星术虚张为超能力这是不诚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