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妖精87623
《四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二课,它以儿歌的形式,通过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四季课件
教学要求 :
1、能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一个新笔画“┒”,认识部首“讠”“ 虫”“ 夊”,会写“天”和“四”两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下来,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了解一年四季的大致景色,从而喜欢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热爱我们美丽的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认识11个生字,会写“天”和“四”两个字。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教学过程 :
一、游戏激趣,复习反义词
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个游戏?(学生:想。)谁愿意到台上来做动作,然后下面的同学来猜出一对反义词。(学生做动作,说反义词。)
二、学习新课文
(一)欣赏图画,初读课文
1、师:刚才做游戏时同学们的表演都很精彩,并且还知道那么多的'反义词,老师非常高兴,送给你们几幅图画来欣赏,想看吗?
2、课件出示四个季节的图画, 让学生说说每幅画都画了什么?现在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是秋天呢?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
3、师:喜欢这几幅图吗?我们课本中有这么一首儿歌,写的就是这几幅图画,想不想读一读?(学生:想。)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60页,自己借助音节读一下课文,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4、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
5、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学生:四季)
板书:四季。
6、师:喜欢这首儿歌吗?(学生:喜欢)。
7、师:我也非常喜欢,老师来读一遍,请同学们认真听好吗?(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然后评价)。
(二)再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你们想不想来读一遍?(学生:想)。那这次读的时候,用铅笔把生字从课文中圈出来。(学生再读课文,圈出生字)。
2、出示三个部首“讠”“ 虫”“ 夊”指名学生认读,全班跟读。
3、师:出示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带音节)的课件。这些生字你都认识吗?自己读读试试,还有那个字不认识,问一问同桌。
4、同桌两人共同学习生字。
5、师:你能用哪些生字组词或说句子?(学生举手说。)
6、师:我们大家一齐把生字(去掉音节)读两遍。(学生读)
(三)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1、师:你们读得太好。儿歌一定读得更棒,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儿歌。(学生自己读儿歌。)
2、师:你最喜欢写什么季节的?谁想读?(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季节的那段儿歌,指导朗读。)
3、师:你们知道每一个季节还有那些美丽的景色?(学生举手回答。)
(四)欣赏图画,仿编课文
1、师: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四季的图片,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学生:想。)
2、请学生到台上展示收集的图片,选择其中的几幅图片,引导合作仿编儿歌。
3、师:欣赏了同学们编的儿歌,大家开心吗?(学生:开心。)那我们带着这种开心的心情来背诵这首儿歌,同学们可以加上动作。(学生带着动作背诵儿歌)
(五)学习笔画,书写生字
1、师:现在,我们该动手写写字了。老师先教大家认识一个新笔画“┒”。(学生书空。)
2、今天,我们要写的字是“天”和“四”,同学们请看老师在田字格上书写。(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3、学生在课本上先描红再自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四季》这首儿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说。)
2、师:你都知道有关这四个季节的儿歌、歌曲、古诗吗?(学生说。)
四、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画下来,也可以收集更多有关这四个季节的其他资料,如:照片、录像、诗歌、歌曲等等。
小黑君kk
因为有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不断移动,就有一年四季的变化了四季的划分四季的划分,我国与西方有所不同。我国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季节的天文特征: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昼夜均匀,正午太阳高度适中,是冬夏之间的过渡季节。具体地说,它以二十四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为四季的起止,而以二分二至为四仲(见四季的划分)。春季:立春为起点,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夏季:立夏为起点,夏至为中点,立秋为终点;秋季:立秋为起点,秋分为中点,立冬为终点;冬季:立冬为起点,冬至为中点,立春为终点。这样的四季,具有明显的天文意义,但与实际的气候情况不符。例如,立春和立秋,是春秋二季的开始,而在气候上仍是隆冬和盛夏;夏至和冬至,是夏季和冬季的中点,可是在气候上,它们并非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候。二十四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进行天文、气象和物候观测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科学成就。它的划分兼具天文季节和气候季节的特点。它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合称八节),表达的是天文季节;而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等气,则明显地表示气候和农事季节。其中的大暑和大寒,分别表示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季节。大暑是夏至后第二气,即夏至后一个月,大体与传统的“三伏”中的中伏相当;大寒是冬至后第二气,即冬至后一个月,同传统的“三九”相近。故民谚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天文季节和气候季节,区别明显,结合紧密。西方的四季划分,较多地侧重于气候方面。它把二分二至看作四季的起点。这样的四季比我国的天文四季各推迟一个半月。例如,从立春至春分的一个半月,在我国属春季的前半部分,而在西方却是冬季的后半部分。无论是我国的四季,还是西方的四季,都是按二分二至划分的,它们都有确切的天文含义。两种划分方法本身都是天文上的,因而都不可能全面地考虑气候的特点。按天文上的定义,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个季节;同一季节,在不同纬度都有同样的始终。而在气候上,春夏秋冬四季,不一定是长短相等的;同一季节,在不同纬度也会有不同的始终。要使春夏秋冬四季反映地面上的气候条件,必须采用气候本身的标准来划分四季。气候学上通常以侯平均湿度(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候温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这样,各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共同的温度标准。但是,同一地点,四季必然长短不一;不同地点,同一季节并非同时始终。而且,并非到处都有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