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78

wangxinrose
首页 > 英语培训 > 板块漂移英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鲜嫩的小豆芽

已采纳

加拿大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从板块构造观点出发,将岩石圈从大陆破裂、裂谷出现到洋盆形成,再从洋盆俯冲、缩小到闭合的完整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期)。 胚胎期 地幔的活化最初引起稳定大陆壳的破裂,形成大陆裂谷,东非裂谷就是最著名的实例。 幼年期 地幔的活化使其热熔物质喷流或上涌对流,岩石圈进一步破裂并开始出现狭窄的洋壳盆地,可以红海、亚丁湾为代表。 成年期 随着洋中脊系统的延伸和扩张作用的加强,终于出现了新的大型成熟洋盆,大西洋是其典型代表。洋盆两侧未发生俯冲作用称为被动大陆边缘。 衰退期 在洋脊系统扩张的同时,洋盆一侧或两侧开始了俯冲消减作用,称为主动大陆边缘。洋盆面积开始收缩,可以太平洋为代表。尤其是太平洋板块沿着亚洲东部大陆边缘的千岛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和菲律宾海沟,向欧亚板块下面俯冲,形成(海)沟 (火山岛)弧 (边缘海)盆型的汇聚带,组成现今亚洲东缘花彩列岛式的地理面貌。图5-7表示了北美大陆西侧的沟 弧 盆体系配置特征。 残余期 随着洋脊扩张作用减弱,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海盆,如地中海。 消亡期 最后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拼合,海域完全消失,转化为高峻山系。横亘欧亚大陆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最好的代表。例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是属于陆-陆碰撞型的板块汇聚带(图5-10)。由于大陆壳较轻,它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大部分不可能被带往消减带的深处。因而当两个大陆碰撞时,先前的大型古洋盆因俯冲消亡而在地表只保留一些残迹(由蛇绿岩、基性火山岩及深海放射出硅质岩组成),称为板块缝合带(suture),代表板块构造演化最后的陆-陆碰撞阶段。 威尔逊的上述总结反映了岩石圈板块构造演化的一种常见开合周期过程,迅速获得广泛传播和应用。次年(1974)即被公认为威尔逊旋回(Wilson cycle)。 海底扩张 20世纪50年代,随着海底调查积累了丰富的海底地质和地貌资料,尤其是古地磁学的进展,导致赫斯(H.H.Hess,1962)和迪茨(R.Dietz,1961)几乎同时提出海底扩张的观点。海底扩张作用是大洋岩石圈在洋中脊处裂开,地幔炽热的岩浆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并把先期形成的岩石向两侧对称地推挤,导致大洋海底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在假设地球的体积和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大洋岩石圈也必然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着消减带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消亡于软流圈中(图5-7)。因此,海底扩张实质上是全球洋壳在不断地循环变化,2~3亿年内更新一次。海底扩张说的确凿证据是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以年龄最新的大洋中脊为轴,向两侧呈对称地分布,离中脊愈远愈老。我们怎样知道海底岩石的年龄呢? (1)磁异常与磁场倒转记录 海底年龄的测定首先应归功于古地磁学的研究。50年代后期梅森(R·G·Mason)在东太平洋进行地磁研究,发现海底地磁呈整齐的条带,并都呈南北向展布,条带间距达几十公里。如果把所测定的磁异常带标到图上,并且沿中脊轴对褶过来,那么磁异常条带东西两侧将重合。磁异常曲线中峰与谷的顺序存在着惊人的对称性,对于这一现象一直使学者们困惑不解。直到1963年英国的瓦因 (F·J·Vint)、马修斯 (D·H·Mattheus) 提出推断,地磁异常条带并非磁化强度不均匀引起的,而是地磁场方向的历史记录,地磁的正负异常对应于古地磁场的正反方向变化。这样海底就起到一台磁带录音机的作用,根据地磁场的正反方向变化记录下海洋扩张的历史(图5-5)。通过对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测得的地磁极性年表,证明全球的地磁正向期与反向期完全一致。从而肯定了海底扩张的普遍意义。 根据海底年龄编制的全球海底扩张模式图可以看出大洋中脊与最年轻的海底吻合。而通过磁异常条带年龄的测定可以建立等时线,从而得到自洋脊形成以来的年龄,最老的海底年龄只有1.7亿年,和最老的大陆年龄3840亿年相比是太年轻了。1.7亿年以前的洋壳到那儿去了呢?现在认为老洋壳沿海沟俯冲带进入上地幔软流圈消失了。 (2) 海底扩张速度 根据上述三大洋海底磁异常资料,如果以中脊作为磁异常计算的起点,在不同洋盆中可见,中脊两侧磁异常条带的宽度是不同的,表明海底扩张速度存在差异。参照每个磁异常条带的年龄及距中脊的距离,可以计算出各大洋的半扩张速率(只考虑中脊一侧),计算结果表明海底扩张全速率范围为1 >20cm/a。其中,太平洋中脊的扩张速率最大,北大西洋和红海的洋脊速率最小

板块漂移英文

188 评论(13)

不管三七

地球大陆版块漂移的动力之源 板块理论被公认是20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五大成就之一,它的提出是一次重大的地学革命。但是板块理论遇到很大的困难,就是版块分裂运动的强大动力来源问题。80年代末,以美国科学家为首提出的大陆动力学计划旨在解决“板块”没有解决的大陆地质难题,发展板块理论。大陆动力学的提出得到全球大多数地球科学家的响应,使之成为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主导。 地球磁场逆转与大陆版块漂移,从表面上看是地球的自身现象,可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成员,所以地球磁场的逆转与大陆版块的漂移,就与日地月天体运动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球磁场逆转与大陆版块漂移已被证实,不可置疑。大家知道地壳与地心之间并没有一个固体连接,所谓的地轴是人们的一个假想轴。地壳在受到外力(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下(因地壳的质量很小,只占地球总质量的千分之二点六),地壳就与地心之间产生了差速运动(地球自转受到“刹车”力而“丢转”)。地轴是倾斜的(23.5度),因为倾斜所以地壳所受的外力与地轴有一个夹角。这样地壳与地心的差速运动每丢一转时,就使地球的南北两个极点向地球的低纬度地区旋转了23.5度。 当丢失了7~8转时,地球的南北极也就调转了180度,正好是地壳的南北极来了个大调转。地壳是不产生磁场的,地壳的磁场来源于地心。地壳两极的大调转使地壳在地心磁场上所处的相对位置也来个大调转,这时候若有火山爆发,也就记录了当时地壳在地心磁场上所处的磁场方位。在几十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地壳就是这样在有磁场的地心上,受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作螺旋式旋转运动的。这种运动的结果才使钻探出的岩芯呈现出逆转的情况。 我们生存的地球象一个没煮熟的生鸡蛋,地壳是固体而内部是液体。当地壳受日月引潮力的作用,相对地心产生了螺旋式旋转运动,这种运动使地壳的南极旋转到北极,因此地壳被感应的磁场也同时发生了逆转,大陆版块也获得漂移的动力,南极也有了生成煤层的条件等等。所以我认为地球的磁场根本就没有逆转。如果是地球磁场消失和逆转的话,那将是地球上高等生命的大灾难,将使高等生命灭绝。高等生物灭绝后,在短短的几十万年时间里又如何能进化到我们现在的人类文明。 所以地球磁场逆转的报道是证据不足的。我们应该把地球看成是两个套在一起的球,一个是液体并有磁场的球,另一个是地壳球,它是一个包裹着地心而又空心的固体球。固体的地壳球里面有液体的岩浆。经过多年的火山喷发,地壳与岩浆之间也有一定的间隙。“固体的地壳”与能产生磁场的“液体的地心”之间在作不同步的,而且有螺旋角度的相对运动,使我们生存的地壳在地心磁场上产生了缓慢的位移(漂移),当然这个位移需用漫长的时间。 这个位移的力来源于太阳与月球强大的引力及宇宙间其它星球复杂的引力,还有大块陨石的撞击力、地下岩浆活动影响力等。所以地壳与地心磁场能产生旋转位移是不可避免的。因地壳在地心上的旋转,改变了太阳光对地壳的照射角度,使我们生活的地壳上有了寒期与暖期的交替变化。在这种寒与暖的气候变化中,将淘汰一些物种,诞生一些新物种,也进化一些物种。适者生存,我们人类就是这种变化的最大受益者。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椭圆体。之所以是椭圆体,是因地球自转离心力所致。当地球赤道上的点旋转到地球的两极,两极的海拔将升高,两极的冰川范围将扩大许多。冰川的扩大使地球进入了一个寒武纪。由于地球自转有离心力的原因,两极的地理高度也将缓慢的下降(两极轴变短,气压加大),地球的温度将缓慢上升,地壳将拥挤呈摺皱状并有造山运动。迎来了一个地球的暖期,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个时期。而两极地区旋转漂移到了赤道,因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作用,地球直径尺寸将加大,地壳将按照地球的经线方向出现大裂谷和大海沟(如同我们传统的大红灯笼一样,将它压的越椭圆,它的经线方向的骨架就距离越大)。因地球自转的离心力,比重较轻的海水都集中在地球赤道附近,地壳的旋转使沧海与桑田在交替的变化。南极与海底有煤(南极有煤层就是地壳由低纬度地区旋转漂移到了高纬度地区的结果),磁场有逆转的假象,恐龙的灭绝,鸟类有迁徙的习惯,生物的进化,地震,在我国南方有冰川期和冰臼的形成等等。都是因固体的地壳相对运动的结果。 地球赤道地壳表面的曲率大,而两极小。就是因这一大一小,才使得大陆版块的移动获得了强大的动力。地壳在作螺旋式旋转运动时,地壳的上下表面就会反复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就好象是我们吃的奶油蛋糕。如果将蛋糕上下两面都涂上奶油,把蛋糕部分比作我们地球的地壳,把在蛋糕上面涂的奶油,比作是地球上沙石及沉积物,蛋糕下面涂抹的奶油,就是地壳下面的液体岩浆。我们在向下掰开蛋糕时,蛋糕上面的奶油就向下灌满了裂缝,向上掰蛋糕时下面的奶油又向上充填了蛋糕下面的裂缝。地球的两极旋转到地球的赤道,就如同我们在向下掰蛋糕,地壳的上表面就会出现裂痕,小的裂痕被地球上的沉积物充满,而大的裂痕就形成了大峡谷和大海沟。地球赤道上的点旋转到地球的两极,如同我们在向上掰蛋糕,使下面出现裂痕,这时候岩浆乘虚而入,同时使地表面形成挤皱现象(挤皱也就是造山运动)。 许多地球之谜(如地球磁场逆转,南极有煤层,沧海变桑田,地震发生,海底扩张,大陆版快漂移的动力,地球气候的冷暖变化,大峡谷和大海沟的形成等等)都与地壳这种旋转运动有关。

320 评论(8)

angela颖宝贝

move about=move around 大陆在地球上移动,就像大海上航行的巨轮,在组成地球表层的几个板块上漂移。。。

207 评论(13)

哟西小得瑟

这段话讲的是地球板块运动的知识。你要翻译的这句话--陆地像巨大的船在大海上一样沿地球表面移动,陆地是漂浮在一片片的地球外表面(也叫地壳)上的。 about在此处是介词,有“在附近、在..周围”的意思。

310 评论(14)

lisalisa喵喵

大陆漂移说英文名称:continental drift hypothesis定义:原由魏格纳提出的,现今的大陆是由古生代时全球惟一的“泛大陆”,于中生代时开始分裂,轻的硅铝质大陆在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达到现今位置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理学和河口海岸学(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大陆漂移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大陆漂移说的提出主要的证据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③相邻大陆④石炭纪-二叠纪时⑤现代科学的发展大陆漂移说的发展历程提出学说历史分析主要特点历史评述和总结性著作考察结果魏格纳的大陆运动理论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认真的讨论建立他的大陆运动假说进一步解释地质学的相似性处于理论革命阶段《地质学杂志》主要科学事件受到攻击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魏格纳理论的改造海底扩张说革命地位的确立大陆漂移说的提出主要的证据 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③相邻大陆④石炭纪-二叠纪时⑤现代科学的发展大陆漂移说的发展历程 提出学说历史分析主要特点历史评述和总结性著作考察结果魏格纳的大陆运动理论 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认真的讨论建立他的大陆运动假说进一步解释地质学的相似性处于理论革命阶段《地质学杂志》主要科学事件受到攻击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魏格纳理论的改造海底扩张说革命地位的确立展开 编辑本段大陆漂移说的提出1620年英国人法兰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详见百度百科

20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