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8

喵小贝贝
首页 > 英语培训 > 共情关注英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溪爱Mr彬

已采纳

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说:“我见过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读书的,一个都没有。”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很多家长朋友也都深知读书的价值,即便自己真的也不怎么爱读书,但是也都在想方设法地去培养自己孩子的读书习惯、阅读能力。

可是,结果往往是这样的,“我儿子坐不住的,老是跑来跑去。”、“我女儿老是想自己拿书看。”、“我儿子总是打断我,老说一些书里、书外的情节。”、“我还没读完一页,女儿就想翻页了,有时候还连翻好几页。”

除了父母言传身教、以身示范之外,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有效协助孩子培养阅读习惯呢?坤爸推荐使用“3T原则”,进行分享式阅读,引领孩子快乐地进入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

这个方法来自于书籍《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她是“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和主任,也是白宫“结束成绩差距”这一倡议的发起人之一,本书是她30年科学研究结晶,在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

“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研究表明,使用3T原则进行 育儿 ,可以有效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增进亲子关系的质量,尤其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有效进行亲子阅读方面,有显著作用。3T原则中的T是三个英文词语的首字母,分别是:Tune in(共情关注),Talk more(充分交流),Take turns(轮流谈话)。

第一个T:共情关注(Tune in)

3T原则所贯穿始终的“分享阅读”中,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条,核心目的在于父母对孩子真正的诉求、心情和状态的有效回应。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观察,理解,行动。简言之,就是先真正看到孩子,然后真的理解孩子,最后采取爱的行动。

第二个T:充分交流(Talk more)

“充分交流”和“共情关注”是手牵手的好朋友,相辅相成,充分交流的要求之一是这个交流要是双向的,并非是大人主导的单向对话。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四种办法,有效与孩子进行充分交流。

01 沉浸式讲述和平行谈话

一边干活一边絮叨手上的活就是沉浸式讲述,从日常活动开始讲起是不错的选择。父母示范,并引导孩子进行沉浸式讲述。在沉浸式讲述时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以孩子为主体,就是平行谈话。

02 少用代词

父母讲话时要尽量指代明确,少用“他”、“她”、“它”等代词。

03 语境语和脱离语境的语言

使用贴合这个情境的语境语,在当下这一刻进行贴切的现时交流,最终达到能够使用“脱离语境的语言”,并进行“非现时交流”。下面这样的语言就是语境语:刚会说话的宝宝看到人或者事物,就能马上说出称谓,比如“妈妈”、“袜袜”、“狗狗”等等,这样的交流就是现时交流。下面这样的语言就是脱离语境的语言:当孩子大一点,三五岁时他们会用语言描述当下没有看到或未曾体验的事物,比如父母与孩子谈论书上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事情和内心感受,这样的交流就是非现时交流。

04 语言拓展、语言扩充和语言支架

孩子用片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时,父母以拓展的方式来完整孩子的表达,这就是语言拓展。在孩子现有词汇水平上,帮助孩子进行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对话,这就是语扩充。当孩子能在父母的语言回复中增加词语时,这就是语言支架。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要善用想象力和感受力,自动组织、拼接、延伸、拓展孩子的语言,捕捉到其中的真正语义,并尽可能再替孩子完整的表达一遍,一来确认孩子是否表达的是这个意思,二来让那个孩子看到父母对他的重视和尊重。

第三个T:轮流谈话(Take turns)

轮流谈话的意思是,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要轮流参与谈话 ,这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也是亲子阅读中的黄金办法。其中的关键点是:父母要积极回应孩子,更要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给孩子多一点时间搜寻回应的词语,形成谈话闭环。父母要注意以下两个点:

01 询问“是什么”类别的疑问句,对于谈话交替是没有太大益处的。

02 开放式的问题才是轮流谈话的正确话题,父母要善于把“为什么”和“怎么做”抛给孩子,以引发孩子的深度思考,塑造开放性思维。

小结:3T原则分别是Tune in(共情关注)、Talk more(充分交流)、Take turns(轮流谈话),3T原则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进行亲子阅读方面,有很好的作用,这一点要十分明确。

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3T原则,那么,3T原则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作用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总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01 能有效协助孩子形成文字意识

大量研究报告表明,给孩子读书,不仅能帮助他们的大脑形成结实的词汇网络,还能够形成阅读的文字意识,这是决定孩子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在阅读过程中使用3T原则,通过充分交流与轮流谈话,可以充分让孩子意识到阅读顺序、标点符号的顿挫作用、生字词如何对应发音、文本和插图之间的关系等等。

02 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和智力水平

在阅读过程中,当父母与孩子进行轮流谈话时,父母给孩子抛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书中故事所引发的思考、对于故事有什么感受等等,由于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就需要孩子不断地反复思考、推敲,才能得出自己的答案。在整个使用“脱离语境的语言”找寻答案的过程中,孩子所运用到的关键能力是想象力,孩子必须依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幻想的世界中按照一定的理性规则进行天马行空地搜索,才能揭开答案的面纱,如此一来,这对于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03 让孩子在与父母的爱意交流中从书上学到知识

3T原则所贯穿始终的“分享阅读”,更注重互动性与趣味性,不是呆板的机械的单纯的一味阅读,而是注重阅读中每一个过程的分享性,从共情关注,到充分交流,再到轮流谈话,父母都是全程参与的,不仅仅是孩子在分享他的感受和思考,更重要的是父母也在分享,往往有时是首先分享,这样的深度的交流,必然是爱意的流淌,孩子首先就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与重视,孩子在这样情况下所习得的知识,会更加深刻,事半功倍,而通过阅读让孩子获得3000万词汇量的刺激与触动,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并且是最高质量的途径,因为比起日常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式的闲言碎语”,书中的语言显得更加凝练、高级。

小结:3T原则所贯穿始终的“分享阅读”,不仅能有效协助孩子形成文字意识,也能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和智力水平,还能让孩子在与父母的爱意交流中从书上学到知识,可以说是一种事半功倍的阅读方法。

3T原则所贯穿始终的“分享阅读”,来自于美国语言研究专家格罗弗博士,格罗弗博士认为“父母负责阅读,孩子扮演安静的听众”的家庭阅读模式不是最佳的,他主张孩子在父母讲故事时要主动一些,鼓励孩子多向父母提问、表达对故事的看法以及心中的所思所想。如果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就更容易去讲自己的故事,这时父母可能会成为孩子的听众。

“3000万词汇倡议”团队借鉴了这个方法,适当加以变化,并重新命名:分享阅读。

01 共情关注让阅读更快进入状态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场景:爸爸(或者妈妈)的腿上打开了一本绘本书,孩子坐在旁边等着爸爸开讲,一般情况下爸爸就开始讲书中的内容了。但是,3T原则所贯穿始终的分享阅读略有不同,不主张“自顾自式闷头讲书”,我们要善于使用共情关注,一边给孩子读故事,一边要敏锐地观察孩子的反应,看看孩子对那一部分情节最感兴趣、看得最认真,理解到孩子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对于书中不同部分的感情,并且要作出相应调整,先从这部分开始重点讲起,这才是开启孩子阅读的正确方法。

坤爸家里有4个书架的书,占了整整一面墙壁的空间,这也是我引以为豪的一件小事了,其中属于大宝谦谦的书籍,就有整整一个书架,所以,读书在我们家来说,是家常便饭一样的事情。谦谦今年刚四岁,我开始有意识地带着谦谦多读文字占比多、图画占比少的书籍,很少再读小猪佩奇这一类的绘本书了。

我们家有一套台湾陈卫平老师主编的《写给儿童的中国 历史 》,第一册开篇就是讲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后面就讲到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我经过认真观察,就发现了谦谦对于盘古开天这个故事最感兴趣,并且主动拿着书来找我,甚至请求爸爸再给他讲一遍盘古开天的故事,我自然没有理由不去满足谦谦的这个愿望,经过与谦谦交流我才知道,谦谦很喜欢盘古身上的那股开天辟地的气概,觉得盘古很勇敢,把天地分开这件事很了不起,是个大英雄……在那一段时间内,即便该讲后面第二册、第三册了、第四册,我也会主动给谦谦再讲一边盘古开天这一章节的故事,借此机会,也更进一步给谦谦培养下了良好的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

02 充分交流才能让阅读事半功倍

充分交流的核心要求是双向交流,要让孩子充分发言,绝对不能是大人主导的单向对话,而这也是一个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的绝佳时机,孩子的自信心和阅读动力也就从这个地方开始不断壮大。

坤爸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使用沉浸式讲述和平行谈话外,最注重使用的是少用代词。

与孩子交流时,要减少代词的使用频率,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代词容易指代不明,让理解力较弱的孩子摸不着头脑,更重要的是,代词背后的友好的亲切的感情色彩不浓厚。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场景: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回家,一脸很有成就感的样子,屁颠屁颠地把他今天画的一幅画拿给你看,你会怎么回答呢?

第一种使用代词:“我非常喜欢它。”(潜台词以及感情色彩:不,我不太喜欢它。)

第二种不使用代词:“我很喜欢你的画。”(潜台词以及感情色彩:是的,我真的很喜欢你画的这幅画。)

爸爸妈妈们,现在你们能感受到使用代词与否的区别了吗?

我和谦谦一起读书的时候,谦谦经常会询问我书中故事情节的原因,或者某一个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我一定会用名词去表达他所说的那个人或者事情,几乎从不使用Ta、Ta们、这、这个、那、那个。

比如,今天我和谦谦在一起读《你好!数学》这套书中的一册书时,书中讲的是船夫大叔载小动物们过河的故事,谦谦就问我:“爸爸,他怎么下沉到水里这么多呀?”我知道这个“他”指的是船夫大叔,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儿子,因为船夫大叔现在载的是大象,因为大象太重了,所以船夫大叔才下沉到水里这么多。”

03 轮流谈话是持久阅读的发动机

孩子真正的阅读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实实在在的阅读能力,第二个是阅读给他带来的兴趣、快乐和成就感。而这两个重要因素,基本上都来自于轮流谈话这一重要的环节。因此,坤爸也坚定认为,轮流谈话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也是分享阅读的关键所在。

轮流谈话的重要关节,在于父母要会引导谈话,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抛出开放性的话题,多提出“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接下来的轮流谈话,也不是简单机械的你一句我一句,坤爸在这里打个可能不太贴切但很形象的比方,就像是奥运冠军打乒乓球一样,这里面充满了技术含量,乃至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充分调动思考力,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进行充分的轮流谈话。

上面这段说得这么重要,到底该如何开展呢?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父母往往都很头大,甚至有的时候被孩子问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坤爸在这里给你分享一个万能的绝招,不管孩子问你什么问题,你稍微停顿片刻,你这样回答,其实是反问回去,也就是在引导谈话了:“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想一想有没有好办法,给爸爸分享一下。”这种情况下,孩子多半会开动大脑,给你一个解决方案的,即便看起来很 搞笑 、很蹩脚、很不靠谱、很天马行空,不过没关系,重要的是孩子在思考。如果孩子还问你,借着刚才孩子回答的空档,以及孩子回答所带给你的启发,你也一定能比较轻松的应对的。

我与谦谦的轮流谈话,基本都是这样进行的,效果很好,我太太惠暄也亲测过。就这样继续轮番交流,孩子会在你的引领下,变得越来越喜欢 探索 ,越来越热爱读书的。

小结:3T原则在亲子阅读和孩子阅读中的运用,会有效协助孩子获得读书能力,值得尝试,值得长期使用。

3T原则所贯穿始终的“分享阅读”,对于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塑造孩子的阅读能力,持久驱动孩子阅读并养成阅读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就在于父母要善于引导,积极使用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真正看到孩子的内心,重视孩子,与孩子深度交流,并重点进行轮流谈话,如此阅读,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热爱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分享阅读,并不是不让父母给孩子读故事,如果一个孩子坐在爸爸或者妈妈的腿上,安安静静听一段书上的故事,这也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但是,之所以提倡有3T原则所贯穿始终的分享阅读,是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有更多的分享式互动,会更有利于亲子阅读的持续进行,更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开发。

希望本文能帮助到你,对你有用,我是坤爸, 育儿 路上,一起 育儿 。

共情关注英文

144 评论(12)

ERICA漠漠

优化大脑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 一、Tune  in(共情关注)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语料丰富的语言环境对于婴儿和儿童大脑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父母构建良好的幼儿语言环境,本书的作者和她的团队研究出了一套科学且便于操作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1. 第一个T:共情关注       父母用语言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关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给予孩子回应。       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样有责任感,会把注意力放在被下达的任务上,他们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只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孩子很不情愿地参加了某项活动,那么他们就很难在这项活动中学到词汇。         儿向语言是用来获得幼儿关注的良好方式。儿向语言也叫婴儿语,即像孩子一样夸大语音的说话方式。比起成人语,儿向语言更加音调优美、韵律动人、措辞简练。据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如果11~14个月大的婴儿一直在接受儿向语言,在他们两岁时能掌握的词汇比接受成人语的婴儿多两倍。只有先吸引婴儿的耳朵,才能让他关注说话的内容。         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项原则,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到时机成熟,再去和孩子谈论。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即便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大量的研究报告表明,如果新生儿被晾在一边,任其哭闹的话,他的大脑就将遭受负面的影响,导致学习能力变弱、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控力变差,无法信任他人。严重的还能引发成长过程中其他的健康隐患。

322 评论(10)

天下武功2016

3T原则是指: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通过父母语言可以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语言是刺激孩子大脑的最好资源,父母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可以影响孩子的情商、判断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等。

208 评论(12)

阿尔卑斯1013

带着孩子到闺蜜霞霞家里做客,闺蜜也有一个跟尼莫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们在一旁玩耍嬉戏,我们就在沙发上聊聊生活琐事。

身为宝妈的我们,话题一来二去最后总会回到孩子身上。

霞霞跟我抱怨说,孩子都已经快上幼儿园了,语言能力还是很弱,不像尼莫,说话回答都很流利,她也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但是总是收效甚微。

其实不只是霞霞,有很多宝妈朋友和同事都有和我咨询过这个问题,也感到十分苦恼和着急,担心宝宝说话迟缓不聪明,其实,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表达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

从备孕开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已经开始了,许多家长也有意识地进行胎教早教,就希望在给孩子充分营养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给孩子充分的教育。

父母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却不知道父母的语言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假如父母不注意对孩子的语言运用,那么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语言表达和运用,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的语言氛围是积极的、向上的、和谐的、欢声笑语的,那么孩子即便不懂语言内容,也会被人的表情神态、动作举止所感染,十分幸福和快乐,也会倾向于积极上进;但如果家庭的氛围是一直持续在争吵和矛盾中,那么孩子也会变得消极、十分压抑和痛苦。

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且最快速的

回想一下,你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是哪一种对话方式?

1、命令型对话

"不行"、"不能这么做"、"你不可以再这样了"、"再这样我就打你了"、"马上过来把作业写了"、"马上去睡觉"……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习惯于用以上这样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说话?

如果有,你需要了解到的是:命令的语气会加重孩子内心的消极情绪,每个孩子都不喜欢与父母进行这样的对话,因为"命令"强调了要求和服从。

父母长时间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对话,孩子会时常感到被逼迫、被压抑、被剥夺了话语权和选择权,没有对等的尊重。

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甚至自己也不愿意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

2、事务型对话

这就是字面意思,也就是父母总是在提醒孩子做事情的对话,有一点"例行公事"的意思,比较冷漠也比较敷衍。

父母总是希望能够保持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担心自己一放松下来孩子就会不听话,于是总是保持严肃冷漠的形式与孩子交流,面无表情的交流会让压力荷尔蒙渗入孩子的大脑,影响宝宝积极探索各种能力,只是一味地服从和附和。

3、建议提示型对话

相比起前两回总对话,建议提示型对话更适合日常亲子间的交流,基本是充满积极向上的意义。

孩子年龄小,很多时候并不会思考事情的逻辑,而更多地依靠直接和感官进行判断和思考,感知力强并且擅长模范,因此孩子更愿意和父母进行正面的交流。

在现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不惜砸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想要让孩子拥有更多技能、学到更多知识。

但是大部分家长却不知道,自己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运用好父母的语言帮助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真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3岁的小孩子和父母的交流次数,以及这些孩子后来的发展情况,研究表明,与父母有大量交谈的孩子拥有更高的智力。

3-6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高峰期,据统计,孩子在3岁的时候词汇量就可以达到800-1100个,4岁时为1600-2000个,5岁时为2200-3000个,6岁时达到3000-4000个。

6岁就能掌握4000个词汇,就跟大学生考英语四级要掌握4000个英语单词一样,其实是很惊人的。

当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导致不同的语言环境,而不同语言环境又造就不同孩子的发展。

1.亲子间对话次数越多,孩子语言能力越增强

此处说的对话当然是指正面的建议提示型对话,当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能够从父母的语言中学的新词汇,不断地进行模仿和运用,孩子通过实践学习,日常的聊天也是锻炼的机会。

就跟中国人学习外语会找外交聊天一样,语言环境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关键。

2.父母的语言影响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

语言词汇对孩子的空间塑造有很大的帮助,让孩子建立对周围事物的认知,父母的语言可以引导孩子慢慢过渡到抽象性思维。

就像当我们对美的形容不只是"哇,好美啊",而是更加多样的时候,孩子也能从中学习到多样的形容。

帮助孩子全面发展,打造孩子的"学霸脑",家长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语言运用,掌握好"3T原则",高效地与孩子对话。

1、共情关注(Tune in)

共情关注就是父母需要观察孩子在做什么、想什么。

大家都听过"共情"这个词,我们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年纪小阅历不足而轻视与孩子的对话,父母应该在对话中观察孩子有什么需求,并且尽力满足。

同时,在对话的过程中,父母也不要忽视孩子的想法,认真倾听,及时给出回应,这样孩子也会更容易敞开心扉。

在《窗边的小豆豆》里,在转入巴乐园之前都被公认为是"熊孩子"的小豆豆,在进入巴乐园的第一天就和小林校长讲了四个多小时的话,全程小林校长都鼓励小豆豆"有什么说什么",自己也不感到厌烦,认真地倾听,时不时还点头反馈,这让小豆豆觉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也更加滔滔不绝。

共情关注的步骤有三点:一是观察,二是理解,三是行动。

2、充分沟通(Talk more)

这一步是亲子对话的重点,也是对话质量的重点,能否充分沟通决定了孩子能否从中汲取力量,提高语言能力。

充分沟通要求家长在与孩子对话时,一定要进行双向交流,不要演变成父母的独角戏,也不要只是孩子单方面输出,并且父母要有意识地用一些高级词汇,或者能够培养宝宝想象力的词语,并且一定要少用命令型或者说教型的话语。

3、轮流聊天(Take turns)

不管是父母主动发起的聊天话题还是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都应该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应。

当孩子在语言能力发展不完全的时候,父母若是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孩子很容易捕捉到并且感到不安,从而降低自我表达的欲望。

我们可以在用提问的方式延长与孩子的聊天,引导孩子进行思考,让每一次交流都可以帮助孩子开动脑筋,充分利用脑海里有的词汇量,高效聊天。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亲子日常聊天来提升,身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要放过这个绝佳的好机会,让孩子身心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160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