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啊老猫
曼施坦因名气很大,更重要的是他的战略思想对德军影响极大。进攻法国之所以取得极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曼施坦因计划,如果实施原定的施利芬计划,西线战事的结果难以预料。入侵俄国后,曼施坦因的指挥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库尔斯克、第聂伯河等等,曼施坦因打得有声有色,在我看来,曼施坦因的天才在于他总能在不利之时为自己的部队找到某个平衡点,绝不致使部队溃散,并恰当地寻找到敌人的弱点与空隙,一刀下去,往往会转败为胜。这一点也导致了他与希特勒的严重冲突,他始终强调弹性防御,主张大踏步后退,让苏军进攻,等苏军的前进过于前伸失去平衡之时,就是德军反击之时。希特勒反对退却,这使得曼施坦因被解职。战后,曼施坦因被判处18年徒刑,后被减刑至12年,1953年获释后担任西德国防部顾问。PS一下,战后德军许多将领都著有回忆录,众口一词对希特勒的指挥提出严重批评,并认为如果按照自己的方式可能会更好,曼施坦因也是一样,《失去的胜利》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我要指出,曼施坦因在战时并不像他回忆录所描写的那样刚直不阿,和其他许多将领一样,曼施坦因也是个趋炎附势之徒,虽然这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
墨剂先生
反冲击,用于防御作战,是一种积极防御的作战方式,通常在防御方挡住进攻方的一次进攻后,冲出防御阵地对进攻之敌实施追击,以降低下一波次敌人进攻的强度,削弱敌人的有生力量,对敌人的心理造成打击。
烈香杜鹃7366
Lockheed Martin 公司的《Intelligence-Driven Computer Network Defense Informed by Analysis of Adversary Campaigns and Intrusion Kill Chains》 [1] ,除了大家耳闻能详的杀链模型,更多在介绍如何利用杀链进行安全分析和情报能力建设。这部分内容之前介绍不多,于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一则读书笔记在此分享。
文章发表于2011年,时值 APT 兴起。文中认为,传统“以漏洞为中心”的防御机制失效。同时传统的事件响应方法也并不适用,原因在于传统方法有两个错误的前提假设:响应只会发生在失陷之后(对应杀链模型,需要在入侵前期进行响应),且失陷由可修补的缺陷导致(对应APT中采用0-day)。因此,针对 APT 入侵的事件响应,需要在分析方法、流程以及技术上的演进。甚而希望基于对威胁的理解,能预计到并能缓解未来的入侵风险。
在此背景下,三位作者提出了以杀链为分析框架,并进一步阐述如何分析攻击对手,如何生成和应用情报,如何进行动态检测、防御和响应,建立“情报驱动的网络防御(Intelligence-driven Computer Network Defense 或 Intelligence Driven Defense)”。
所谓情报驱动防御,文中认为是一种以威胁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战略,核心是针对对手的分析,包括了解对方的能力、目标、原则以及局限性,帮助防守方获得弹性的安全态势(resilient security posture),并有效指导安全投资的优先级(比如针对某个战役识别到的风险采取措施,或者高度聚焦于某个攻击对手或技术的安全措施)。情报驱动防御必然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通过分析、协同发现指标,利用“指标”去检测新的攻击活动,在调查过程又获得更丰富的指标。所谓弹性,是指从完整杀链看待入侵的检测、防御和响应,可以通过前面某个阶段的已知指标遏制链条后续的未知攻击;针对攻击方技战术重复性的特点,只要防守方能识别到、并快于对手利用这一特点,必然会增加对手的攻击成本。
下面先简要介绍杀链在整个情报驱动防御模型中的作用,然后重点介绍情报驱动的安全分析以及情报能力的建设。
作者认为,在APT 场景下需要对入侵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也即入侵是攻击者分阶段的进展而不局限于单次事件。于是他们将美国军方的 Kill Chain 概念(F2T2EA模型)应用到信息安全领域,用七个阶段结构化整个入侵过程:踩点 (Reconnaissance)、组装(Weaponization)、投送(Delivery)、攻击(Exploitation)、植入(Installation)、控制(C2)、收割(Actions on Objectives)。对应入侵每一阶段,防守方通过对入侵信息的了解,分析提炼出描述入侵信息的指标(Indicator)形成情报,并映射为相应的行动步骤(courses of action,CoA ),起到检测、缓解以及响应的作用。
除了阶段性的解构,杀链模型有如下两个重要价值,在动态攻防对抗中,使防守方可能具备优势。
关于情报驱动的安全分析,文中介绍了两类重要的方法:入侵重构(Intrusion Reconstruction )和战役分析(Campaign Analysis )。
杀链分析用于指导分析师完整地理解入侵过程。在这种新的分析模型下,分析师需要尽可能多地发现每阶段的属性,而不局限于单点信息。文中介绍了两种入侵重构的分析场景例子。一种是检测到入侵后期的活动,分析师需要完成针对之前所有阶段的分析。第二种检测发生在入侵前期,则需要对后续阶段做分析。
第一种情况,如下图所示,在C2控制阶段检测到某次入侵。分析师必须认为攻击者在之前所有阶段都已成功,并需要对此进行还原分析。举例来说,如不能复现入侵的投送阶段,那么就不可能在同一对手下次入侵的投送阶段采取有效的行动。而攻击方考虑经济性,一定会重用工具和架构,防守方在杀链中应用这类情报,将迫使对手在后续入侵中进行调整。
第二种情况,则是指针对失败入侵的分析也同样重要。文中提出了一种叫合成分析(Synthesis)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防守方需要对已检测和防御到的入侵活动、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合成出未来入侵中可能绕过当前有效防御机制、在后续阶段采用的技战术。文中举例说明,基于已知指标,阻断掉了一次定向恶意邮件。通过杀链分析,发现在后续阶段会用到新的exploit或者后门。防守方针对该分析结果,比攻击方更快采取措施,则可继续保持战术优势。
文章第四节有一个实际案例分析,针对第一次入侵,应用情报防御了一个已知 0-day。通过每一次入侵的完整分析,获得更多指标。最后针对第三次入侵,通过投送阶段的已知指标(downstream IP地址:216.abc.xyz.76)遏制住了本次入侵后续阶段的未知0-day攻击。
上面入侵重构主要基于杀链的完整分析,而基于多次入侵的横向关联分析则可以识别彼此共性和重叠指标。上升到战略级别,防守方可以识别或定义战役(Campaigns ),将多年的活动与特定的持续威胁联系起来。通过战役分析,可以确定入侵者的模式与行为、技战术以及过程(TTP),旨在检测他们是“如何”操纵的、而不仅仅是他们做了“什么”。对于防守方的价值在于,基于逐个战役评估自身的安全能力,并基于单个战役的风险评估,制定战略行动路线弥补差距。战役分析的另一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对手的攻击意图和目标,从而可能高度聚焦于针对某个攻击对手或技术的安全措施。
文中抽象出了两种战役分析方法。下图中左边的两次入侵,在杀链各阶段具有高度相关性,通过里面共性指标(白色)可以确认它们同属一个战役。右边的三次入侵,则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其中相对稳定、保持一致性的白色拐点指标,可被识别为关键指标,也即很大程度在同一战役的后续入侵中会被重复使用到的指标。这于防守方而言是可利用的有利条件。
源: [5]
介绍了这篇文章中核心的情报驱动分析方法,势必会提出对情报能力的要求。情报能力建设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下面仅介绍文中作者提出的理论。
文中定义指标(Indicator)为“情报”的基本要素,用于客观描述入侵的信息,具体分为三类:
如前所述,情报驱动防御必然是一个持续、迭代过程,分析师通过分析、协同发现指标,将其应用到工具中做进一步完善,再将这些指标用于检测新的入侵活动。在针对这项活动的调查过程中,分析师通常又会获得更多的指标,而这些指标将受到同一套活动和指标状态的约束。这一行动周期和相应的指标状态形成了下图所示的指标生命周期。
源: [6]
关于指标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如下几种可能:
综上,这篇文章最主要阐述了三个主题:
最后想说,其实这篇文章不但是威胁情报领域的经典,也更深地阐述了弹性防御这种较主动防御更高阶的防御方式。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