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春雨
磁场概述 磁场英文:magnetic field 简易定义 : 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有磁力的作用的物质叫做磁场。 磁场的基本特征是能对其中的运动电荷施加作用力,即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磁场的作用力。磁场对电流、对磁体的作用力或力距皆源于此。而现代理论则说明,磁力是电场力的相对论效应。 与电场相仿, 磁场 是在一定空间区域内连续分布的矢量场,描述磁场的基本物理量是磁感应强度矢量B ,也可以用磁感线形象地图示。然而,作为一个矢量场,磁场的性质与电场颇为不同。运动电荷或变化电场产生的磁场,或两者之和的总磁场,都是无源有旋的矢量场,磁力线是闭合的曲线族,不中断,不交叉。换言之,在磁场中不存在发出磁力线的源头,也不存在会聚磁力线的尾闾,磁力线闭合表明沿磁力线的环路积分不为零,即磁场是有旋场而不是势场(保守场),不存在类似于电势那样的标量函数。 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是统一的整体,电场和磁场是它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侧面,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磁场以波动形式在空间传播。电磁波以有限的速度传播,具有可交换的能量和动量,电磁波与实物的相互作用,电磁波与粒子的相互转化等等,都证明电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它的“特殊”只在于没有静质量。 磁现象是最早被人类认识的物理现象之一,指南针是中国古代一大发明。磁场是广泛存在的,地球,恒星(如太阳),星系(如银河系),行星、卫星,以及星际空间和星系际空间,都存在着磁场。为了认识和解释其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和过程,必须考虑磁场这一重要因素。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中,处处可遇到磁场,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电报、电话、收音机以至加速器、热核聚变装置、电磁测量仪表等无不与磁现象有关。甚至在人体内,伴随着生命活动,一些组织和器官内也会产生微弱的磁场。地球的磁级与地理的两极相反。术语介绍 磁感应强度:与磁力线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上所通过的磁力线数目,又叫磁力线的密度,也叫磁通密度,用B表示,单位为特(斯拉)T。 磁通量:磁通量是通过某一截面积的磁力线总数,用Φ表示,单位为韦伯(Weber),符号是Wb。 通过一线圈的磁通的表达式为:Φ=B·S(其中B为磁感应强度,S为该线圈的面积。) 1Wb=1T·m2 安培力:(左手定则)F=BIL*Sinθ 洛伦兹力:(左手定则)【微观上】F=qvBSinθ磁场方向 规定小磁针的北极在磁场中某点所受磁场力的方向为该电磁场的方向 。从北极出发到南极的方向,在磁体内部是由南极到北极,在外可表现为磁感线的切线方向或放入磁场的小磁针在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正好相反,且一端的两种极之间存在一个偏角,称为磁偏角!磁偏角不断地发生缓慢变化!掌握磁偏角的变化对于应用指南针指向具有重要意义!磁感线 在磁场中画一些曲线,使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这一点的磁场方向相同,这些曲线叫磁力线。磁力线是闭合曲线。规定小磁针的北极所指的方向为磁力线的方向。磁铁周围的磁力线都是从N极出来进入S极,在磁体内部磁力线从S极到N极。磁场类型 1.恒定磁场 磁场强度和方向保持不变的磁场称为恒定磁场或恒磁场,如铁磁片和通以直流电的电磁铁所产生的磁场。 2.交变磁场 磁场强度和方向在规律变化的磁场,如工频磁疗机和异极旋转磁疗器产生的磁场。 3.脉动磁场 磁场强度有规律变化而磁场方向不发生变化的磁场,如同极旋转磁疗器、通过脉动直流电磁铁产生的磁场。 4.脉冲磁场 用间歇振荡器产生间歇脉冲电流,将这种电流通入电磁铁的线圈即可产生各种形状的脉冲磁场。脉冲磁场的特点是间歇式出现磁场,磁场的变化频率、波形和峰值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恒磁场又称为静磁场,而交变磁场,脉动磁场和脉冲磁场属于动磁场。磁场的空间各处的磁场强度相等或大致相等的称为均匀磁场,否则就称为非均匀磁场。离开磁极表面越远,磁场越弱,磁场强度呈梯度变化。形成原因 假想有一根直立的金属棒,上下两端加上电位差使得电子朝向正电位端加速,而另一端由于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这样的电流会在四周空间形成磁场。电磁场 电磁场(electromagnetic field)是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和总称。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两者互为因果,形成电磁场。电磁场可由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引起,也可由强弱变化的电流引起,不论原因如何,电磁场总是以光速向四周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具有能量和动量,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电磁场的性质、特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由麦克斯韦方程组确定。地磁场 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是从地心至磁层顶的空间范围内的磁场。地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类对于地磁场存在的早期认识,来源于天然磁石和磁针的指极性。地磁的北磁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磁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磁针的指极性是由于地球的北磁极(磁性为S极)吸引着磁针的N极,地球的南磁极(磁性为N极)吸引着磁针的S极。这个解释最初是英国W.吉伯于1600年提出的。吉伯所作出的地磁场来源于地球本体的假定是正确的。这已为1839年德国数学家C.F.高斯首次运用球谐函数分析法所证实。 地磁的磁感线和地理的经线是不平行的,它们之间的夹角叫做磁偏角。中国古代的著名科学家沈括是第一个注意到磁偏角现象的科学家。 地磁场是一个向量场。描述空间某一点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需要3个独立的地磁要素。常用的地磁要素有7个,即地磁场总强度F,水平强度H,垂直强度Z,X和Y分别为H的北向和东向分量,D和I分别为磁偏角和磁倾角。其中以磁偏角的观测历史为最早。在现代的地磁场观测中,地磁台一般只记录H,D,Z或X,Y,Z。 近地空间的地磁场,像一个均匀磁化球体的磁场,其强度在地面两极附近还不到1高斯,所以地磁场是非常弱的磁场。地磁场强度的单位过去通常采用伽马(γ),即1纳特斯拉。1960年决定采用特斯拉作为国际测磁单位,1高斯=10^(-4)特斯拉(T),1伽马=10^(-9)特斯拉=1纳特斯拉(nT),简称纳特。地磁场虽然很弱,但却延伸到很远的空间,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使之免受宇宙辐射的侵害。 地磁场包括基本磁场和变化磁场两个部分,它们在成因上完全不同。基本磁场是地磁场的主要部分,起源于地球内部,比较稳定,变化非常缓慢。变化磁场包括地磁场的各种短期变化,主要起源于地球外部,并且很微弱。 地球的基本磁场可分为偶极子磁场、非偶极子磁场和地磁异常几个组成部分。偶极子磁场是地磁场的基本成分,其强度约占地磁场总强度的90%,产生于地球液态外核内的电磁流体力学过程,即自激发电机效应。非偶极子磁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非洲西部、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等几个地域,平均强度约占地磁场的10%。地磁异常又分为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与岩石和矿体的分布有关。 地球变化磁场可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型。平静变化主要是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的太阳静日变化,其场源分布在电离层中。干扰变化包括磁暴、地磁亚暴、太阳扰日变化和地磁脉动等,场源是太阳粒子辐射同地磁场相互作用在磁层和电离层中产生的各种短暂的电流体系。磁暴是全球同时发生的强烈磁扰,持续时间约为1~3天,幅度可达10纳特。其他几种干扰变化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极光区内。除外源场外,变化磁场还有内源场。内源场是由外源场在地球内部感应出来的电流所产生的。将高斯球谐分析用于变化磁场,可将这种内、外场区分开。根据变化磁场的内、外场相互关系,可以得出地球内部电导率的分布。这已成为地磁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叫做地球电磁感应。 地球变化磁场既和磁层、电离层的电磁过程相联系,又和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有关,所以在空间物理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的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模拟地球磁场 电脑模拟系统破解地球磁场南北颠倒之谜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文章解释了地球磁场“南北颠倒”的原因。1845年德国数学家卡尔·高斯开始记录地球磁场数据,与那时相比,今天的磁场强度减弱了近10%左右。而且这种势头还将继续。 电脑模拟系统“助阵”科学家说,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在过去的数十亿年中,地球磁场曾多次发生翻转,这可以在地球岩石中找到大量证据。而他们在最近几十年中发展的电脑模拟系统,可以很好地演示这个翻转过程。美国加州大学的地球科学和磁场专家加里·格拉兹迈尔说:“我们可以在岩石上看到翻转的情形,可是岩石不会告诉我们为什么。电脑模拟系统能说明这一切。”这一系统就是格拉兹迈尔和他的同事保尔·罗伯兹共同研发的。从地质记录来看,地球磁场平均大约每20万年翻转一次,不过时间也可能相差很大,并不固定,上一次磁场翻转是在78万年前。 专家认为,地球磁场来自地球深处的地心部分。固体的地心四周是处在熔解状的铁和镍液体。地心在金属液中的运动,产生了电流,形成了地球磁场。而该磁场屏蔽了宇宙射线,主要是太阳风暴对地球的袭击,保护了地球生命的延续。科学家发现,火山岩浆凝固时,其中的铁总是按磁场方向排列。专家把这一现象称为地球动力学,地球磁场是由地球动力支配的,他们根据这一理论发展的电脑模拟系统发现,地心周围的液体物质,总是处在不稳定状态,以非常缓慢的速度转动,一般大约每年移动一度。然而在受到某种干扰时,这个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快,使原有的磁场偏离极地越来越远,最后发生南北极互换的现象。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皮特·奥森正在严密关注地球磁场的变化。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够追踪到它的轨迹。就像飓风预报一样,我们会知道翻转现象什么时候发生。加里·格拉兹迈尔安慰大家说:“这个现象曾发生过多次了,生命不会因此灭绝的。”新闻背景磁场颠倒将危及生物磁场颠倒将危及到生物。首先,许多依靠鉴别地球南北极而迁徙的动物将会“乱了方寸”。 几万年来,蜜蜂、鸽子、鲸鱼、鲑鱼、红龟、津巴布韦鼹鼠等动物一直依赖先天性的本能在磁场的指引下秋移春返,一旦磁场消失,它们的命运很难预测。而对于人类来说,最致命的打击莫过于直接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之下。届时,皮肤癌等各种灾难都将降临。 引 相关资料 地球磁极变换不会造成灾难 大家都知道地球磁极要随着时间流逝而变换,南极变北极,北极变南极。而且两次变换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等,平均为25万年。 科学家发现,此前的一次变换发生在75万年前,因此他们预料,不久还会发生新的两极变换。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地球磁极变换会不会使地球磁场短时间消失,从而失去了防止宇宙带电粒子到达地球的能力,引起一些科幻电影所描述的严重自然灾害呢?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赫拉德·勒施等人的研究发现,不会发生这样的灾难,而其中的拯救英雄就是太阳风。 赫拉德·勒施等人发现,由带电粒子组成的太阳风,将在瞬间建立起一个新磁场。 另外,由于太阳风和地球等离子层运动速度相差很大,太阳风将很快在距离地面350公里的高度建立起一个磁保护伞,这个磁保护伞的磁场强度大致与目前的低磁磁场强度一样。它们可以将宇宙中的带电粒子挡在地球大气层外,地球上的生物依然可以高枕无忧。 引
好想你chen
磁场不是什么东西,可以说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好比电场对电荷产生相应的力的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场力,如果你还是不理解,自己找两块磁铁玩玩,慢慢体会吧!(相信我哦!)你说你物理不差,帮我解决一道题吧?(两根不同金属导体的长度相等,横截面积相同的圆柱形杆串联后接在某一直流电源两端杆a的电阻大于杆b,当电流达到稳定后,a,b内存在电场且可视为匀强电场,请比较两杆内自由电子定向运动的速度。
“『承诺』”
质量、能量、信息,是物质三要素,都是物质的属性,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有些人经常偷换“物质”与“质量”两个概念,说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是说“物质与能量互相转化”,甚至有些人真的以为存在独立存在的“能量”和“信息”,构造“唯能论”和“唯信论”“唯识论”“唯心论”,这都是科学哲学的歧途。当年狄拉克把方程的负能量解诠释为“反物质”,造就了“理论发现”反物质的传奇,就是唯物论哲学思想的胜利。相当多的科学家对哲学无知而傲慢,对逻辑缺乏起码的尊重,对概念肆意混淆偷换。以最大伪科学测不准原理或不确定性原理为最,把“位置”“速度”“运动”这类运动学范畴的概念和问题通过仪器作用-测量-观察-意识-意志-自由意志---等一系列的偷换,诡辩为“相互作用”范畴的问题,使主观唯心和不可知论借尸还魂,使大批科学家进入神经错乱模式和谵妄状态。是科学理性的奇耻大辱,和科学史的一幕惨剧
烟圈缠绕0
能量不是物质,能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磁场,物理概念,是指传递实物间磁力作用的场。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磁场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但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磁场具有波粒的辐射特性。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场作为媒介的,所以两磁体不用在物理层面接触就能发生作用。电流、运动电荷、磁体或变化电场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由于磁体的磁性来源于电流,电流是电荷的运动,因而概括地说,磁场是由运动电荷或电场的变化而产生的。所以能量体不是一种物质磁场。
zhangalan26
能量的英文“energy”一字源于希腊语:ἐνέργεια,该字首次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伽利略时代已出现了“能量”的思想,但还没有“能”这一术语。能量概念出自于17世纪莱布尼茨的“活力”想法,定义于一个物体质量和其速度的平方的乘积,相当于今天的动能的两倍[2]。为了解释因摩擦而令速度减缓的现象,莱布尼茨的理论认为热能是由物体内的组成物质随机运动所构成,而这种想法和牛顿一致,虽然这种观念过了一个世纪后才被普遍接受。能量(Energy)这个词是托马斯·杨于1807年在伦敦国王学院讲自然哲学时引入的,针对当时的“活力”或“上升力”的观点,提出用“能量”这个词表述,并和物体所作的功相联系,但未引起重视,人们仍认为不同的运动中蕴藏着不同的力。1831年法国学者科里奥利又引进了力做功的概念,并且在“活力”前加了1/2系数,称为动能,通过积分给出了功与动能的联系。1853年出现了“势能”,1856年出现了“动能”这些术语。直到能量守恒定律被确认后 ,人们才认识到能量概念的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物理定义能量是物质运动转换的量度,简称“能”。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的具体表现。能量是表征物理系统做功的本领的量度。对应于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能量也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它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互相转换。在机械运动中表现为物体或体系整体的机械能,如动能、势能、声能等。在热现象中表现为系统的内能,它是系统内各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原子和原子核内的能量的总和,但不包括系统整体运动的机械能。对于热运动能(热能),人们是通过它与机械能的相互转换而认识的(见热力学第一定律)。空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体现;时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体现;引力属性是物质在运动过程由于质量分布不均所引起的相互作用的体现;电磁属性是带电粒子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的外部表现,等等。物质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每一个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相应的能量形式。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动能;分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热能;原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化学能;带电粒子的定向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电能;光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光能,等等。除了这些,还有风能、潮汐能等。当运动形式相同时,物体的运动特性可以采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学量来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动量等物理量来描述;电流可以用电流强度、电压、功率等物理量来描述。但是,如果运动形式不相同,物质的运动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能量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因此可以对能量作出定义:能量在古希腊语中意指“活动、操作”,是一个间接观察的物理量,被视为某一个物理系统对其他的物理系统做功的能力。功被定义为力在物体沿力的方向发生位移的空间积累效应,并且等于力与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乘积。一个物体所含的总能量奠基于其总质量,能量同质量一样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灭。能量和质量一样都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SI)中,能量的单位是焦耳,但有时使用其他单位如千瓦时和千卡,这些也是功的单位。能量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质运动规模的统一量度。A系统可以借由简单的物质转移将能量传递到B系统中(因为物质的质量等价于能量)。如果能量不是借由物质转移而传递能量,而是由其他方式传递,会使B系统产生变化,因为A系统对B系统作功。功的效果如同一个力以一定的距离作用在接收能量的系统中。例如,A系统可以经过电磁辐射到B系统,使吸收辐射能量的B系统内部的粒子产生热运动。一个系统也可以通过碰撞传递能量,在这种情况下被碰撞的物体会在一段距离内受力并获得运动的能量,称为动能。热能的传递则可以由以上两个方法产生:热可以辐射能转移能量,或者直接由系统间粒子的碰撞而转移动能。能量可以不用表现为物质、动能或是电磁能的方式而储存在一个系统中。当粒子在与其有相互作用的一个场中移动一段距离(需借由一个外力来移动),此粒子移动到这个场的新的位置所需的能量便被储存了。当然粒子必须借由外力才能保持在新位置上,否则其所处在的场会借由推或者是拉的方式让粒子回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借由粒子在力场中改变位置而储存的能量就称为位能(势能)。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在重力场中往上提升一个物体到某一高度所需要做的功就是位能(势能)。任何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举例来说,当物体在力场中自由移动到不同的位置时,位能可以转化成动能。当能量是属于非热能的形式时,它转化成其他种类的能量的效率可以很高甚至是完美的转换,包括电力或者新的物质粒子的产生。然而如果是热能的话,则在转换成另一种形态时,就如同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总会有转换效率的限制。在所有能量转换的过程中,总能量保持不变,原因在于总系统的能量是在各系统间做能量的转移,当从某个系统间损失能量,必定会有另一个系统得到这损失的能量,导致失去和获得达成平衡,所以总能量不改变。这个能量守恒定律,是在19世纪初提出,并应用于任何一个孤立系统。根据诺特定理,能量守恒是由于物理定律不会随时间而改变所得到的自然结果。虽然一个系统的总能量,不会随时间改变,但其能量的值,可能会因为参考系而有所不同。例如一个坐在飞机里的乘客,相对于飞机其动能为零;但是相对于地球来说,动能却不为零,也不能以单独动量去与地球相比较。
薄荷红茶cheer
场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来源:发出场的物质所本身具有的能量在空间中形成的 性质:能量 特效:与现实物质不同 看不到 因此比较令人费解 磁场的来源的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发出磁场的物质内的分子做方向一致的运动进而形成的分子环形电流 由无数分子环形电流形成了宏观上的磁场 因此理论上没有磁单极子的存在 类似与重力场 在重力场中的物质都会表现出一个特性,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在磁场中的磁介质都会表现出受到磁力 这种问题想想就好 否则容易钻牛角尖 最后你会问:为什么正电荷和负电荷会相互吸引呢?物理中的那些在生活中见不到的东西会比较难以理解 因为我们先入为主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 常见就会变得容易接受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