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skey456
在美国,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非常重要、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在学校里经常听到老师、学生们这么强调,可能已经到了陈词滥调的地步。我手头一本高中世界史教科书上,每章后面的练习的题目样式,第一是名词解释,然后是名词辨识、回答问题,最后一项就总是Crit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的中文流行翻译是“批判性思维”,但我觉得并不很贴切。Critical一词的希腊词源是动词krinō,意思是“挑选、决定和判断”,krites 是观察家、法官、仲裁人之意,kritikos 是指有观察、思考和决定能力的人。所以,英文中critical也有几个意思,评论、批判、挑剔、选择标准苛刻、审慎的、严谨的、经得住校勘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等等意思。而中文的“批判”听上去实在颇多贬义,就像不是好态度似的。所以有人竟写文章说我们要从“批判性思维”进入到“建设性思维”,实际上这个词的英文原意跟破坏和捣乱——所谓建设的反面简直毫无联系。只是不轻信别人,强调经过自己的分析、论证和试验,挑选你认为最重要的和正确的,强调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这是一种逻辑思考能力,也许也是一种人格能力乃至政治权利,因为自己选择和评判往往也意味着自己负责,如果人不希望别人对自己负责也不希望自己对自己负责,就不需要这种自己思考的能力,别人说什么你听、你服从就是了,最后自然由发命令的人来负责一切。为什么美国文化特别强调critical thinking,估计跟它的民主政治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也有关。而中国为什么没有这种思路、这种强调,跟中国的政治形式和价值观也有关。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词。28岁在美国第一次听见这个词的时候,真是激动万分。当时就有一种如沐春风、整个世界都被照亮和打开的感觉。以前的很多困惑和想法都茅塞顿开、迎刃而解。大部分老师喜欢爱提问题的学生,尤其问题提得聪明尖锐又充满建设性和怀疑精神,那是对老师也有促进和提高作用的。总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把老师的讲课一字不漏地复述,老师未必喜欢。如果被老师夸奖“This is a good question,你提了个好问题”,那是比听到老师夸奖“你答得很对”更值得得意和高兴的。所以我这种爱提问题、讨厌死记硬背、什么都不肯轻信、喜欢跟老师平起平坐的学生,在这里终于如鱼得水。 不过真正要做到critical还是很不容易的,要想学生critical,首先老师就要critical。以前强调学生要有“评判式思维”(我暂时的翻译),现在则强调老师也要时刻做到自我反省、自我挑战。一个人要有评判,首先要有大量信息和知识储备,然后有一定的挑选原则、趣味和理由,大家一起来有创造性、有建设性地教、学一些东西,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真得很费脑力、精力、需要大量动力。填鸭式教学法其实最容易了。但只会填鸭式教学法的老师无疑在美国校园里不大容易混得下去。每学期结束让学生不记名、标准化填写的教学质量评估表还是很让一些老师们害怕的。老师教得好不好,学生们全明白。美国的学生对老师往往比老师对学生更不客气,要起分数来理直气壮;学生的评价不好,老师真可能下一年就不会被续聘,而且以后找工作也有麻烦(不过这种制度也有它的弱点就是了。美国这一套体制真是环环相扣、阴险的很。每找一份工作,一定要起码3封推荐信,下任老板直接打电话给上任老板问职员的情况再普遍不过,如果一份工作不好好干,下一份就很难了。)。 回到对老师和学校的要求上来。最近看了一本书,Education for thinking《为了思考的教育》就提到这个困难。书中讲到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功能是灌输知识、技术训练、考试训练以进入更高一层学校或筛选人才、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这四大项,而对思考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并没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虽然美国也是critical thinking 天天讲、年年讲。书中强调了思考的两项主要过程:查询和争论。然后很有操作性地一步步指导和辨析了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里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查询和集体辩论。希望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以给学生带去一种终身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Google来的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Critical thinking consists of a mental process of analyzing or evaluating information, particularly statements or propositions that people have offered as true. It forms a process of reflecting upon the meaning of statements, examining the offered evidence and reasoning, and forming judgments about the facts.大意是,评判式思维是一种脑力程序,包括分析、评估信息,尤其是那些通常被当成真理和常识来推介的一些判断和陈述。对那些证据、推理进行重新检查,反省那些判断的原意,然后对于某些信息和事实提出自己的评判。 也就是说,critical thinking的结果并没有一个正确和统一的答案,关键看你推理的过程是否合理,而且看你自己所站的角度。也因此,个人角度的精确陈述和思考与分析的程序非常重要。 随手翻开手头的历史教科书,一道“评判式思维”的思考题是:如果你生活在过去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你是愿意生活在自由独立的苏美尔城邦国家,还是愿意生活在波斯帝国一统江山的时代?解释你的理由。 这样的思考题会郑重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要求学生写上3页纸的论文,并作为期末考试的成绩吗?我实在怀疑。更可爱的是,那历史教科书的前言里,就花大量篇幅教学生如何写一篇论文,应该如何去找资料、如何立论、如何正反面地证明自己,如何运用种种逻辑推理方式,如何反驳反面观点。我真是掩卷长叹,在中国念研究生似乎都没有看见这样详细和到位的论文写作指导。而类似的论述文写作,在我的中学时代,是由语文课程去完成的。现在反省一下,我真的觉得中国的课程设置也有值得思考之处。论文写作真的也应该在历史、伦理学、政治学和哲学课上教,而不仅仅是灌输给我们知识(这正是中国历史和政治课的全部内容);而语文课反倒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手头还有一本美国高中“文学”教材,完全就是按fiction和nonfiction的文体分类,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文学概念,并仿照例文进行诗歌、短篇小说和艺术评论创作。可惜,我记忆中从小学到高中,上了12年语文课,从来没有一个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过这样一个作业:写一首诗。在高中的时候,经常要求写作“论诚实的重要”之类,这样的题目,说老实话,跟语言和文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放在思想品德课上学?提起中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我恐怕又要——算了,不提了。 还是再回到评判式思维吧,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引进这个概念,把critical thinking ,至少在校园里,变得像“高考”一样重要。也把学习文史哲等文科课程,当成真正与学生个人发展和素质教育切身相关的一项如此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cissy521121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 吴月竹 启示常常来自于问题。我所要重点谈的这一点启示,是受这样一个问题的引发才而展开的:将“critical thinking”翻译成“批判性思维”是否合理? 笔者认为,从翻译是否合理的角度来回答,很难说不合理。一方面,“批判性思维”这一词语,早已获得了习惯性和常识性的认同与应用;另一方面,即便“critical”与“批判”之间在内涵上有一些微妙的区分,但这实属两种异质文化的语言间翻译和互鉴时正常且可控的偏差,几乎可以算作翻译的必然现象。以我目前的思考,实在找不到另一个中文词,较“批判”之于“critical”更为契合精准,若勉力为之,则不免造出些不伦不类的组合,既难获得认同,更难融于习惯。 但是,缘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通过比较“critical”与“批判”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差异,对批判性思维及其思维品质的理解,还是有新的启示的。 总的来说,“critical”的基本含义的确是“批判”,但超越“批判”的外延之外更扩充了逻辑思辨和现实考察的意味;它比“批判”的外延更广,更广的那一部分值得关注和研究。 而在内涵上,“critical”和“批判”之间存在着立场和倾向上的细微差异: 中文中的“批判”倾向于一种批驳性的判断。因而“批判性思维”则是一种以质疑为基本态度,以驳论为主要方法,以“先破后立”为主干过程的思维模式。 英文中的“critical”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于具有消极意味的语境,但在正式的议论性文字中,则更多地采用中立的立场,要求坚持一种客观的分析和评估(objective analysis and judgement)。因此,在具备或使用“critical thinking”的研究和论述中,其出发点和论说基础一般都包罗了尽量广泛而大量现实案例和样本,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逻辑思辨和推断预测才会充分包容各种可能性,禁得住重复推演和现实检验。 正因如此,杜威在“批判性思维”基础上发展出了“反思性思维”的概念,“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将思维主体排除在了思维对象之外,而“反思性思维”则将思维主体本身也作为研究客体,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系统性的理性研究,在思维之上加入了“元思维”的环节。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而“critical thinking”经由历史上历代学人的丰富和扩充,其内涵在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更为完整的思维系统。 上述的比较分析,结合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笔者认为,它对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品质的培养,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amandawei201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甚至发展中国家委内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巴黎,1998年10月5—9日)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第一条的标题是“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扩展资料批判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简单说来,它的主要特征就是:第一,如何质疑。即“会提问”,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第二,如何判断。即“会解答”,用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推理给出解释和判断,包括新的、与众不同的解释和判断。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critical)不是“批判”(criticism),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除了要求在逻辑上、统计上不犯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不过,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批判性思维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批判性思维多是建设性的
(秋天)Amy
很多人可能只是告诉我们要思考,却根本未解释思考是什么,以及一名好的思考者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有时候告诉我们的人可能认为我们懂得如何思考,但大多数时候,给我们提建议的人自己也有可能不懂得什么是思考。
大脑是人用来思考的器官,而人类大脑其实是个“懒家伙”,它遵循最低能耗原则: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所以文森特·鲁吉罗说过“我们许多人在大多数时间里根本就不思考,我们信奉并且感觉着,但并不思考。懒得思考是人最常见的特质之一”。
而更有甚者,为了不被别人看作是一个懒惰的人,很多人宁愿以身体的勤奋“代替”思考,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为何而忙。究其原因,是人们想获取知识、智慧、成就,但却没有正确的方法论,所以只能有所谓的“勤奋”、“忙碌”让自己心安理得。残酷的真相是:不懂得思考,勤奋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用”。
思考分为创造性的和批判性的,创造性思考通常跟想象力有关,这里我们主要说的的是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维的英文名是Critical Thinking,通常翻译成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很准确,批判在中文里是个贬义词,有批驳否定的意思。
Cr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要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评论,因此可以把批判性思维用于我们检验各种主张和论据,并判定哪些具有优点,哪些不具有优点的过程。换句话说,批判性思考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寻找答案,是一种探究,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分析事物的规律。
通常我们把“我感觉”和“我认为”当成同一个意思,但其实差别很大。
感觉 就是情感、情绪和欲望的主观反应;它通常自发生成,而不是借助于一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而产生。感觉在引导我们注意到自己应当思考的问题上是有用的,但它从来就不是思维的一个良好替代者,因为它极不可靠。
想想看,如果蒙上我们的眼睛,味觉和嗅觉、触觉、听觉都有可能欺骗我们;而且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就像摸象的盲人,虽然每个人的感觉都没错,但是的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
思考 是用以解决问题、作出决定或取得理解而进行的有意识的精神过程。
感觉除了表达自身没有其他任何目的,但是思考则有超越自身而达成知识或采取行动的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被引导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是直觉是靠谱的吗?
比如很有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就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洗澡时,突然有了灵感而想到的;万有引力(牛顿第三定律)是在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了之后才发现的。
但为什么大部分人为什么没能有这么突破性的发现呢?那是因为突破性思维偏爱受过训练的、积极的头脑,实际上是思考的延迟结果,而不是仅靠直觉。
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尽力领会事情的复杂性,对其保持好奇心和耐心,提出恰当的问题,并准备花时间去解决难题。
好的思考者比差的思考者更好地学会如何停止随意的、恍惚的想象,以及把自己的心智固定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上,仔细地考察它,并形成关于它的判断。他们已经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智,积极和消极地运用心智。
把判断建立在证据而不是个人喜好上,只要证据不充分就推迟判断。当新证据揭示出错误时,他们就修改判断。
践行克制,控制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受感情所控制,三思而后行。
历史上,对李鸿章这个人的评价颇具争议,有的人说其是卖国贼,有人说他是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是再造玄黄之人。只凭电视剧塑造或历史书上的描述,就对其做出评价,是没有说服力的。而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首先要调查(搜寻到足够的文本资料),在调查的时候,仔细探究这些资料的合理性、可靠性,然后根据这些资料解释这些论据,最后的出结论,这个结论必须是逻辑自洽的。
这就是一个批判性思考所要做的基本活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