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陈四斤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The prosperity and down fall of a country lies on each of its subjects' patriotism.民为帮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a nation, where they must be treated as the first priority and the monarch should only come second and that's the people-based thought of a country.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One mustn't impose upon others what he would not like on himself.已替你正确地翻译了过来,很希望会谢你有帮助。
天使宝贝的
意译: Hardship will lead to prosperity, while comfort will incur destruction.为梦想而生团队^_^祝你学习进步!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还有新的问题,请不要追问的形式发送,另外发问题并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小宇宙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 "To a state,the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The state comes second.The ruler is the least important." (2) "The people are before the country,and the country is above
粉色小恶魔yiyi
孔子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孟子曰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编辑本段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对事理都能明白),不至迷惑,五十岁懂得自然的规律,六十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任何念头)又不越过规矩。”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问什么称孔文子为文?”孔子说:“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字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了,就停止了;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孟子说:“对大王的不明智不要感到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譬如)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如果)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也就不能学到(这门小技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是与另一人一起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把心思全放在学习上面的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就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两三片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对手,凭极仁道的人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一心跟着习大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To a state,the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The state comes second.The ruler is the least important.
小铃铛MISS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The patriotism that everybody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untry. 民为帮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The humanistic thought that people are of the first priority and the monarch is of the secon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The principle of social intercourse that one should not impose on others whathe doesn’t want.
诗酒趁年少r
The patriotism of "Everyone is being responsible for the fate of our country".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The civil notion of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a nation, so the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uler”.民为帮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The people ethics of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 never impose on others”.“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 never impose on others” is the way to get along with people.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
jajahhauqba
一、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学说核心是"仁"和"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简介,六艺城二、《论语》:《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1)《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所谓“礼”,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其根本之点乃是尊卑、贵贱、长幼有严格规定的等级制度。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认为君子应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强调“礼”,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巛颜渊》)的作用。所谓“仁”,他对于“仁”字有很多解释,其基本的意思是“爱人”,他说:“仁者,人也。”因此,他主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的“仁”,包含了一种要求把人当作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出发,他要求对当时奴隶制的政治作些改良,从这方面看,孔子的关于“仁”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明的。当他把“仁”的思想具体化到君臣、人伦关系上去的时候,则又有了很大局限性。但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是行不通的,腐朽透顶的奴隶制,当时已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当时历史要前进,就要摧毁奴隶制;可是孔子却不认识这一点,因此他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虽然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积极态度是颇为感人的,但他在政治遭遇上确是一个失败者。他一生除了仅在鲁国作了几个月的司寇以外,只是以讲学授徒毕其一生。(2)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1、译孔子语录2、评析孔子说:富与贵都是人们所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途径而达到目的,是不能接受的。贫与贱都是人们所嫌弃的,不用正当的途径得到富贵,是不能脱离贫贱的。君子抛弃了仁,怎么可能成名呢?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匆忙之时与仁同在,流离颠沛之时也必定与仁同在。(评析) 过去许多孔子的研究论述中,普通认为孔子只推行仁、义,而反对“利、欲”。然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孔子认为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不舍去贫贱。取得富贵的手段正当与否,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则不择手段,为所欲为。凭本事通过个人劳动所得就是来路正当,所以孔子说替人执鞭的事他也干。以拍马钻营甚至坑蒙拐骗而取得富贵则是“不以其道得之”。所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同行,必定有我的老师在那里面,选择他们的好的方面来学习,不好的方面(作为借鉴)来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这样描述过自己:“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由于爱好古代文化,靠了勤奋和敏捷求得知识的。”他的学生子贡也说孔子并没有一定的老师,而是随处学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孔子主动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他曾以郯子、苌宏、师襄、老子等为师,真正做到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唐·韩愈《师说》)。老子说:“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而学习,对照别人的短处和缺点进行自查,看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短处和缺点,有则改之,无则警惕。孔子正因为具有这样的胸襟,所以,他才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说:一年里数九寒天最冷,这才知道松柏最后只受些凋落。孔子这句话是借松柏之性比喻君子品德,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越能显出君子的品德高尚。松柏永远不改变其坚贞,始终生气勃勃。有志之士在贫困的处境里,充分显示出他的坚定性,决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唐代诗人孟郊《答郭郎中》诗曰:“松柏死不变,千年色青青。志士贫更坚,守道无异营”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松柏何须羡桃李,请君点检岁寒枝。”桃李以姣艳的颜色取悦于人,而松柏毫不在意。冬天的枝头,桃李已“戒旦零落”,而松柏依然苍翠如故。君不闻:“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正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有职位的人本身正直,这样,不发命令也能办得好事;有职位的人本身不正直,即使强发命令下属也不会听从。 ! 孔子非常强调执政者自身的表率作用。《论语·颜渊》篇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所谓政务,就是端正。”为政者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是自古以来统治者都须做到的一个治国原则。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自身不正,反过来还怨百姓不听从命令,这时,国将不国了。正如《礼记·哀公问》中:“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与孔子的意思不谋而合。3、补充《论语》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三、孟轲与《孟子》1、孟轲(约前372—约前289),邹(今山东邹县)人,生活于战国前期。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战国中期最杰出的儒学思想家。相传他幼小时死了父亲,母亲悉心教导他学习,有“孟母三迁”和“”断机”的故事。2、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在他的学说中,反对桀纣,不谈齐桓晋文,提倡仁政王道,反对暴力,反对不义战争。当梁惠王向他问齐桓晋文称霸之事,他不屑一顾,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避而不谈,表示对诸侯们争霸的厌恶。他要求统治者“省刑罚,薄税敛”,发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推恩爱民”,使民有“恒产”,给人民一个“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生活条件,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他还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映了较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他对当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揭露深刻,批判尖锐,说他们“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甚至主张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应该杀掉象商纣王之类的暴君。这些思想,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十分大胆、可贵的思想。3、自学孟子语录 四、内容述评 孔子,以“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人格修养准则,并进而在政治上提倡文教德化。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大力倡导“仁政”和“王道”,以养“善”为“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准则,并进而形成政治上的“民本”思想。应当说,孔孟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中,有许多可以继承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五四以来,“孔孟之道”遭到猛烈批判,实际上当时批判的锋芒主要不是指向孔孟的仁学,而是汉儒和宋代理学家借助儒家思想所发生出来的封建专制道统。汉儒通过独尊儒术,宣扬君权天授,把“绝对君权”天意化;宋代理学家则把高举“存天理,灭人于”的大旗,把人性钉死在一系列“吃人”的纲常上。这是封建专制主义对孔孟仁学的阉割,而不是孔孟仁学的罪过。孔孟的这十二则语录,有一核心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仁”。在孔子那里,“仁”主要是做人的标准。《说文解字》:“仁,亲也。”《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实际上是把这种原本在血缘关系中已有的“亲亲”之心,发扬为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仁心、爱心。他强调不能因为“富与贵”、“贫与贱”而“违仁”,提倡“杀身以成仁”,显然是把“仁”祟尚为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在孟子那里,“仁”主要是善政的标准。他提倡“仁政”、“王道”,实际上是主张用仁爱之心来治国平天下,将“爱人”演化为“爱民”,从而也就形成了他的“民本”思想。他强调“为民父母”、“与民同忧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显然是把“爱民”祟尚为政治的最高准则。不难看出,无论是孔子讲做人,还是孟子讲政治,都是以“仁”为出发点的,从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学核心。这仁学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人格修养。孔子提倡“好学”,孟子倡导“养气”,都是重视人格修养的体现。在这十二则语录中,不仅讲仁、讲义、讲仁政、讲爱民是讲人格修养,其他几条,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松柏后凋”,“身正令行”,孟子的推善及人、“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也都是在讲人格修养。可以说,在重视和讲求人格修养这个方面,集中了更多的孔孟思想精华。五、艺术特色一、深邃的哲理性语录的基本特点是短小。短小而又要有意义,那就必须短而见深,小而有味,包蕴令人深思乃至惊醒的哲理内涵。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以小见大,体现了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揭示了政治成败的根本原理;只要是为了真理,贫富不移,杀身成仁,不就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吗?只要是出于真诚,“为民父母”、“身正令行”为什么不可以作为当官的准则呢?“松柏后凋”、“苦其心志”,恐怕是磨砺、培育真正能担负“大任”人才的必由之路。二、语言的精练美古人云:“通道必简。”这个“简”,就是精练的意思。深邃的哲理内涵,必须通过精练的语言凝结下来,方能成为上乘语录。这十二则语录一是将深远难尽之意溶化在生动的比喻之中,如“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等。这类语录的突出特点,就是意理的疆界无边,张力极大,有发人邈思、含蕴无穷之感。二是将正反两个方面凝聚在简明的对偶句中,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思,死于安乐”等。这类语录的特点,在于正反对举,意理鲜明,双向道断,理在必然,从而强化了道理的全面性和精辟性。三是不论用什么手法和句式,都要尽可能地凝缩字句,使其像格言、警句那样简洁醒豁。附[层次结构]:这篇课文由十二则语录组成,其中孔子语录、孟子语录各六则。孔子的六则语录大致概要如下: 第一则:不因富贵或贫贱违仁。 第二则:“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录中的后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是“师”的两个方面,即一是从其善者,二是去其恶者。这精神已包涵在“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中,因为肯定了“人人可师”,而人人又都有善与不善两个方面,那就必须既从其善又去其不善。“从其善”与“去其不善”都是“师”。故而“人人可师”。 第三则: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是以河水的不停流逝为喻,彰明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无论运用到哪里,都有积极的认识和激励意义。 第四则:松柏后凋。当从“真金不怕火炼”方面去理解。 第五则:身正令行。如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六则:杀身成仁。这里当然要讲究“仁”的实际内涵。孟子的六则语录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则:做官要为民父母。在今天,应从“公仆”的角度去理解。 第二则:推善及人,从“仁爱”到“仁政”。 第三则:与民同忧乐。后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四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这段话的论证逻辑是: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成败因素中,人和是关键;而“人和”的关键则在于“得道”。孟子的“道”,主要就是“仁政”、“民本”。 第五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百炼成钢”、“磨炼出人才”、“失败乃成功之母”,这都是符合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格言。 第六则:民贵君轻。附[原文今译]孔子说:“发大财与做高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当接受。穷困与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就不应当逃避。君子抛弃了仁德,以什么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不能瞬间离开仁德,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要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这样。”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我可以师法的地方:选取优良的东西跟着学习,看到不良的东西则可以对照着改进自己。”孔子站在黄河岸边说:“一去不复返的就像这流水啊,白天晚上都不停!”孔子说:“年末天寒,然后就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了。”孔子说:“他自身的行为端正,不用强迫命令事情就行得通;他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义之人,没有为了活命而损害仁义的,只有用自我牺牲来成全仁义的。” 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但老百姓却有饥饿的颜色,田野上有饿死的尸体,这就是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相互吞食,人们尚且对其十分厌恶,而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实行政治管理,却不免于带领着野兽来吃人,那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体现在哪里呢?敬重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敬重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在自己的手掌之中。 齐宣王在雪宫召见了孟子。齐宣王说:“有道德的人也有这样的欢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得不到这样的欢乐,就埋怨他们的君主。由于自己得不到欢乐就埋怨自己的君王,是不对的;但作为老百姓的君王而不与老百姓一起欢乐,也是不对的。以老百姓的欢乐为欢乐的人,老百姓也会以他的欢乐为欢乐;以老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人,老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虑为忧虑,这样而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没有的。”天赐良机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三里长的内城垣,七里长的外城墙,四面围攻它而不能取胜。况且四面围攻,一定会有得到天赐良机的时候,然而却不能取胜,这说明天赐良机不如地形有利。城墙不是不高,城池不是不深,武器和铠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也不是不充足,然而却不得不丢弃城池而逃跑,这说明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所以说:防民流失不能凭靠封地的疆界;巩固国防不能依恃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能仰仗兵革的坚利,得到人心者相助者多,失掉人心者相助者少,相助者少到极点,连亲戚也会背叛他;相助者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让全天下所顺从的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常常不用作战,要作战就一定会胜利。舜,是在种田人中发现的;傅说,是在筑墙人中发现的;胶鬲,是在盐民中发现的;管夷吾出之于家臣;孙叔敖出之于船民;百里奚出之于商人。所以说,老天爷将要降下大任务给这个人,一定先要磨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饿损他的皮肉,空乏他的身体,有意违背和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以此来启动他的心智,磨炼他的情性,增长他的实际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取得教训。内心感到窘迫,头脑反复权衡,而后方能有所作为。表征于颜色,兴发于声音,而后方能表达明白。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忧患,这样的国家一定会衰亡。这样就可以知道:生机来自忧患,死亡来自安乐。人民最重要,国家在其次,而君王是最轻微的。所以,为老百姓所拥戴就可以作天子,为天子所喜爱就可以作诸侯,为诸侯所喜爱就可以作大夫。诸侯危害国家,就应当废旧而立新。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